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国历史朝代第二十一个:北宋

 黄之中 2023-09-16
Image

北宋

(公元960年-公元1127年,共167年)

01

北宋,是中国历史上继五代十国之后的朝代,传九位皇帝,享国167年。与南宋合称宋朝,又称两宋,因皇室姓赵,也称赵宋。

显德七年(公元960年),后周诸将发动陈桥兵变,拥立赵匡胤为帝,建立宋朝,定都东京开封府(河南开封),改元建隆。后通过杯酒释兵权,将兵权与财政权集中于中央,避免了中晚唐藩镇割据的乱象。但也导致宋朝与辽朝、西夏、金朝的战争中失利。

靖康元年(公元1126年)发生靖康之难,次年被金朝灭亡。

北宋疆域东北以今海河、河北霸州、山西雁门关为界;西北以陕西横山、甘肃东部、青海湟水为界;西南以岷山、大渡河为界。宋神宗时通过熙河开边收复河湟,宋徽宗时期于青海北部置陇右都护府,并重金赎回幽云七州。

宋朝政治体制大体沿袭唐朝,采用分化事权方式,宰相职位由多人担任,还实行官衔与实际职务分离的官吏任用制度,这些对维护国家统一,起了重要的作用,也造成了“积贫积弱”的局面。

北宋时期对外关系在唐朝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在东亚同朝鲜和日本关系交流密切,在东南亚同越南和印尼也加强了联系,同时还影响到了西亚和非洲。

02

Image

宋太祖赵匡胤

1、宋太祖赵匡胤

生卒年:公元927年—公元976年

年号:建隆、乾德、开宝

在位时间:公元960年—公元976年

谥号:启运立极英武睿文神德圣功至明大孝皇帝

庙号:太祖

赵匡胤,北宋王朝开国皇帝,祖籍河北涿州,出生于洛阳夹马营,曾经在少林寺习武。

公元960年,赵匡胤黄袍加身,代周称帝,建立宋朝,定都开封。赵匡胤出身军人世家,祖上几代均是当时著名的军事家。因早年追随郭威,至周世宗柴荣时,他已累战功升任殿前都点检,掌握了后周的兵权,兼任宋州归德军节度使,拱卫汴京。

公元959年,周世宗去世,他7岁的儿子柴宗训即位,是为周恭帝。赵匡胤和其弟赵匡义、幕僚赵普密谋篡夺皇位。

建隆元年正月初一,有情报称契丹和北汉发兵南下,执政大臣范质匆忙派赵匡胤率军抵抗。次日,赵匡胤屯兵陈桥驿,“今皇帝幼弱,不能亲政,我们为国效力破敌,有谁知晓;不若先拥立赵匡胤为皇帝,然后再出发北征”等言论在将士中传播开来。第三天,赵匡义和赵普授意手下将事先准备好的黄袍披在假寐的赵匡胤身上,并拜于庭下,山呼万岁。赵匡胤在推辞几次以后,便接受“黄袍加身”的结果。随后,赵匡胤便率兵回师开封。守城将领石守信、王审琦皆为赵匡胤亲信,开门接应。侍卫亲军马步军副都指挥使韩通被杀,赵匡胤兵不血刃就控制了后周的都城开封。大殿上,知道真相的范质已无回天之力,只能旁观翰林学士陶谷宣读事先准备好的禅代诏书。周恭帝退位,改封郑王,赵匡胤遂正式登皇帝位,以宋为国号,定都开封,年号“建隆”,北宋王朝拉开了序幕。这就是历史上的“陈桥兵变”。

做了皇帝的赵匡胤一直因为割据问题头疼,公元961年他终于解决了这个问题。某日赵匡胤宴请石守信等手下大将,席间显得忧心忡忡,众将忙问何故。太祖便说出了自己的顾虑,担心手握兵权的大将也像自己当初那样“被黄袍加身”。众将大惊,跪求出路,太祖便建议大家放弃兵权,做个富家翁颐养天年。如此,便一劳永逸地解决了割据问题,而且集中了兵权。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杯酒释兵权”。成功集中了兵权的赵匡胤仍然有烦心事,他对赵普说:“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鼾睡乎!”随后,赵匡胤便扫清了后周的残余势力,并最终采取了赵普“先南后北”的策略。十国当时还剩南唐、吴越、后蜀、南汉、南平和北汉。

公元963年,太祖灭了南平;

公元965年,大将王全斌灭后蜀;

公元971年,大将潘美灭南汉;

