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动漫的故事(三):大闹天宫

 盐心Jaffe 2023-09-15 发布于四川

上世纪初,来自南京的万氏兄弟,在上海时期靠天赋和创作,开创了好莱坞动画之外的另一种可能。上世纪中,在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时代,漫画家、导演、编剧、音乐、摄影等人才团队,充分吸收和运用国画大师们的艺术手段,繁荣了动画电影,留下许多经典之作,并影响了手冢治虫、高畑勋和宫崎骏等日本动画导演。可惜,这个繁盛没有被延续下来。

芳嘉园15号那时还没有被完全破坏,院子里有绿树阴,有藤萝满眼,他们一家在这里住到了上世纪八十年代。

芳嘉园15号,1949年之前,是文物学家和藏家王世襄先生的私产和住家。

1949年年底,张光宇一家从上海搬到北京,他被聘请为国立艺专(中央工艺美术学院的前身)图案系教授。

当时的国立艺专只有三个系:一个西画系、一个国画系、一个图案系。西画系和国画系主要是中西绘画的教学。图案系,则什么都教,绘画不管的其他美术教育,都属于图案系的教学范畴。

漫画家张仃,是图案系的系主任。他很感念在上海时,张光宇对自己的提携,一直以老师相待。1938年离开上海后,张仃没有像张光宇和万氏兄弟他们一样去香港,去重庆。而是去了延安,在鲁迅艺术学院美术系任教。在那里,张仃在国际化的上海时代形成的艺术观念,并不被接受,属于“异类”。

在图案系,两人都重视学生的民间艺术修养,他们请来面人汤、皮影路、泥人张这些老艺人到学校为学生上课;买来明代家具和民间刺绣,给学生做研究;要求学生去观察临摹文物古迹。

在他们的改造下,图案系后来成为了实用美术系。在美院,张光宇一度被学生戏称“土包子”, 张光宇说,自己是“新时代的民间艺人”。

上海时期的漫画同行丁聪、胡考去了《人民画报》,印画报的设备,牵扯到很多实际的技术问题,怎么调色、版面怎么设置,这帮人常聚在一块儿研究。

在芳嘉园15号,画完《大闹天宫》后,张光宇再次中风,彻底偏瘫,无法工作了。1965年,张光宇去世。


张光宇文献艺术中心的李大钧先生惊叹:“他的家庭也了不起,怎么能经过张光宇先生去世50年,经历了这么多的动荡,还能如此完整地把老先生的作品全部保存下来,留在他们手里,可以说几乎没有散失。”

13年后,1978年,《大闹天宫》完整版上映,已经没有人记得张光宇了。

上世纪九十年代末,一位读者去拜访王世襄先生,这样描述了芳嘉园15号:一条陈旧的老胡同里,十五号,直统统一个大门洞,两扇笨重木门油漆斑驳。当年气派,仍依稀可辨。里面,一丛丛低矮的“抗震房”挤着,曲里拐弯的,显得狭窄。然后,忽然开阔,一座大屋耸立,弧形屋顶,杂草丛生,间有灌木。按传统叫法,这大屋该有“九楹”(“一楹”一间),且门槛特高。每扇门,上端方格窗,下面刻有山水人物。在大屋的最东端,木门没了,砌起狭狭一堵墙,不大的屋子,嵌两扇玻璃窗。”

里面住着王世襄老先生夫妇。

从1960年到1964年,在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动画片《大闹天宫》历四年时间终于完成,7万幅手绘画,成就了一部鸿篇巨制。

1959年,漫画家特伟被派到上海,去组建美影厂,这个电影厂的前身是长春迁来上海的东北电影制片厂的动画、木偶和剪纸3个部门,以及两个下属企业。

特伟从香港把万氏三兄弟请了回来。自从早年拍了《铁扇公主》后,老二万籁鸣一直对《西游记》念念不忘。

于是,由万籁鸣担任导演,成立了《大闹天宫》主创团队,包括改编、导演、作曲、动画动作设计、摄影等都是美影厂自己的成员,惟有美术设计,特伟专门到北京请旧相识张光宇来帮忙。

开拍前,导万籁鸣和编剧李克弱,花半年时间将《西游记》前七回进行改编。剧本通过后,主创在一起分析、讨论文本,年底开始出外景。

在1959年那个寒冷的冬天,他们北上进京,遍访故宫、颐和园、西山碧云寺,还有大慧寺“那个庙很破旧,已经没有香火,但里面有许多壁画、雕塑非常棒。我们收集佛像、壁画的素材。”他们探访了很多地方,有些甚至连北京本地人都不一定知道。



