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廖彬宇先生诗说中国之孤胆英雄

 礼博士委员会 2023-09-15

按:《诗说中国》是首部以古诗及注论形式总结和致敬中华民族众多圣贤豪杰的著作,是为了能够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总结经验、吸取教训,用古诗概括、歌咏中华民族历代圣贤的生平事迹及其精神风貌,融文史哲于一体,显精气神于一言,唯愿广大青少年通过诵读后烙印于心,得圣贤精神滋养、贯通中华文脉、鼓舞华夏儿女大步前行,慎终追远以继往开来,与古今贤哲一道,为推动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力量。此诗由国画家杜海峰绘制《孤胆英雄赵子龙》诗意图。本文选自廖彬宇先生《诗说中国——中国精神之礼义三百图》,由著名文化学者张红星教授注解。全书365篇内容将陆续发布,每幅图之命名均为相关成语。

甲申岁读史怀顺平侯赵子龙七律

主必怀仁始有缘,精忠赤胆意拳拳。

德能窒欲而惩忿,才可随方亦就圆。

忘死舍生浑不顾,安民护国只争先。

奇功赫赫甘居后,万古知心独有天。

黄德劲先生诗评:

一身是胆赵子龙。赵子龙的胆来自哪里?“忠义”!而此“忠义”,又必不是愚忠愚义,要须相匹配于君之“仁心”与“德行”。

彬宇先生怀顺平侯赵子龙七律,述写了一位精忠赤胆的常胜将军,更写出了“主必怀仁”的忠君爱国之深意。孤胆英雄万夫之勇,只因一个“诚”字。而人与人之间的赤诚无他,各自赤诚,皆行大道,方可光芒璀璨而不朽,所谓“万古知心独有天”也!

环视当下,人与人之关系,不论上下左右亲疏远近,还有几分“诚”可言?各怀私心,沦为名利之鬼,遂使种种诈骗欺瞒大行于道。而无诚在心,何谈勇也?何有胆也?唯有物欲横流肆无忌惮也!

主仁臣忠

主必怀仁始有缘,精忠赤胆意拳拳。”唯有心怀仁义之主,方能遇上真正有缘之人,辅佐左右,生死追随,精忠赤胆,心意拳拳。赵云与刘先主的相遇相知,正是这样的经典桥段。《三国志》上来就把这段历程交待清楚了。

赵云字子龙,常山真定人也。本属公孙瓒,瓒遣先主为田楷拒袁绍,云遂随从,为先主主骑。

赵云(?-229年),字子龙,常山真定人。按照史书以及演义的记载,赵云是“高大帅”的。“身长八尺,姿颜雄伟”,与关羽、张飞并称“燕南三士”。郝经《续后汉书·卷二》:

燕南三士(原注:关羽张飞赵云),隆中一贤(原注诸葛亮),左提右挈,百折弥坚,崦嵫返照,腾辉揭天,皇矣帝统,既绝复传。

由此可知赵云同关羽张飞,甚至诸葛孔明,都是蜀汉顶天立地的英雄,辅弼江山,百折弥坚,青史永传。

南朝宋著名史学家裴松之注《三国志》,其中有专门补记赵云生平的《云别传》,其中写道:

云身长八尺,姿颜雄伟,为本郡所举,将义从吏兵诣公孙瓒。时袁绍称冀州牧,瓒深忧州人之从绍也,善云来附,嘲云曰:“闻贵州人皆愿袁氏,君何独回心,迷而能反乎?”云答曰:“天下讻讻,未知孰是,民有倒悬之厄,鄙州论议,从仁政所在,不为忽袁公私明将军也。”遂与瓒征讨。

时先主亦依讬瓒,每接纳云,云得深自结讬。云以兄丧,辞瓒暂归,先主知其不反,捉手而别,云辞曰:“终不背德也。”先主就袁绍,云见于邺。先主与云同床眠卧,密遣云合募得数百人,皆称刘左将军部曲,绍不能知。遂随先主至荆州。

初平二年(公元191年),赵云带领常山郡的兵马,投奔公孙瓒。当时袁绍是冀州牧,公孙瓒深怕州郡的人都归顺了袁绍,对赵云来归心存怀疑,便连嘲带讽地说:“听说冀州人都想依附袁绍,怎么唯独你能迷途知返呢?”

