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2024年版《神经科红宝书》序言:保持专注,无畏前进,穿越神经科迷宫

 闫振文 2023-09-17 发布于广东

人要往远看,过了山,眼界就开阔了

                 -----电影《一代宗师》

在医学的海洋中,我们有时会感到迷茫和无助。面对生命的奥秘和疾病的复杂性,我们时常感叹知识的无边性与自己认知的局限性。然而,作为医生,我们有责任不断学习、探索和求真,提高临床技能,为患者的健康保驾护航。

神经科是医学中的一门重要学科,它所涉及的疾病多样且复杂,这些疾病的诊断和治疗不仅需要扎实的医学知识,更需要丰富的临床经验和敏锐的洞察力。在我的临床实践中,我深刻体会到了神经科医生的成长之路是漫长的,但又是充满希望的。

一、作为医生,我们理应做得更好!

“有时去治愈 常常去帮助 总是去安慰"常用来说明医学的局限性,但绝不是医生的护身符,今天不是,以后更不是。作为临床医生,常常面对各种疑难问题,如果你“总是去安慰”,不扎扎实实地学习、探索和求真,提高临床技能,你终将成为问题本身。

在我的临床实践中:

1.大部分疾病是可以被治疗和治愈的。’偏头痛可以被根治么?答案是目前不能,但可以使用药物让患者从此不再发作偏头痛,这和根治有什么区别?

2.有的疾病我治疗不好,别的医生却治好了,因为我的能力不够。但随着我的临床成长,这种情况越来越少;

3.只有少数疾病,目前的医学水平确实治不了,我只能慎下结论,用适当的方式告知患者或家属。

临床医生的成长是漫长的艰辛之旅,活到老、学到老是职业生涯的最真实写照,就神经医学而言,我遇到能把神经疾病病理、症状、治疗等领悟参透的医生寥寥无几。但对患者而言,遇到一个能在一秒钟内诊断病症的医生,和遇到一个干了半辈子仍不断遇到“疑难杂症”的医生,自然是不一样的命运。

我曾遇到一个头晕的患者,病变在桥脑,做过3次头部核磁共振,片子见下图。按照脱髓鞘疾病进行治疗,服用过多种药物,症状时好时坏。

 其实患者的问题是脑桥毛细血管扩张症,这个病变长期稳定无进展,不需要药物专门治疗。如果诊断有误,就会不停地做核磁共振来复查治疗效果。

我还遇到一个反复癫痫的患者,病变在脑干,接诊医生不敢做脑干手术活检,做过6次头部核磁共振,按照结核瘤进行治疗,症状逐渐加重,片子见下图。

如果接诊医生能认真将患者几次的片子进行对比观察,就会发现病变在移动,这个就是脑裂头蚴病的特点。只辛苦患者花了3年时间辗转求医。

二、我的临床成长体会

(一)积累,积累,再积累.

临床病例的学习,是临床医生的必经之路。如同英语背单词,抛开那些花里胡哨的方法,什么“三天学会一万词汇量”,“学会了词根快速记住两万词汇”,下笨功夫,一个单词重复两百遍,静下心来,死磕到底,自然踏实有成。

疑难病例的快速准确诊断,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质变过程。我们遇到的许多病例,前人已经遇到了,并且进行了病例报道,你的捷径就是去学习,化为自己的积累,不要停歇,要克服前期的困惑,中间的艰辛,后期的焦虑。不断地投入时间和精力,直到有一天,当你的积累足够多时,你会突然发现,不再像以前那么迷茫了,你在不经意间上了个新的台阶,进入了新的世界。

“超强积累”很煎熬,也是个门槛,你想跨过这个门槛是很难的,别人一样难,跨过不去都白费,什么“认知方法”什么“思维高度”都没用,就是得老老实实下硬功夫。积累才是硬道理。

我曾遇到一个病例:16岁男性青少年,头痛,幻觉,发热伴有癫痫发作,MRI显示颅内多发性病变,外院按照病毒性脑炎治疗,效果差。转到我院进行治疗,当天就做了头部MRI如下,请大家考虑一下患者的诊断。

  我当时就下了诊断,因为我看到了患者的双侧基底节区病变——钙化,加上左侧枕叶肿胀。直接秒杀:MELAS,后期的进一步检查证实了我的诊断。《中国线粒体疾病指南》中,明确提出线粒体病的影像学特点之一:CT出现双侧基底节区钙化。只不过《指南》给出的是CT片子,需要头脑转换一下:在MRI片子上,双侧基底节区钙化应该是什么样子?思维跨过了这一关,结论就出来了。下图是患者后期补做的CT图片。

正如英语谚语所说:“Practice makes perfect.”这部红宝书的实用性和紧跟临床的特性,将我们的理论知识磨炼得更加锋利,使我们在实践中能够更加游刃有余。

2.反馈,反馈,再反馈。

很多疾病的诊断是不能想当然的。《Clinical reasoning》介绍过一个病例,一个70岁男性疫苗接种后一周,就开始快速出现四肢末端乏力和麻木,大家可能会想答案是GBS(中文名称?),后期活检是血管炎引起的多发性单神经炎,患者没有血管炎的一个典型特征:疼痛性。这个病例属于无痛性血管炎。