公元975年,灭南唐;随后,收降吴越。此时,北宋已基本上统一了中国,收服剩下的北汉只是时间问题。赵匡胤统治时期,为了防范宦官和割据问题,大力兴办儒学,竭力提升文官地位,“杯酒释兵权”后,更是开创了文官带兵的先河。这些措施基本符合了赵匡胤的初衷,却也导致了宋朝军事力量的严重不足,内部虽然比较稳定,对外却败多胜少。

宰相一职自设立以来便地位极高,即使在上朝时,也享有坐着的特权。赵匡胤对此颇不以为然,相权过大就容易喧宾夺主,他不能容忍他的权力受到制约。有一次上朝,宰相范质仍像往常一样气定神闲地坐着,忽然,皇帝让他把奏章呈上去,他便呈了上去。回来一看,椅子没了。范质明白这是皇帝要集权的信号,此后始终不敢越权。

公元976年,正值盛年的赵匡胤离奇死于北征契丹的途中,享年49岁,次年葬于永昌陵。

2、宋太宗赵光义

生卒年:公元939年—公元997年

年号:太平兴国、雍熙、端拱、淳化、至道

在位时间:公元976年—公元997年

谥号:至仁应道神功圣德文武睿烈大明广孝皇帝

庙号:太宗

赵炅,本名匡义,赵匡胤称帝后因讳改名赵光义。

公元976年即皇帝位,后改名炅,是北宋王朝的第二位皇帝。由于世人多知赵光义而不知赵炅,我们便以赵光义称之。

开宝九年十月廿日太祖暴卒,廿一日太祖弟赵光义即位,是为太宗。由于太祖盛年而亡,且死因不明,赵光义的即位似乎不具备说服力。赵光义便将他的母亲杜太后搬了出来,虽然此时杜太后早已入土,但赵光义和赵普坚称太后生前留有遗命——“他日帝位先传光义,光义再传光美,光美传于德昭,如此,则国有长君,乃是社稷之幸”。于是,赵光义弟承兄志、承袭大统便具有了合法性。此事被称为“金匮之盟”,不论其真假,太宗皇帝已经坐上了皇位。太祖死得不明不白,再加上所谓的“金匮之盟”,人们似乎嗅到了一丝阴谋的味道。

开宝九年十月十九日夜,大雪纷飞,太祖与晋王赵光义在宫中对饮,左右已经退下,四下并无别人,不知不觉间,天色已经暗了下来。一阵阵微风吹进殿中,烛影摇曳,光义的身影离席,摆手后退,太祖手持玉斧戳地,“嚓嚓”声清晰可闻。而后便传来太祖的大喊声:“好为之,好为之。”两人饮酒至深夜方罢。次日清晨,太祖暴毙。此事后来被称为“烛影斧声”。太宗登基后,继续太祖未竟的统一事业。

公元979年,太宗遣大将潘美挥师北上围攻北汉都城太原,北汉虽有辽国援军相助,仍然无济于事,最终灭亡。北宋在太宗赵光义的领导下结束了中国近200年的纷争局面,成为统一的中原王朝。

挟灭北汉之余威,太宗兵锋直指辽国重镇燕京,与辽军在高粱河畔展开激战。太宗亲临战场,结果受伤中箭,草草收场,北伐辽国未果。

公元980年,太宗下令讨伐交趾(越南),打算恢复汉唐故疆。

公元981年,宋军在白藤江之战中先胜后败,战况自此急转直下,讨伐交趾的行动也不了了之。

公元986年,太宗遣潘美、杨业、田重、曹彬、崔彦五位大将分三路再行北伐,东路主力屡战屡败,在经过岐沟关大败后,全军不得不撤退,撤退途中杨业被俘,绝食三日而死。此后,宋军还与西夏发生过多次军事冲突,几无胜绩,但因西夏厌战,故与宋廷议和。

公元993年,四川爆发王小波和李顺发动的农民起义。太宗施政方针也因此转变为重内轻外,不再轻启战端。纵观太宗一朝,屡兴战事,败多胜少,军事上毫无成绩,虽与太祖先前定下的政策相关,但其中太宗自身的原因也不可忽略。

在政治上,太宗完成了统一大业,随后鼓励垦荒,发展农业生产,扩大科举取士规模,编纂大型类书,设考课院、审官院,加强对官员的考察和选拔,将节度使的权力限制在可控范围内,改变了武人当政的局面,确立了以文官为主的政治模式。这些措施的顺利施行,在客观上保证了宋朝的社会稳定,太宗在这方面的功绩是不可磨灭的。太宗本人爱好风雅,喜欢诗赋,其施政过程中也非常重视文化事业,宋朝重教之风因而展开。太宗喜好书法,善草、隶、行、篆、八分、飞白六种字体,其飞白体堪称一绝,宋朝的货币“淳化元宝”就是太宗亲自题写的。

