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气象局称华北23·7强降雨绝非偶然,它有“背景”,未来会更极端

 科普大世界 2023-09-16

很多华北中北部一带的朋友应该还对今年7月29日开始的连续下了70多个小时的大暴雨记忆犹新,这场暴雨使得河北中北部及北京、天津都出现了严重的洪涝灾害,山西、辽宁、内蒙古等省市部分地区降雨量也很大。

这场暴雨在华北一直下到了8月2日,给当地人们的生产生活造成了很大的不利影响,气象学家认为是近几十年来华北中北部一带极为罕见的大暴雨,说五十年一遇甚至百年一遇都毫不夸张。

河北省统计了6552个降雨站点的数据,从29日8时到31日7时的47个小时内,降雨区平均降水量为135.9毫米,很多地方为大暴雨和特大暴雨级别,比如石家庄平均降雨量为297.1毫米,保定为252.4毫米,降雨量最大的是邢台临城赵庄梁家庄站,高达994.3毫米。

8月1日上午8时又修订数据称全省降雨区过程平均累计降水量为167.8毫米,临城县梁家庄降水量最大,为1003毫米。

北京市很多区县同样出现了洪涝灾害,气象部门统计大部分地区的降水量都在300毫米以上,门头沟和房山区在29日20时至31日12时的40个小时之内平均降雨量分别为320.8毫米和346.6毫米,如果时间截止到8月2日0时,降雨量数值会更大。

海河水利委员会8月1日称仅在海河流域,这场降雨从7月29日到8月1日上午11:00降下的水量就超过400亿立方米,流域内平均降水量达129毫米,海河流域中16条支流发生超警戒洪水。中国气象局认为这场极端强降雨持续时间长、累积雨量大、极端性强,过程强度超过华北历史上的三次极端暴雨过程,堪称有记录以来海河流域的最大降水量。

表面上看,这场降雨是台风“杜苏芮”北上时带过来的酱降水,但是中国气象局认为没这么简单!

9月14日,中国气象局召开了一场深度剖析“华北'23·7’强降雨”预报技术的研讨会,会议上专家们认为华北“23·7”强降雨是“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的一次极端事件,绝非偶然”。也就是说这场极端性的降雨并不是一次由台风带来的偶然性的大量降水事件。

很多朋友看到说“华北'23·7’强降雨”这个说法可能会很纳闷,这次降水不是说从7月29日开始吗?为什么不说是“华北7·29强降雨”呢?这个“23·7”是个什么意思呢?代表着什么呢?

这其实还是因为这场降雨雨量和规模太大了,大到用一年中某一天来记住它不是很恰当了,所以要用某一年的某一个月来记住它,这场暴雨是在2023年7月份开始的,主要的降雨时间也是在7月29日到31日,所以就用我国华北地区2023年7月份的强降雨来表述这一事件了,那么简称就是“华北'23·7’强降雨”,在本世纪的100年内,用这个说法都是很恰当的!

实际上水利部在今年8月初发布海河汛情通报时,也表示依据水利部相关规定,本次华北地区因开始于7月29日降水产生的洪水判定为流域性特大洪水,其命名就是“海河23·7流域性特大洪水”。

再说中国气象局这次的“华北'23·7’强降雨”研讨会,会上专家们说这次强降雨事件“绝非偶然”,是因为分析认为这场降雨是有全球气候变化背景的,在全球变暖、雨带北移,夏季热浪频繁、各地年温差变化大等宏观气候变化下激发出的一次特大降水事件,并且认为“未来将会面对更频发、更极端的强降雨”,就是说像今年23·7这样的强降雨事件在未来年份中很可能会更多的出现。

那么这样的事件的出现是有弊还是有利呢?实际上是利弊皆有,但总体上来看利大于弊,弊端是极端性强降雨会带来洪涝灾害,影响人们的生产生活,并造成一定的经济损失,还会改变原有的气候条件和生态环境,但利处是给我国北方和西北缺水地区提供了大量的水资源,使得这些地方不再缺水,这就有可能会使得我国北方和西北地区“江南化”,荒山秃岭变成青山绿水,干旱贫瘠的黄土高原变成良田沃土。

对人类来说,水不单是生存的基础,也是发展的基础,有人的地方就离不开水,北方地区的水多了,不但气候宜人,也会给经济发展带来很大的助力,而面积广大的西北地区如果水多了,还真的可以“再造一个中国”。

当然,要把“水来了”变成好事,首先就要能了解水和利用水,要有能力做好天气预报,掌握降雨量的分布,减少洪涝灾害,并把洪水的破坏性减少到最小,拦蓄到水库中变成资源。中国气象局认为气象部门要加强主动、互动、联动,强化协同攻关,坚持创新驱动,以科技能力现代化提升社会服务现代化水平等。

消息来源:中国气象局官网9月15日刊文《中国气象局“解剖麻雀式”剖析华北“23·7”强降雨预报技术》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