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与去世的人合照,死亡艺术为何能够席卷欧洲?

 登西峰看东海 2023-09-16

维多利亚这四个字,每每提起就能感觉到字里行间充斥的浪漫与性感气息。   的确,维多利亚女王在英国也象征着一个时代,一个自由、浪漫、繁荣的时代。   那时的英国正处于最强的“日不落”时期,维多利亚女王在位期间,英国的经济、文化空前繁荣。    工业时代的到来,使人们干劲十足。

但同时,白喉、伤寒、疟疾等流行病肆虐,抗生素尚未问世,今天不足一提的寻常病,常常会要了他们的命。

尤其是新生儿,常会因为抵抗力低而早早夭折,死亡率居高不下,人们对于死亡毫无招架之力。

报社为了赢得读者的眼球,更是刊登各种死亡事件,以及骇人又无比详细的验尸报告和插画。

导致当时人们对于死亡的恐惧更加明显,惴惴不安。

于是为了能够与死者好好告别,并留下美好的回忆,维多利亚时期的人不惜重金,打造仪式繁琐而庄重的葬礼,富人的坟墓更是富丽堂皇。

很快,死亡艺术的复兴成为了一种产业,出现许多专门为去世的人化妆、拍照的工作室。

这一点也非常符合维多利亚时期,什么东西都能拿出来浪漫一把的风格。

就像19世纪的哥特复兴一样,人们开始流行与去世的人合照,佩戴由逝者头发或者肖像的饰品。

今天看来,这是一件非常诡异又荒诞的事情。

但这件事在维多利亚女王的衬托下,就成了当时的潮流。

1861年,维多利亚女王的丈夫阿尔伯特亲王去世,这令她万分悲痛,陷入长期的抑郁中。

由于上流社会的妇人,不被允许参加葬礼,最多只能为自己挚爱之人的棺材装点满鲜花,就算是维多利亚女王也不能例外,所以她留下了丈夫的一小撮头发,编织成胸针佩戴。

在之后的40年里,维多利亚女王大部分时间都穿着黑裙,佩戴着哀悼珠宝,缅怀亡夫。

作为英国的女王,她的一举一动都很容易成为人们模仿的对象,从此一场悼念风尚席卷而来。

“死亡象征珠宝”托维多利亚女王的福,在19世纪走向巅峰。

很多有钱人家,都会找画师为亡者画画像,再和头发与珠宝结合起来,佩戴在身上。

但这是一种昂贵的纪念方式,光珠宝和画师,许多平民就支付不起。

于是人们开始流行与去世的家人合照。

19世纪中期,摄影技术开始流行,人们发明了银版照相法。

虽然在当时,拍照片也是一种奢侈,但远没有请画师昂贵,所以人们选择在亲人去世后,与其拍合照。

有人会疑惑,为什么活着的时候不能拍一张全家福?

原因很简单,没有闲钱。

死亡和离别,成为他们“斥巨资”拍一张照片的唯一理由。

这张照片,很可能是这个家庭一辈子唯一的一张照片。

在与亡故亲人的照片中,通常可以很简单辨认出死者,因为经过长时间曝光,完全静止的死者,在照片上会更清晰。

照片中的亲人还会努力克制自己的情绪,让照片看起来更加和谐、融洽,尽量不透露出失去亲人的悲伤,让这张照片,成为他们永远的团圆时光。

而那些为死者拍照的工作室,也发明了各种各样的应对方式,尽量给客户一张完美的照片。

最简单的要属拍婴儿,只需要为他们穿上漂亮的衣服,摇篮里装点好可爱的娃娃或者漂亮的花朵,就会有一张熟睡的婴儿照片。

最难的要属站立姿势,和如何让他们睁开眼。

为了满足家属的心愿,专门发明了一种支架。支架周围摆上鲜花,或者站上家属,死者被支架支撑着,拍完人生的最后一张照片。

至于眼睛,有的人会通过化妆,有的人会在照片底片上下功夫,让洗出来的照片能够睁开眼。

由于死亡浪漫主义的不断延续,当时人们对于美的定义也多了几分病态。

在他们眼中,患肺结核苍白、盈弱、纤细的女性,最为美丽,于今日追崇的气色红润有光泽相差甚远。

就像林黛玉与杨玉环,一个是病娇,一个饱满。

当然,十九世纪的死亡艺术,也是完全出于对死者的怀念,是缓解悲伤的一种形式,就像今天的我们也要隆重的为死者操办一场仪式,无需过多诟病。

反而,我们更应学会珍惜每一个建在的亲人、爱人和朋友,不论时代如何更替,逝去的生命永不会重生。

子欲养而亲不待,短短几个字尽是沉重,一个人的离世代表着一份爱的消失,我们失去的,很多都是未来自己最想拥有的。

不妨停下忙碌的脚步,细细回忆那些无法复制的美好。

最后也不需惧怕死亡,因为死亡并不是离别,他只是去了爱他的人心里。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