赵云回答说:“天下大乱,不知道谁是明主,百姓有倒悬之危,我们常山人经过商议讨论,决定要追随能够实施仁政的地方,并不是因为我们要疏远袁绍而偏向于将军您。”赵云自此随公孙瓒四处征讨。

当时刘备亦依附在公孙瓒处,赵云得以与刘备深交。公孙瓒与袁绍交战,派遣青州刺史田楷占据青州西北部的土地,袁绍亦派数万大军前来争,公孙瓒便上表将刘备提升为别部司马,派刘备前去帮助田楷抵抗袁绍。赵云随刘备出征,为刘备掌管骑兵。

后来,赵云因为兄长去世,向公孙瓒请辞归乡,刘备知道赵云此去便不会再回来,因此握着赵云的手不舍得分别。赵云向刘备辞别说:“终不背德也。”

人一生之成就与去就,完全取决其“志向”。《云别传》的一段记述,别有深意焉。第一,赵云拒绝追随袁绍,彻底离开公孙,最终归于刘备,原因何在?第二,刘备在对待赵云的使用上,人尽其才,才尽其用了吗?或者说,赵云心想事成,功遂名就了吗?

“国家人文历史”中有这么一段论述:

诚然,赵云与刘备相识甚早,其早年的情谊也颇为深厚,赵云又文武双全。刘备、诸葛亮、刘禅对于赵云的封赏看上去确实有些不足,但需要注意的是,赵云跟随刘备的唯一理由是“不背德”,而非“不背玄德”。也就是说,他追随刘备,为的不是钱财美色和功名利禄,而是因为刘备是一位仁德之主。因此,在刘备进据益州以后,赵云才会不惜得罪同僚,劝阻刘备封赏田宅一事。而在孙权偷袭荆州后,赵云不惜触刘备的逆鳞,从战略角度对刘备东征进行劝谏:“国贼是曹操,非孙权也,且先灭魏,则吴自服。”

可以说,当年那个对着公孙瓒说自己想“解民之倒悬,从仁政所在”的理想主义青年,一直都在。

可见,赵云是一个有梦想有理想的人,其一生所追随服膺者,所“终不背德也”之“德”,并非“玄德”,甚或某德,而是解民倒悬,仁政所在之国之大德,是人品中正,操行忠义之为人正德。由此愈知赵云之令后人敬仰也!

《三国演义》中对赵云的出场以及来去追随都有十分精彩的描写。如第七回:闪亮登场,一别玄德。

文丑直赶公孙瓒出阵后,瓒望山谷而逃。文丑骤马厉声大叫:“快下马受降!”瓒弓箭尽落,头盔堕地;披发纵马,奔转山坡;其马前失,瓒翻身落于坡下。文丑急捻枪来刺。忽见草坡左侧转出一个少年将军,飞马挺枪,直取文丑,公孙瓒扒上坡去,看那少年:生得身长八尺,浓眉大眼,阔面重颐,威风凛凛,与文丑大战五六十合,胜负未分。瓒部下救军到,丑拨回马去了。那少年也不追赶。瓒忙下土坡,问那少年姓名。那少年欠身答曰:“某乃常山真定人也,姓赵,名云,字子龙。本袁绍辖下之人。因见绍无忠君救民之心,故特弃彼而投麾下,不期于此处相见。”瓒大喜,遂同归寨,整顿甲兵。

……麹义引军直冲到后军,正撞着赵云,挺枪跃马,直取麹义。战不数合,一枪刺麹义于马下。赵云一骑马飞入绍军,左冲右突,如入无人之境。公孙瓒引军杀回,绍军大败。

……袁绍当先赶来,不到五里,只听得山背后喊声大起,闪出一彪人马,为首三员大将,乃是刘玄德、关云长、张翼德。因在平原探知公孙瓚与袁绍相争,特来助战。当下三匹马,三般兵器,飞奔前来,直取袁绍。绍惊得魂飞天外,手中宝刀坠于马下,忙拨马而逃,众人死救过桥。公孙瓚亦收军归寨。玄德、关、张动问毕,瓚曰:“若非玄德远来救我,几乎狼狈。”教与赵云相见。玄德甚相敬爱,便有不舍之心。

……瓒即日班师,又表荐刘玄德为平原相。玄德与赵云分别,执手垂泪,不忍相离。云叹曰:“某曩日误认公孙瓒为英雄;今观所为,亦袁绍等辈耳!”玄德曰:“公且屈身事之,相见有日。”洒泪而别。

第十一回:二别玄德。

且说玄德离北海来见公孙瓚,具说欲救徐州之事。瓚曰:“曹操与君无仇,何苦替人出力?”玄德曰:“备已许人,不敢失信。”瓚曰:“我借与君马步军二千。”玄德曰:“更望借赵子龙一行。”瓚许之。玄德遂与关、张引本部三千人为前部,子龙引二千人随后,往徐州来。

