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西游记》中三次出现“承恩”二字,都跟吴承恩有关吗?

 新用户9029WjYp 2023-09-15
文/颍川
《西游记》中共有三次出现“承恩”二字——
第一次,是孙悟空被如来佛祖镇压的时候,有一首诗里感叹孙悟空,说他曾经“偷桃偷酒游天府,受箓承恩在玉京”,后来却大闹天宫,导致“恶贯满盈身受困”。
第二次,是在泾河龙王那一回故事里,开篇写了一个樵夫李定、一个渔夫张稍对话。
张稍说道:“李兄,我想那争名的,因名丧体;夺利的,为利亡身;受爵的,抱虎而眠;承恩的,袖蛇而走。算起来,不如我们水秀山青,逍遥自在;甘淡薄,随缘而遇。”
第三次,是第二十九回的回目名称“脱难江流来国土,承恩八戒转山林”,说的是唐僧、八戒、沙僧三人大难不死,从黄袍怪的碗子山波月洞逃出,来到宝象国。宝象国王赐酒给八戒,八戒承受他的恩泽,重回碗子山来救百花羞公主。
所以认真来看,《西游记》中三次出现的“承恩”二字,跟吴承恩都没有很大关系。
吴承恩字汝忠,他父亲为他取这个名字,是希望他日后考取功名,忠心于朝廷和皇上,为国家出力,为家族增光。但是吴承恩的一生,基本上与功名无关,屡次名落孙山,长期沉沦下僚,后来辞官归乡,侍奉母亲,贫困而亡。
因此,虽然在《西游记》里三次写到“承恩”二字,吴承恩都是予以否定的,认为承恩的结果,要不然就是身体受困(如悟空),要不然就是精神压抑(如张稍说的),要不然就是事情半途而废,不能兑现诺言(如八戒最后打了败仗还撂挑子)。
既然承恩不好,还不如不承恩的好——这或许就是《西游记》中“承恩”二字与吴承恩的唯一关系吧?
这里面,反映出吴承恩的讽刺和无奈。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