分享

是他们!见证了茅源建厂40年,也参与了茅台镇酒业40年

 山荣说酒 2023-09-15 发布于贵州

这是周山荣公众号的第1055篇原创文章

四十年,一群人,栉风沐雨,砥砺前行;
四十年,一杯酒,晕染岁月,历久弥香。
2023年,贵州省仁怀市茅台镇茅源酒业有限公司迎来了建厂40周年华诞。40年来,创始人余方开率领茅源人精诚团结、艰苦奋斗、锐意进取、开拓创新,走出了一条探索发展之路。
茅源建厂四十载,余派酱酒创未来!
2023年8月,资深酱酒专家周山荣,对茅源酒业(前身为三岔酒厂)原股东、曲师、老工人等进行了访谈。
他们,是茅源40年,也是茅台镇酒业40年的参与者和见证者。在他们的讲述中,为我们还原出一个为了理想而打拼、奋斗、传承的传奇故事。
我们认为,茅源的历史演进及其在这一过程中架构的企业文化,在中国酱酒核心产区仁怀的发展史上,具有一种标本性的特殊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
以下为访谈实录。文本忠实于采访者原意,并经本人审阅后发布。


李安强
(仁怀市林业局退休干部,曾任中枢区紫云乡副乡长,三岔酒厂创始发起人)
今天的茅源酒业,就是过去的三岔酒厂。要讲回顾茅源的来历,确实是来之不易。
当时,整个仁怀县中枢区紫云公社只有三岔一间酒厂,也是第一间酒厂。
我记得是1983年9月27号,我在茅台(中枢区公所当时驻茅台镇)开企业管理会。1984年6月机构改革以后,我就做副乡长了。当天晚上,余方开从三岔走路到茅台,去找我商谈办酒厂的事情。
回到三岔,我记得很清楚,当年的10月1号、国庆节就动工。那个时代,真的非常艰难。余方开是大队的赤脚医生、村长(当时应为生产大队大队长,村长为习称),我虽然在紫云乡工作,但每月工资只有30块。
10月1号当天,我们两家人自己就开始挖,挖地基。人工挖,自己背。后来,周兴刚他们一家人参与进来。众人拾柴火焰高!但是,地基挖平了,没得钱,怎么办?
我父亲是老公社书记,通过他打招呼,从信用社贷了2000块钱,算是起步,把厂房,就是个棚子整起。
之后,才请了茅台酒厂的曲师宋云启、酒师李忠发(李贵贵),指导帮助我们酿酒。当地的老百姓,进厂当工人。
当时连买高粱的钱,都没有。2000块钱的贷款,就整了个厂棚。你怎么办?我和余方开,就上山跟老百姓赊高粱。好像是2角钱一斤,遍坡跑,到处赊,赊了高粱回来,才把4个窖池的粮,在当年投料『下沙』下进去。
三岔、茅源,就是这样开始的。经历40年,能够走到今天,有这样的发展,虽然没有别的兄弟企业跑的那么快、规模那么大,但是,生存下来了。
除了建厂,茅源历经曲折。我为什么知道呢?因为当时我和罗洪,都是股东。茅源是我们三个人干起来的。1986年,我调离紫云乡,因为纪律要求,不准干部经商办企业,我才退股。
虽然我没有继续在茅源,但我和余方开关系仍然好,继续关心支持他。40年来,茅源至少经历了3次经济浪潮、行业起伏,曾经,茅台酒厂也拿酒给工人抵工资。茅源一次一次的稳住了,余方开一次一次的破解了,企业得到了发展。
特别是茅源与国台合作后,就更是为我们当地,起码解决更多人就业。
茅源走到今天,来之不易。俗话说,『创业难,守业更难!』确实是这样。余方开是我的老辈子,也是非常亲密的朋友。我祝愿茅源酒业,更加繁荣昌盛,蒸蒸日上!


宋云启
(时为国营贵州茅台酒厂曲师)
我今年86岁了。1983年,那个时候,我和余方开还不认识。
有一天,李贵贵问我:『你晓得怎么制曲不?』我说,当然晓得噻。他说,『余方开在三岔办了个酒厂,要找人帮忙,你去不?』我就和李贵贵一起去了。
当时,三岔酒厂面临很多困难。这么跟你讲吧,场地有限,踩曲只能在家里。才建厂,没有母曲,怎么办呢?就按传统的方法,配了一些中药材。小麦磨碎以后,把中药材搅拌进去,是在铁锅里头拌曲哦。
工人,就是当地的老百姓,他也不懂,就要你亲手给他示范,做给大家看。当时,中央鼓励、支持乡镇企业发展。
三岔酒厂是紫云乡第一间酒厂。茅台酒厂不允许工人在外面做指导,只能偷偷的干。下了班,随便吃点东西,才从茅台走路到三岔。一趟十四五里,要走一个多小时。
我老家也是紫云的。为了家乡的事情,为了支持余方开,苦就苦点吧。李贵贵负责指导酿造、勾调,我搞制曲,还有向举才、赵仕万、周兴刚、罗宏,这些人都参与了,付出了。
我们都由衷地祝愿,茅源酒业在新的时代,更上一层楼!