……众皆劝玄德留小沛,玄德从之。陶谦劳军已毕,赵云辞去,玄德执手挥泪而别。

第二十一回:终归玄德。

玄德恐袁绍追之,急收拾起行。关平随着关公,一齐起身。关定送了一程自回。关公教取路往卧牛山来。正行间,忽见周仓引数十人带伤而来。关公引他见了玄德。问其何故受伤,仓曰:“某未至卧牛山之前,先有一将单骑而来,与裴元绍交锋,只一合,刺死裴元绍,尽数招降人伴,占住山寨。仓到彼招诱人伴时,止有这几个过来,余者俱惧怕,不敢擅离。仓不忿,与那将交战,被他连胜数次,身中三枪。因此来报主公。”玄德曰:“此人怎生模样?姓甚名谁?”仓曰:“极其雄壮,不知姓名。”于是关公纵马当先,玄德在后,径投卧牛山来。周仓在山下叫骂,只见那将全副披挂,持枪骤马,引众下山。玄德早挥鞭出马大叫曰:“来者莫非子龙否?”那将见了玄德,滚鞍下马,拜伏道旁。原来果然是赵子龙。玄德、关公俱下马相见,问其何由至此。云曰:“云自别使君,不想公孙瓚不听人言,以致兵败自焚,袁绍屡次招云,云想绍亦非用人之人,因此未往。后欲至徐州投使君,又闻徐州失守,云长已归曹操,使君又在袁绍处。云几番欲来相投,只恐袁绍见怪。四海飘零,无容身之地。前偶过此处,适遇裴元绍下山来欲夺吾马,云因杀之,借此安身。近闻翼德在古城,欲往投之,未知真实。今幸得遇使君!”玄德大喜,诉说从前之事。关公亦诉前事。玄德曰:“吾初见子龙,便有留恋不舍之情。今幸得相遇!”云曰:“云奔走四方,择主而事,未有如使君者。今得相随,大称平生。虽肝脑涂地,无恨矣。”当日就烧毁山寨,率领人众,尽随玄德前赴古城。

由赵云的一番内心表白,可知武艺超群的赵子龙,为寻找明主颠沛流离,最终择刘备而事,根子还在于赵云认为刘备有仁德,值得以一生从之。而同样狼狈寄居,东奔西跑的刘备,一开始便与赵云的关系非同一般,“先主与云同床眠卧”,参与各种密谋,备受信任。一切皆源于刘备的“仁”与赵云的“忠”。

一身是胆

德能窒欲而惩忿,才可随方亦就圆。忘死舍生浑不顾,安民护国只争先。”彬宇先生怀顺平侯赵子龙七律的颔联和颈联,让我们看到了一个德才兼备,舍生忘死的国之柱石。德能窒欲惩忿,才可随方就圆。再若从金戈铁马、累累战功望过去,赵云并不是一个只知冲杀的勇猛武将,而是有勇有谋,有智有情,有战术水准与战略眼光的老成谋国之干才——一身是胆,胆集一身,处处可圈可点也。

坚守原则,不慕荣利之赵云。《云别传》:

初,先主之败,有人言云已北去者,先主以手戟擿之曰:“子龙不弃我走也。”顷之,云至。

刘备打了败仗,有人说赵云已经北去投靠曹操了,刘备直接用手戟打过去:“子龙是不会弃我而去的。”随后赵云就回来了。

从平江南,以为偏将军,领桂阳太守,代赵范。范寡嫂曰樊氏,有国色,范欲以配云。云辞曰:“相与同姓,卿兄犹我兄。”固辞不许。时有人劝云纳之,云曰:“范迫降耳,心未可测;天下女不少。”遂不取。范果逃走,云无纤介。

刘备任命赵云为偏将军,取代投降的赵范,任桂阳太守。赵范有个寡嫂姓樊,有倾国倾城之色,赵范想将她许配给赵云。赵云坚决拒绝了:“咱们同姓,你的老兄就是我的老兄,你的嫂子就是我的嫂子,怎么能行呢!” 当时有人就劝赵云,赵云无奈之下解释:“赵范是被迫投降的,其心不可测。天下女子不少,哪里非要这一个?”不久之后,赵范果然藉机逃走,而赵云则没有被牵涉其中。

由此也可知,赵云不仅是内心有操守,而同时有远祸之能,不为美色所惑,不为眼前所迷。

亮曰:“街亭军退,兵将不复相录,箕谷军退,兵将初不相失,何故?”芝答曰:“云身自断后,军资什物,略无所弃,兵将无缘相失。”云有军资余绢,亮使分赐将士,云曰:“军事无利,何为有赐?其物请悉入赤岸府库,须十月为冬赐。”亮大善之。

诸葛亮曾问:“街亭退兵时,我军编制皆混乱成一团,箕谷退兵,编制整齐一如出军之时,此为何故?”邓芝回答:“赵将军亲自断后,所以军资没有遗失,人员编制整齐。”当时赵云军中尚有多余绢布,诸葛亮下令分赐给赵云部队将士。赵云说:“我军军事失利,怎么还能要赏赐呢?请将这些物资全部纳入赤岸府库,在十月寒冬的时候再赏赐给将士们使用。”诸葛亮因此对赵云大加赞赏。