公元997年,太宗病逝,享年58岁,葬于永熙陵。

3、宋真宗赵恒

生卒年:公元968年—公元1022年

年号:咸平、景德、大中、天禧

在位时间:公元997年—公元1022年

谥号:神功让德文明武定章圣元孝皇帝

庙号:真宗

赵恒,宗室谱名赵德昌,太宗即位后改名赵元休、赵元侃,太宗第三子,曾被封为韩王、襄王和寿王。

公元997年即位,改名赵恒,是北宋第三位皇帝。赵恒并非太宗长子,也不是皇后所出,按理说皇帝的位置无论如何也是轮不到他来坐的,这都是太宗不按常理出牌的结果。太宗赵光义最初立长子赵元佐为太子,赵元佐武艺高、善骑射,颇得太宗欢心,但不满于太宗对太祖之子赵廷美的迫害。后赵元佐因赵廷美在房州被杀而罹患精神疾病,最终被废。后太宗又立次子赵元僖为太子,但赵元僖又早逝。赵元僖死后,太宗立三子赵德昌为太子。赵恒即位时,任用李沆等人为宰相,此时他还能勤于政事,将全国分为十五路,各路转运使轮流进京述职;真宗初时非常节俭,轻徭薄赋,社会稳定,对于改善多年的战争创伤起到了积极作用。在真宗咸平时期,铁制工具制作进步,土地耕作面积也大大增加,6年的时间使耕地由3亿多亩增至5.2亿亩。此外,还引入暹罗良种水稻,大大增加粮食产量,纺织、染色、造纸、制瓷等手工业、商业等都发展迅速,北宋进入经济繁荣期,史称“咸平之治”。

真宗与太祖和太宗相比,他从小在宫中长大,并没有经历战争的洗礼,因而对战争并不在行,再加上他的父亲屡兴战事却毫无成绩,致使真宗对战争、对北方的政权都有一种骨子里的畏惧。好在真宗“并不是一个人在战斗”,寇准的出现使心存畏惧的真宗也能勇敢面对一回。

公元1004年春,辽国承天太后萧绰、圣宗耶律隆绪亲自率领20万大军南下,直逼黄河岸边的澶州城下,直指都城汴梁。这个消息传到京城,真宗方寸大乱,忙问计于群臣。宰相王钦若、陈尧叟提议逃跑。真宗虽然没胆,但祖宗的基业却不敢说丢就丢,正在真宗犹豫之时,刚上任的宰相寇准厉声说道:“出此言者当斩!”只一句话,妥协派再无人敢作声。

在寇准的提议下,真宗御驾亲征,来到韦城,听说辽兵势大,又想退兵,寇准极力劝说,真宗才勉强继续进军。真宗一进澶州城,各路宋军见到皇上的黄龙大旗,顿时士气高涨,大败辽军,并射杀辽军主将萧达兰。辽军陷入全面被动,萧太后便要求议和,史称“澶渊之盟”。可惜真宗并未意识到形势已经发生了转化,仍然对辽国怕得要死,最终在占据优势的情况下,以每年进贡辽大量金银为“岁币”而签订盟约,这种结果,恐怕只有1885年结束的中法战争能与之“媲美”了。真宗没甚能耐,却又好大喜功,王钦若看准这个机会,先以“城下之盟,《春秋》耻之。澶渊之举,是城下之盟也。以万乘之贵而为城下之盟,其何耻如之”挑拨真宗,导致寇准被贬。后又向真宗进言,言若出兵收复幽、蓟两州,就可以洗掉澶渊之盟的耻辱。真宗并非不想,但自己有几把刷子还是很清楚的,便以百姓不堪重负为由拒绝。

公元1022年,宋真宗于汴京宫中的延庆殿逝世,终年54岁,后葬于永定陵。真宗一生在政治上有过明智之举,也屡出昏招,其实都与他自己无关,多为听取手下众人意见而致。但在书法和绘画方面,真宗成就不低,此外还留下了劝人读书的名言——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

4、宋仁宗赵祯

生卒年:公元1010年—公元1063年

年号:天圣、明道、景祐、宝元、康定、庆历、皇祐、至和、嘉祐

在位时间:公元1022年—公元1063年

谥号:体天法道极功全德神文圣武睿哲明孝皇帝

庙号:仁宗

赵祯,初名受益,公元1018年立为皇太子,赐名赵祯。

公元1022年即帝位,宋真宗的第六子,是北宋第四位皇帝。赵祯于公元1022年即位,此时年仅12岁,此时朝政由真宗的皇后、当时的太后刘氏把持,宰相吕夷简以高超的政治手段有效地遏制了刘氏的专权,维护了国家和朝廷的稳定。

