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桓温:不能流芳百世,也要遗臭万年 NO.28 皇帝不急大臣急

 了用民 2023-09-15

NO.28

不想撑得那么狼狈,唯一的办法,就是离开这个世界。

公元372年七月二十三日,仅当了八个多月皇帝的司马昱得了重病。

他预感时日无多,便连下四道诏令,要求桓温入朝辅政。

事实上,当初桓温之所以要废掉司马奕,改立司马昱,就是希望司马昱能主动禅位给他——在桓温看来,司马昱这个人爱好清谈,对权力并不热衷,个性又比较软弱,这样的事完全做得出来。

现在司马昱只是要让他辅政,他当然不愿意。

于是他婉言拒绝了入朝的诏令,上书推荐吏部尚书谢安和侍中王坦之为辅政大臣。

之所以要这么做,桓温是经过一番考虑的。

要想彻底掌控局势,必须朝野内外都有人——当年琅琊王氏鼎盛期,王导在内主政,王敦在外掌军;颖川庾氏兴旺时,庾冰在朝掌权,庾翼在外领兵,可现在桓家人实在太少,尤其缺乏政治人才,他只能借助外人。

借助谁呢?

他最信任的郗超虽然有能力,但在朝廷工作的时间太短,资历也太浅,影响力还远远不够……

想了很久,他想到了两个人——谢安和王坦之。

这两人都出自名门——分别出身于陈郡谢氏和太原王氏,在当时名望都很高,又都曾在桓温幕府干过,与桓温有一定的私交。

桓温认为,自己这次提携谢、王,他们一定会知恩图报。

后来发生的事证明,他的判断是对的。

两人确实做到了知恩图报。

只不过这个“报”,不是“报答”的“报”,而是“报复”的“报”!

司马昱病重期间,谢安和王坦之凭借桓温的推荐经常出入宫中,与皇帝接触非常多。

躺在病床上的司马昱依然和往常一样忧心忡忡。

他最担心的,是自己的身后事。

在他活着的时候,桓温就如此跋扈,一旦他不在了,他的太子司马曜才11岁,怎么可能管得了桓温?桓温会不会兴兵作乱?该怎样安排才合适?

……

思来想去,他最后命人拟了这样一份遗诏:大司马温依周公居摄故事——大司马桓温依照周公的旧例,代理皇帝摄政。

写好后,他还是觉得不放心,又在下面加了一句话:少子可辅者辅之,如不可,君自取之——我那个年幼的儿子,可以辅佐就辅佐,如果不可以辅佐,桓君可以自己取代他。

这话当然不是他的本意。

可是,就算再不甘心,他又能有什么办法呢?

在他看来,人是绝对不可能改变天意的——就好像傍晚天快黑的时候,无论公鸡叫得有多努力,也绝不可能让天再次亮起来一样。

写完了遗诏,他长长地叹了口气,也长长地松了口气。

然而令他意外的是,这封诏书并没有送出去。

因为使者在出寝宫的路上遇到了王坦之。

王坦之看到遗诏后勃然大怒,将它一把抢了过来,随后直入寝宫,当着司马昱的面撕成了碎片。

司马昱急得差点当场去世:你……你……你这是干什么?这个天下,本来就是意外捡来的,朕都不心疼,你有什么不满意的?

王坦之却依然毫不让步:天下,是宣帝(司马懿)、元帝(司马睿)挣来的天下,陛下有什么权力这样处置!

这下司马昱沉默了。

泪水又一次溢出了他的眼眶。

之后,王坦之又为他重新拟了一份遗诏:家国事一禀大司马,如诸葛武侯、王丞相故事——国家的一切事宜都听由大司马处置,像诸葛亮、王导辅政时一样。

就在遗诏拟定的同一天,也就是七月二十八日,司马昱就驾崩了。

图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