能够耐住奖赏不要,摒绝物质利益诱惑,又是赵云作为武将不可比拟的绝佳品质。

直言敢谏、有勇有谋之赵云。《云别传》:

益州既定,时议欲以成都中屋舍及城外园地桑田分赐诸将。云驳之曰:“霍去病以匈奴未灭,无用家为,今国贼非但匈奴,未可求安也。须天下都定,各反桑梓,归耕本土,乃其宜耳。益州人民,初罹兵革,田宅皆可归还,令安居复业,然后可役调,得其欢心。”先主即从之。

刘备平定益州之后,有人主张将成都城中房舍及城外园地桑田分赐给诸将。赵云反驳:“霍去病曾说过匈奴未灭,无以家为,现在国贼岂只匈奴一个?我们不可贪图安定。等天下真正太平的时候,让众人各自返回家乡耕种田地,才是最适宜的。益州百姓刚遭战祸,田宅可以归还他们,先让他们安居乐业,然后才可以服兵役、纳户税,这样也能得到益州的民心。”刘备当即采纳了赵云的建议。

对于此事,后来还有一个典故,言及赵云之“何以家为”。

元代郭翼所著《雪履斋笔记》:“张俊有爱姬张秾,乃钱唐妓,颇涉书史。拓皋之役,俊发书嘱以家事,姬引霍去病、赵云以坚其心。”

张俊是南宋将领,中兴四将之一。临战给爱姬张秾写家书嘱家事,爱姬以霍去病、赵云故事回应。张秾真女中豪杰也!

由此也愈知赵云精神之可贵:第一,赵云敢向刘备直接建议,这需要勇气;第二,赵云的建议,断了他人的财路,一定是会招来不满与非议的。但赵云一颗忠心,无畏无惧!

另一则故事,愈发看出赵云之赤胆忠心。

孙权袭荆州,先主大怒,欲讨权。云谏曰:“国贼是曹操,非孙权也,且先灭魏,则吴自服。操身虽毙,子丕篡盗,当因众心,早图关中,居河、渭上流以讨凶逆,关东义士必裹粮策马以迎王师。不应置魏,先与吴战;兵势一交,不得卒解。”先主不听,遂东征,留云督江州。先主失利于秭归,云进兵至永安,吴军已退。

章武元年(公元221年),刘备称帝,欲进攻东吴,以报孙权夺回荆州、杀害关羽之仇,赵云上谏说:“国贼是曹操,并不是孙权。应该先灭了曹魏,则东吴孙权自然臣服。曹操虽然已经去世,但其子曹丕篡夺皇位,引起公愤,应该利用此民愤,先攻占关中,占据黄河、渭水上游以讨伐逆贼,那么关东义士必裹粮策马以迎王师。不应该把曹魏放在一边而先去攻打东吴。战争一旦开始,一时半会是停不下的。”但已经被愤怒冲昏头脑的刘备,执意不听,最终惨遭失利。

在当时刘备已经丧失理智的情况下,赵云能够不顾刘备的情绪,不顾及自己可能招来的怀疑和麻烦,而以理智的判断去阻挡刘备的冲动,真是老成谋国之臣!

随方就圆,不辱使命之赵云。

先是,与夏侯惇战于博望,生获夏侯兰。兰是云乡里人,少小相知,云白先主活之,荐兰明于法律,以为军正。云不用自近,其慎虑类如此。

建安七年(公元202年),刘备投靠刘表,屯兵于新野。曹操派夏侯惇、于禁等领军进攻刘备,双方战于博望。刘备实施伪遁之计,以伏兵击破曹军。赵云于战斗中生擒了敌将夏侯兰。

赵云与夏侯兰是同乡,自小相知,于是向刘备求情,免夏侯兰一死。因夏侯兰明于法律,刘备随后任用夏侯兰为军正。赵云“举贤避亲”,不随意任用和自己有亲近关系的人,一则说明了他的谨慎思虑,再则也证明了他非拘泥不化之徒,而是能够随方就圆,“曲成万物而不遗”。

先主入益州,云领留营司马。此时先主孙夫人以权妹骄豪,多将吴吏兵,纵横不法。先主以云严重,必能整齐,特任掌内事。权闻备西征,大遣舟船迎妹,而夫人内欲将后主还吴,云与张飞勒兵截江,乃得后主还。

建安十四年(公元209年),刘备在平定荆州南部四郡,又得到原属刘表的部曲万人之后,成为荆州牧,声势渐大,孙权建议双方结亲,刘备便娶了其妹孙夫人。两年之后益州牧刘璋为防备曹操势力而向刘备求援,刘备便领兵三万入益州,留诸葛亮、关羽、张飞、赵云等人留守荆州。此时孙夫人放纵骄横,她从东吴带来的侍卫和官吏,也多有不法行为。先主以赵云“严重”,严而重,威严而持重,特命他掌管内事。孙权获知刘备西征益州之后,便派了大批舟船欲接孙夫人回去,孙夫人趁机想将刘禅也一并带走,幸亏赵云与张飞一起带兵在长江截住东吴船队,并成功夺回刘禅。此亦为赵云二救幼主。