公元1033年,太后刘氏病故,仁宗开始亲政。仁宗非常仁慈,即使是对待宫中的下人也是如此。据说有一次吃饭时吃到一粒沙子,硌得他牙齿生疼,在捂着腮帮子的同时他还不忘叮嘱旁边的宫女,让她们不要声张,他不忍因自己的一点点疼痛而使他人丧命。仁宗性情温厚,生活简朴,还能自律,这对古代坐拥江山的皇帝来说是难能可贵的。某年初秋,有官员献上蛤蜊讨好仁宗,仁宗没吃,却先问价钱,官员只好据实回答,共28枚蛤蜊,花了28000钱。仁宗一口没吃就离开了,花这么多钱只为满足口腹之欲,仁宗是吃不下的。还有一次,仁宗批阅奏章到深夜,饥饿难耐,想喝羊汤,却最终忍着没说。后来皇后劝他,他却说想喝羊汤只是一时的想法,但若开了头那些人就会将其看作定例,如此一年耗费数百头羊,却只因为他的一时兴起,于心不忍,宁愿挨饿。

仁宗对自己要求严格,对待大臣和百姓却极为宽容。包拯在担任监察御史和谏官期间,以平庸的理由弹劾三司使张尧佐,但张尧佐是仁宗宠妃的伯父,仁宗只得出面找包拯求情,希望把张尧佐调为节度使。结果,包拯带领7名言官与仁宗理论,仁宗词穷,只得生气地说:“岂欲论张尧佐乎?节度使是粗官,何用争?”7人中排名最末的唐介不客气地回答道:“节度使,太祖太宗皆曾为之,恐非粗官。”这么一番对话,仁宗无可奈何,只能罢了张尧佐的官,最终对张贵妃说了一句“汝只知要宣徽使,宣徽使,汝岂知包拯为御史乎?”以宣告这场君臣交锋的结果。包拯,民间多称“包青天”,在1000年后的现在,绝对是一个非常著名的人物,就是在仁宗时期,包拯也极为“风光”。这不是因为他的薪水高,或者权力大,主要是由于他嗓门大,搞得仁宗极为头疼,甚至有些惧怕。包拯经常抨击仁宗的一些失误,不管是国事还是家事,都逃不过他的眼睛,而且能让仁宗无言以对。但这也只能让仁宗无奈,那什么让仁宗惧怕呢?主要是包青天大人太热爱演讲了,每次讲起来便口若悬河,一不小心便溢出来一点“河水”,落到仁宗脸上,此时的仁宗还不能大意,只得一面用衣袖擦脸,一面接受他的建议。

仁宗时期确实出现了很多现代人耳熟能详的人物,“才子词人,自是白衣卿相”的柳永,因为一时科举失利发牢骚“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却被仁宗下了断语“且去浅斟低唱,何要浮名?”柳永虽终生不仕,却也反唇相讥,自称“奉旨填词柳三变”。此事使仁宗一直为后人诟病。但却也造就了一个伟大的词人,虽然后人为柳永抱不平,但当事人却似乎并不在意,柳永曾填词说“愿岁岁,天仗里,常瞻凤辇”,可见他对仁宗是非常爱戴的。仁宗时期在政治上比较突出的功绩是“庆历新政”,当时主张改革的有范仲淹、富弼、韩琦等,支持改革的有宋祁、欧阳修等一干大臣。新政的主要目标是解决三个问题,即官僚系统冗杂,效率低下;人民生活困苦,民不聊生;辽国、西夏在北,虎视眈眈。因此,新政主要分成“澄清吏治”“富国强兵”“厉行法治”三部分,但由于有些部分过于理想化且操之过急,在既得利益集团的阻碍下最终失败。仁宗在位期间,西夏景宗李元昊先后发动了延州、好水川、定川三战,宋军先胜后败,到定川之战,欲直捣关中的西夏军遭宋朝原州知州景泰的顽强阻击,全军覆灭,西夏国力难支,最后两国和谈,近半个世纪相安无事,史称“庆历议和”。

公元1052年,侬智高反宋,军队席卷两广地区。仁宗派狄青、余靖率兵南征。次年,狄青夜袭昆仑关,在归仁铺之战中大败侬智高,成功剿灭叛乱。仁宗执政时期,宋朝经济快速发展,出现最早的纸币——交子。但随着经济的发展,土地兼并也更严重,仁宗晚年,大臣有数千顷土地已是平常,以致“富者有弥望之田,贫者无立锥之地”。仁宗在位期间,文化有了极大的发展,出现了一大批著名的文人学者,有著名的大科学家沈括,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范仲淹,有提出明道、致用的欧阳修,著名文学家“三苏”、曾巩、司马光、王安石也在此时初露头角,可谓是盛唐以来的又一个文化高峰。另外,值得一提的是,中国的“四大发明”除了东汉蔡伦的造纸术外,其他三种都出现于仁宗时期。

