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清华交响乐团中提首席:文化课是核心竞争力!

 文话童心 2023-09-15 发布于北京

MUSIC

♬..♩~ ♫. ♪..

继续文话童心“在学霸的分享中遇见开挂的人生”系列!在这些原创报道里,你能看到孩子成长的一百种可能! 

之前的学霸系列戳这里:

 →考上清华,再看艺术体操运动给我带来了什么?

戳 →文话课 |最纯真的好奇会造就什么?从北大到康奈尔,25岁的她活成了你羡慕的样子!

戳 → 该不该超前学习?如何看待奥数和奥赛?爱因斯坦的校友现身说法

戳 →最棒的不是成为学霸,而是成为自足的自己

戳 →15岁上北大、19岁上哥大的学霸,她说:这些事成就了现在的我

今天故事的主人公是京儒。大连到清华,可以说京儒是靠拉中提琴把自己拉进清华的。这是一个很有主见和判断力,同时内驱力和执行力都很强的男孩。他清晰地知道自己想要怎样的结果,然后有足够坚定的意志和决心去实现它。他的学琴成才路看似顺风顺水,但背后是他自己包括父母、老师在内的整个团队统筹资源并“精算”的结果。

在一个孩子的成长道路上,乐器可以扮演什么角色?如果没下定决心走职业路线,已学了数年的琴该如何安放?如果走艺术特长生,该如何平衡专业课与文化课的关系?家有琴童,父母该如何找准自己的位置?哪些品质会深刻影响一个人的成长成才?等等等等。以下是“过来人”京儒的自述。

我的学琴之路

我与小提琴的缘分开始于五岁半。那时候我妈妈有意识地培养我在体育和艺术方面的兴趣爱好,体育选了乒乓球,艺术选了小提琴。

回头看,最开始带我学习的小提琴老师水平相对一般,但那时候我觉得变着方式“玩琴”很有意思,兴趣也正是在这种快乐的“玩”中培养起来的。所以我觉得小朋友最开始学乐器,基础是一方面,更重要的其实就是培养兴趣。

我当时就读的小学有一个小乐队,因为我当时还没有明确的乐器学习目标,所以自己练得也比较随意,每天练一练,摸摸琴,没有什么压力,多是自娱自乐,觉得练琴很有意思。

上了初中之后,尤其是初三那年,因为学业压力增大,对练琴开始有一点抵触。但想着既然已经练了这么长时间,放弃有点可惜,不如就先接着练,只求保持“琴感”,那时候我妈也没给我设定什么任务目标。

直到上了高一,教我的一名老师鉴于我学习成绩好、练琴也不错,给我“指路”说,提琴考特长生可能会有优势。就我的条件来说,因为左手相对没有那么灵活,有些小提琴的高难度演奏技巧会有点吃力,而且小提琴要频繁上高音区,综合考虑下,我决定从小提琴转换到中提琴赛道,正式确定了走艺术特长生这条路。

高中我基本保持每天一小时的练习量,到了高三上学期就开始主攻一首曲子,为考试做准备。我认真打磨曲子的每一个细节,那时候每天晚上会抽出来一节课两节课去琴房练琴。2016年高考艺术特长生报名,我只报了清华和北大,之后很幸运被清华录取,就读于精仪专业,也为自己十多年的学琴路画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

即使走艺考,文化课依然是核心

一直以来,不少家长似乎都有一种误解,似乎走特长生上大学,是成绩中不溜学生的逆袭之路。还有一些人认为,走艺术特长生,搞好特长部分最重要,文化课成绩差不多就行了。

但其实我自己最深的体会是,走艺特路,搞好文化课才是重中之重,无论如何都要把重心放在文化课上。特别是现在考艺术特长生,高考加分整体上都降低了,更需要看重文化课了,艺术成绩过关就行,核心还是要努力学习。

我高考的时候,同时报了北大和清华的艺术特长生,两所学校都是分初试和复试两轮,初试都是只考乐器,拉一首你选定的曲目,复试基本上就不太淘汰人了。最终成绩是以你的艺术成绩为基础,加权文化课成绩,进行排名。在清华,我的艺术成绩是第三,但因为我文化课成绩加权比较高,总排名第二,成功拿到仅有的两个60分加分名额中的一个。对了,当时还有一个报名条件是你必须有乐队经历。