在上海,参加创作的原画、动画人员二三十人,由副导演唐澄分成五个组,每组一个原画、一个助理和几个动画人员。原画,创作主要的关键动作,把主要情节按导演的要求画出来。动作从初始到结束,中间过程要画3到7张,由动画人员协助完成。

动画设计中,导演只会把他的意图告诉创作人员,具体细节怎么设计处理,全靠创作者个人去发挥想象。

那个时代没有电脑制作,全凭手中一支画笔。10分钟的动画要画7000到1万张原画、动画,绘制阶段每天重复同样的工作,50分钟的上集和70分钟的下集,绘制时间用了两年。可以想象一部《大闹天宫》,其工程的浩繁。

在重庆时,张光宇创作过孙悟空题材的漫画《西游漫记》,于是他负责设计人物造型,弟弟张正宇负责背景设计。

张光宇画了好几版孙悟空,相当不错,但导演万籁鸣不太满意,因为装饰性太强,不适合动画表现。经过反复多次修改,终于有了后来熟悉的齐天大圣:

着鹅黄上衣,束虎皮短裙,大红裤子,足下一双黑靴,脖子上一条翠绿方巾。万籁鸣用八个字来赞“神采奕奕,勇猛矫健”。



为设计出云的质感,动画设计师严定宪去了北京,在西山碧云寺的一尊观音莲花座下,临摹了立体的浮雕云纹。他还向僧人求教四大天王的出处,于是,原著中一笔带过的孙悟空与四大天王斗法,在后来的成片里成了一场重头戏,他为代表“风调雨顺”的四大天王设计了武器:宝剑、琵琶、伞和蛇。

他们在电影厂里养猴子。那时不可能看BBC、Discovery、《动物世界》,只能靠自己揣摩动物的神色状态,他们每天和动物住在一起,去了解、描绘。

“如果有龙的话,说不定我们也就真把龙养着了,不然没法画《哪吒闹海》。”

《大闹天宫》的主角配音是邱岳峰,这位真正的配音艺术大师,从此决定了孙悟空的说话腔调。1988年电视剧《西游记》,李扬为孙悟空的配音,仍是对邱岳峰音质语感的模仿。

配音演员大部分来自上海电影译制片厂,几个主要角色的配音都是当时的大腕。

两个厂在一个大院里,常常一起去食堂吃完饭,一起去配音室继续工作,画面声音的配合度相当高。现在的动画大多是拆包分出去做,所以很难把控整体质量。
根据那时惯例,在影片最后的创作人员名单中并不署配音演员的名字。



1980年,日本漫画家手冢治虫第一次到中国,这位动画片《铁臂阿童木》的创作者,被称为日本“漫画之神”。

手冢先生请求去的第一个地方,是上海美影厂。他专门去拜会导演万籁鸣,跟万老先生说:就是因为您的动画,我才走上了这条道路。

四年后,1984年,日本动画导演高畑勋和宫崎骏也去到了美影厂拜访。2014 年接受《南方周末》采访时,高畑勋回忆说,美影厂的《小蝌蚪找妈妈》打动了他们那一代日本动画电影人。

1961年美影厂出品的《小蝌蚪找妈妈》,是中国第一部水墨动画,取材自齐白石先生的作品。1963年的《牧笛》,则是根据李可染先生的绘画风格绘制。

在采访中,高畑勋先生谈到了他的失望,“之前中国同行那种每一部短片都尝试新手段的创作方式,在日本就完全行不通,我必须提醒他们,中国有懂行的人。但是中国一下子迎来了现代化,现在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都已经没有原来的风格了吧。太让人失望了。”

(参考资料:张光宇日记,《中国漫画史》《中国美术教育史纲》等 图源:张光宇)

相关回顾:

动漫的故事(一):画戏曲的脸

动漫的故事(二):让画动起来

伴过我们的那些动画片


《神笔马良》

1955年,由靳夕执导,由万簌鸣先生改编自儿童文学作家洪汛涛先生创作的童话作品原著。是一部木偶动画片。讲述马良得到一支神笔,可以画物成真。


《三毛流浪记》

1958年,由章超群执导,改编自张乐平先生的漫画,讲述孤儿三毛的悲惨遭遇。把漫画书上的四格漫画改编成连贯的动画故事,导演费了不少心思。


《猪八戒吃西瓜》

1958年,万古蟾执导的第一部水墨动画。时逢六月酷暑,去西天取经的唐三藏师徒四人走得又渴又累,进了一座荒庙。孙猴子和八戒分别出去找食物,八戒无意中得到了一个大西瓜,分成四份,先拣最大一份吃了,禁不住诱惑将师父和师兄弟的都吞下了肚,孙猴子决定好好将他戏耍一番。


