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米芾《非才当剧帖》

 书虸 2023-09-17

米芾《非才当剧帖》,又名《竹前槐后诗帖》,《致希声吾英友尺牍》。纸本,行书,纵29.5厘米,横31.5厘米,书于元祐七年(1092年),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图片

【释文】芾非才当剧,咫尺音敬缺然,比想庆侍,为道增胜,小诗因以奉寄希声吾英友。芾上。竹前槐后午阴环{改为}繁,壶领华胥屡往还。雅兴欲为十客具,人和端使一身闲。

图片

【1】芾非才当剧,咫尺音敬缺然,比想

图片

【2】庆侍,为道增胜,小诗因以奉寄

图片

【3】希声吾英友。芾上。竹前槐后午阴环{改为}繁,壶

图片

【4】领华胥屡往还。雅兴欲为十客具,人和端使一身闲。

米芾所处的北宋时期,是一个文化繁荣、艺术争鸣的时代。他作为书法大家,并未因循守旧,而是锐意创新,致力于对传统的推崇和创新的探索。在《非才当剧帖》中,我们可以看到米芾的书法风格既有深厚的传统功底,又有鲜明的个性特征。

从书法的传统方面来看,米芾对前人的书法有着深厚的敬仰和领悟。他的书法根植于传统,从魏晋南北朝的钟繇、王羲之等书法大家的作品中汲取营养。然而,他并非简单地模仿前人,而是将传统的元素融入到自己的书法中,形成了独特的风格。

在创新方面,米芾的《非才当剧帖》充满了新颖的元素。他的书法中,线条飘逸灵动,字形多变,充满了勃勃生机。他运用独特的笔法,使得每一个字都显得生动活泼,极富个性。

米芾的书法美学理念在《非才当剧帖》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他强调书法艺术的意境和审美品味,主张书法家应该通过作品表达情感、展现个性。

在《非才当剧帖》中,我们可以看到米芾对真实情感和个性的追求。他认为书法不仅是艺术形式,更是表达与宣泄情感的途径。他的作品中充满了率真和情趣,这些都是他内心情感的真实反映。他的美学理念“心既贮之,落笔随意,皆得自然,备其古雅”与“无刻意做作才佳”,彰显了他对真实情感的追求和对自然、随性的崇尚。

《非才当剧帖》写于宋徽宗崇宁二年(1103年),时年他48岁。该帖用笔多变,点画或如“快剑斫阵”,或如“健马走坂”,或如“猛虎搏兔”,或如“拔剑切玉”,或如“沧海横流”,或如“秋霜洁日”。结字欹侧,有左低右高、上大下小、左小右大、左小下大等变化。章法有疏有密,大开大合,气势雄壮。全篇十九行,满纸云烟,锋芒毕露,天真浪漫,纵逸超妙,奇古绝伦。

清人吴德旋《初月楼论书丛稿》说:“然米之用笔,使转顿挫,莫不备具。盖亦师法羲献诸家者,故非唐人所能假借者。”此言不谬。

这件作品的布白因用笔的变化而变化,有时横势而行,有时纵势而行,有时曲线而行,有时折线而行,有时旋转而行。在这样变化莫测的布白书写中,米芾充分展现了自己对于空间美感的独特认识。他强调上下字之间的呼应关系:左右两个字之间的揖让关系:整篇作品内部的平衡关系:全篇作品之间的错落关系:同时还将自己在绘画创作中的构图经验嫁接到书法的布白之中,从而创造出全篇作品的诡异奇幻之美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