在清华面试的过程其实压力很大。进考场前,我大概看了看其他考生的状态,有一个考生拉得特别好,他后来去中央音乐学院走了职业,在央院他也是第一名,所以可想而知当时我感受到的压力。进了考场我大脑一片空白,全靠手的肌肉记忆把曲子拉完。

不过我一直对自己的文化课很有信心。高一时的重心仍在文化课上,高二开始倾斜一些,高三上学期集中练琴,每天的睡眠时间被大大压缩,因为这时候必须做出取舍。

对于大家关心的如何平衡文化课和练琴的时间投入的问题,我设定了一个浮动机制:我给自己定了一个比平时成绩低一点的标准,如果文化课成绩低于这个标准,就说明文化课差得多了,需要调整重心;如果成绩比这个标准高一些,就可以放心地继续练琴。

因为新设定的文化课标准比我之前的成绩稍微低一点,对我来说,达到这个目标并不是特别困难。只要保证上课高效,完成作业,解决难题,不需要额外的努力,剩下的时间就可以用来练琴。

这个具体的标准该是多少?我根据自己高三上学期第一次考试的成绩大概感受了下,也和班主任进行了沟通,最终选定了一个我能接受、老师也觉得安全的区间。

其实不仅在练琴与文化课之间需要取舍,各方面的学习同样需要。如果你在某些学科上有优势,觉得作业也不太困难,那你就可以在其他弱势学科上加大精力投入。

最终参加清华面试的时候,文化课考三门,语数英。难度来说,英语相当于英语四级;语文考了很多文言文,而且是平常考试当中都不太常见的;数学比正常高考还要难,大概竞赛初试的水平。每科满分100分,清华线要求必须150分以上,当时的第一名是230多分,我考了220,比第三名高出五六十分,所以加权之后我就变成第二名。

如果想留一条走音乐的路,保持练习就好

我在小学四年级就已经考完了沈阳音乐学院小提琴十级,但当时对于未来也没有什么规划和想法。之后虽然也会偶有抵触情绪,但幸运的是,我一直坚持练下来了。

我能坚持练琴,多半因为这是我的兴趣所在。小学四年级左右,我重新换了一位音乐老师,从拉空弦开始重新练习基本功,这样的练习大约持续了三四年。后来逐渐也学习一些音乐技巧,这时候随着年龄增长理解力增强,对音乐也能够产生一些共鸣,我真的能够理解作曲家想要表达的东西,或者说曲子整体反映出来一种什么氛围和思想,这让我感受到一个全新的世界,激发了我真正的热爱。所以说,找到好的或者对的老师,很重要。兴趣的保持,还来自于从中获得的成就感,以及从赞美中收获的喜悦,它需要这些正反馈来维持激励。

进入高中之后,我去了我们大连城市交响乐团,乐团的排练和演出锻炼了我的视奏能力,而且因为排练和演出都在周末,并没有对我的文化课学习有太多冲击。

作为家长,如果你想让孩子培养兴趣,但又不知道该练习什么,考级确实是一个选择,但如果以考级为导向可能会有些狭隘。

考完级并不意味着你的技术水平如何,它只意味着你达到了最低标准,通过了考试。换句话说,你能拉一首曲子,但并不代表你能够真正演奏出令人动容的音乐。相信每个家长都希望孩子能够演奏音乐,而不仅仅是演奏曲子。

当时和我一起练琴的特长生,不少选择了走职业道路。相较之下,他们的强度要大得多,学习更加精细,成本也更高。走不走职业一方面取决于个人的天赋,另一方面也与文化课成绩和家庭背景等因素有关。

人生的某一阶段可能以某一项作为一个主线,但在下一阶段,另一条主线会浮现出来。对于练琴,它不一定要是你唯一的道路,它只要是一种选择就可以了。无论这个“选择”未来有用还是没用,有一个选择的空间就挺好。

如果你想真的在未来留一条走音乐的路,那么就请保持练习一个是学习的过程认真一些,不能太过自娱自乐,另一个就是保持练习,坚持就可以了。如果某一天你不再想将它作为选择,那也没关系。如果你真的想作为选择,到时候也可以轻松地捡起来。