公元1063年,仁宗逝世,享年53岁,在位41年,亲政30年,是宋朝历史上在位时间最长的一位皇帝。仁宗庙号为“仁”,这是至高的评价,“仁”是儒家思想中统治的最高境界,在此之前没有一位君主能有此殊荣。仁宗驾崩的讣告送到辽国后,举国百姓痛哭,辽道宗耶律洪基抓住宋国使者的手号啕大哭,感叹“四十二年不识兵革矣”。后为仁宗建衣冠冢,寄托哀思。此后,辽国历代皇帝“奉其御容如祖宗”。

5、宋英宗赵曙

生卒年:公元1032年—公元1067年

年号:治平

在位时间:公元1063年—公元1067年

谥号:宪文肃武宣孝皇帝、体乾应历隆功盛德宪文肃武睿圣宣孝皇帝

庙号:英宗

赵曙,太宗曾孙,濮王允让之子。仁宗无子,英宗幼年被仁宗接入皇宫抚养,赐名为宗实,后改名赵曙。

公元1050年为岳州团练使,后为秦州防御使。

公元1055年立以为嗣。公元1063年即位,为北宋第五代皇帝,年号“治平”语出《抱朴子》:又于治世隆平,则谓之有道,危国乱主,则谓之无道。仁宗德才俱佳,但却没有子嗣,英宗本为世子,无缘皇位,却以宗子身份最终继承北宋大统。他虽然在各方面比仁宗都有不足,却也不失为一代明君,这个结果无论对于仁宗还是英宗都是幸运的。英宗从小受到儒家思想熏陶,对于孝道有近乎偏执的崇尚,亲政不久,他便导演了一场震惊朝野的追赠生父名分的闹剧。英宗自小身体虚弱,即位之初便大病一场,由曹太后听政,后身体好转,继而亲政。英宗亲政仅半个月,宰相韩琦等人就向英宗提议讨论其生父的名分。英宗批示,等过了仁宗大祥(逝世满24个月)再议。

公元1065年,韩琦等再次提出这一议题,由此引发的论战持续了18个月,史称“濮议之争”。

英宗与韩琦希望追濮王为“皇考”,而以王珪为首的一派则认为,濮王于仁宗为兄,英宗应称其为皇伯,由此两派相持不下,后惊动太后。太后亲自起草了诏书,严厉指责韩琦等人,认为不当称濮王为皇考,此事暂时搁置。后来,英宗游说太后,终于在此事上取得了太后的支持,在“濮议之争”持续18个月后,这场看似闹剧的皇家事件终于宣告结束。但这一看似单纯的闹剧,却并不像它看上去那么简单,这其实是多方势力的角逐。英宗这么做是为了“笃孝”;太后与英宗一直不和,且若给英宗生父“名分”显然是对自己“正统”的打击,但最后为何改变立场却无从知晓;司马光一派坚持濮王只能称皇伯,希望英宗以此收买天下人心,维护统治集团内部的团结;欧阳修、韩琦则支持英宗,希望他以此上位实现政治抱负。最终的结果当然是英宗和欧阳修等改革派大获全胜。英宗在位期间任用韩琦、欧阳修、富弼等人,希望改变积弱积贫的国势。而且在欧阳修的建议下广开进贤之路,使朝廷气象为之耳目一新。英宗励精图治、奋发有为,他对以前旧的选任体制进行大胆的改革,甚至走得比当时劝说英宗力图改革的欧阳修等人还要远、还要快。有了皇帝的支持,欧阳修等人的改革进度也加快了。英宗时期,命司马光及刘恕、范祖禹、刘攽、司马康等人编纂了时间跨度最长的一部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历时19年,于神宗元丰七年(公元1084年)成书,神宗亲自作序。英宗虽然有宏图之志,也是一位很有所作为的帝王,但无奈“心强而身弱”,他没有与他的志向相匹配的一个健康的身体,即位仅仅4年便因病逝世。随他而去的,还有他的一系列改革措施和抱负,以及北宋中兴的大好时机。

公元1067年1月25日,英宗崩殂于福宁殿,享年35岁,葬于永厚陵。

6、宋神宗赵顼

生卒年:公元1048年—公元1085年

年号:熙宁、元丰

在位时间:公元1067年—公元1085年

谥号:英文烈武圣孝皇帝、绍天法古运德建功英文烈武钦仁圣孝皇帝、体天显道帝德王功英文烈武钦仁圣孝皇帝、体元显道法古立宪帝德王功英文烈武钦仁圣孝皇帝

庙号:神宗

赵顼,英宗长子,原名仲针,公元1063年,受封光国公;后又加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受封淮阳郡王;

