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京山乡村里的夏夜

 鄂中京山 2023-09-15 发布于湖北
乡村里的夏夜
陈辉斌
记得小时候,父辈们的劳动强度还是很大的,夏天里无论天气怎么酷热,都是要下地干活的,只有到了晚上,才能坐在门前的禾场里歇息,我们叫扇凉。
所以一到傍晚,放牛娃们(我们一到暑假就要帮家里放牛)就把放饱了的牛牵到牛栏里关好,然后一人拿一条毛巾,三个一伙两个一队地到塆子旁边的水坝里洗澡。等我们几个小伙伴洗澡回来,父亲和哥姐们也从田里收工回来了,这时候母亲早已做好晚饭,在院子里的对节树下摆开了桌子,端出饭菜。我们先喝一碗早已摊凉的稀米茶,一天的暑气尽消。吃了晚饭,我们搬出竹帘长板凳,到禾场里摆好,这时候,乡邻们都出来扇凉了。禾场上,有的人家搬出了竹床,有的人家摆的门板,更多的是睡的竹帘子。竹帘子是用两根绳子将很多根竹子织成一张小床的大小,用的时候摆在两条长板凳上展开,铺上棉絮,再垫上床单,就可以睡在上面乘凉了。不用时拿掉棉絮床单,卷成一筒,便于放置,很是方便,就像一个帘子一样,又是用竹子做的,所以叫竹帘子。
大人们躺在竹帘子上歇息,孩子们在禾场里捉迷藏,玩游戏。很多的时候我们会玩一种叫“拉朋友”的游戏。就是小伙伴们分成两排,一边六、七个人。手牵手面对面站立,玩的时候两排队伍走拢分开走拢分开,边走边唱童谣:
天上握握神啰,
地下甩麻绳哟,
麻绳甩不开啰,
是我的朋友快快跑过来哟!
每唱一句还要翘一下腿。唱完以后,其中一队的两个伙伴把手紧紧地攥住,另一队选一个力气大的伙伴,对着紧紧拉着的手冲上去,用身体使劲撞。要是撞开了拉着的手,就拉一个小伙伴过来到自己的队伍里;要是对方拉得紧,撞不开,就要被对方“俘虏”,成为对方队伍里的一员了。拉完人以后再接着唱,接着走拢分开走拢分开,唱完再撞再拉人,直到一方把另一方的人拉得只剩下一个就算胜利了。
玩一会儿后,天就黑定了,塆子里的叔叔伯伯们还会聚到一起抽两根烟,议论庄稼的长势,个别能说会道的叔叔或伯伯,还会把从广播里听来的国际国内新闻讲给大伙儿听,有时还会发表自己的看法,借机吹嘘吹嘘,显得自己见识大。 
这个时候,禾场里已聚集了许多的萤火虫,我们赶紧各自跑回家里,拿出白天洗干净晾干的墨水瓶,将一个个萤火虫捉到瓶子里盖上盖子,害怕把萤火虫憋死了,就在盖子上用钉子打一个小眼,好让萤火虫透气。墨水瓶是玻璃做的,萤火虫在透明的瓶子里明一下暗一下的,像是电影里的信号灯,很是有趣。我们拿着装满萤火虫的墨水瓶,在禾场里这里照照,那里晃晃,到处跑,玩得别提有多快乐了。
有时我们在禾场里一边走,一边望着天上的月亮,仿佛每走一步,月亮也跟着走一步。就会不由自主地唱道:月亮走,我也走,一走走到大门口,我们做个好朋友……
母亲这时候忙完家务,也出来和隔壁左右的婶娘大妈们拉家常,谁家的媳妇又和婆婆吵架了啊,哪家的姑娘说了人家了呀,尽是一些家长里短的闲话。
这时,我们大都也玩得累了,爹爹婆婆们会把年龄较小的孙子揽到怀里,一边摇着巴扇,嘴里轻轻地念着歌谣:
“摇摆手嘎嘎(外婆)地走,吃豌豆,喝老酒,看你还往嘎嘎地走不走。”
还有:
“小板凳歪歪,菊花开开,妈妈烧火,我捡枯柴,下小雨我在刺林子里呆,下大雨我回来。”
这些古老的歌谣不知起于何时,亦不知谁人所作,就像屋门口那磨得光溜溜的石墩一样,只留下厚重的沧桑。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