《渔童》

1959年拍摄的一部剪纸动画片,由万古蟾担任导演,虞和静担任编剧,改编自张士杰搜集的民间传说。这部运用了剪纸艺术的动画,色调鲜明,人物和动作精致好看。


《小蝌蚪找妈妈》

这部动画短片,是导演唐澄在1961年执导的中国第一部水墨动画片,画家齐白石执笔绘制。一群小蝌蚪出世了,但是,“谁是我们的妈妈呢?”一场有趣而感人的寻亲之旅开始了。


《牧笛》

水墨动画,1963年特伟执导,来自画家李可染的同名画作。是一幅清丽的田园画卷,柳、牛、竹、鹊、山、水的描绘淡然脱俗,使人忘之出尘。


《哪吒闹海》

1979年由严定宪导演,讲述商末时期,陈塘关总兵李靖的儿子哪吒,杀了龙王太子,闯下通天大祸。为救一方百姓,决定交出生命。由小说《封神演义》改编,获1980年电影百花奖最佳美术片奖。文化部1979年优秀影片奖、青年优秀创作奖,1988年法国布尔波拉斯文化俱乐部青年国际动画电影节评委奖和宽银幕长动画片奖。


《鹿铃》

唐澄导演,根据“白鹿洞书院”传说改编。讲述一只和父母离散的小鹿,被少女救起共同生活,最后又回归森林的故事。画面清新优美,音乐清丽活泼,故事温柔诚挚。


《狐狸送葡萄》

1987年,胡雄华导演。一对爱占便宜的老伴,被狐狸利用,偷走了他们所有的牲口。一部剪纸皮影动画,进场退场都是皮影舞台式,配乐也是古典戏剧式,人物、动物角色设计色彩繁复饱满,浓郁的民间艺术特色。


《骄傲的将军》

从前有个将军勇武无比,可徒手举鼎,拉弓射雁,在击退敌军后骄傲自满,终于敌军再犯,临阵磨枪枪断,呼唤随从人散,仓皇中钻狗洞逃跑,被逮了个正着。1984年,特伟导演,动画中运用许多传统文化元素,举鼎、射雁、京剧脸谱画丑角、学舌的鹦鹉、钻狗洞。


《南郭先生》

1981年,王柏荣导演,《南郭先生》讲的家喻户晓的“滥竽充数”故事。借鉴了汉代画像砖的描绘手法,平面画面在西式绘画的色调中动起来。旁白借鉴讽刺小说的文学技法,和敦厚的古风绘画配在一起,很有意思。


《阿凡提的故事》

1980年,由曲建方导演,凌纾编剧。以传说人物阿凡提为主角,整部动画电影分为十几个小故事。阿凡提倒骑毛驴伸张正义,幽默而机智。


《三个和尚》

1981年,由徐景达和马克宣导演。根据民间谚语改编制作,“一个和尚挑水吃,两个和尚抬水吃,三个和尚没水吃”,这部动画的脍炙人口程度已无须多说。


《九色鹿》

1981年,由钱家骏和戴铁郎执导。丁建华老师配音。根据敦煌壁画《鹿王本生》故事改编,讲述九色鹿经常帮助遇到困难的人,却被受助者陷害,告密者最后受到应有报应。画面延续了敦煌壁画的绚丽和柔美。


《雪孩子》

林文肖老师1981年导演的这部片子,大概是许多人童年一段纯真又伤感的梦。雪孩子为了救小白兔最后化成一汪清水。


《黑猫警长》

1984年由戴铁郎执导的5集动画片,几乎是20世纪八九十年代少儿的美好记忆。黑猫警长的故事发生在一片森林里。黑猫警长带着它的部属白猫班长、白鸽侦探及众多警员侦破案件,维护森林的和平。


《邋遢大王》

1987年,钱运达、阎善春执导,作家凌纾担任编剧。讲述一个不爱干净又贪玩,绰号为“邋遢大王”的男孩误闯地下老鼠王国,最后逃回地面的惊险故事,可和欧美的动画媲美。小童星与动画人物同框出现在电视荧屏里,这部动画算是开了先河。

END


2023年/第209期2023/8月刊
排 | 阎家珲
审 | 周春伦
图 | 网   络

2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