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希特勒传——从乞丐到元首》人物关系时间地点梳理——随笔①

 虛怀若谷 2023-09-16
.

首先,一直很好奇希特勒为什么那么憎恶犹太人,甚至不惜屠杀犹太人一族,所以最近读了这本书。但是这本书人物名称太多,但我读至第二章的后半段的时候,我已经分不清谁是谁了,就像当年读的《百年孤独》——祖孙几代都用一个名字,所以我又重新开始梳理人物关系,并按照这本书的时间轴,分几个时期简单整理了人物关系以及希特勒的经历。第一次做这个,思路都很单一,如果有什么建议,我会合理做出调整。



第一时期:在维也纳学习与受苦的岁月(1889——1913)

3岁前 奥地利波马客栈

3岁 德国巴伐利亚的巴索

6岁 哈菲尔德(1895年春,距离林嗣30英里)的农舍;阿道夫上小学,弗希拉姆;随后其父亲退休;

7岁 朗巴赫城(1896年,距离哈菲尔德6英里)的本尼迪克修道院对面的格斯托夫·兰加纳旅馆;阿洛伊斯不满现状,变卖农场。

10岁 具有文化氛围的林嗣郊区的里昂丁村;阿洛伊斯厌倦了朗巴赫城乡村生活的乏味。

16岁 林嗣市中心,1905年克拉拉卖掉农庄的房屋搬到林嗣市中心的汉波尔德大街31号。

17岁 维也纳(1906年春),阿道夫居住游玩一个月;

18岁 多瑙河彼岸的乌尔法而郊区布鲁登加斯9号;1907年春克拉拉重病,但是阿道夫还是带 着悔恨内疚、兴奋的心情前往维也纳求学。

19-23岁 维也纳-维斯巴诺夫-斯帕通大街29号二层(房东查克雷斯,波兰妇人)。1908年2月17号,阿道夫第三次来到维也纳(其母已去世)。11月中旬,迫于贫穷以至于搬家,至费尔伯大街,与库比席克断了联系。1909年8月,后又迁居塞斯奥赛大街58号21房,在之后成为身无分文的流浪者,后再梅德林救济中心。1910年2月9日,居住于曼纳海姆单身汉公寓,在那里居住了三年零三个半月。

24岁 1913年5月24日,离开维也纳,前往慕尼黑。


第一章人物关系梳理:

阿道夫·希特勒 1889.4.20—1945.4.30,出生于奥地利维也纳西部的瓦尔德维尔特(今捷克斯洛伐克边境)。

阿洛伊斯(1837.6.7-1903.1.3):童年;在希皮塔耳度过,13岁离家出走到了维也纳,做了5年鞋匠学徒,18岁入伍,24岁升职至监管类,37岁当上布劳瑙海关的督察。工作上,严肃,说一不二,性情古怪。但是私生活混乱,第一任妻子体弱多病,与女佣弗兰西斯卡·玛佐尔斯伯格(法妮)生下一子小阿伊洛斯。第一任妻子死后,娶法妮为妻,后生下二女安吉拉,法妮病逝后。又娶克拉拉·波尔兹尔为妻,不久后先后生下三个孩子,却相继夭折,直到生下阿道夫·希特勒。后又生下埃德蒙(阿道夫5岁)、保拉(阿道夫6岁),一共五个孩子。退休后脾气暴躁,独裁,常常打骂孩子,发泄怒气。并希望阿道夫走他的路,成为一名人民公仆。最后死于胸膜出血。