公元1064年,进封颍王;

公元1065年立为皇太子,公元1067年即帝位,为北宋第六位皇帝。赵顼当太子时就喜读《韩非子》,对法家“富国强兵”之术颇感兴趣;还读过王安石的《上仁宗皇帝言事书》,对王安石的理财治国思想非常赞赏。

公元1067年,神宗即位,年轻的君主与已过不惑之年的王安石终于在历史的安排下见面了,面对一系列危机——庞大的军费开支,臃肿的官僚机构,辽、夏的大量岁币,连年的财政赤字,二人毫无惧色,都表现出了“愤然将雪数世之耻”的气概。三朝元老韩琦坚辞相位,出判相州,欲给年轻人让位,却坚决反对王安石出任宰相。元老富弼在罢相位时,也不同意任用王安石,而推荐了文彦博。其他朝臣也以王安石“护前自用”“论议迂阔”“狷狭少容”为由,极力反对。神宗力排众议,果断拜王安石为参知政事,并委以重任,揭开了变法图治、富国强兵的序幕。

王安石推行新政,在地方上阻力极大,而神宗在朝堂和宫中受到的阻挠也不小,但这对年龄、阅历完全不同的君臣却以几乎相同的强硬姿态坚持了自己的原则。面对于学术、道德上的争论,神宗毫不动摇,因为他知道,空言道德对政治毫无用途。而王安石也坚持“天变不足惧,人言不足恤,祖宗之法不足守”的主张,继续推行新政。

公元1070年,王安石被擢升为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宰相),有了更大的权力,于是,农田、水利、青苗、均输、保甲、免役、市易、保马、方田等新法先后颁行天下,变法进入高潮。

变法很快走到了最关键的一步,只要将这些顽固的守旧势力击溃,变法势必取得成功,但此时遇到的阻力也是空前强大,双方的争斗进入白热化。守旧派说服仁宗的曹后和神宗之母高后对神宗施加压力,神宗被迫妥协,王安石被贬,变法搁置。

公元1075年,神宗重新起用王安石,变法已不能推进。次年,有彗星出现,皆传“天变”“闻民间殊苦新法”。十月,王安石再次罢相,出判江宁府。神宗在军事上也是希望有所建树的,而且志向远大,其在位时,正值西夏惠宗在位,母党梁氏专权,西夏国势衰弱,宋神宗兴兵讨伐西夏,企图歼灭西夏,以达到一劳永逸的目的。开始,宋军在庆州大破夏军,占领西夏两千里土地。但随后在永乐城之战中惨败,灭夏之举功亏一篑。战报传来,神宗在朝堂上当众恸哭。虽然做出了不懈的尝试,但却最终没有取得理想的效果。

公元1085年,37岁的神宗大病,本当处于盛年的神宗再也没有机会实现自己的抱负了,当年3月,神宗病逝,葬于永裕陵。

7、宋哲宗赵煦

生卒年:公元1076年—公元1100年

年号:元祐、绍圣、元符

在位时间:公元1085年—公元1100年

谥号:宪元继道显德定功钦文睿武齐圣昭孝皇帝

庙号:哲宗

赵煦,宋神宗第六子,原名佣,曾被封为延安郡王,神宗病危时立为太子。

公元1085年,赵煦登基为皇帝,是为北宋第六位皇帝。神宗病危时,其子延安郡王赵佣才9岁,因而他的两个正值盛年的同母哥哥——36岁的雍王赵颢,30岁的曹王赵[插图] ,无论是声望、地位,还是出身,都很有机会成为皇帝。大臣蔡确和邢恕想在二王之中择一拥立,便找到高太后的侄子高公绘和高公纪密谋。却不料高公绘听后大惊,声称这是邢恕想陷害他们全家,便匆匆离去。蔡确和邢恕转而决定拥立赵佣,以夺策立之功,并趁机除掉不同路的王珪。蔡确探望神宗时,问王珪对立储之事的看法,只要王珪稍有异议,躲在暗处的蔡京就会将他杀死。王珪便慢吞吞地回答:“皇上有子。”蔡确无法,只好四处宣扬自己有策立大功。此时,赵颢和赵[插图] 也没闲着,他们四处打探,甚至到高太后处探听消息,后来赵颢甚至还请求留在神宗身边侍疾。高太后见两位亲王居心叵测,便命人关闭宫门,禁止二王进出。