面对先主的夫人,赵云既硬来又没有硬来,放走了挡不住的,留下了该留下的,其临机应变之智慧可见一斑。

一身是胆,忠义血性之赵云。

夏侯渊败,曹公争汉中地,运米北山下,数千万囊。黄忠以为可取,云兵随忠取米。忠过期不还,云将数十骑轻行出围,迎视忠等。值曹公扬兵大出,云为公前锋所击,方战,其大众至,势逼,遂前突其陈,且斗且却。公军败,已复合,云陷敌,还趋围。将张著被创,云复驰马还营迎著。公军追至围,此时沔阳长张翼在云围内,翼欲闭门拒守,而云入营,更大开门,偃旗息鼓。公军疑云有伏兵,引去。云雷鼓震天,惟以戎弩于后射公军,公军惊骇,自相蹂践,堕汉水中死者甚多。先主明旦自来至云营围视昨战处,曰:“子龙一身都是胆也。”作乐饮宴至暝,军中号云为虎威将军。

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正月,刘备听从法正、黄权等人的建议进攻汉中,汉中守将夏侯渊被黄忠所斩。三月,曹操亲自率领大军来争夺汉中,并运送大量的军粮到北山下,有数千万袋,黄忠认为可趁机夺取这些军粮,赵云于是授予黄忠兵力去取北山。但是黄忠约定的时间之后仍未回来,赵云便带着数十骑出了营寨,查看黄忠等人的情况。恰巧遇到曹操派出的大军,赵云遭到曹军先锋部队的攻击,刚与敌人交手,曹操的大军已来到面前,声势逼人。赵云便一次又一次地突击曹军阵列,且战且退。曹军散而复合,赵云突围而出并退入汉军的营寨内,此时部将张著受伤,又被曹军包围,赵云又一次驰马突击曹军,救出张著,将他带回营寨内。此时曹军已追至汉军的营寨前,沔阳长张翼正在防守营寨,见曹操大军杀到,便要闭门拒守。赵云进入大营之后,却下令大开营门,然后令汉军偃旗息鼓。曹军见此情况,怀疑赵云设有伏兵,便向后退去。此时赵云下令鸣击战鼓,鼓声震天,又令军士以弩箭射曹军,曹军惊骇,自相践踏,坠入汉水中淹死者甚多。次日刘备亲自来到赵云兵营察看昨日战斗之处,赞叹说:“子龙一身都是胆也!”于是设宴欢庆直到黄昏,军中称呼赵云为“虎威将军”。

对赵云之“忘死舍生浑不顾,安民护国只争先”,应以两次救后主阿斗,最为惨烈英勇,可歌可泣。且看长坂坡一战之救阿斗。《三国演义》第四十一回:

却说赵云自四更时分,与曹军厮杀,往来冲突,杀至天明,寻不见玄德,又失了玄德老小,云自思曰:“主公将甘、糜二夫人与小主人阿斗,托付在我身上;今日军中失散,有何面目去见主人?不如去决一死战,好歹要寻主母与小主人下落!”回顾左右,只有三四十骑相随。云拍马在乱军中寻觅,二县百姓号哭之声震天动地;中箭着枪、抛男弃女而走者,不计其数。赵云正走之间,见一人卧在草中,视之,乃简雍也。云急问曰:“曾见两位主母否?”雍曰:“二主母弃了车仗,抱阿斗而走。我飞马赶去,转过山坡,被一将刺了一枪,跌下马来,马被夺了去。我争斗不得,故卧在此。”云乃将从骑所骑之马,借一匹与简雍骑坐;又着二卒扶护简雍先去报与主人:“我上天入地,好歹寻主母与小主人来。如寻不见,死在沙场上也!”

说罢,拍马望长坂坡而去。忽一人大叫:“赵将军那里去?”云勒马问曰:“你是何人?”答曰:“我乃刘使君帐下护送车仗的军士,被箭射倒在此。”赵云便问二夫人消息。军士曰:“恰才见甘夫人披头跣足,相随一伙百姓妇女,投南而走。”云见说,也不顾军士,急纵马望南赶去。只见一伙百姓,男女数百人,相携而走。”云大叫曰:“内中有甘夫人否?”夫人在后面望见赵云,放声大哭。云下马插枪而泣曰:“使主母失散,云之罪也!糜夫人与小主人安在?”甘夫人曰:“我与糜夫人被逐,弃了车仗,杂于百姓内步行,又撞见一枝军马冲散。糜夫人与阿斗不知何往。我独自逃生至此。”

