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什么影响了上下协同?

 老友茶馆 2023-09-16

很多企业表面看上下协同,但是在具体问题上却存在上级说上级的,下级干下级的现象,是什么因素导致了这一现象的发生呢?我们不妨从崇祯皇帝说起。

农历1644年三月十九日,晨,李自成的部队攻陷北京内城。崇祯皇帝在仓皇砍死了两个女儿之后,带着一个贴身宦官跑上紫禁城的后山。没有人知道崇祯当时的心境,等再发现他时,他已经在海棠树上自缢身亡。

崇祯是从木匠哥哥熹宗那里接手的皇位,这个沉迷于木工的皇帝,充分授权给了宦官魏忠贤。魏忠贤是个身残志坚的人,手段毒辣,朝廷上下人人自危,敢怒而不敢言。不过在魏忠贤管理下的大明帝国还能勉力支撑,看不出有很快亡国的迹象。

可惜木匠皇帝熹宗短命,崇祯这个杰出青年终于可以一展身手。他聪明好学,文武双全,相貌英俊,身体健壮。崇祯上台后不负众望,雷厉风行,拿下了魏忠贤集团。重新启用被打压的官员,为那些冤死的忠臣平反,朝政上下焕然一新,俨然有一幅中兴之象。

崇祯一心扑在政事上,节衣缩食,内衣破了舍不得扔,三宫六院也舍不得用。可惜这样一个好皇帝,最终却断送了大明几百年的江山。说起来这事儿气人,万历皇帝几十年不上朝没事儿,熹宗被宦官把持朝政没事儿,崇祯励精图治却把江山丢了,这到哪里说理去?

当然我们可以说大明朝是因为积重难返,也可以说是气数已尽,但是从组织治理的角度而言,我觉得这主要还是一个从上到下认同缺失问题。组织治理是一个悖论,很多组织都认识到自身的僵化,也尝试进行一定的调整,但是却无功而返,甚至加重了原有的问题。就像很多癌症晚期的病人,不化疗还好,一化疗把命都搭上了。

我们不去说那些天命所归的迷信,还是从大明朝自身治理方式找问题。崇祯在位17年,换了19位首辅。这么频繁的更换中枢,暂且不说这些首辅们水平和品质如何,至少可以反映出崇祯识人用人有问题,否则不会这么频繁的换来换去。作为领导者,不能识人是个大问题,不能用人是个更大的问题。人性是复杂的,尤其是高层次的人,你不可能一眼看到底,就像电影里那样,一眼就能分辨出善恶忠奸。

就拿大明朝自身来说,无论是嘉靖皇帝使用严嵩,还是万历皇帝使用张居正,都知道他们有问题,可还是大胆继续使用。为什么?因为他们知道人无完人,只要在自己的可控范围内,用其所长即可。一旦一个领导者有洁癖,容不得半点瑕疵,他一定会陷入无人可用的境地。人的毛病就像搓澡一样,你只要搓,再干净的人也能搓下泥来。

有洁癖的人容不得别人,也容不得自己,因此出现问题的时候绝不担当。崇祯皇帝就是这样,明明是自己做的决策,可是一旦出了问题,就大发雷霆将问题归罪于属下。明明是自己答应和清军和谈,可是一旦消息泄露,自己一推三六五,把兵部尚书陈新甲推出去顶雷。此举动绝非君子所为,更令朝野心寒。

看崇祯的很多决策,总是自己想起一出是一出,下面的人执行得好,那就是他的成绩,执行得不好,那就是下面人的罪过。大家看清楚了崇祯这个毛病,自然也就不会真正地卖力去干了。

决策的人不干事儿,干事儿的人不决策;成绩是决策者的,失误是干事儿人的。根据这种二元对立的决策执行方式,我们把它称之为:分离式决策。

譬如要上马一个大项目,领导把各个部门负责人召集到一起,商量项目推进方式和具体落实。各个部门负责人充分领会领导意图,提了很多建议,最终形成了方案和任务分工。部门负责人回到自己的部门,又把自己部门要承担的工作做了部署,并且要求下属随时汇报执行的进展。

隔了一段时间,领导要听汇报。各个部门负责人把自己部门的工作进行汇总,下属也做了很精细的汇报材料。结果在汇报的过程中领导发现有些工作部门间衔接不好,又提出了一些要求。部门负责人根据领导这些要求又对下属重新安排了任务,下属发现这些安排和原来的计划有冲突,但是却没有机会向上交流,只能根据自己的揣测来执行。

等到了下一次汇报的时候,决策和执行分离的弊端就显现出来了。因为具体工作不是部门负责人做的,很多细节上的衔接他就不清楚。当领导问起这些细节的时候,部门负责人只能按照自己的理解去解释,结果和实际情况大相径庭。领导听了当然不满意,于是发回重新调整。下属看到调整意见也很蒙,因为很多指示严重和现实不符,只好硬着头皮再调整。

干活儿的上不了决策会,决策会上的人不干活儿,理论和实践就这么拧巴着往前走。有些事情混过去了,有些事情混不过去,混过去的天下太平,混不过去的拿属下祭旗。在这种分离式决策中,干活的人不知道为什么干,决策的人不知道依据什么决策,结局就是上下无法获得协同和认同。

为什么会出现分离式决策呢?因为过分地强调等级制度。一个会议需要高规格,那就谁的官大谁参加,导致参加的人根本就没有干过具体的事情。譬如一个降成本的表彰会,本来降成本都是一线职工在做,结果集团总经理召集的会,一线职工哪能参加,只好要分公司领导出席。可分工公司领导哪干过这么具体的工作,结果大家都是照本宣科,糊弄了事。

一个组织等级越多,制度越森严,信息就越难共享,决策和执行就越容易出现两张皮。既然下级没有参与决策,他就不知道决策的依据,也就没有责任感,更无法做出灵活的调整。上级没有参与执行,就容易将问题简单化、理想化,脱离了实践。要想克服分离式决策的影响,必须要打破等级制度,在决策中给一线的人更多发言权,要他们了解决策的背景和环境。只有这样,他们才会真正的把一项任务看作自己的责任,完整而灵活的完成它。


作      者:刘   辉

后期制图:谢多丽

*文章版权归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