临床疾病的多样性,需要不断的积累和反馈。临床上经常讨论病例,如果诊断有歧义,或者难以下诊断,最终得不出一个准确诊断,就失去了正反馈的意义,按照我个人经验,总有一天你还会遇到类似的病例,提醒你继续寻找答案。当你最终明确患者诊断后,就会产生临床思维的正向反馈。

我曾遇到一个病例,年轻男患者,脑内海绵状血管瘤破裂出血,并且破入脑室,经过积极治疗后病情(主要是头痛等)好转,问题是患者遗留有发热症状,脑脊液细胞数300个以上,葡萄糖和氯化物稍低,40多天换了多种抗生素,仍持续发热。患者转入我院后,科室病例讨论,考虑不排除结核感染,予以抗结核治疗后,仅好转了一天,发热重现。外院教授会诊,考虑是颅内淋巴瘤,又做了PET—CT未见异常。

当时非常困惑,各种经验性药物治疗都用上了,激素,抗生素,抗真菌药物,抗病毒药物,退热药物,全部试过;因肿瘤没有依据,未予抗肿瘤治疗。既然药物都不能够退热,那就全部停掉。停药第一天,仍然发热;停药第2天,没有发热;停药第3天,没有发热;停药一周,没有发热,然后就完全没有发热了。

最后诊断:药物热。

这个患者发热对我误导,一是脑脊液细胞数明显升高,事后分析是脑出血破入脑室引起的炎症反应。二是估计患者存在发热体质,药物换了好几轮了,但是发热依旧。停药后半年患者复诊,一直没有发热。还有一个问题就是,治疗中间也考虑过药物热,但是脑脊液细胞数明显升高,感觉还是颅内感染。

这个病例给我的反馈就是:临床遇到发热的患者,想想有无药物热的可能性。

每个“好学生”,基本都曾经有个好老师对TA各种照顾各种夸,让TA体会到了学习的正反馈。慢慢学习好起来之后,夸得人越来越多,学习更好了。

3. 投入,投入,再投入。

你找到一件提升自己的正经事,想去认真做,却发现好难,这个时候就该问自己:

1、这事到底值不值得做;

2、对自己是不是至关重要。

如果答案都是“是”,那就再仔细思考下,你觉得某个事“难”,学习的过程中感觉迷茫,甚至有点绝望,基本上是两个原因导致的:

1、选错教材了,你拿得太难了,不适合你;

2、投入时间不足。

这个世界上最硬的道理,就是“投入不足,产出就足不了”,所以说,选一本好的教材,然后就别到处找什么学习方法了,安安静静地投入时间,投入足了,一般来讲几百个小时认真投入就能明显见效。

临床医生的成长也是如此,从简单的开始,慢慢地熬,跨过那几道坎,慢慢就开悟了。而且这条路没啥办法,只能是你自己去走,投入和水平的关系并不是咱们理解的那种线性的,而是跳跃的。碰上了太难的东西,可以绕过,但是基础的东西一定不能放过,一般复杂问题,都是几个简单问题的组合,你得把简单的弄得滚瓜烂熟,一般来讲复杂的问题自然而然就解决了。就算依旧解决不了,也没事,慢慢来,积累得多了,过一段时间回过头来看,发现自然而然就懂了。

最新的临床指南,专家共识,临床病例等,要投入时间去阅读,去领悟,去举一反三,投入的时间久了,就会产生对于临床病例的灵敏感觉,大脑建立条件反射,在前期大量投入积累中自动检索类似病例,然后输出答案。

三、编辑《神经科红宝书》的目的

《红宝书》在2023年初开始准备并成形状,32本册,12个章节,属于从0到1的突破;2024年版《红宝书》内容扩充到64本册,14个章节,属于从1到100的递进。《红宝书》以最新的临床指南,专家共识,临床病例等作为底层框架,从全新的角度解构临床神经病学,对于一个疾病或临床现象,做到有图有分析,最终目的就是离疾病真相更近一些。

同时,《红宝书》的第二部分《神经系统疑难疾病分卷》从《Neurology》杂志的Clinical reasoning(临床推理)栏目入手,来剖析一个疾病的诊断的来龙去脉,与第1部分《实用神经病学》进行呼应,强化记忆,扩大认知范围,以更好,更快,更准确的抓住疑难疾病的核心特点。

四、与同仁共勉

迷茫、痛苦、失落、受挫、想速成,走捷径,这些都是正常的,你想做成一件事,心里的渴望和现实的进展之间有了冲突,自然会产生这样的感觉。对于普通人来说,没啥办法,只能下笨功夫,一步一步踏实地走。等你挺过去了,这些东西就是你的壁垒,别人的高墙。

《神经科红宝书》是一部实用价值高、紧跟临床进展、学术性强且易于理解的神经病学著作。它通过权威的资料来源、最新的专家共识和大量的临床病例,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全面且实用的神经病学知识体系。

清代名医叶天士所言:“学无止境,医无止境。”

山路虽崎岖难行,过了山,眼界就开阔了。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