后来,高太后命人赶制了小号的龙袍,并在神宗逝世前册立赵佣为皇储,改名赵煦。神宗刚一驾崩,便拥立赵煦即位,至此,这场帝位风波总算平静下来。此后,太皇太后高氏开始了长达8年的垂帘听政、大权在握的生涯。赵煦登基时年仅9岁,由神宗之母高太后执政。神宗刚死,高太后便任用守旧派大官司马光为宰相。司马光上台后,以最快的速度将神宗时的“熙宁变法”全部废止。哲宗虽有不满,却无可奈何。高太后摄政,群臣不将自己放在眼里,这让年幼的哲宗极为苦恼,而且激发了他的逆反心理。而更让哲宗难以接受的是,高太后对待其生母朱德妃也过于严格。哲宗即位后,向皇后被尊为皇太后,但高太后却不让朱德妃母以子贵,只被尊为太妃,且此举还受到了朝中大臣的支持。此时的朝中已被守旧派占领,而守旧派权利的根源就在于高太后。直至哲宗亲政,朱德妃的待遇才完全与皇太后向氏相同。

哲宗亲政后,朝中仍是新旧势力相互倾轧,哲宗迅疾追贬司马光,苏轼、苏辙等人也被贬于岭南,哲宗重新启用“新政”中的保甲法、免役法、青苗法等,并起用大批改革派官员,终于使得国家形势有所改观。此外,哲宗还单方面终止了与西夏的谈判,多次出兵讨伐西夏,迫使西夏向宋朝乞和。

公元1100年,哲宗因病于汴梁逝世,享年24岁,葬于永泰陵。

8、宋徽宗赵佶

生卒年:公元1082年—公元1135年

年号:建中靖国、崇宁、大观、政和、重和、宣和

在位时间:公元1100年—公元1125年

谥号:圣文仁德显孝皇帝

庙号:徽宗

赵佶,神宗的十一子,哲宗之弟,先后被封为遂宁王、端王。

公元1100年,哲宗病逝时无子,后向皇后遂立赵佶为帝,为宋朝第八位皇帝。赵佶的名号当真不少,“宋徽宗”“太上皇”“昏德公”“天水郡王”“道君教主皇帝”全都是说的他。我们先从“宋徽宗”说起,“徽宗”是赵佶的庙号,是其作为宋朝合法皇帝的证明。作为皇帝,徽宗是极为不称职的。徽宗在位期间,重用了一大批历史上赫赫有名的奸臣——蔡京、王黼、童贯、梁师成、朱勔、李邦彦等,他们大肆搜刮民财,穷奢极侈,荒淫无度,建立专供皇室享用的物品造作局,又四处搜刮奇花异石,用船运至开封,称为“花石纲”,以营造延福宫和艮岳。这些天怒人怨的举措,直接导致了方腊、宋江等农民起义,将宋朝推入深渊。

接着,我们再来讲一讲“太上皇”的故事。史上有据可考的第一位在世时被称为太上皇的是汉高祖刘邦之父——刘太公,第一位当过皇帝且在有生之年被称为太上皇的是唐高祖李渊,宋代的第一位太上皇就是赵佶了。

公元1120年,也是宋徽宗宣和二年,赵佶遣使与金朝订立盟约,夹攻辽国。

公元1125年,金国背弃盟约,南下攻宋。赵佶闻讯不知所措,慌忙之中传位给赵桓,赵桓改年号为“靖康”,赵佶称“太上皇”。

“昏德公”从字面来看就不是什么好名字,难道赵佶昏了头或者良心发现而给自己取了这么一个昏庸的名字?当然不是!这并不是他的意志所能改变的。

公元1126年,金太宗完颜晟挥师南下,分东、西两路大军直至北宋腹地。宋朝当时的兵部尚书孙傅着实是个妙人,不知是受到北宋皇帝的影响潜心研究道家经典入了魔,还是志怪小说看多了,总之,他是非常相信传说中的“奇门遁甲”“撒豆成兵”这些东西的。孙傅此时还真找到了一个高人,这人是个隐藏在行伍中的人才,叫郭京,此人身怀佛道二教之法术,能以道门“六甲法”以及佛教“毗沙门天王法”破敌。于是,孙尚书便胸有成竹地坐等敌人来送死。不料,待敌人到来的时候,郭京经过一阵施法,“神兵”竟然败了,这可就怪不得郭大师了,人家当时也没说神兵不会败啊!于是,金军攻占汴京,一番劫掠后满意而归。

公元1126年,金兵再次南下攻破汴京,徽、钦二宗被俘,被废为庶人。次年,徽、钦二帝,连同后妃、宗室、百官数千人被虏至关外,史称“靖康之变”。后来,徽宗被封为“昏德公”,钦宗被封为“重昏侯”,以示侮辱。

