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莫斯科保卫战:苏军绝地反击,德军所向披靡的闪电战时代被终结

 泊木沐 2023-09-15

莫斯科保卫战,是人类有史以来最惨烈的一次城市保卫战。

这场战役的胜败,不仅关乎于莫斯科这座城市的命运,也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人类历史的走向。如果当初那场战役是纳粹德国获得胜利,那么今日的世界格局将会大不一样。

今天,我们就来好好解读一下,当年的苏联人是如何在逆境条件下以弱胜强,成功挡住纳粹德国的。

高层误国

在说这个话题之前,我们先来说一下莫斯科保卫战发生的背景。

不把这个问题讲清楚,很难知道当年战斗民族面临的局面,到底有多绝望。

从1941年6月22日,纳粹德国发动巴巴罗萨计划,到1941年9月30日纳粹德国兵临莫斯科城下,这中间仅仅只有三个多月多一点的时间。

而当时莫斯科与苏德边境之间,可是隔着数百万平方公里的领土啊。

三个月时间半壁江山沦丧,主力部队几十万、几十万的排着队,进了德军的战俘营。

如果不开上帝视角,任何人穿越回当时,恐怕都认为苏联死定了。

当时纳粹德国的进军速度堪比热刀切黄油,已经不能用神速形容了,简直就是奇迹,没人能想到他们会输。

然而这种奇迹是很不靠谱的,因为造成这种军事奇迹,除了纳粹德国的闪电战太厉害之外,苏联高层的战略误判,也是也是功不可没。

彼时的苏联高层,是打死了也不相信纳粹德国会进攻自己。

面对毛主席、丘吉尔这些国际友人的提醒,斯大林选择置若罔闻。

可以说,当时苏军高层已经固执到了一种病态的地步。

哪怕面对自家前线将领,多次发出的战争预警,他们依旧选择充耳不闻,并且多次给前线将领下发命令:这只不过是德军的军事演习而已,千万不要做出过激反应引发两国战争。

这就导致了在战争开始之前,苏军完全没有任何防备。

开战第一天,1200多架飞机就这样趴在地上,被人家给炸了。

开战第三天,飞机损失数量超过4000架。此外,坦克、火炮、军火库等战略物资,被德国炸毁、炸伤不计其数。

为什么苏联高层,会产生这么一种迷之自信呢?其实,斯大林等人并不是不相信希特勒会进攻苏联,而是不相信希特勒会此时进攻。

德国这个国家其实挺倒霉的,从它降生的那一刻开始,两线作战噩梦就一直困扰着它。

因此,德国一直以来的应对办法,都是先集中力量解决掉一面,然后再调头解决另一面。

比如一战时期的施里芬计划,他们就是打算先集中兵力,解决掉西边的法国人,然后掉头收拾东边的俄国。

而一战时期的施里芬计划之所以会失败,是因为他们陷入了与法国人的持久战之中,在凡尔登绞肉战中,耗尽了自身的人气。

而苏联拥有着庞大的国土、丰沛的人口、充足的资源,与这样的国家交手,最容易陷入持久战。

斯大林相信,在他与英国之间,希特勒绝对不会蠢到,把矛头指向拥有广阔战略纵深的苏联,而是会集中力量,解决掉西边那个只有弹丸之地的大英帝国。

事实上,前期历史的走向,确实是按照苏联高层的这种预测在走。

1939年二战爆发之前,苏德两国就签订了《苏德互不侵犯条约》。

8月23日两国签订条约之后,9月1日德国就闪击波兰,然后苏联也出兵,与德国人一起瓜分了波兰,双方合作的很愉快呀!

