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你早餐吃的……可是古代人的“头颅”啊!——馒头的前世今生

 九点畅读 2023-09-15 发布于广东

在华人社会中,每天早餐来一颗厚实并外表光华的馒头,配上白黄相间的煎蛋,匆匆配上一杯豆浆,买一份饱,更是买份一天活力的开始。

但这手上温热的触感,你是否想过,他可曾是古代人的头颅替代品!

究竟是怎么回事?

还是我们其实一直有潜在食人的欲望?

这是野蛮人的“头”

据历史记载,馒头起源于南方(现今云南沪水一带)。

相传蜀汉建兴三年(225年)秋天,诸葛亮采取攻心战术,七擒七纵后最终收服了孟获。

在与西南少数民族建立良好关系后,诸葛亮班师回朝。

但蜀国大军行到泸水时,突然阴云密布,狂风大作,巨浪滔天,军队无法渡河。

诸葛亮精通天文,对天气变化非常熟悉,但这突然的变化,使他也迷惑不解。

他忙请教前来相送、对这一带地理气候非常了解的孟获。

孟获答道:“这里几年来一直打仗,很多士兵战死在这里,这些客死异乡的冤魂经常出来作怪,凡是要在这里渡水的,就必须向这些士兵的冤魂祭供;且要用七七四十九颗人头祭供才会平安无事,而且来年肯定丰收。”

诸葛亮听完,心里一沉:这些作祟的既然是冤魂,如果再用49颗人头去祭奠,又平白无故地增加49个冤魂。这样下去,冤魂岂不就越积越多,泸水将永无宁日。而且,49个人头,这代价也太大了。

诸葛亮苦思冥想,终于想出用另一种物品替代人头的绝妙办法。他命令士兵杀牛宰羊,将牛羊肉斩成肉酱,拌成肉馅,在外面包上面粉,并做成人头模样,入笼屉蒸熟。由于是在蜀国西南蛮荒之地,这种祭品一开始被称作“蛮首”。

诸葛亮将这肉与面粉做的蛮首拿到泸水边,亲自摆在供桌上,拜祭一番,然后全部丢进泸水。受祭后的泸水顿时云开雾散,风平浪静,大军顺顺当当地渡了过去。

从此以后,蜀国人们经常用蛮首作供品进行各种祭祀。这种风俗,也逐渐从蜀国传到全中国各地。

由于“首”、“头”同义,后来就把“蛮首”称作“蛮头”。

慢慢滚入民间的那颗“头”

“蛮头”传到北方后,北方人还是觉得蛮字不够好听。

北方人发现,蛮头蒸出来后,最外边的一层表皮,很具光泽,光泽在古汉语中为“曼泽”,于是,北方人就将“蛮”字改为了“曼”字。于是,“蛮头”就变成了“曼头”。

跟诸葛亮不同的是,通常老百姓吃的馒头,是没有包馅,是单纯的面蒸的曼头。

而后来,由于中国字能够食物的物品,通常带一个“食”字旁,于是“曼头”逐渐演化成了“馒头”。

从历代文人作品中获悉,到宋代的时候,基本上“馒头”一词就确认下来了。

在中国历史上,包子和馒头,其实是一种食物,那就是馒头。

馒头这个名称的历史,要远远早于包子,包子只是馒头的衍生名称。

可到今天,虽然馒头和包子在国人食物中齐重,但包子的名声却已远远超越馒,并形成了几大品牌包子。

而流传1600年的馒头,虽然深入人“口”,但却尚未有品牌形成。

提到馒头的起源,一般都认为与三国时代的诸葛亮于在争讨南蛮班师凯旋途中,为了平安度过充满冤魂的泸水河时,急中生智产生出的替代活体祭品的产物。

到了近代,随着社会生活实践不断向前发展,密切结合生活饮食上的需要,逐渐演变成由“馒头”里边装上各种馅的食物,名曰为“包子”了,因为是用面和肉馅包成的,故被人们恰到好处,给名曰为“包子”了。

现在,在江南一些地区,人们不是只知“馒头”,而开始不知包子为何物了!

馒头的异国转型

除了在中国外,馒头也在日本发扬光大,并慢慢研发出各种不同的口味和地方特色。

关于馒头传进日本的由来有两种说法,两种都与留学中国的禅僧有关。

其中一个说法是在西元一二四一年,由从宋朝归国的圣一国师带回日本。

圣一国师留学宋朝,将面类、茶以及馒头等带回日本。

日本的馒头将红豆馅取代了肉馅,这个是圣一国师传给位于博多的茶屋主人之后开始广为流传。

这与风靡日本全国的“虎屋馒头”属于同一个体系。

另外一说则是,京都建仁寺的龙山禅师从中国留学归国,与他一起来到日本的中国佛教徒林净因就是首先将馒头带进日本的人。

林净因是知识分子,与留学临济宗总本山的龙山禅师有很深的渊源,林净因因为不满当时蒙古人的统治,所以才会来到日本。

他之后定居奈良,与日本女人结婚后开始制作馒头,这被公认为是奈良最早的馒头起源。

创造日式馒头的不是日本人

之后,林净因的孙子为了研究甜点而远渡明朝,回到学成后定居三河国的岩濑村。

随后又上京,在京都的乌丸开了一间馒头专卖店。最初日本的馒头并不像现在是甜的,而是被当作正式菜肴的咸馒头。

江户时期非常流行吃馒头,最有名的是现今传马町的岩濑馒头和本町的鸟饲和泉馒头。此两种馒头都是以皮薄馅多知名。

林净因死后被称为净因命,并被奉为和果子的祖师爷。

文稿/一只码字匠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