周兴刚
(茅台镇安龙村三岔组村民,曾任三岔酒厂生产厂长)
茅源1983年建厂,我是从始至终参与了的,确实很艰苦。
当时三岔还不通公路、不通电。用的是地灶,就是从地面挖个坑,灶头在下面。火力、人力都来不起,一天一晚,只烤得了6甑酒。
一开始烤酒,产质量还不太好。自己制曲,又请老师指导,产质量才逐步有了提高。
建厂的土地,是向举才家的地。酒厂办起来了,三岔就这么一家企业,虽然艰难,但老百姓下力也要有个地方。后来采取『股份制』,交500块钱入股才能进厂。好多人连这500块钱都出不起,就采取这种方式,来处理一些问题。
80年代,酒其实好卖。锣齐鼓不齐,各种困难,连工人工资都发不起,有时候两三个月发一次,有时候到年底才结算工资。当然,都是团转地邻的人,从来没有拖欠过工人一分钱。
后来市场疲软,不景气,可以讲垮了几年。所以,现在才有上千吨的老酒。国台看中了,和茅源合作,也是看中茅源是个老酒厂。
这个地方,酿酒真的很好。现在好了,不像当年,我们从茅台背曲药到三岔,那时船不多,都是人背,真的苦啊。
真要感谢党的好政策,要感谢各级政府的关怀,才有茅源今天的发展。


向举才
(茅台镇安龙村三岔组村民,曾任茅源酒厂制酒班长)
1983年,茅源建厂,确实去旧场坝赊高粱。我们当地那个时候还种小麦,生产队把麦子借给三岔酒厂制曲。我家也借给酒厂700斤小麦。
那个时候,我记得工资是26元一个月。烤酒、制曲都是一往人,都要干,一天干十多个小时。时间长了,烤酒、制曲,我都会干了。
当然,这么多年,我觉得我在茅源烤的酒,是真的好。希望年轻的一代争气,把茅源发展得更好。

杜国礼
(茅台镇安龙村三岔组村民,茅源酒厂工人)
1983年,茅源建厂以后,进厂还要凭关系,交钱入股才能进酒厂。刚进厂,班长偷奸耍滑,让我上甑,遭他收拾了。最终,我还是坚持下来了。
所以,看到茅源今天这么红火地发展,我很高兴。
那个时候,山上堰沟里的水,要先满足水田。有时候还没流到酒厂,就遭人拦断了。一年四季,特别是下沙、耖沙,都要从赤水河里担水。
李贵贵和余方开都讲,河里头挑水烤酒好嘛,制曲、烤酒,用的都是赤水河水。


罗永彭
(茅台镇安龙村三岔组村民,曾负责茅源酒厂计量、检测等工作)
我1985年退伍,1986年就进了茅源酒厂。当事负责成品保管,到1989年,厂里推荐我到遵义地区参加全面质量管理的培训,之后又负责茅源的标准化质量管理工作。1995年,厂里推荐参加仁怀白酒勾兑检测培训,回来就搞成品检测。
我在茅源干了几十年,感谢茅源,感谢余方开董事长。

李平先
(女,茅台镇安龙村三岔组村民,茅源酒厂工人)
茅源建厂,用的是向家和我们家的土地。现在回忆起来,很高兴。包装、制曲我都干过。那个时候,包装是用提子打酒,后来才是机器灌装。贴商标,都是手工的,不像现在哦!烤酒、制曲、包装,全手工。


向举群
(女,茅台镇安龙村三岔组村民,茅源酒厂工人)
茅源建厂,我就进厂了。当时制曲,是手工搅拌,人工和曲。在家里制曲,就用铁锅。
几批曲做了,又要烤酒。我们女的照样烤酒。为啥子?酒厂就那么几个人噻。
我和罗敏、向举梅,窖坑里铲酒糟甩不起来,做不起,遭不住哇。怎么办?把楼梯搭在窖池里头,人工一背一背地背上来。每天五六甑,都是靠人工背的。每次只能背两三铲。那时是木锨,不是现在的铁锨。
我们那几个女生,当时只有十五六岁。有时候还要去赤水河挑水。余方开董事长的兄弟余方强,也跟我们一起干。

余吉莲
(女,茅台镇安龙村三岔组村民,茅源酒厂供应商)
我其实不算茅源的工人。从1983年之后,我专门帮茅源加工大曲、粉碎大曲。
那个时候,三岔还不通电。机器不是现在专门的磨曲机,是柴油机带动,有磨片的那种粉碎机。动力不行嘛,大曲存放的时间够了,要用锤子先把曲块锤烂,再用粪筛来筛,这样小一点的曲块就筛下去,才磨得了。



 酱酒水很深,消费投资要认真。
入手须谨慎,山荣说透不掉坑!

点击下方卡片,和10万读者一起

洞察酱酒本质

▲ 点击上方卡片关注山荣说酒,洞察酱酒本质

品牌推广 培训合作 | 酱酒咨询 | 转载开白

请加微信“19985125039”回复  合作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