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1955年毛主席审阅元帅名单,看到贺龙名字时笑道:他真是个好配角

 新用户6899rsJi 2023-09-15
贺龙,一个名字,在中国革命史上闪耀着独特的光芒。然而,当毛主席审阅新中国第一次授衔仪式的名单时,他将贺龙视作一个“好配角”,这句话背后蕴含着深刻的历史含义。
贺龙的军旅生涯可谓传奇。他早在中国革命的早期就投身军队,参与了多次重要的战役,包括南昌起义和秋收起义,都有他的身影。但与其他元帅相比,他的名字似乎没有那么耀眼,战功也不如朱德、彭德怀等人显赫。那么,为什么毛主席对他如此评价呢?
1896年,湖南桑植的乡村,群山环绕,岁月静好,然而,这个地方也被不公和剥削所笼罩。在一个贫苦农民家庭,贺龙于那个年代的湖南诞生。这个地方,正如整个中国一样,充斥着土匪、恶霸、地主和乡绅的暴虐,百姓疾苦不堪。
贺龙在这样的环境下长大,心头埋藏着对剥削者的深切仇恨。他的内心燃烧着仁义之情,他用自己的微薄工资来救济那些贫困的百姓,他勇敢地对抗着土匪和恶霸,为乡里人争取了一线生机。他的名字传遍了乡间小路,成为了一个家喻户晓的英雄。
辛亥革命的风潮卷过大地,贺龙听闻了孙中山先生的事迹,这位伟大的领袖的背影深深地打动了他。他下定决心,要跟随孙中山先生,为国家的未来而奋斗。
然而,随着袁世凯的篡权,贺龙的愿望被无情地打破。直到1914年,他才能如愿以偿地加入中华革命党。
1916年,桑植县,贺龙凝聚了一群热血青年,勇敢地夺取了当地恶霸手中的武器。他的胸襟开阔,义气仗义,他的部队很快壮大,成为一支上万人的武装力量。
然而,时局动荡,中国充斥着军阀的割据和内斗,百姓生活更加艰难。这一切让贺龙开始感到困惑,他开始怀疑革命的前途。
然而,命运的转折点在1921年的一个晴朗的秋日降临。贺龙的部队驻扎在桃源县,一个命运的交汇点。这一天,他的司令部迎来了两位特殊的客人,其中一位是一个信仰共产主义的年轻人,花汉儒。
贺龙一向热情好客,尤其欢迎那些胸怀百姓,学识渊博的人。他与花汉儒坐在一起,长谈不辍,他们的对话成为了历史的转折点,一个全新的征程在那一刻展开。
那个秋日的阳光透过树叶洒在桃源县的小屋里,贺龙坐在桌前,聆听着花汉儒的讲述。花汉儒谈到了俄国十月革命,一场工人阶级的胜利,他详细描述了布尔什维克党的领导,如何改变了整个国家的命运。
贺龙闻言眼中一亮,他向花汉儒发问:“世界各地有没有像这样的党?”
花汉儒微笑着回答:“当然有,共产主义思想已经传遍了全球,英国、德国、法国,都有类似的党派存在。但最引人注目的,莫过于苏俄成立的共产国际。”
贺龙继续追问:“那中国有没有信仰共产主义的党?”
“有的,他们在两个月前刚刚成立了共产党。”
花汉儒陷入了深思,然后说道:“恕我直言,你拥有兵力,拥有武器,但在我看来,这还不够。你需要一个坚固的政治组织,你需要一个党,这样你才会更有力量和方向。”
这番话对贺龙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从那刻起,他开始密切关注共产党的发展和动向。
大革命时期,国共合作的氛围蔓延开来。大批共产党员进入国军,承担重要职责。而在贺龙所领导的九军一师中,有一位年轻的共产党员,名叫周逸群。
周逸群是一个坚定的共产主义者,他的言谈举止充满了政治热情。在与贺龙的交往中,他传授了共产主义的理念,尤其是向贺龙展示了“铁军”第四军的壮丽战绩。
贺龙逐渐开始认同共产党的观点,他看到了共产党员们的坚韧和奉献精神,看到了他们在战场上的勇敢表现。共产党成为了他心目中的党派,一个能够给予他们力量和方向的政治组织。
在这个深思熟虑的过程中,贺龙的信仰逐渐巩固,他决定为中国的解放事业投入更多的力量,并站在共产党的一边。这个决定不仅改变了他个人的命运,也为中国革命史书写了崭新的篇章。
南昌城外,秋风瑟瑟,群山在黄昏的余晖下若隐若现。贺龙站在部队前方,心中涌动着坚定的信仰,这个信仰让他愿意为之奋斗,为之献身。
'有共产党的军队的确不一样,战斗力极强!' 贺龙深有感触地说道,他亲眼见证了共产党的军队在南昌起义中的强大战斗力。
自从1927年开始,贺龙一直通过周逸群向党中央表达着自己渴望入党的请求。然而,由于他的个人经历异常复杂,中央对他的考察期也异常漫长。周逸群安慰他道:'你放心,共产主义的大门始终是敞开的,只是你进门的时机尚未成熟罢了。'
国共合作破裂后,贺龙身处风口浪尖,蒋介石百般拉拢他。然而,贺龙早已看清了蒋介石的反动本质,他不为丰厚的利诱所动,反而冒着风险与周总理会面。
当他得知周总理即将赴南昌领导起义,并且此行特意来找自己一同加入时,贺龙毫不犹豫地表态:'虽然我还不是共产党,但我愿意率军参加起义,用实际行动写一份漂亮的入党申请书!'
