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我的三伯,篾匠手艺精湛,后来因为时代的变迁,技艺渐渐荒废了

 梦回乡关 2023-09-17 发布于浙江

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篾匠是一个较为轻松的手艺活,那时有句话叫“篾刀拿得起,不怕没柴米”,一把篾刀就能养活一家人。他不像泥水匠那样日晒雨淋的,靠力气维持生活;也不像木匠那样,刀削斧劈,出工一天累得一身臭汗。

篾匠可是雨淋不着,天晒不着,不用出大气力,拿着一把篾刀,两片刮刀,经过一锯、二切、三拉、四编,就能制作出精美的笸箩、簸箕、筛子等竹制品。

三伯因小时候放牛不慎从牛背上摔了下来,把腿给摔坏了,落下跛腿的残疾,干不了农活,为了生计,爷爷就为三伯找了一个篾匠师父,让其学习篾匠手艺,养活自己。

于是三伯跟着师父学习起手艺来,还别说,较为木讷的三伯对于学手艺十分上心,不出两年,其手艺活比师父还强,做出来的筛子、凉席、簸箕精致大方、结实耐用,都说比他师父做得好,邻里乡亲也爱叫三伯做活。

三伯出师后,就以篾匠手艺为生,行走在乡间邻里,四处讨活。那时山坡下、水塘边都种了竹子,有的村山上还种了楠竹。乡里人也都习惯使用竹制品,做饭用的蒸笼、筲箕,睡觉用的凉席,凉晒谷物的簸箕、晒垫,家用竹椅子、竹床等。因此篾匠在那时不愁没事做,三伯的手艺好,自然活也特多。

“站起来活和尚,蹲下来孵鸡娘”,说的就是篾匠。三伯可能天生就是篾匠的命,不爱说话,做事时从不和别人搭腔,自顾自地剖竹、劈篾、拉篾、编篾。


那时我经常看见三伯每天清晨拿着一把锯子,一个一米的戒尺,背着一个黄色背包,背包里装着钳子、刮片、板子、砂布等简单工具,一瘸一拐地赶到主人家,放下背包,拿起锯子,跟着主人家到竹林里,选几棵竹子,用锯锯断,和主人一起拖着竹子回家。

三伯根据尺寸,去桠修整后,然后拿着篾刀将一筒青竹剖开,一剖二,二剖四,四剖八……哗、哗、哗,裂帛一样撕下去,破竹之声噼啪四起,备好一天的用料后,主人就张罗着吃早饭。

吃罢早饭,三伯就拿起一把小椅子,一手托竹,一手持篾刀,只听到“咚咚”“啪啪”“嚓嚓”的几声有节奏的声音响过,一根竹子就变成一片片竹篾了。

三伯从来就不用眼睛看,用手摸着就是一刀,并且刀刀一样匀称,竹篾片片厚薄相当,丝篾条条粗细相等,就像用卡尺量过、卡过一样。

之所以说三伯手艺好,一般的篾匠能把一根竹条剖六层,而他却能剖成八层,并且片片透光,薄如蝉翼,柔软丝滑。把篾整理好后,然后再一条条放在早已固定的两片刮刀之间拉,把竹条拉得光滑、精细、柔软。

做好这些,三伯往往会站起身来休息一会儿,掏出烟斗,放上一撮烟丝,自顾自地抽起来,眼睛一直瞄着刚拉好的竹条,像是在欣赏一幅画,也像是思考着下步工序,猛抽几口,把烟吸完,然后不慌不忙,拾起竹条,蹲在地上,开始编织,只见青白柔软的篾条在他粗短的指间上上下下,左右翻飞,抖动不已,像波浪似的,一波又一波,那不是在编织,而是在舞蹈……

有时做完活儿,看到天色还早,还有竹条没用完,三伯往往叫主人家把破的筛子、筲箕等物件拿出来补补。

三伯尽管手艺好,人缘好,但终因身有残疾,一直到四十岁时,才娶了一个带着两个小孩的丧偶女子成家,婚后育有一子,可算是老来得子,把三伯高兴得成天笑眯眯的。

原本以为,这样的好日子会一直持续下去,但不出几年的光景,家家户户都用了铝制品家具,没有人再去请篾匠编织竹制品了。

三伯空有一身好手艺,却没有用武之地,他叹息着,没办法,只得拖着残疾的身体,白天干起收破烂的营生,晚上编织一些竹蜻蜓、鸟笼子、笔筒子之类的小玩意,也编一些提篮、礼篮等精致物件,叫三婶拿到镇上去卖,以补贴家用。

慢慢地,把三个孩子拉扯大,本想着让继子继承他的手艺,但终因篾匠手艺不能带给他幸福的生活,继子没有学,就这样,三伯的手艺慢慢地荒废了。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