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头肩顶: “头肩顶”是指形态酷似人体的头与双肩而得名。是一种比“双顶”更为可靠的价格反转形态。 “头肩顶”的形成过程:价格经过较长周期上涨,成交量放大至极限(往往具有天量性质),然后是一次成交量略缩小的调整(形成左肩);调整过后价格再次上涨并突破前高,但此时成交量相比于此前却有萎缩(形成头部);此后抛压出现价格下跌,成交量前比萎缩,但下跌至前一个调整低点上下时却遇到了支撑而又上涨(形成右肩)。此时最显著的特征是右肩的量能明显小于左肩。但价格上涨至左肩基本持平时明显受阻而下跌,并跌破前期低点(颈线)。“头肩顶”由此确立。 “头肩顶”的特征:价格在上涨过程中形成了三个峰顶,即左肩、头部和右肩;其左肩和右肩的高点基本持平;左肩回落和头部回落的两个低点也基本持平构成颈线,是后期反扑的重要压力位,也是测算“头肩顶”形态理论下跌幅度的参考位。整个“头肩顶”的形成过程中,量能始终处于不断下降状态(梯量级型下降),即左肩量能最大,头部次之,右肩更次之。 案例三、 中信证券(600030)2007年7月至2008年7月日K线图。 上图为相对比较标准的“头肩顶”形态,左肩、头部、右肩都相对比较清晰。A点至B点运行了56个交易日,根据三分之一或者四分之一形成右肩周期测算,右肩的反弹周期:56的三分之一为18个交易日;56的四分之一为14个交易日。实际此处为三分之一,正好18个交易日(有此数据,就可选择相对较好的“逃命”机会)。 右肩形成下跌后,价格以缺口的方式跌破颈线(可靠性较强),此时可根据“头肩顶”公式大致测算出今后需要到达的位置,即最小下跌目标位。 X=A-(头-A)=22.69-(35.55-22.69)=9.83元。 实际,价格在下跌至12.48元后形成反抽,但反抽至颈线后再次形成下跌(最后的“逃命”机会),而再一次下跌的位置为9.93元(实际9.93元未能完全止跌,此后下跌最低至6.7元)。 案例四、 深成指周K线图。深成指在2007年3月至2008年10月的走势中,周K线形成了“复合头肩顶”,即“头肩顶”的顶部,实际由一个“M顶”构成。由于此为周K线,因此后市跌幅巨大(19600点下跌至5598点)。 注意事项: (1)确认“头肩顶”的前提,是跌破颈线时的幅度要超过3%以上,或者连续三根K线的收盘价处于颈线之下。其右肩的形成周期,往往是颈线两个低点周期的三分之一或者四分之一。 (3)区别“头肩顶”成立与否不仅要看“两个肩膀扛个头”,更要看量。一般情况下,左肩量能最大,头部次之(也有和左肩持平或略多的情况),右肩最少;并价格跌破“颈线”时不一定需要放量,即缩量跌破也行(这一点和“头肩底”完全不同),因为价格下跌对成交量不设要求,但跌破后反而往往出现放量性杀跌。 (4)颈线是“头肩顶”有重要标志。右肩跌破颈线3%幅度或者连续三根K线收盘价处于颈线之下,“头肩顶”即告成立;此后可根据颈线至“头”的距离测算下跌幅度,理论上两者相等,但实际应是最小目标位。后市真实的杀伤力,与形态形成的时间周期成正比;因此周K线或者月K线出现“头肩顶”形态需要引起高度重视(中长期趋势走弱)。 (5)“头肩顶”的头部,往往单独构成其它形态(参看“双顶”)。 (6)“头肩顶”形态成立后,可以回抽颈线也可以不回抽而直接下泻。如果回抽颈线,回抽至颈线时构成最后“逃命”机会(等于增加了一个机会);如果不回抽而直接下跌,则以三(3%)三(连续3根K线收盘价)为最后止损(此时往往下跌幅度已经很深,但如果再不止损,后市将出现重大亏损)。 (7)“头肩顶”还可构成复合形态,称为“复合头肩顶”;甚至可与圆弧顶形成复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