怎样打造融洽的亲子关系

从小到大学琴,我跟妈妈都有一些摩擦,包括技术摩擦,大的小的都有,最严重的时候也大吵过,我也挨过打。处理这些摩擦,我觉得核心是沟通,这也是解决问题的最好方法。

对于大部分孩子而言,让他们自律是不现实的。你让他自己去练效率真的会很低,如果强硬地要求他如何如何,反而会是一种反作用。如果孩子已经情绪低沉,到了抵触的程度,“逼”的效果也不好,不妨让孩子适当放松一下情绪。

有的时候,“练琴困难症”也不全是自律的问题,也可能是父母为他设定的目标与他想的并不相同。所以还是要多沟通,沟通出一个大家都能接受的方案。如果孩子想主导这件事,也不是不可以,孩子拿出方案,父母的作用就是监督执行他自己定的方案。

当然,完全放任孩子自己去学也不行,尤其当孩子比较小,他遇到一些阻力时真的可能会选择放弃。还是需要父母去引导,有时候可能还要强行施加,这也在所难免。但当孩子已经有了一些自己的想法之后,就一定要及时沟通、尊重、督促、配合。

从小到大,我妈基本不会跟我说太多技巧性上的要求,比如说我这个乐曲完成的这不好那不好,这些事情是由我自己判断的,因为是我学而他们没学。他们能做的事情顶多就是,比如向我复述老师上节课说的问题。其实其他学科学习也一样,到后期,父母的关注重点应该是学习方法,而不再应该是具体的学习内容。拿我来说,我父母关注较多的是我练琴的效率怎么样,时间分配如何。

沟通最好是在事前,事后沟通可能不那么容易和恰当,因为事后情绪更容易对立。事前沟通好,孩子因为参与了决策,就有义务去执行,也更容易接受。与其在事后争吵、互相埋怨,不如在前期大家一起制定目标,作为一个团队把它执行下来。

如果开吵了也没关系,但吵本身不能解决问题,还是要分析问题所在。任何事情说到底都是三个事: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吵就说明我们已经有问题了,我们要做的就是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自律+复盘,这两大习惯值得培养

为了不让自己看手机分心,我去上自习的时候从来不带手机。但与其据此说我自律,不如说我清楚地知道,自己不够自律,所以我提前把能影响我效率的干扰因素剔除掉。

在平时的考学中,你要知道自己在什么样的环境下会产出更好更高,然后就尽量去营造这样的环境,保证自己学习的高效。你需要不断地说服自己,或在心理上暗示自己,让自己能够高效率地投入进去。也许最开始能保持高效的时间比较短,但之后会逐步延长。

人生就是要不停地复盘。但坦白说,我过去没有这个习惯,近些年才开始尝试这样做。我会越来越多地想自己最近做得怎么样,应该怎么样,我觉得还是有用的。做错事很正常,但是你不能一错再错,反省很必要也很重要。

最开始的时候,复盘有点像揭伤口,很多人会不自觉地选择逃避,但是没关系,慢慢来。

不走专业,学音乐依旧有益

刚开始学音乐,学的是一些基础的乐谱和演奏技巧,到了一定程度后,主要学的是技巧。对于业余选手来说,其实只要够用就行。

小时候我觉得自己是在拉谱子,但长大之后,当我再演奏,我会感觉自己是乐曲的一部分,那个时候我已经不在意别人怎么看这件事,我和音乐产生了一定的共鸣。

我是一个理性思维比较强的人,所以对我来说,音乐促进了我感性思维的养成,因为谱子是理性的,但音乐是感性的。

音乐让我认识到了文科的魅力,包括作曲家、时代特色以及一些哲学上的思考。演奏风格的变化也让我得以领悟深刻的意义,但这一点因人而异,至少音乐学习促进了我文科科目的学习。

更重要的是,音乐为我提供了宝贵的情绪价值,它能调节情绪和心态。尽管我能一直保持良好的心态,但这一点依旧重要。所以即便不打算以音乐为职业,学音乐也是有益的。

考上清华之后,我进入学校的交响乐团,因为乐团的高要求和严标准,一开始压力很大。我在大学期间有相当多的时间投入其中,这里也是我与人合作最多的地方,让我学会了怎么与人合作,共同进步。当然在这个阶段,理顺并明白自己的重点和优先级,并据此合理分配时间与精力,同样重要总之,拉琴带给我的,远在音乐之外。

MUSIC

♬..♩~ ♫. ♪..

新浪微博/抖音:@文话童心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