这次瓜分之后,德国立马就停止了东进的步伐,而把枪口对准了西边的英法。

在用闪电战灭亡了法国之后,德国又一鼓作气推进到英吉利海峡,准备一举踏平英国。

在德国入侵苏联时候,英德正打得不可开交。

别说是斯大林,谁也不可能轻举妄动,去给英国人分担火力啊。

而对于纳粹德国进攻苏联这件事,其实从斯大林上任的那一天,就已经有思想准备了。

苏联人为这一战,已经准备很长时间了。

所以苏联这种行为,很难说他是轻敌,只能说是误判而已。

他们谁都没有没想到,希特勒根本不是个正常人,压根不按套路出牌。

希特勒预判了他们的预判,成功利用了他们这种灯下黑心理,给予了苏联致命一击。

其实,希特勒之所以这么干,也并不是他发神经,而是有迫不得已的理由。

当时希特勒虽然已经几乎统一了西欧大陆,但他的前景并不乐观。

西欧虽然是当时世界上的工业中心,可它有一个致命的缺点,那就是缺乏自然资源。

曾经有一个国际地缘专家,对俄美中欧的自然资源禀赋,做了一个粗略的统计,给出比例分别是2 : 1 : 0.5 : 0.25。

欧洲拥有的自然资源,与它的工业地位完全不匹配。

所以,希特勒要想维持战争机器的运转,只有两个办法:第一是干掉大英帝国,然后把它庞大的海外殖民地资源纳为己有;要么就是向东边吞并苏联,把俄罗斯的资源收入囊中。

当时德国的海军力量,是干不过英国的,唯一可以指望的就只有空军力量。

可不列颠空战失败之后,德国就已经没办法弄死英国了,所以他只能选择向东入侵苏联。

如果不这么干,他就要被英苏两国给夹死。

与此相比,什么两线作战的之类的德国就顾不得了。

斯大林等人对希特勒的预判本身并没错,只是他们忘了,人到了生死存亡的关头,是不会讲逻辑的。

正是因为这种误判,导致战争开始两个月之后,纳粹德国的军队就进攻到了,莫斯科外围的最后一个重任镇斯摩棱斯克。

当德军开到斯摩棱斯克的时候,莫斯科周围已无重兵可用,暴露在德国的兵锋之前。

德国人也犯错了

原先斯大林布置在西线的主力军团,全都被德军的闪电战拿下。苏联唯一可以依靠的远东兵团,远水救不了近火,只要攻占了斯摩棱斯克,从理论上来说莫斯科基本上就算完了。

然而当德军的战车,开到斯摩棱斯克之后,倒了两个多月血霉的苏联开始迎来了转运,而德军开始不停地倒起了血霉。

第一个转折点,是斯摩棱斯克的顽强抵抗,完全超乎了德军的意料。

从八月上旬一直打到九月下中旬,足足撑了一个半月的时间。

而莫斯科方面,从七月中旬收到德军入侵的消息之后,就开始紧锣密鼓的布置外围防线。

到9月30日德军开到莫斯科附近的时候,苏联人险之又险在他的外围构筑了三道防线。

所以,斯摩棱斯克这一个半月的时间非常重要。

如果像其它城市那样,三两天就沦陷掉,俄罗斯人连赌一把的机会都没有。

第二个利好消息,是德国元首希特勒在这个决定走向历史的关键时刻,居然亲自下场微操。

他放着即将到手的莫斯科不管,让古德里安将军兵分三路,一路继续围攻斯摩棱斯克,另外一路向北攻击列宁格勒,最后一路向南攻击乌克兰的首都基辅。

天啊,你这是在打闪电战啊,时间就是金钱,速度就是生命,你不集中兵力一举拿下莫斯科,浪费时间和兵力整这些虚头巴脑的有什么用?

偏偏这两路大军贼不争气,北面进攻列宁格勒的军队,直到二战结束都没有攻克这座城市;南路大军同样屯兵基辅久攻不下。

直到德军中路军统帅古德里安,在九月中旬攻克了斯摩棱斯克,希特勒又把他调到南边帮忙打基辅,这才在9月26日攻克了这座乌克兰重镇。

可是,这无形中又给斯大林那边争取了十天时间。

这十天时间,斯大林除了忙着构建阵地之外,还让朱可夫从远东和中亚调来的40万主力部队。苏联人敢把远东部队抽调回来,这就不得不批评一下纳粹德国的猪队友日本了!

据苏联克格勃得到的确切消息,日本人已经放弃北上的想法,准备跟美国死磕。

这也是苏联的第三个利好消息。就在莫斯科保卫战开打的两个月后,日本人也发动了珍珠港事变。

那苏联就不担心,日本人发现他远东空虚之后改变计划吗?

这还真的不必担心,因为大国交战不是小孩子过家家,兵员调度 、物资配给、情报工作都需要时间准备。

日本人既然已经把枪口对准美国,贸然改变部署,很多东西都是要重新部署的。

等他们准备好,说不定莫斯科保卫战早就打完了。

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

但是要想战争的胜利,总不能把希望寄托在敌人犯错上。

到9月30日兵临城下的时候,德国人该犯的错误已经犯完了,接下来能不能扛得住,就看苏联人自己争不争气了。

我们前面说过,此时莫斯科周围已无重兵可守,而远东和中亚的部队一时半会又调不过来。

莫斯科虽然构筑了三道防线,但在德军机械化部队面前不顶用,刚交战就被德军绞杀了几个主力集团。

苏联告急、莫斯科告急,一国兴衰全落在斯大林身上了。

10月10日,在犯了一系列错误之后,斯大林终于开始展现他作为雄主的一面。

首先,他把苏军的指挥权全权交给了朱可夫,让他把残兵败将重新组装成四个集团军。

其次,面对身边官员给他递过来的撤退台阶,斯大林坚决不下,摆出一副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的架势,表示自己与城共存亡的决心。