“靖康之变”后,赵构南迁,建立南宋,北宋灭亡。后金国欲与南宋改善关系,便追封死去的徽宗为“天水郡王”,并允许南宋方面将宋徽宗遗骸运回临安安葬。赵佶与哲宗是同父异母的兄弟,按理说本没什么机会当上皇帝的,有个能干的哥哥,当然生活也就过得比较随意了,可以充分开发自己各个方面的兴趣爱好,因此,赵佶是个爱好广泛的人。他天资聪颖,琴棋书画样样精,吹拉弹唱无不行,斗鸡走狗也是行家,可以说除了治国,无所不能。但他能干的哥哥却盛年而亡,本来当得好好的风流才子被赶鸭子上架,铸成了北宋最大的悲哀。最后,我们来说一说“道君教主皇帝”的由来。赵佶崇信道教,当时他的身边有一大批“能人”,都是靠溜须拍马上来的,其中最有名的便是蔡京,蔡京撺掇赵佶大兴道观,据说圣旨规定道观“神霄玉清万寿宫”要覆盖到县级单位,赵佶自认为为道教做出了莫大贡献,便当仁不让地自封为“道君教主皇帝”。

实事求是地讲,赵佶的书法和绘画水平在历史长河中都是首屈一指的,其独创的“瘦金体”神骨俱佳,其在位时期也重视文化发展,将画家的地位提升到了历史上的最高位置。但他的这种促进文化的初衷只是源于个人的喜好,而且他不能正视自己的首要位置——皇帝,最终成为典型昏君的代表,而且一手造成了北宋帝国的覆灭,这是任何文化成就也不能掩盖的耻辱。

公元1135年,与钦宗赵桓一同被金军俘虏至金朝,赵佶在被囚禁了九年之后,终于不堪忍受精神折磨而死,终年53岁。最初,金熙宗将他葬于河南广宁(今河南省洛阳市附近),

公元1142年,迁葬于永佑陵。

9、宋钦宗赵桓

生卒年:公元1100年―公元1161年

年号:靖康

在位时间:公元1125年—公元1127年

谥号:恭文顺德仁孝皇帝

庙号:钦宗

徽宗赵佶的长子,母亲为恭显皇后王氏。

公元1100年四月生于坤宁殿,初名赵亶,

公元1103年二月改名为赵烜,十一月改名为赵桓。徽宗政和五年(公元1115年)被立为皇太子。

徽宗宣和七年(公元1125年)在金兵逼近京城开封的情况下接受徽宗内禅,即位宋朝皇帝,改元靖康。

即位以后,钦宗相继处决了徽宗朝的诸多被认为是祸国殃民的大臣,以维持抗金人心。钦宗在面对金兵侵略时战和不定,听信主和派大臣及道士谗言,罢免主战派人士,导致金朝攻破开封。

钦宗靖康二年(公元1127年),钦宗以臣子的身份投降金朝,被掳至北境,

于金太宗天会六年(公元1128年)受封“重昏侯”这一具有侮辱性的封号。

南宋绍兴十一年(公元1141年)和议后改封为“天水郡公”。钦宗的具体去世时间正史无记载,

绍兴三十一年(公元1161年)钦宗去世的消息传入南宋,南宋高宗谥其为恭文顺德仁孝皇帝,葬于永献陵。

03

宋朝对中国历史的贡献是非常大的。

第一,在宋朝出现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真正的商业繁荣。

无论北宋南宋都要向北方大国交纳大量的岁币换取和平,所以整个宋朝的工商业处境有了很大发展,可以说是中国历史上工商业的第一次繁荣。

第二,宋朝的科学技术有非常高的成就。

四大发明中指南针、火药、活字印刷都是在宋朝发明的。宋人的各类科学笔记和著作也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第三,南宋的海洋贸易成就巨大。

当时的泉州就是世界上最大的港口城市。现在各地海洋打捞起的中国古瓷绝大部分都是宋朝的。南宋的海洋贸易一方面给朝庭上缴了大量赋税,另一方面也大大开扩了国人的目光,后来的郑和下西洋才有了可能。

第四,宋朝的文学发展是中国文学史上的极高峰。

古文八大家,六人是宋人,宋词自不必说。唐代唯有诗可与宋词媲美,若是论及古文、小说、金石之种种,中国历史上没有比宋朝更繁荣的了。

还有一点,就是在宋朝出现了资本主义的萌芽,虽然没有进一步地发展,但是,这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事件,再有钞票的雏形“交子”的出现,这都说明了宋朝的巨大成就和进步。

当然,宋朝国富兵弱是最大的缺点,以至于后来亡国。

Image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