正言间,百姓发喊,又撞出一枝军来。赵云拔枪上马看时,面前马上绑着一人,乃糜竺也。背后一将,手提大刀,引着千余军。乃曹仁部将淳于导,拿住糜竺,正要解去献功。赵云大喝一声,挺枪纵马,直取淳于导。导抵敌不住,被云一枪刺落马下,向前救了糜竺,夺得马二匹。云请甘夫人上马,杀开条大路,直送至长坂城。只见张飞横矛立马于桥上,大叫:“子龙!你如何反我哥哥?”云曰:“我寻不见主母与小主人,因此落后,何言反耶?”飞曰:“若非简雍先来报信,我今见你,怎肯干休也!”云曰:“主公在何处?”飞曰:“只在前面不远。”云谓糜竺曰:“糜子仲保甘夫人先行,待我仍往寻糜夫人与小主人去。”言罢,引数骑再回旧路。

正走之间,见一将手提铁枪,背着一口剑,引十数骑跃马而来。赵云更不打话,直取那将。交马只一合,把那将一枪刺倒,从骑皆走。原来那将乃曹操随身背剑之将夏侯恩也。曹操有宝剑二口:一名“倚天”,一名“青釭”;倚天剑自佩之,青釭剑令夏侯恩佩之。那青釭剑砍铁如泥,锋利无比。当时夏侯恩自恃勇力,背着曹操,只顾引人抢夺掳掠。不想撞着赵云,被他一枪刺死,夺了那口剑,看靶上有金嵌“青釭”二字,方知是宝剑也。云插剑提枪,复杀入重围,回顾手下从骑,已没一人,只剩得孤身。云并无半点退心,只顾往来寻觅;但逢百姓,便问糜夫人消息。忽一人指曰:“夫人抱着孩儿,左腿上着了枪,行走不得,只在前面墙缺内坐地。”

赵云听了,连忙追寻。只见一个人家,被火烧坏土墙,糜夫人抱着阿斗,坐于墙下枯井之傍啼哭。云急下马伏地而拜。夫人曰:“妾得见将军,阿斗有命矣。望将军可怜他父亲飘荡半世,只有这点骨血。将军可护持此子,教他得见父面,妾死无恨!”云曰:“夫人受难,云之罪也。不必多言,请夫人上马。云自步行死战,保夫人透出重围。”糜夫人曰:“不可!将军岂可无马!此子全赖将军保护。妾已重伤,死何足惜!望将军速抱此子前去,勿以妾为累也。”云曰:“喊声将近,追兵已至,请夫人速速上马。”糜夫人曰:“妾身委实难去。休得两误。”乃将阿斗递与赵云曰:“此子性命全在将军身上!”赵云三回五次请夫人上马,夫人只不肯上马。四边喊声又起。云厉声曰:“夫人不听吾言,追军若至,为之奈何?”糜夫人乃弃阿斗于地,翻身投入枯井中而死。后人有诗赞之曰:“战将全凭马力多,步行怎把幼君扶?拚将一死存刘嗣,勇决还亏女丈夫。”

赵云见夫人已死,恐曹军盗尸,便将土墙推倒,掩盖枯井。掩讫,解开勒甲绦,放下掩心镜,将阿斗抱护在怀,绰枪上马。早有一将,引一队步军至,乃曹洪部将晏明也,持三尖两刃刀来战赵云。不三合,被赵云一枪刺倒,杀散众军,冲开一条路。正走间,前面又一枝军马拦路。当先一员大将,旗号分明,大书“河间张郃”。云更不答话,挺枪便战。约十余合,云不敢恋战,夺路而走。背后张郃赶来,云加鞭而行,不想趷跶一声,连马和人,颠入土坑之内。张郃挺枪来刺,忽然一道红光,从土坑中滚起,那匹马平空一跃,跳出坑外。后人有诗曰:“红光罩体困龙飞,征马冲开长坂围。四十二年真命主,将军因得显神威。”

张郃见了,大惊而退。赵云纵马正走,背后忽有二将大叫:“赵云休走!”前面又有二将,使两般军器,截住去路:后面赶的是马延、张顗,前面阻的是焦触、张南,都是袁绍手下降将。赵云力战四将,曹军一齐拥至。云乃拔青釭剑乱砍,手起处,衣甲平过,血如涌泉。杀退众军将,直透重围。却说曹操在景山顶上,望见一将,所到之处,威不可当,急问左右是谁。曹洪飞马下山大叫曰:“军中战将可留姓名!”云应声曰:“吾乃常山赵子龙也!”曹洪回报曹操。操曰:“真虎将也!吾当生致之。”遂令飞马传报各处:“如赵云到,不许放冷箭,只要捉活的。”因此赵云得脱此难;此亦阿斗之福所致也。这一场杀:赵云怀抱后主,直透重围,砍倒大旗两面,夺槊三条;前后枪刺剑砍,杀死曹营名将五十余员。后人有诗曰:“血染征袍透甲红,当阳谁敢与争锋!古来冲阵扶危主,只有常山赵子龙。”

赵云原本可以不必如此,不必不惜生命,一定要夺回阿斗。但他的忠心义胆,不允许他放弃,不允许他临阵而怯,而是知其不可而为之,虽千万人吾往矣!何其伟大一丈夫也!

