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连我这个从没在直播间买过东西的人,都知道直播一哥李佳琦翻车了。 事情的起因是9月9号,直播间有人抱说“花西子越来越贵了”。 结果李佳琦回复这条评论,表示:哪里贵了? ![]() 他说: 越来越贵,哪里贵了? 这么多年都是这个价格,不要睁着眼睛乱说,眉笔一直79。 国货品牌很难的!花西子真的不是那种随便买原料做的品牌。 我跟花西子跟了多少年,它怎么起来的我是最知道的一个人,他们就差点把他们家掏给我了。 真的乱说,这么多年都是79块钱,哪里贵了?买一支送两个替换装,哎……(叹气,摇头)。 有的时候找找自己原因,好不好,这么多年了工资涨没涨,有没有认真工作? 再配上他一脸“瞧不起人”的表情,立刻引发众怒。 连坐他旁边的助理,都当场瞳孔地震。 ![]() 本来吧,商品的定价是客观的,贵不贵就是个小马过河的事情,取决于每个人的收入,支付意愿,和认知水平。 你可以说原料涨价、通货膨胀等因素导致价格维持原样实属不易。 你也可以说,有买有送真的很划算了。 但你不能否认别人的感受,更何况他几乎是直接说人家: 你嫌贵是因为你没钱,你没钱是因为你不努力。 后来,知道了自己说错话之后,李佳琦的道歉态度是: ![]() 如果你是挚爱粉都不理解我的感受的话,行,对不起,对不起好不好,你是我的挚爱粉,你都不理解我刚刚说那句话的意思。 随后,他不停地强调自己有多难多努力多不容易。 ![]() 很明显,他并不觉得自己说错了。 在他的心里,他真心觉得,那些没有出头的人,要么没本事,要么没努力。 而有他这样想法的人,绝不仅是他一个。 只不过他口无遮拦地说了出来,当众翻了车。 ![]() 看到李佳琦翻车的新闻,我想起了10年前的一件如今想起来仍忍不住介怀的往事。 2013年冬天,我和四川的一个公益组织合作去山区做调研,顺便给他们当过一个月志愿者。 志愿者的主要任务是走访山里的贫困家庭,写家访报告,然后根据各家的经济情况,决定给他们的孩子多少钱的助学金。 那趟旅途真的很苦,大概是我成年之后过过的最苦的一段日子。 白天走访的人家常常在“云深不知处”的山沟沟里,没有马路,很多时候需要靠徒步爬山才能到受访者的家。 ![]() 条件好一些的地方,可以在当地找到山轮车或者摩托车载我。 可一路的“风沙”扑面而来,不出半天,整个人就裹上了一层土。 山里寒气重湿气也重。晚上回到住处,没法洗澡,顶多有点热水擦一擦身体,然后赶紧爬到床上蜷缩在被子里。 ![]() 住处旁边的花和我 可被子也因为潮气,湿湿冷冷的,要在里面缩很久,才能有一些暖意。 这些苦,我只需要吃一个月,就结束了。 而它们,却是住在这里人的日常。 我走访过的学生和家庭,直到如今想起来,都让我觉得心里发紧。 有一个特别机灵的男孩,住在离他读书的县城特别远的地方。 每次回家他要先坐两个多小时的车,下车之后还要走两个多小时的路。 这个孩子家只有一床被子,给他带到学校盖之后,每次回家,他就没有被子盖。 所以大冬天的,只好穿着衣服睡觉。 但是重点是,他连毛衣都没有。 还有一家,本来日子过得蒸蒸日上,几乎是村里“小康户”带头致富的模范代表。 还贷了款租了田地种香蕉,前几年收成不错,解决了村里不少劳动力就业的问题。 ![]() 我在香蕉地里 但这一切都因为这家爸爸几年前得了白血病而轰然崩塌。 治病用光了家里所有钱还欠了一屁股债之后,撒手人寰。从此,孩子连交学费都难险些辍学。 结束走访之后,我请爸妈帮我我认捐了一个女孩儿。 女孩的妈妈常年生病,爸爸也已经年迈,没有什么手艺。身体本来就瘦弱,但为了生计还去工地干体力活儿。 ![]() 女孩的爸爸一边说话一遍捂住胸口的肋骨 她们家每天都是吃了上顿没下顿的难。 女孩儿有时候一整天只舍得吃两个馒头。 瘦得皮包骨,但学习特别努力,成绩也不错。 女孩爸爸接我的那天和我说,自己肋骨那里隐隐作痛可能是前天搬砖的时候受伤了。 但没钱也不敢看医生就忍着。 过了一两年,我听我爸爸说,这个女孩高中还没毕业,她爸爸就病逝了。 应该是常年透支体力,旧病新伤加在一起,生命再也承受不了这样的苦痛。 我走访过最穷的一家,是一个连“家徒四壁”都没有的人家。 ![]() 60多仍负重前行的老奶奶 他们的房子在半山腰上,用木头和茅草支愣起来的,只有三面墙。 下雨漏雨,刮风漏风,和“露宿”没有什么两样。 睡觉的时候,一家人挤在在土灶旁边的稻草堆上,借一点余热。 即便如此,夫妻二人仍坚持“再苦不能苦孩子,再穷不能穷教育”。砸锅卖铁支持孩子上学。 ![]() 虽说,我爸妈就是从农村里靠自己努力考出来的。我小时候的暑假,都是在农村土屋里度过,在黄土泥巴地里滚大的。 