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来自网络 黄金宝塔的由来 读了好多遍,才摸到点门路——原来祭赛国金光寺上的黄金宝塔,来自托塔李天王! 其实在前一回“路阻火焰山”的故事中,就已经跟托塔李天王同志有着莫大关系。你看最后收服牛魔王,李天王与哪吒“昨日见佛如来,发檄奏闻玉帝”,主动性很强,立功心很切,一点不像奉命行事的样子。 我当时也搞不明白为什么,后来专门查了李天王的资料,才知道这哥们原来是罗刹的顶头上司,有他出面,最后罗刹女(铁扇公主)的下场才不算差。 在祭赛国这回故事里,李天王积极响应如来“各路神佛都有为取经团队制造磨难的义务”的号召,把个黄金宝塔扔在祭赛国金光寺的塔顶,搞得金光寺光彩艳艳,周边邻国都赶着来朝贡。 这不是我瞎说,我有证据。我说过,我读《西游》,不求炫人眼目,只求忠实原著。 下面听我道来—— 在原著里,金光寺的和尚们和祭赛国君臣,其实都不清楚金光寺塔顶的宝贝是什么,他们只知道三年前下了一场血雨,宝贝就不见了,塔顶就不发光了,至于到底丢了什么宝贝,他们不清楚。原著里提到这宝贝,和尚们和祭赛国王都是称为“宝贝”“宝物”,从来没有明确说过是佛骨舍利。 但是,他们都知道塔顶有一座黄金宝塔,宝物就放在黄金宝塔里。也就是说,金光寺这座实物塔的塔顶,还有一座黄金宝塔,黄金宝塔里,放着放金光的宝物。 这么奇特的事情,肯定不会是随随便便发生的,肯定跟某位佛门大人物有关。跟谁呢?我翻遍《西游记》,才找到答案—— 在陷空山无底洞白毛老鼠精一回里,悟空去天庭告李天王父子,李天王怒他诬告,拿刀要砍他,哪吒拔剑架住老爹的刀,李天王大惊失色,想起了一段往事: 父见子以剑架刀,就当喝退,怎么返大惊失色?原来天王生此子时,他左手掌上有个“哪”字,右手掌上有个“吒”字,故名哪吒。这太子三朝儿就下海净身闯祸,踏倒水晶宫,捉住蛟龙要抽筋为绦子。天王知道,恐生后患,欲杀之。哪吒奋怒,将刀在手,割肉还母,剔骨还父,还了父精母血,一点灵魂,径到西方极乐世界告佛。 佛正与众菩萨讲经,只闻得幢幡宝盖有人叫道:“救命!”佛慧眼一看,知是哪吒之魂,即将碧藕为骨,荷叶为衣,念动起死回生真言,哪吒遂得了性命。运用神力,法降九十六洞妖魔,神通广大,后来要杀天王,报那剔骨之仇。天王无奈,告求我佛如来。如来以和为尚,赐他一座玲珑剔透舍利子如意黄金宝塔,那塔上层层有佛,艳艳光明。唤哪吒以佛为父,解释了冤仇。所以称为托塔李天王者,此也。今日因闲在家,未曾托着那塔,恐哪吒有报仇之意,故吓个大惊失色。 只有李天王这黄金宝塔,以及塔里的佛骨舍利子,才会发出那样神奇的光芒,引得万国来朝。祭赛国王和金光寺和尚们都知道当初这宝塔来得神秘,因此绝口不提宝贝的由来。而当悟空他们到达的前一天晚上,有个神仙托梦给和尚们,说只有大唐圣僧才能解除他们的冤屈,这个神仙是谁,原著中没有说,但很可能跟李天王、哪吒父子有关。 而且最蹊跷的是,在故事的结尾,黄金宝塔不见了!安放舍利子的器皿,成了一个宝瓶—— 那国王即忙排驾,遂同三藏携手出朝,并文武多官,随至金光寺上塔。将舍利子安在第十三层塔顶宝瓶中间,把龙婆锁在塔心柱上,念动真言,唤出本国土地、城隍与本寺伽蓝,每三日送饮食一餐,与这龙婆度口,少有差讹,即行处斩,众神暗中领诺。