万古知心

奇功赫赫甘居后,万古知心独有天。”古来名将,能得善终者不多。其中缘故,固然因为刀口舔血,随时都有生命危险。更重要的则或是自恃功高,自大自满;或是功高震主,变遭不测。赵云不然,既得封爵,又能高寿善终。岂仅幸运哉?《云别传》:

后主诏曰:“云昔从先帝,功积既著。朕以幼冲,涉涂艰难,赖恃忠顺,济于危险。夫谥所以叙元勋也,外议云宜谥。”大将军姜维等议,以为云昔从先帝,劳绩既著,经营天下,遵奉法度,功效可书。当阳之役,义贯金石,忠以卫上,君念其赏,礼以厚下,臣忘其死。死者有知,足以不朽;生者感恩,足以殒身。谨按谥法,柔贤慈惠曰顺,执事有班曰平,克定祸乱曰平,应谥云曰顺平侯。

建兴七年(公元229年),赵云去世。景耀四年(公元261年),刘禅下诏说,赵云跟随先帝的时候,就战绩卓著。自己小的时候屡遭危难,都多亏了赵云,应当给赵云封谥,众人也有此议。大将军姜维等人因此根据谥法,封赵云为“顺平侯”。

顺,柔贤慈惠也;平,执事有标准,克乱有功勋也。以此谥号加诸赵云,也算是相对中允的了。陈寿在《三国志》中特别写道:

初,先主时,惟法正见谥;后主时,诸葛亮功德盖世,蒋琬、费祎荷国之重,亦见谥;陈祗宠待,特加殊奖,夏侯霸远来归国,故复得谥;於是关羽、张飞、马超、庞统、黄忠及云乃追谥,时论以为荣。

在当时,身为武将能得到谥号,是极其荣光的一件事。因为满打满算,文者,也只有法正、孔明、蒋琬、费祎等人;武将,则只有关、张、赵、马、黄等数人。

赵云有两个儿子,长子赵统继承其爵位,官至虎贲中郎督,行领军;次子赵广官至牙门将,追随姜维战死沙场。

《三国演义》对赵云之死的描述,富于传奇性:

时孔明兵强马壮,粮草丰足,所用之物,一切完备,正要出师。听知此信,即设宴大会诸将,计议出师。忽一阵大风,自东北角上而起,把庭前松树吹折。众皆大惊。孔明就占一课,曰:“此风主损一大将!”诸将未信。正饮酒间,忽报镇南将军赵云长子赵统、次子赵广,来见丞相。孔明大惊,掷杯于地曰:“子龙休矣!”二子入见,拜哭曰:“某父昨夜三更病重而死。”孔明跌足而哭曰:“子龙身故,国家损一栋梁,吾去一臂也!”众将无不挥涕。孔明令二子入成都面君报丧。后主闻云死,放声大哭曰:“朕昔年幼,非子龙则死于乱军之中矣!”即下诏追赠大将军,谥封顺平侯,敕葬于成都锦屏山之东;建立庙堂,四时享祭。后人有诗曰:“常山有虎将,智勇匹关张。汉水功勋在,当阳姓字彰。两番扶幼主,一念答先皇。青史书忠烈,应流百世芳。”

却说后主思念赵云昔日之功,祭葬甚厚;封赵统为虎贲中郎,赵广为牙门将,就令守坟。二人辞谢而去。

赵云就是大厦巨松啊!后主对刘禅对数次救命的赵云,应该是心怀感恩,念念不忘的。而赵云对蜀汉两代君王之忠诚,也配得上这些无上的尊崇。萧常与郝经的《续后汉书》均对赵云予以高度评价:

云虽虎臣,其所建明通达国体,如还田宅以系民心,留军资以须冬赐,舍吴而专事魏,有诸葛亮念所不到者。若其不纳赵范之兄嫂,以远同姓之嫌,律己之严如此。方时诸将,其最优乎?(萧氏书)

云忠缱绻御侮,始终不渝。为汉爪士,功烈志胆。曹樊之俦,云尤识虑经远。壮而不疏,每进忠益,辄中几会。(郝氏书)

奇功赫赫甘居后,万古知心独有天。赵云拥有独一无二的功夫,拥有数一数二的功绩,拥有说一不二的原则,拥有从一不二的忠心,拥有以一而二的谋略,但是不居功,不抢功,不懈怠,不放松。是三国时期难得的良将奇才!

