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构建第二大脑,我的思考和实践

 碧海蓝天kx32di 2023-09-16
这篇文章来自于阅读这本书《Build a second brain》的思考,本书的作者是Tiago Forte,知名的知识管理专家。
很早以前就听闻过Tiago Forte的这个课程了,一直放在我的待读列表中,直到我看到这本书出版了(截止目前,这本书尚未有中文版本,我是找到了英文版的电子书,使用人工智能服务将其翻译为中文版,中英对照的读)。所以,有一些部分你会觉得有些绕口,但是基本上智能翻译已经可堪大用了-尤其是对于这种实用类的书籍而言,其翻译水平已经绰绰有余了。
在笔记领域,近些年最流行的应该是卢曼的卡片盒写作法了。在申克·阿伦斯(Sonke Ahrens)的《卡片笔记写作法》中(How to Take Smart Notes),详细介绍了已故德国社会学家尼科拉斯·卢曼(Niklas Luhmann)的笔记系统。他称之为“卡片盒”(slip-box, 德语为Zettelkasten),这个系统帮助卢曼写了60本书(还有6本在他死后出版),此外还帮助他完成了宏大理论《社会的社会》(The Society of Society)。
图片
但是本文不打算将卢曼的卡片盒方法,下次再说。

第二大脑,是什么

这篇文章我想要说的是另外一个流派,来自于Tiago的《Build a second brain》,不知道如何定义,那么不妨叫做”第二大脑“派吧。
为了能够利用我们珍视的信息,我们需要一种将其打包并发送给未来自己的方法。
我们需要一种培养独属于我们自己的知识体系的方法,这样当机会来临时——不论是换工作、给出重要的演讲、推出新产品,还是开始一项事业或家庭——我们都能够获得我们所需要的智慧,做出明智的决策并采取最有效的行动。这一切始于简单的记录。
当信息潮水退去时,我开始对自己能准确找到所需信息的能力,充满信心。我成为了在办公室里寻找文件、挖掘事实,或者准确记住客户三周前说过的话的人。你知道当你是房间里唯一记得重要细节的人时的满足感吗?那种感觉成为了我个人追求、发挥自己知识价值的奖赏。
《Build a Second brain》

在这本书中,我将教会你如何创建一个知识管理系统,或者叫做“第二大脑”。无论你把它叫做“个人云”,“实地笔记”还是“外部大脑”,它都是你最宝贵的记忆、想法和知识的数字档案……。就像口袋里的个人图书馆一样,第二大脑让你能够回忆起你想要记住的一切,从而实现你想要的任何事情。

如你所看到的那样,第二大脑就是在你的大脑之外,有一个额外的存储空间,以电子化的笔记方式存储你的所思所想,也方便查阅,拼装成知识产品。至于使用什么工具来记录?作者没有详细的指定,比如多年前流行的Evernnote,近些年流行的双链笔记如Obsidian,以及很多的云文档工具如Notion等,都是可以的。
我也大致理解为何作者并不推荐一个具体的工具,一个是工具本身未必能够完整的表达方法论(所以有些时候很多有能力的人,可以根据自己的意愿开发工具);另外一方面,工具本身的生命周期未必会超越方法论的生命周期(这一点且看Evernote和PKM的生命周期就知道了)。
书中有一个案例挺有意思的
在关于她如何创作热门单曲《空白空间》的采访中,Swift说(taylor swift,美国知名歌手):“我会过着我的日常生活,然后我会想到,'哇,我们在恋爱中只有两个真正的选择——要么是永远,要么就会烧成灰烬’,所以我会把这些记下来……我会创造出一句我觉得很巧妙的歌词,比如“亲爱的,我是一个穿着白日梦衣服的噩梦”,然后我只是挑选它们,把它们放在适当的位置,并用之前几年创造的更多歌词来构建副歌……
不过我想,中国古代也已经有了吧。
七岁能诗的唐代著名诗人李贺,为了收集创作素材,经常吃了早饭就背个破旧的锦囊,骑着毛驴到外面去游历。
游历中,偶或想到一句半句好诗,便马上记在纸条上,投入锦囊中。晚上回到家里,他再把纸条拿出来,进行选择整理,以这些零碎的句子作触媒,精心构思新篇,并把写成的新篇放入另一锦囊中。
中国古代也常用”笔记“来记录个人轶事,引文,随笔,文学评论等。其中最有名的大概是《阅微草堂笔记》。我也很喜欢阅读这种风格多样,内容丰富的文字。
我国古代,以有韵者为“文”,无韵者为“笔”。而以“文”“笔”综合而来的“笔记”,则专指信笔著录。这些著录内容庞杂、体例不一。举凡掌故丛谈、神话传说、训诂考据、岁时风土、日记尺牍,都可归入其类。一如鲁迅先生在《中国小说史略》中所言:“虽不过丛残小语,而俱为人间言动。”即,笔记是一种自由独立且任性发挥的文体,不求闻达,唯求惬意,风格简约,直抒胸臆。

第二大脑有哪些功效?

  1. 让你的思考更具象

  2. 揭示了思想之间的新联系

  3. 随着时间推移,孵化我们的思想

  4. 磨砺我们的独特视角

关于如何“思考更具象”,我有实际体验,比如关于人体需要的维生素和矿物质,我曾经有这些笔记:
图片
图片
哪一种表达方式更好?已经非常清晰了吧。
对于思想之间的新联系,我常常会想,如果这个笔记用于别的行业、领域会如何?
我曾经在一个地方看到“一用一备”这个说法,当时的记录是这样的。
还有一个方法叫“一用一备”。当时我们去打这一仗的时候,整个团队的人员不够富裕。比如说有A、B、C、D四项工作,有一段时间工作重点是在A,过一段时间又得调过头来去处理B和C。
所以我们必须得保证对每一项工作有一个人负责,同时还有另外一个人备用,这样我们的岗位才可以随时进行调换,我们也可以把资源聚焦在主要任务上,所以我们就有了“一用一备”。
简单来说,就是要有“后手”,在一个人主要负责的基础上,要留有备份,也就是备份方案。
比如在团队工作中,所有的事情并非只有一个人能做-比如一个工作A精通,B普通水平,B也要参与进来,确保可以在关键时刻替补一下,或者事态紧急的时候可以帮得上忙。
对于笔记工具,我也是一用一备的,比如我默认记录到Flomo,Flomo又自动备份到Notion;长文章我写到Obsidian上保存到本地,又通过Git自动备份到Github。

如何打造第二大脑?

第二大脑四步法,简称CODE
  1. Capture,保留令人共鸣的部分

  2. Organize,保存,组织以供后续使用

  3. Distill,提炼以找到本质(真传一句话,家传万卷书)

  4. Express,与他人分享想法,故事和知识

在capture这里,令我最印象深刻的是捕捉的标准。
  1. 是否激发我的灵感?

  2. 是否有用?

  3. 是否足够个性化?

  4. 是否令人惊讶?-简单来说,收集的材料是否有新意。这或许是某些“震惊体”走红的原因吧。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