安吉拉:阿道夫的大姐,生活快活、善于享受人生乐趣、爱笑;后与里奥·拉波结婚。

保拉:阿道夫的小妹。

里奥·拉波尔:阿道夫的大姐夫,林嗣城里的税务员。他总是想要阿道夫放弃画家梦。

安东·施密特:克拉拉的妹夫,阿道夫的姨父。

玛利亚·施密特:阿道夫的表妹。

奥斯古特·库比席克(库斯特尔):阿道夫青少年时期的挚友。善于适应环境,善于倾听,时刻愿意做出让步,与阿道夫的脾气暴躁、高谈阔论不同。

爱德华·布洛克:犹太医生,克拉拉的主治医生。阿道夫曾对他说过:“我将永远感激您。”而阿道夫也恪守了诺言

卡尔·乌尔班:医生,为克拉拉切除乳房。

约翰娜婶婶:驼背,易怒,但是在克拉拉生病期间随叫随到。

斯特芬妮·詹斯坦:阿道夫的初恋;外表庄重,身材苗条,高个子,漂亮的浓发。

约瑟夫·梅洛福:孩子们监护人。

阿尔弗里德·罗勒:皇家剧院的舞台设计师。而阿道夫却把他的介绍信撕烂,未去拜见。

梅德林:贫民收容所,兴建于1870年,军营似的大宿舍,无家可归的人,花一点小钱便可以住上房间;1909年秋冬,阿道夫在此生活过,加入赤贫人的行列。

莱茵霍尔德·汉尼西:阿道夫在梅德林认识的。他曾对阿道夫说:“要在社会底层度过严冬,任何一步骤都不能浪费,任何一个机会均不能丧失。”

曼纳海姆的单身公寓:位于维也纳的布里吉特瑙工业区的梅尔德曼大街25-27号,多瑙河彼岸;设备较好,可容纳500名单身汉。也是希特勒政治天赋初步萌芽的地方。

冯·利本弗尔斯:种族主义者,《东方天坛星》(其编辑宗旨是“实际运用人种研究成果,用保持种族纯洁的方法,保持欧洲的优秀种族,使之不致毁灭”)的杂志创始人,神秘理论家,其理论与态度与阿道夫有许多相似之处。利本弗尔斯喋喋不休宣扬的主题是:通过消灭黑人和混种人的办法,让雅利安人统治世界。«东方天坛星»在读者中煽动对犹太人无穷力量的原始恐惧——他们控制着金钱,他们在艺术界、戏剧界的显达,他们对妇女具有的奇怪的吸引力。(其实自我看来,这更像是嫉妒却无能为力的歇斯底里)

约瑟夫·格莱纳:继库比席克和汉尼希后,希特勒结交的一位新朋友;常与希特勒谈论经济、宗教,也谈论天文学和神学。希特勒说——据格莱纳说,希特勒说——“宣传,只要人们还相信这种胡说有用,就要宣传。宣传可把怀疑者变成笃信者。宣传,只需要宣传。愚蠢者比比皆是。”


第一时期希特勒的经历:(加粗内容是有关于希特勒对犹太人态度的描写)

小时候,由于母亲的溺爱和父亲的鞭打,性格傲慢、行事专横、脾气任性暴躁,并且贪玩爱。搞恶作剧,据他的大哥说,阿道夫小时候几乎没有朋友;小学时,成绩优秀,想成为一名牧师,喜欢游戏“牛仔和印第安人”和冒险。“不怕痛是勇气的表现。”激励他挨打时不哭,此后父亲再也没打过他。

11岁的他就与众不同,面孔富有造反精神、骄傲自负、确实也很聪明,拥有绘画天赋(几年之后离家前往维也纳学画);在小学期间,是学生们的领袖;他喜欢弗尼摩·库伯和模仿德国历险小说家卡尔·梅依写的关于高贵的印第安人和身强力壮的牛仔的故事,并且开始对与战争或从军相关的东西越来越热心;布尔战争激发了他的爱国主义,他喜欢扮演布尔军。同年(1900年),埃德蒙死于麻疹,只有6岁,导致阿道夫与其父亲的矛盾加剧(其父想要阿道夫走他的路成为一名公仆,但是阿道夫只想成为一名画家)。

