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国新一代的声音

 阿里山图书馆 2023-09-15

图片


文 | 周全


在古典音乐的经典曲目中,有些作品无论演奏得多么精湛,都难免给人枯燥乏味的感觉;相反,有些作品只要照着乐谱演奏,都会带来心潮澎湃、热血沸腾的效果。9月2日至4日在国家大剧院上演的三场音乐会中的作品,就属于后者。这三场音乐会是中国爱乐乐团2023—2024音乐季的开幕音乐会,演奏了拉赫玛尼诺夫的全套钢琴与乐队作品。

音乐会的选曲非常明智:首先,这套作品属于钢琴与乐队的曲目中钢琴技巧最艰深的之一,常被用于顶级钢琴比赛最后一轮的参赛作品。因此,在以比赛为本,以奖牌为重的一众中国音乐院校里,拉赫玛尼诺夫的钢琴作品几乎是每个钢琴学生的必弹曲目,也造就了大量演出。其次,对于古典音乐听众——尤其是中国的听众——来说,《c小调第二钢琴协奏曲》《d小调第三钢琴协奏曲》和《帕格尼尼主题狂想曲》都深受欢迎。近年来,王羽佳的激情演绎和安天旭在上届(2019)柴科夫斯基国际音乐比赛决赛中的“即兴”演出等因素也促使这些作品成为最受中国听众追捧的曲目之一。余隆与中国爱乐乐团的这三场音乐会,不仅在选曲方面先拔头筹,在选人方面也令人耳目一新。三场音乐会请来了五位青年钢琴家,每位弹奏一首拉赫玛尼诺夫的钢琴与乐队作品。主办方巧妙地将三首最为人熟悉的作品分布于三场音乐会之中,与另外三首相对不太出名的作品形成三组曲目,使得每场音乐会的叫座程度相约。

图片


第一场以《交响舞曲》拉开序幕,这是三场音乐会中惟一一首没有钢琴部分的纯交响乐作品,像是整套音乐会的序曲。下半场则是重头戏“拉三”,由左章担任钢琴独奏。“拉三”可以说是五首作品中最有分量的一首,不但对钢琴家的耐力、爆发力和各方面的技巧都有着严苛的要求,还充满丰富的情感变化,包括钢琴与乐队之间激烈的碰撞以及深情的对唱。作曲家本人曾经以“这是一首写给大象的曲子”来描述此作品,这对于手掌一般较小,手臂较纤幼的女性钢琴家来说尤其具有挑战性。尽管如此,在众多录音之中,我认为最能够彰显此曲精粹的版本是女钢琴家玛塔·阿格里奇,原因很简单:她在激情的段落演奏得火花四溅,比大部分男钢琴家都弹得更狂野、奔放,犹如一只非洲大草原的獠牙象。

图片

左章对此曲的诠释却采取了一种截然不同的风格,淋漓尽致地发挥了女性的一面。她在抒情的段落弹得非常细腻,惯性地在乐句的最高点使用突然弱的效果,加强旋律的歌唱性和抒情性。在快速音型的段落,她的触键清脆利落,甚至在第一乐章的华彩乐段以及第二乐章的圆舞曲乐段几乎完全不用踏板,带出一种玲珑剔透的效果。然而,这种诠释方式似乎将原有的大象变成了一只猎豹,钢琴与乐队之间的激烈碰撞变成了相互礼让。全程自己翻谱的左章从头到尾都弹得小心翼翼、拘束谨慎,在演奏技巧艰深的片段时(例如第三乐章第二主题),略显吃力并偶有失误,在某些段落——尤其在速度变化多端的第三乐章——出现和乐队不协调的情况。她这种谨慎细腻的演奏虽然不失为一种悦耳的诠释方式,但却未免过于现代化和女性化,缺失了“拉三”应有的那种热情澎湃、激情万丈的魅力。

图片


第二场上半场的“帕格尼尼”由鲍杨担任钢琴独奏。此曲是五首作品中时长最短的,但无论是技巧的难度还是音乐的深度都不亚于任何一首其他的作品。鲍杨的演奏精准、规范,一脸稚气的他处处展现淳朴清秀的一面,令某些快速变奏听起来格外流畅自然。

图片


第二场下半场的“拉四”由王致仁担任钢琴独奏。这是拉赫玛尼诺夫创作的最后一首钢琴协奏曲,最终的版本在作曲家去世前两年才完成,但各地首演都并不成功,这可能与此曲段落与段落之间的连接不够紧密,结构连贯性较弱,以及半音使用较多有关。身材高大的王致仁弹得驾轻就熟,游刃有余,对音色及和声有着极高的敏锐度,与乐队的平衡也保持得非常和谐。

这首作品和第三场上半场的“拉一”应该算是中国听众较为陌生的两首。“拉一”的作品编号是1,也就是说是拉赫玛尼诺夫第一首出版的作品,创作于作曲家就读于莫斯科音乐学院之时,是他1894年毕业音乐会上弹奏的作品之一。他本人回首自己创作的这首协奏曲时不禁批评道:“我不敢相信自己在19岁的时候做了多少傻事。”1917年,他的钢琴演奏和指挥事业受到当时的政治局势影响,完全停滞。在战火声中,他将此作品进行了大幅修改。

图片


音乐会中鞠小夫弹奏的便是1919年出版的修改后版本,他的演奏流畅自如,充满了蓬勃的朝气。在拉赫玛尼诺夫诞辰150周年之际,中国爱乐乐团的这套全集让听众有机会现场听到这两首冷门作品,实属中国听众的幸运。

图片


最后一场下半场的大轴作品是“拉二”,担任独奏的是王雅伦。未满20岁的她在奏第一主题时已经令人眼前一亮,她在每个乐章都选择了偏快的速度,勾勒出宽广的乐句,令音乐听起来大气并充满流动感,对于细节的处理恰到好处,应有尽有,也不矫情做作。美中不足的是,音乐进入高潮时略显理智,缺乏澎湃的气势,但这对于一位19岁少女来说可能也无可厚非。

五位华裔青年钢琴家一位比一位年轻,前途不可限量,令人振奋。但同时令人感到惋惜的是,当中没有一位是本土栽培的。这三场音乐会展示了中国新一代钢琴家的实力与潜力,同时也是对国内专业音乐教育的又一提醒。比赛的奖项只是昙花一现,能够屹立在国际舞台,不断给听众带来打动人心的音乐,留下深刻的印象,才是音乐家实力的体现,和音乐最根本的目的。

韩军 罗维 付友 牛小北/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