这是对当时的莫斯科保卫战来说,简直太重要了。

如果斯大林撤走,莫斯科保卫战就不用打了,他往后退一小步,苏联就得失去半壁江山。

当时他面临的情况,就跟土木堡之后的明朝一样。

只要朝廷敢迁出北京,长江以北不复为大明所有,所以说莫斯科不是一个城市那么简单。

他是一面旗帜,背后是苏联的半壁江山。

因此斯大林的坚守,是莫斯科保卫战能够开展的前提。

所谓自助者天助,就在这个时候上天也出手拉了苏联一把。

从十月中旬开始,莫斯科附近就下起了磅礴大雨,周边的道路在暴雨的冲刷下,变得泥泞不堪。

这导致了德军的机械化部队,前进受到了阻碍。

这场暴雨大概下了20天左右,而这20天的时间,给了朱可夫重整旗鼓的机会。

他一方面收集残兵败将,准备和德军死磕到底。

另一方面又命令克格勃人员,分散在莫斯科周围到处安放炸药,并将克格勃剩余人员分成20个战斗小组,潜伏在莫斯科,准备跟德军玩焦土抗战。

这显然就是想复制130年前,库图佐夫元帅对付拿破仑的招数了。

虽然秋雨阻滞了德国的进军速度,但此刻莫斯科缺乏重兵集团,依然是个不争的事实。

所以,希特勒对这场战争的前景,依旧充满信心,甚至对外宣称:11月7日他会到红场阅兵。

当时间来到了11月6日,天降寒霜,泥泞的道路开始封冻。

德军的战争机器再次往前推进,最近的时候距离莫斯科城只有60公里,据说都能够看到克里姆林宫的红星了。

此刻,远东的援军还没有到来,莫斯科陷入了绝望之中,一些官员开始悄悄转移财产。

据统计,一共有2500万卢布,还有数不清的古玩珍宝。

更可恨的是,这些人公器私用,调了100多辆军用车辆,把自己的家属运出莫斯科。

这些贪官污吏一跑,可就坑惨了斯大林。

老百姓一看,当官的都跑了,莫斯科是不是没有希望了?

整座城市一时之间变得人心惶惶,各种混乱迹象层出不穷。

再这样发酵下去,都不用等德军来了,老百姓自己就能把城池攻破。

就在这风雨飘摇的时刻,斯大林做出了一个惊天动地的举动,他决定11月7日举行红场阅兵 。他要通过这场阅兵,让包括希特勒在内的全世界,都听到苏联抵抗到底的决心。

历史就是这么有幽默感的,希特勒口口声声说自己要11月7日在红场阅兵,结果却变成了斯大林的专场秀。

当一队队苏联红军昂首阔步,穿过红场,直奔前线,死不旋踵。

这慷慨悲壮的画面感染了苏联,震撼了世界,也吓到了希特勒。

红场阅兵之后,慌乱的民心开始安静下来,人们不再想着怎么逃跑。

政府既然没有放弃国家,百姓自然不会放弃政府,他们开始自觉地团结在领袖身边,每个人都献出自己的绵薄之力,来保卫莫斯科。

面对占据兵力优势、气势如虹的德军,莫斯科军民上下一心,拼死抵抗,足足打了一个月。

直到12月5日,转机终于来了,冰雪之神开始眷顾俄罗斯。

远东、中亚的部队,陆陆续续开到了莫斯科周围。

而德军却在连续一个月的进攻之后,开始面临物资短缺,师老兵疲的窘境。

情形虽然对苏联有利,但此时苏军并没有做好反攻的准备。

如果这个时候德国人能够果断撤退,虽然会与莫斯科失之交臂,但是保住有生力量还是可以做到的。

可是这时候微操大神希特勒认为,德军还能抢救一把。

他亲自下场自任统帅,令莫斯科前线的德军必须死死顶住。

结果这一顶就顶到了12月19日,给了苏军反攻提供了充足的准备时间。

而德军在被暴风雪摧残了半个多月之后,早就已经不堪一击,在苏军攻势面前一溃千里。

朱可夫趁机悉数收复了莫斯科周围的军事重镇,为期四个月的莫斯科保卫战,以苏联的胜利宣告结束。

总结

孙子曰:用兵之道,先为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

也就是说,战争要先让自己处于不败之地,然后等待敌人犯错误。

在这场战争中,两国的领袖都没做到先为不可胜,他们都犯了大错 ,也都为此付出了代价。

可他们最大的区别在于斯大林知错能改,逐渐让自己处于不可胜的位置。

而希特勒却是将错就错,不停地把可胜之机送给敌人,最后把德国最后一点希望输得干干净净,也间接葬送了自己的政治生命。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