1900年9月17日,阿道夫进入了林嗣(多瑙河畔)的技工学校(着重进行科技教育,有绘画课)。第一年上学期成绩很糟糕,不再是最聪明、最受关注的人,性格不再傲慢,整日愁眉苦脸、羞怯、沉默。下半学期,经过努力,成绩进步,有了自己的小团体,“阿道夫有神,头脑并不发热,有两个极端---安静的狂热者”,此时的他已然是个日耳曼主义者。1903年1月3日(阿道夫快满14岁),阿道夫的父亲阿洛伊斯去世,死于胸膜出血。阿道夫在林嗣寄宿学习,为人变得彬彬有礼,曾因数学不好,差点被留级。

这时候的阿道夫喜欢画画和读书,是个与众不同的少年:他宁愿活在自己梦想的世界。第三年,阿道夫的法语很吃力,“他是的天才但面太窄,他缺乏自我修养,是个有名的好斗分子,任性、傲慢、易怒,而且很懒,我行我素”(阿道夫的法语老师休谟教授如是说)。他厌烦坚信礼。

1904年,由于法文不及格,补考也才刚及格,遂而转学去了斯狄尔(阿道夫不喜欢这个城市,老鼠很多),由克拉拉太太陪读。1905年(16岁),阿道夫已长成青年,头发蓬乱,胡子依稀可见,是个面带梦想版的表情、举止颇浪漫的波西米亚人。(斯通伯格用钢笔画下了这一形象,“画家青年之肖像”)次年虽然补考通过拿到证明,但应付毕业考试极为困难,遂说服母亲,放弃继续求学。

16岁的他无学校和父亲的约束,自由自在、藐视权威,讨厌与人交往,却遇见了一个很重要的人奥斯古特·库比席克(学音乐的),二人性格互补,遂常与阿道夫结伴去剧场,一起画画读书,互相倾诉(多是阿道夫在说)。1907年,克拉拉生病手术。并遇到初恋斯特芬妮·詹斯坦,追求一段时间未果,所以将重心回归作画—建筑设计。

1907年秋,阿道夫前往维也纳深造求学,并未能受到赏识,没有成功入学。同年,克拉拉病情恶化,于12.21日去世。1908年2月1日,阿道夫永远的离开了布鲁登加斯9号,前往维也纳做个真诚的艺术家 。(阿道夫每年可以领到300克朗,直到24岁。)希特勒每月有25克朗的生活费,他每周去伯格戏院或剧院几次,所需费用都是吃穿用度节省下来的。即使遭受艺术学院接二连三的拒绝,即使迫于因为贫穷而无法生存的压力,他也没有放弃他梦想的艺术。希特勒喜欢听瓦格纳的作品,尤其喜欢《罗恩格林》、《崔斯坦和伊索德》 。他还喜欢浪漫主义作曲家——韦伯、舒伯特、门德尔松和舒曼,以及布鲁克纳、贝多芬和格里格。即使缺乏金钱,并未是他们的维也纳的光辉变得黯淡。(那时的维也纳不仅是奥匈帝国的首府,财政金融的首府,也是时装和文化的首府,不相协调的民族的熔炉,“维也纳既给人们提供取得最高成就的巨大潜力,同时又具有阻碍实现这些成就的最顽固的反抗力。”布鲁诺·瓦尔特说。)

年轻时的希特勒时而如痴如醉,时而愤世嫉俗,常常想方设法打探这座表面华丽的城市的罪恶,是有社会良知的病态伤感者。他一再坚持说,他必须保持生命的火焰的纯洁性,就是说,他认为——根据他之天主教的教养——不论男人还是女挺热闹,在结婚前都得保持肉体和灵魂的贞洁,只有这样才能为民族繁殖健康的后代。迫于生活资金压力,搬家至费尔伯大街,与库比席克断了联系。他平时深居简出,对人彬彬有礼,却与人疏远;临近饭馆的掌柜对他印象深刻:“性格孤僻,安静,喜欢读书,严肃,与众不同。”穷途末路,他再一次的搬了家,在之后便成为身无分文的流浪汉。