南昌城内,激情如火,共产党领导的武装力量并不多。在南昌起义前,只有叶挺的十一军。然而,当贺龙率领的二十军加入时,起义军队立刻壮大到两万人。
整个南昌起义期间,贺龙及其所属部队成为了起义的主力军。他们冲锋陷阵,决心坚定,宛如一股奔流不息的洪流,席卷着革命的浪潮。
然而,革命的道路充满曲折,起义部队撤出南昌后,迅速遭到了反动武装的围堵。在这个紧要关头,所有人的目光都聚焦在那位尚未正式入党的贺龙身上。
贺龙心中矛盾,但为了革命大局,他觉得此时入党才更具意义。于是,在南下的途中,他毅然决定火线入党,正式与革命队伍站在了一起。这一刻,是他命运的转折点,也是中国革命历史上的一个新篇章的开端。
在南昌城的街头巷尾,曾经的起义部队如同溃散的沙砾,四散奔逃。那个关键的时刻,贺龙站在南昌城的一隅,面对着一个艰难的抉择。
周总理,一位高瘦的革命家,担任前敌委员会书记,贺龙还未加入共产党。按理来说,他作为南昌起义的主要领导之一,可以选择继续担任自己的兵权,没有人会责怪他。
然而,贺龙的心底却燃起了一股火焰,那是对党的忠诚,对革命事业的无限热爱。他坚信,只有党的统一指挥,才能带领他们走向胜利,完成伟大的革命使命。
在周总理和贺龙的讨论中,贺龙毫不犹豫地表态:“我愿将军队交给党统一指挥,党让我往哪打,我就往哪里打!”
这一决定,改变了一切。尽管军队的指挥结构看上去没有大的变化,贺龙仍然担任二十军总指挥,但这支部队的性质已经发生了根本的转变。
南昌起义部队被击散后,贺龙冒着被敌人抓捕的风险,回到了湘鄂边境。在那片陌生的土地上,他迅速组织起武装力量,建立了湘鄂西革命根据地。这是一个充满艰难和挑战的地区,但贺龙坚信,只有在这里,才能继续坚持革命的旗帜,为共产主义事业而战。
在贺龙的坚强领导下,湘鄂西革命根据地的武装力量不断壮大,从最初的三千人,迅速发展到上万人。他们有效地制约了反动派在湖北地区的势力,分担了中央苏区的压力。贺龙的坚韧和决心,激励着每一个革命战士,让他们在艰苦的条件下,坚守着这片红色土地,捍卫着党的意志。
这是一个默默无闻但伟大的故事,一个普通人因为坚守信仰,成为了革命的中流砥柱,一个普通人的决心改变了整个革命的命运。这就是贺龙,革命史上的一位传奇人物,他用自己的行动,书写了革命的壮丽篇章。
陕北的广袤土地上,红军的脚步渐渐踏稳,胜利的曙光渐渐照亮了远方的山川。在这段漫漫长征路上,贺龙领导的红二军团扮演了一场默默的牵制战役。
红一、红四方面军长征之后,中央红军的伟大征程继续进行,而红二军团则被派遣前去牵制蒋介石的兵力,为中央红军的行军争取时间和空间。
这一战略的实施,不仅成功减轻了中央红军的作战压力,还为保卫中央提供了有力支持。在山川之间,贺龙带领着红二军团,坚韧不拔地执行任务,他们顽强地与敌人搏斗,为了党的胜利,为了革命的理想。
然而,在红一方面军抵达陕北后,轮到了贺龙率领的红二军团出发开始他们自己的长征。他们基本沿着中央红军的行军轨迹,沿途面对了无数艰难险阻,但他们坚韧不拔,坚信着共产主义事业的伟大意义。
最终,经过数年的长征,红二军团于1936年与中央红军和红四方面军三大主力会师,标志着长征的胜利结束。这一刻,是中国革命历史上的重要时刻,是胜利的凯旋,是坚韧的胜利者的荣耀时刻。
而令毛主席都不禁称赞道:“你们一万人,走过来还是一万人,真是个了不起的奇迹啊!”这句话,是对贺龙和他率领的红二军团的最高褒奖,也是对他们不懈奋斗的最高赞扬。
然而,红二军团抵达陕北后,红军的力量得到了凝聚和壮大,需要有一个人来统一指挥。当时,红军各军团的指挥者分别是贺龙、朱德以及徐向前。
但这一决定,中央一时间难以抉择。周总理找到贺龙,表明了中央的意愿。贺龙并没有犹豫,他毫不犹豫地说:“交给彭德怀同志吧,红二方面军是党领导的军队,我个人更是服从党中央的决定。”