有评论言:为将之道,胆欲大而心欲细;胆大则勇,心细则智,所以能战胜攻取,即有不利,亦不至一败涂地。三国时将材,可当此者,魏之张辽,汉之赵云而已。信哉!

“国家人文历史”的文章亦写道:

至于赵云赵子龙的民间形象,除了被历代封建统治者设定为宗教神祇的关羽外,其身份与影响力早已超越张、马、黄。甚至在武力评价上,民间有“一吕二赵三典韦,四关五马六张飞,七黄八许九姜维”的说法,类似的还有“一吕二赵三典韦,四关五马六张飞,黄许孙太两夏侯,二张徐庞甘周魏”……不管哪种排序,赵云都是一人之下、众人之上,“五虎将”最高。考虑到吕布糟糕的人品和令人着急的智商,在民间评价中,说赵云是三国武将第一人也不为过。

他忠勇无双,两救幼主;白马长枪,武艺超群,骁勇善战,“那枪浑身上下,若舞梨花;遍体纷纷,如飘瑞雪……所到之处,但见'常山赵云’四字旗号,曾在当阳长坂知其勇者,互相传说,尽皆逃窜”;足智多谋,一身是胆,在汉水旁摆下空营计,以寡击众大败曹军;有理想有抱负,道德高尚,不贪财、不好色,“从仁政所在,解民众倒悬之厄”,劝谏刘备成都封赏,拒绝赵范奉上国色寡嫂的诱惑;治军严谨,街亭之败,“惟子龙不折一人一骑”;有战略眼光,有国士之风,顶着刘备的怒火,劝谏不要东征孙吴。

赵云的一生是一个完美的骁将、儒将的形象,他有诸葛之智,更有万夫之勇,尤其难得的是居功不傲,忠心耿耿,他始终做到了信念坚定、初心不失,子曰:“下学而上达,知我者其天欤!”最后能将上天引为知己,这是作为人一生莫大之荣,也是彬宇先生极高之评。不慕功名利禄,只求无愧本心,最终才能在三国群雄与历史群星中璀璨夺目,实现近乎完美的人生。这或许正是彬宇先生歌咏赵子龙的意义所在,同时也是借赵子龙咏志抒怀。

在《三国演义》的“演绎”中,还有“白帝托孤”的一个情节,因为不见于正史,所以特别耐人寻味:

先主谓众官曰:“朕已托孤于丞相,令嗣子以父事之。卿等俱不可怠慢,以负朕望。”又嘱赵云曰:“朕与卿于患难之中,相从到今,不想于此地分别。卿可想朕故交,早晚看觑吾子,勿负朕言。”云泣拜曰:“臣敢不效犬马之劳!”

托孤于孔明还不够,还要再托付赵云一番。不是彻底信任,何至于此?正史不载,演义独述,岂非赵云赢得后世千古人心乎?万古知心独有天。彬宇先生以此句收官,亦盖以天心与顺平侯相知乎?

张红星教授注:

惩忿窒欲  谓克  愤怒,杜塞情欲。《易 ‧ 损》: “ 君子以惩忿窒欲。 ”

孔颖达疏  “ 君子以法此损道惩止忿怒,窒塞情慾 …… 惩者,息其既往;窒者,闭其将来。 惩窒互文而相足也。 ”

晋·袁宏《后汉纪‧顺帝纪二》: “愿陛下思惟所见,稽古率旧,勿令刑德大柄不由天断,惩忿窒欲,事依礼制。”

 方  依据情势。《南史‧恩倖传论》:“若夫竭忠尽节,仕子恒图,随方致用,明君盛典,旧非本旧,因新以成旧者也。” 《新唐书‧张献诚传》:“献诚喜功名,为政宽裕,有机略,随方制变,而简廉不逮于文。”

《明史‧耿炳文传》: “炳文婴城固守,攻甚急,随方御之,不解甲者月余。”随方就圆指处事顺应形势和情况的变化;待人随和而不固执。元·马

致远《青衫泪》第二摺: “狠毒呵娘!好使的钱,你好随的方就的圆,可又分的愚别的贤。”

———————————————————————

《诗说中国——中国精神之礼仪叁百图》为廖彬宇先生古体诗集,《礼记》云“礼仪三百,威仪三千”,彬宇先生汇集历年吟咏往圣先贤及其事迹的古体诗365首,透过圣贤事迹来讲述中国故事,弘扬中国精神,发扬礼乐文明。该文献简单易记,大雅斯文,使圣贤精神能够让人口耳相传,深入人心。是坚定文化自信,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心血之作。既是歌颂古今贤哲,致敬圣贤,也是献礼新时代,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绵薄之力。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