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47.雨中游圌山

 83368326 2023-09-17 发布于江苏

朋友问,过几天去爬山啊。好啊,这是我喜欢的事。可扬州无山。去镇江,爬圌山。不过得等她几天,还有些工作要忙。

几日后,朋友来电话,走啊,爬山去,爬完山,去吃地道的锅盖面。吃东西不大吸引我,去没去过的地方,看没看过的风景,吸引我。

走的时候天空飘着丝丝细雨,空气微凉,适合爬山。40多分钟的车程后,到了圌山脚下。下车,发现雨丝变粗了一些,我们撑开伞,漫步上山。

问过山下的商户,上山的路有两条,一条累一些,但抵达山顶只需要半个多小时。另一条路轻松些,但要两个多小时。

仗着体力还好,我们选择了第一天路。果然,坡势有些陡峭,没走多远,腿已有些酸。雨也变得更大了。

看到前方的地面上有一片紫色。凭直觉,那一定是花瓣。高兴地走过去,果然是落花,花有点像紫藤的话,可爱的小蝴蝶样。可是紫藤不是这个时候开的啊。朋友让我抬头看,果然见到一些紫色的花垂下来。

我打开识花软件,将地上的落花拍进去,识别结果是葛的花。葛,这个名字很熟悉,我细细地想。想起来了,《诗经》里有一首和葛有关的诗。

《采葛》: 

彼采葛兮,一日不见,如三月兮!

彼采萧兮,一日不见,如三秋兮!

彼采艾兮,一日不见,如三岁兮!

我以为这只是偶见,继续前行。雨变得更大了,天地间像垂下来无数的雨帘。前面有个棚子,一些人在里面躲雨。

这么大的雨还适合继续登山吗?犹豫的时候朋友说,走啊,上山啊。那就走吧,来一次雨中爬山。

真正的爬山其实是从这里开始的,从这里到山顶,修了大约1200个台阶,坡势很陡,爬起来比较吃力。还有雨的不做美,有些台阶上积了很多水。

我们一鼓作气地向上冲,大概每隔三十个台阶会有一个平台供人停留休息。上到第一个平台,腿就酸了,只好停下来歇息。台阶两侧没有护栏,看着慌慌的,不敢靠近台阶边。

没想到,雨中爬山的不止我们,还有一伙大概是山东或者安徽的人,一男两女,听他们互相的称呼,好像是姐弟。他们互相鼓励着前行。

终于,在走完500个台阶的时候,有一个更大的平台给我们休息,还有一个避雨的棚子。这时,我们已经来到很高的地方了,山下的风光像一副朦胧派的画。

每到100个台阶会有一个标记,我们看着脚下的数字从500到600到700,最后,终于到1000了。山顶近在眼前,山顶上的那座塔也近在眼前。可是这最后的台阶却陡峭得厉害。近在眼前的目标激励着我们,终于,登顶了。

也许是雨天的缘故,山顶没有太多人,塔旁的凉亭里坐着几个人。朋友去凉亭里休息,躲雨。我去看塔。

塔不算高,进塔的木门关着,我推了推,没推开。塔基裸露出来一部分,塔被抬高了一些,使我不能透过门缝看塔里的模样。

我跑到塔的另一面,看到了有关它的介绍,明代崇祯年间修建。塔名为报恩塔。跑到石碑后面,没看到塔名的由来,看到了它的重要——万里长江第一塔。

我喜欢去追查背后的故事,许多故事也许是杜撰的,杜撰有杜撰的乐趣,里面多是人们的美好心愿。

这座塔是陈观阳所建,陈观阳是镇江丹徒人,小时候家境贫寒,寒窗苦读,终于考中进士,官至吏部尚书。为报答家乡父老的养育之恩,同时鼓励后辈认真读书,倾其所有修建了此塔,并命名为“报恩塔”。没想到这座塔竟成了长江航道上的标志。溯江而上,这是航行者见到的第一座塔,所以它又被誉为“万里长江第一塔”。

背对报恩塔,向远处眺望,雨势见小,看见了山下的房屋,掩映在绿树中间。看见了长江,大船分散于江面,安安静静的,像睡着了一般。


高山上,似乎总有亭、塔相伴,且不说修建之时有多费力,单说为什么要去修建。这一刻,似乎有了答案。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登上高山,贪婪的心,渺小的人儿想看的更远,于是,便想到了建楼,建塔。登高远眺的感觉实在太过美妙。

下山的路顺畅多了,我们从另一条路回去的,这条路依山而建了一条长长的木质栈道,看上去,极像长城。在栈道两边,我看到了熟悉的花儿,上山时见到的葛。栈道两边无数的紫色花。

又想起《诗经》里的那首诗,女孩给心爱的男孩采去葛、萧、艾,男孩看到葛、萧、艾,思念之情不断增加,三月兮,三秋兮,三岁兮。女孩采那长长的葛,男孩的思念如那长长的葛。葛与爱情。

山上的雾气奔走的很快,一开始看不到对面的一座山,只驻足一小会儿,就见到那雾走开了,把山送到我们眼前。雨后的山,翠绿。

雨中登山,别有一番趣味在心头。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