这是贺龙第二次交出军队指挥权,这两支队伍都是贺龙从无到有一手带出来又极具战斗力的军队。这一次,他再次展现出了无私的忠诚和对党的绝对服从。这段历史,成为了中国革命的一部分,贺龙的坚韧和信仰,为中国革命史书写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抗日战争的硝烟渐渐散去,但中国的命运远未尘埃落定。蒋介石,那位依旧意欲统治整个中国的权谋者,再次展开了内战的序幕。国军于1946年向解放区发动全面进攻,然而,在解放军的英勇反击之下,敌人的阴谋很快破灭,他们丧失了初期的优势。
蒋介石并未气馁,他再次集结优势兵力,将目标瞄准了陕北和山东两大解放区,延安岌岌可危。
与国民党胡宗南部对抗的,正是彭德怀所率领的西北野战军。为了确保中央的安全,贺龙毫不犹豫地将自己仅剩的一个旅兵力全部交给彭德怀指挥,自己则主动承担起解放军的后勤保障工作。
第三次出让军权后,贺龙手下已经没有一兵一卒。然而,他并没有因此而停下脚步,而是转而投入到了后勤工作中。他殚精竭虑,不断统筹物资,发动群众,为遍布全国各地战斗的解放军提供了源源不断的战略补给。
贺龙的坚韧和奉献精神深深感动了毛主席,他将贺龙比作“我军中的萧何”。这个比喻意味着贺龙在困境面前展现出的不屈不挠和对党的无私奉献,如同古代英雄萧何,在关键时刻挽救了国家命运。
在贺龙的眼里,军权归党而不是个人的私产。这种坚定的党性和信仰是他不可撼动的核心。他始终相信,只有在党的领导下,中国才能走向强大和繁荣。这段历史,不仅是中国革命的一部分,也是贺龙忠诚于党和信仰的生动写照,他用自己的行动,铸就了革命的伟大历史。
新中国成立初期,国家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特别是西南地区和西藏地区的斗争形势异常复杂。刘邓大军虽然奋斗不懈,但在面对如此庞大的任务时,他们感到有些力不从心。
于是,中央派遣了一位伟大的革命家和军事领袖,贺龙,前往重庆,担任西南军区司令员兼西南局第三书记,协助刘邓在西南地区展开工作。
贺龙秉持着忠诚和担当的信仰,没有犹豫,很快便动身前往重庆。他率领一野十八兵团,风尘仆仆地赶到目的地,刘伯承和邓小平二人早已出城40里相迎。
三位伟大的革命家在一起,这一刻充满了历史的厚重感。贺龙被眼前的景象所感动,握着邓小平的手,谦虚地说道:“还劳烦你们走这么远来迎接,我可真是不敢当啊!”
邓小平笑着回应:“迎接你贺老总,走多远都值得啊,你能过来我们很高兴,今天我们这就是'三龙相会’喽!”
贺龙不解何谓“三龙相会”,正欲问时,邓小平随即解释:“贺老总是经过大风大浪的大龙,刘司令员属龙,我比刘司令员整小一轮,是小龙。”
贺龙听后哈哈大笑,随即说道:“好一个三龙相会,我们一定要让西南地区换新颜!”
于是,三人在西南地区默契配合,形成了互相扶持与帮助的“铁三角”,为新中国建立初期的西南地区稳定做出了巨大贡献。
贺龙,不管身在何种职位,总能以无私无畏的态度对待,心甘情愿成为一名低调而出色的“配角”。
虽然他甘于奉献,但贺龙的历史功绩是突出的。因此,在1955年9月的授衔仪式上,贺龙被毛主席亲自授予元帅军衔,并在十大元帅中名列第五。
贺龙,他是一位伟大的军事家,他的一生是充满无私奉献和坚定信仰的生活。他的故事,将永远激励着我们,铭记在中国革命的史册中。1969年6月9日,贺龙元帅因病逝世,享年73岁,但他的精神和贡献永远流传下去。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