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对函数的再认识(1)》 (1)
2023-09-15 | 阅:  转:  |  分享 
  
3.1 对函数的再认识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使学生经历从实际问题抽象出函数模型的过程,了解对应观点下的函数意义,会求简单函数的函数值。

2、能力目标:使学生会根据实际问题求出函数的关系式,建立函数模型。培养学生类比和转化的思想方法,锻炼学生缜密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观察归纳的能力。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养成勇于探索、大胆质疑、严谨论证的良好思维习惯。在合作学习中,学会交流,相互评价,提高学生的合作意识与能力。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函数意义的理解,会求简单函数的函数值。

教学难点:会根据实际问题求出函数的关系式。

、教学方法

为使课堂有趣、生动和高效,结合本节课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采用引导发现和设疑诱导的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创设富有启发性和研究性的问题情景,激发学生对问题的猜想和思考,激发学生探求知识的欲望,自觉地经历从发现问题到解决问题的知识发生的全过程。并使学生始终处于主动探索新知的积极状态,使其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得到提高。

、教学过程

(一) 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出示问题:

1、什么是函数?你能举出几个函数的例子吗?

例如;正比例函数、一次函数、反比例函数。

2、A、B两地的路程为900km,一辆汽车从A到B地所需时间t(h)与汽车的平均速度v(km/h)之间的关系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

3、如图,矩形ABCD的一边BC长为acm,矩形ABCD的(cm)与a(cm)的关系式是_____________

4、某种书的定价为8元,如果购买10本以上,超过10本以上,超过10本的部分打八折,问题:

(1)购买该种书6本需付款__________元;

(2)购买该种书14本需付款_________元;

(3)付款金额y(元)与购买该种书的本数x(本)之间的关系式是___________。

师生活动:

抽学生起来回答正比例函数、一次函数和反比例函数的表达式

教师适时点拨,学生独立完成2、3、4题。

学生带着这三个问题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找出它们之间的联系,从而加强对函数定义的理解

设计意图:

1、创设研究情景,展现知识的发生过程,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2、给学生实践的机会,使学生手、眼和脑并用,加深对新知的印象。对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归纳概括能力都有益。

(二)探究新知,合作交流

从上面找出的关系式发现 :

(1)第2、3、4题中各有几个变量,它们分别是什么?

(2)这几个变量是否可以取任意值,自变量的取值范围是什么?

(3)对于自变量在它可以取值的范围内的每一个值,另一个变量是否有唯一确定的值与它对应?

(4)由此你对函数有了哪些进一步的认识?

师生活动:

小组交流,教师点拨,达成共识。

共识一:

函数定义:一般地,在一个变化过程中,如果有两个变量x,y,对于自变量x在某一范围内的每一个确定值,y都有惟一的值与它对应,那么就说y是x的函数。

思维点击:对于函数定义的理解,主要抓住以下两点:

(1) 有两个变量x,y;

(2) 自变量x在某一范围内任意一个确定值,y都有惟一确定的值与它对应。

共识二:

函数值的定义:对于自变量x在可以取值范围内的一个确定的值a,函数y有惟一确定的对应值,这个对应值叫做当x=a时函数的值,简称函数值.

思维点击:

(1) 求函数值时,必须取自变量x的范围内的的值代人解析式中求值。

(2)求函数值的步骤和前面求代数式的值的方法一样。

小试牛刀

1、下列表达式是否为函数

y==±x y=x2 s=t3+2 y=x+2(x≥0)

2、下列函数中是函数的图象的是









3、当x=3时,求下列各函数y的值:

(1)y=3x+7 (2)y= -2x (3)y= (4)y=

设计意图:教师的启发式“引导”,使学生敏锐的感知到问题的本质,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提高他们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例1。

精讲提炼

分析:

S△APB如何用x来表示?

师生活动:

学生口述,由教师在黑板上逐步演示。

设计意图:强化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函数的解析式的能力。

(三)学以致用,巩固新知1、当x=3, 时,求下列函数的函数值

(1)y=x2+x-3 (2) y= (3) y=

2、一个等腰三角形的周长为10cm,求它的一腰长y(cm)与底边长x(cm)之间的关系式。



师生活动:

学生上黑板做题,其他学生在练习本上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变式训练,培养能力

某汽车油箱内现有汽油50升,若这辆汽车每行驶100千米的耗油量为6升,试写出汽车油箱中剩余油量y(升)与汽车行驶的路程x(千米)之间的关系式。

师生活动:

学生在练习本上完成这道题,先要每千米的耗油量即可完成此题

设计意图:来检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的综合能力,反馈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从而验收本节课的教学效果。

(四)当堂达标,挑战自我

1、下面的表分别给出变量x与y之间的对应关系,判断y是x的函数吗?如果不是说明理由。

X 1 2 3 2 1 y 7 4 9 -4 -1 ①







X 1 2 3 4 5 Y 5 10 15 20 25



2、判断下列变量之间是不是函数关系?

①长方形的宽一定时,其长与面积。

②等腰三角形的底边长与面积。

3、当x为何值时,下列函数值为正函数?

①y=1-2x ②y=

4、已知一隧道截面如右图所示,它上部分是一个

半圆,下部分是一个矩形,且矩形的一条边长为

2.5m。

(1)求隧道截面面积S(m2)与截面上部分半圆的半

径r(m)之间的函数关系式;

(2)当r=2m时,求隧道的截面面积(π取3.14,

结果精确到0.1 m2)。

师生互动设计:

学生独立进行小测,同桌互相检查纠正。

设计意图:能做到及时的查漏补缺,并能促进学生更好地学习

五畅谈收获:

师: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们收获了哪些知识,有何体会?

生畅所欲言。

设计意图:鼓励学生畅所欲言,总结学习本节课的收获和体会,自主构建知识体系,达到教学目标。

分层作业:

巩固性作业:











6 / 6







D



C



B



A



x



x



x



x



y



y



y



y



A



B



C



D



r



2.5m







献花(0)
+1
(本文系中高考之家原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