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2023西藏之行纪实10/刘胜祥/2023-09-15

 资源与环境保护 2023-09-15 发布于湖北

                  西藏男性的温情

      见惯了妇女抱着或背着小孩的我,在西藏墨脱一个偏辟的小山村里见到一个大老爷们背着心爱的儿子在村里闲游,我不禁赶上前去,在征得藏民朋友的同意后,我们三人留下一张合影!

       小孩拿着一个红苹果大口吃着,父亲用红色的背带把儿子背在身后,父亲脸上洋溢着满足而幸福的温情。这本来是一位母亲的工作、母亲的微笑、母亲的温情!但是在门巴族,男性当保姆,照顾小孩,女性当农民,做农活。这种家庭分工早以习以为常,约定俗成的威力使人见怪不怪,倒是我这个外乡人觉得有点新鲜!

       其实,我也背过一次,那是在1986年的一个晚上,儿子在外婆家突然高烧,送他到硚口军工医院。他比较重,我就用打背包的背带把他绑在我身上,送他到医院。我背着儿子的心情是火急火燎的,而这位西藏大哥背着儿子是悠然自得、幸福满满的啊!

西藏男保姆与刘胜祥老师

(赵冬冬拍摄,20230912)

藏民也爱黄酒这一口?

       到西藏,喝酥油茶估计是游西藏客必须要品尝的,但是如果说请你喝西藏的黄酒,你可能觉得是在和你开玩笑!西藏有黄酒吗?藏民也爱黄酒这一口吗?

       2023年9月12日,我在一个门巴族村,见到一些妇女正在用长长的铁铲炒玉米粒。我上前询问,她告诉我这是准备做黄酒之用,我以为听错了,再问了一次,她十分肯定地告诉,是制作黄酒!这是我第一次听到藏民除了喝白酒、酥油茶外,还喜欢喝黄酒。

西藏妇女制作黄酒中的一个工序——炒玉米
(刘胜祥拍摄,20230912)
制作黄酒的原料玉米
(刘胜祥拍摄,20230912)

       黄酒是世界上最古老的酒类之一,与啤酒、葡萄酒并称世界三大古酒。约在三千多年前,商周时代,中国人独创酒曲式发酵法,开始大量酿制黄酒。黄酒南方以糯米、北方以黍米、粟及糯米(北方称江米)为原料,而西藏则用玉米为原料!一般认为:黄酒是中国汉族的特产。

       我找到该村的村干部,他也确认,这里的确有制造黄酒的历史,每户藏民到这个时候开始制作黄酒。为了搞清这个黄酒制作的历史,13日上午,我到墨脱门珞历史文化遗产博物馆考察了这个民族酒文化的内容。

墨脱门珞历史文化遗产博物馆
酒文化展板
(刘胜祥拍摄,20230913)

       博物馆酒文化展板上写到:门巴族、珞巴族酿酒原料为大米、鸡爪谷、玉米、酒曲等。酒的品种有两类:黄酒和白酒,酿造的工艺为:炒玉米、浸米、蒸煮、拌曲、发酵 、滴流。该博物馆的资料表明,黄酒不是中国汉族的特产,西藏的门巴族、珞巴族也有黄酒的制作和饮用习惯。在博物馆里,存列着一副古老制酒的模具。

   有资料显示,西藏的黄酒最早是用鸡爪谷作为黄酒的原料。禾本科植物穇子(:Eleusine coracana )在西藏被称为鸡爪谷,因此植物穗状花序3-10枚,呈指状排列于茎顶,常作弓状弯曲,形似鸡爪,"鸡爪谷"由此得名。该村村干部反映,此种产量不高,早就不种了,旱地作物现在以种玉米为主。 

鸡爪谷

  这里,我要大声疾呼:编写中国酒史文化的学者们,快点修改中国酒史吧!我们不要把目光紧盯着汉族,兄弟民族也有许多精彩之处。

      由于13日早上就离开了墨脱,没有品尝到门巴族、珞巴族制作的黄酒。到了林芝后,跑了几家卖酒的商店,漂亮的西藏女孩们听到黄酒时,都露出了困惑的表情,我们这里没有哇!我相信她们说的不错,这里的确没有!在墨脱那些偏辟的山村里,家家户户制作的黄酒现在还仅限于家庭使用,由于交通的制约,还没有形成商品。

       我期待着加快墨脱交通建设,让许多的象黄酒一样的藏民手中的“个人私品”成为大众商品。

       这次的调查是在完全没有准备的情况进行下,漏掉了一些环节,一个最重要的是西藏黄酒的酒曲的原料及曲是如何制备的?

        在湖北房县,我曾经调查过那里的黄酒的曲原料,房县选择野生的蓼科植物配以“滑丝草”做的酒曲,酿造出的黄酒具有很独特的风格,味道芬芳,口感甘甜。

       西藏黄酒曲的原料及制作工艺将是我下一次调查的重点。当然,品尝西藏黄酒那也是必不可少的。

        墨脱县历史上无种茶叶的历史,上个世纪九十年代由援藏单位引进茶种,现在,藏民们又遇到了新的困惑,以后继续在西藏之行纪实这个栏目中聊这个话题吧!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