但这趟云南的旅途所见,仍然让我触目惊心。 一方面我惊诧于这些家庭的条件的艰苦。 另一方面我也惊诧于在这样的条件和环境中生活的人,不少却过得努力坚韧,平和且幸福。 当我回到武汉,把这些历历在目触目惊心的故事说给一个朋友听时,他却说: 其实很多人穷是因为他们自己蠢和懒。 他们如果在山里都养不活自己,干嘛不全家搬到城里去呢? 在城里只要肯吃苦,怎么样不会饿死啊。 当年的我,听了他的话,当场呆住,不知道如何反驳。 但我知道,我的内心又震惊又愤怒又难受又悲哀,简直想当场离开。 ![]() 这个朋友,和李佳琦一样,出身于普通的家庭。 凭借着自己的努力,很年轻的时候就在事业上取得了成功,完成了“逆袭”。 有的人感慨说,出身于普通家庭的李佳琦自己靠奋斗也吃了不少苦。 结果逆袭成功了,反而无法共情普通人了。 怎么人“成功”之后就忘了本,反而对和曾经的自己类似的人,一点理解和共情都没有呢? 以前的我不明白,现在的我却似乎有点懂了。 一些成功的人,尤其是逆袭成功的人,无法共情那些比如今的自己境遇差的人, 正是因为在他们自己曾经为了自己的成功,经历了无数的艰辛,流过无尽的汗水和眼泪。 而当他们把自己的成功归功于努力时,他们会觉得: 我可以,你为什么不行?归根结底,还是你不够努力。 但这个世界上的事,还真不是“好人就有好报,付出一定就有回报”的。 很多时候,千里马就是遇不上伯乐,忠臣会冤死,才子会不得志。 一个人的成功,很少单单只是因为他个人的努力,往往更多的时靠运气。 有个聪明的脑袋,有个能说会道的嘴,有颗漂亮讨喜的脸蛋,有个健康强健的体魄,生在和平经济上行的年代,一个和睦的家庭,有双通情达理的父母…… 这些主要都靠运气。 但许多凭运气成功的人,在风光的时候,往往却觉得自己能有今天,主要是凭实力。 人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想法呢? 因为我们生活在一个慕强恐弱的社会里。 大部分人心里都有个成功梦,都想过更富更强的生活。 追求强大本身没有问题,更高更快更强本就是生命自然的向往。 但恐弱才是病根。 我们时常过度强调一个人个人的能力和努力,对他自身境遇的影响。 好多人心里都有这样一个声音: 你弱是你的错,不是蠢就是懒。 你如果做得够好,就不会是今天的样子。 而正是这样慕强恐弱的心态,让李佳琦即使已经腰缠万贯了,却仍然要忍着疼继续直播。 让无数爱孩子的父母因为怕孩子落于人后而不得不加入鸡娃大军。 让并不热爱自己工作的社畜打工人,996熬夜加班为工作献出时间甚至生命。 而10年前那个让我不解的朋友,如今虽说也住着豪宅开着好车有着别人艳羡的工作,却每天马不停蹄忙东忙西没有太多的时间留给自己和家人。 大家都在吃着苦中苦,想做人上人。 ![]() 我没有要替李佳琦辩解,但不得不说,他的无心之言,其实正说中了许多人的心病,也说出了这个时代的痛症。 而他的话之所以激怒了那么多人,正是因为他戳到了许多人的痛处。 那些被他激怒的人,很可能心里也是慕强恐弱的。 只是不巧,李佳琦的话让他们意识到:他们如此努力之后,仍然成为了别人眼中的弱者。 上野千鹤子在《始于极限》中说道: 恐弱正是因为自己身上有软弱的部分,所以才格外激烈地进行审查和排斥,对软弱表现出强烈的厌恶。 我们不喜欢歧视,尤其不喜欢被歧视。 但每当歧视发生的时候,我们总习惯于用歧视的逻辑去反歧视。 翻车的李佳琦,突然在道德的层面上,从强者变成了弱者。 而被他刺痛的人,则转变为强者,兴致勃勃看他塌房。 这件事迟早会过去,但慕强恐弱恃强凌弱的风气,社会极低的容错率这个现实,却很难得到改变。 大家只会活得更“努力”,更“小心翼翼”。 ![]() 对“弱”的恐惧和苛责,不仅对外,更强烈的其实是对内攻击自己。 你明明可以做得更好怎么就是不努力?受不了这样声音的人,想卷自己卷不动,于是在内疚中拖延。 很多人,不能接受事情变坏,不能接纳自己对事情的走向失控,不能想象明天过得比今天还栽。。。 于是明明很累了,却不敢松懈,还要坚持,还要硬扛,还要继续卷。 我曾经也是这么个卷无止境,取得了他人眼中了不起的成就,却害怕今后没法像曾经那么优秀而心生恐慌的人。 直到我的身体用垮掉的方式向我抗议,我才开始学着放手,学着面对自己内心对弱的恐惧。 我尝试臣服,拥抱生命中的不如意。 放松下来,才发现,我本可以对自己有了更多的爱和包容,对他人也如此。 愿大家在这个焦虑横行慕强恐弱的时代里,多听听自己内心的声音。 给自己和他人少一些攻击,多一些善意。 累了就停下来休息休息,痛了就放声哭泣。 |
|
来自: 昵称44943940 > 《小雅妈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