行者却将芝草把十三层塔层层扫过,安在瓶内,温养舍利子。这才是整旧如新,霞光万道,瑞气千条,依然八方共睹,四国同瞻。 这段话里两次出现的都是“瓶”,说明绝不是老吴搞错了,而是他又在搞鬼了! 那之前的黄金宝塔呢?老吴不说。但我们知道——自然是被李天王同志收走了! 小偷家族引火上身 有宝物那么大庭广众地放着,也没什么军队把守,自然会引起邪人的觊觎。 《道德经》里说:稀有难得的好东西,让人行为混乱,决不能拿出来让人看见。 但祭赛国君臣和金光寺和尚们,显然没有这个思想觉悟,宝贝就一直那么大大咧咧地放在塔顶,生怕别人看不见。 果然,邪人出现了。这是一个小偷家族。他们住在离祭赛国一百里左右的乱石山碧波潭,为首的叫万圣龙王,最有野心的叫九头虫,是他的女婿,最让人没想到的是他的女儿万圣公主,居然也是一个贼。 按理说,万圣龙王只是一个荒山水潭里的龙精,但他住的地方,真的让人目瞪口呆—— 朱宫贝阙,与世不殊。黄金为屋瓦,白玉作门枢。(这是建筑) 屏开玳瑁甲,槛砌珊瑚珠。鸟篆之文列翠屏,虾须之帘挂廊庑。(这是装饰) 忙呼玉女捧牙,催唤仙娥调律吕。长鲸鸣,巨蟹舞,鳖吹笙,鼍击鼓,骊颔之珠照樽俎。(这是音乐) 鳜婆顶献香獐脯,龙女头簪金凤翘。吃的是,天厨八宝珍羞味;饮的是,紫府琼浆熟酝醪。(这是饮食) 这档次这规格这气派,就是跟四海龙王也有得一拼了!他区区一个水潭里的龙王,这些好东西都是从哪里来?偷的可能性最大。 特别是招了九头虫为女婿之后,万圣龙王的胆子更大了。在九头虫的怂恿下,他与这位好女婿在一个月黑风高的七月初一夜晚,驾云来到金光寺上空,九头虫滴血,万圣龙王喷雨,密切合作下了一场“血雨”,然后闯进塔顶把舍利子偷去。 估计李天王曾经对塔顶施过法,凡人是上不去的。因此舍利子丢了后,金山寺和尚和祭赛国君臣都只知道丢了宝物,甚至金光寺和尚们只认为是宝塔污了所以宝贝不发光,实际上那场血雨的作用,不是弄污宝塔,而是要破李天王布下的阵法。 这一偷得手,万圣龙王欣喜万分,从此对九头虫言听计从。万圣公主的心也蠢蠢欲动,说这么好的宝贝,当然要用好东西来养着,我听说瑶池王母处有九叶灵芝草,我去偷! 一偷果然得手——实际上天庭也是睁只眼闭只眼,只等着唐僧师徒来收拾这伙贼子。要不然九叶灵芝草丢了那么久,天庭就没一点动静? 偷这个偷那个,万圣龙王家族偷得爽了,但难免也做贼心虚。他们知道孙悟空等人很可能要经过祭赛国,于是让两个小妖奔波儿灞、灞波儿奔躲在金光寺塔顶“巡拦”。 “巡拦”是什么意思?巡就是看悟空等人什么时候来,类似于放风、放哨;拦就是守住塔顶,生人勿进,不让金光寺和尚和祭赛国君臣上来。有人说是拦悟空,那是不自量力了。 这不“巡拦”还不要紧,悟空等人到了之后,估计一时半会儿还猜不到是他们做的案。这一“巡拦”,就引火上身了。 小偷家族,自此灭绝。 悟空和二郎神联手以及欢会那一夜 后面万圣龙王这个小偷家族怎么灭亡的,我不想多说了,一个是大家对《西游记》都耳熟能详,另一个是不熟悉又感兴趣的话,可以去看看原著。看电视剧就不要了,电视剧里给万圣公主和小白龙搭了一条狗血的感情线,有点画蛇添足。 我想说的是另一个更有意思的话题:悟空和二郎神的第二次见面,以及他们欢会的那一夜。 先说见面。他们第二次见面,正是在乱石山碧波潭边,悟空一棒打死了万圣龙王,想乘胜追击,让八戒下水去再把九头虫引出来。