流浪汉的生活何其痛苦,靠着教会的救济餐过活,他曾帮人扛过行李、扫地,甚至想挖沟(被汉尼西阻止了)、乞讨(他没有这个天分);后来,汉尼西的建议下,希特勒靠卖明信片为生,转居曼纳海姆的单身公寓 ,生活渐好。此时1910年春,温暖和食物使他是对政治产生了某种兴趣,对政治和世界形势已非常关心,已无法安心作画;他与这里的人争论或演讲,谴责社会民主党人的丑陋行径,或称赞反犹太人的基督教社会党;激动时,他会大喊大叫;但那时的希特勒反犹的思想并不强烈,相反,阿道夫对犹太人的慈善事业表示钦敬。汉尼西说:“他只发表过一次诽谤犹太人的言论:有人说为什么这片国土上,犹太人仍然是外人。希特勒回答,种族不同,有不同的味道。”希特勒在曼纳海姆结识的朋友中,有两位是犹太人,一名叫鲁滨逊的独眼锁匠,此人常帮助阿道夫,另一名叫约瑟夫·纽曼,曾给过阿道夫一件大衣,阿道夫对纽曼深表敬意。对帮他卖画的三位犹太人也非常尊重,常说:“宁愿与犹太人做生意,因为只有他们才愿意冒风险。”

希特勒自己也在«我的奋斗»中宣称,只是在维也纳发现犹太人是“冷酷无情,寡廉鲜耻,斤斤计较的娼妓老板”,音乐和艺术阶层均受犹太人控制,最重要的是,当社会民主党的报纸“均受犹太人统治”时,他才死心塌地地反犹。这些说法极可能是后来出现的,而当时他的偏见比一般的维也纳人也不见得多多少。在奥地利的首都,几乎每个异教徒都是反对犹太人的。在维也纳,人们有组织地散布对犹太人的仇恨。

但时至今日(1910年),希特勒的这些想法尚未实现,尚未形成观点——随着新想法、新项目将之推进后,他的反犹思想也就减弱了。 后来,希特勒对汉夫施坦格尔太太说,他对犹太人的仇恨是“私事”(猜测:“私事”系指某个艺术品贩子或某当铺老板,艺术学院的某官员,或这些事情的某种综合体,甚至是隐藏在他心灵深处的某件事情。);他对妹妹保拉说,他坚信,他之所以会“在绘画方面失败,完全是因为艺术品的买卖被掌握在犹太人手中”。

1911年初,约翰娜婶婶辞世。即使从约翰娜婶婶那得到一大笔财产,希特勒仍然维持以往的生活水准,同时,他放弃了每月25克朗的孤儿津贴转给姐姐安吉拉。22岁的阿道夫已经自立,他在自己房间的角落里发奋作画时,一旦谈起政治,他便立刻激动起来,大喊大叫、指手画脚,连头发也在飞舞。次年,23岁希特勒稍稍稳重些了。他不再长时间地与人进行无谓的争论,而是花更多的时间去作画,作品的质量也提高了。他有作画的能力,却缺乏专业训练。总而言之,希特勒更是个技师,不是艺术家;更是个建筑师,不是画家。希特勒说:“我学会了少说多听,多听反对意见;他们的意见异常原始幼稚。树敌的办法并不能控制他们的心。” 在一般的政治辩论中,希特勒除继续作画外,偶尔也会插上一两句话。不过,一旦出现“赤色分子”“耶稣会会员”这样的字眼,或某人的发言“惹了他”,他就会唰地立起来与人争辩,“非常冲动,顾不得言语粗鲁”。

1913年5月24日,希特勒离开曼纳海姆,前往慕尼黑。希特勒认为,维也纳“是他生活中最艰苦、最全面的学校”。“抵达这座城市(慕尼黑)时,我还是个大小伙子,离开她时我已是成人了。我变得冷静严肃。在那里,我的哲学思想,特别是政治观点,已初步形成。我从未将之抛弃,只在后来详细地加以充实。”




.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