八戒推脱天晚了,不想再下水,悟空又逼他。 两人正自商量,只听得狂风滚滚,惨雾陰陰,忽从东方径往南去。行者仔细观看,乃二郎显圣,领梅山六兄弟,架着鹰犬,挑着狐兔,抬着獐鹿,一个个腰挎弯弓,手持利刃,纵风雾踊跃而来。 这个架势真的是“日落西山红霞飞,壮士打猎把营归把营归·····” 这时候,悟空的态度很有意思,他的表现也把一个曾经混过江湖大哥的范儿拿捏到了十足。他想让二郎神相助,但是表现得很收敛、矜持—— 八戒道:“既是兄弟,极该留请。”行者道:“但内有显圣大哥,我曾受他降伏,不好见他。你去拦住云头,叫道:'真君,且略住住。齐天大圣在此进拜。’他若听见是我,断然住了。待他安下,我却好见。” 这种收敛和矜持,不是说他不好意思,而是在尊严这一块,他拿捏得死死的。如果他跑上去拦住二郎神,说兄弟有难,江湖救急!这就很没分寸,是自降身份的做法。但让八戒去请就不一样了,这就有了一个缓冲和过渡,两人再相见,就好说话。 你看二郎神也很懂,一听八戒说请见,马上说:“兄弟们,快去请来。”六兄弟乃是康、张、姚、李、郭、直,各各出营叫道:“孙悟空哥哥,大哥有请。”行者上前,对众作礼,遂同上山。 见面了,两人“携手相搀”,十分亲热。算起来,英雄一别,已五百余年矣! 我们读《西游记》,有时候可能觉得老吴让感情发展得太快了,矛盾消解得太突然了,比如当年大闹天宫时的死敌,二次见面就亲如兄弟,会觉得很难理解。 但我觉得这也在感情逻辑的范围之内,因为我们只会为他们这种亲热欣喜,而不会有尴尬的感觉,这就是符合感情逻辑的,既然合情,也就是合理的。 两人再次相逢,讲的第一句话来自当年的赢家二郎神: “大圣,你去脱大难,受戒沙门,刻日功完,高登莲座,可贺!可贺!” 这话就很有水平,一句不提当年之事,首先恭喜对方。但正因为这样,自己的身份又显现出来了。 你看悟空就谦虚多了,因为这时候已经见面了,两人又手拉手,就没必要再死要面子,而是谦虚一点,可以进一步增进感情: “不敢,向蒙莫大之恩,未展斯须之报。虽然脱难西行,未知功行何如。今因路遇祭赛国,搭救僧灾,在此擒妖索宝。偶见兄长车驾,大胆请留一助,未审兄长自何而来,肯见爱否。” 二郎神高兴了,笑道:“我因闲暇无事,同众兄弟采猎而回,幸蒙大圣不弃留会,足感故旧之情。若命挟力降妖,敢不如命!” 真是江湖相见啊!都是有身有范的人,当初的热血,已然成为深情,真是不打不相识,英雄识英雄,惺惺惜惺惺! 既然难得见面,碧波潭里的妖怪也就暂时不管了,反正他又飞不到天上去,就是飞到天上去,凭他们二人联手,还不是手到擒来? 于是梅山六圣识趣地建议:“大哥莫忙,那厮家眷在此,料无处去。孙二哥也是贵客,猪刚鬣又归了正果,我们营内,有随带的酒肴,教小的们取火,就此铺设:一则与二位贺喜,二来也当叙情。且欢会这一夜,待天明索战何迟?” 二郎大喜道:“贤弟说得极当。”却命小校安排。 行者道:“列位盛情,不敢固却。但自做和尚,都是斋戒,恐荤素不便。” 二郎道:“有素果品,酒也是素的。” 于是众兄弟在星月光前,幕天席地,举杯叙旧。 正是寂寞更长,欢娱夜短,早不觉东方发白。天一亮,他们就联手把碧波潭团灭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