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西夏后族野利氏单倍群为R1b,或为匈奴后裔,西夏王族单倍群为D1a

 万物史话 2023-09-17 发布于北京

文/万物君
党项人盛行火葬、天葬、水葬等,因此出土的人骨遗骸非常稀少。目前仅在宁夏银川西夏陵陪葬墓M182及永宁闽宁村墓地共发现4具西夏时人骨遗骸,因此闽宁村墓地留存的人骨材料非常宝贵。
近日,《西夏研究》 2023年03期发表了《宁夏闽宁村西夏野利氏家族墓地人骨古DNA研究》、《闽宁村西夏墓主族源:党项人群构成初探》两篇论文,分别从古DNA和体质人类学方面探讨了党项贵族野利氏的族源。

1
党项人的族源问题一直颇有争议。2000—2001年宁夏文物考古研究所对闽宁村西夏墓地进行发掘,据出土碑文考证其为西夏早期党项野利氏家族墓地。
墓地共有14座墓葬,均为阶梯式墓道的土洞单室墓,墓室多呈方形,平顶或穹顶。本次测试DNA的M7大墓为夫妇合葬墓,男性约45-55岁,女性约40-50岁。
测试结果显示,男子的父系为为R1b1a1b-CTS1415,母系为F1g。女子的母系为F1b1c。

研究人员认为,M7男性个体的母系来源与氐羌人群有关,而父系来源更接近欧亚草原人群;M7女性个体与北方民族有关,该个体可能来自党项内部与北方民族有关的氏族部落,也可能来自族外人群如与党项混居的吐谷浑等民族,或与西夏政治联姻的其他北方民族。
R1b1a起源于高加索、东安纳托利亚或美索不达米亚北部,然后越过高加索,分裂为两支,其中,R1b1a2向西,R1b1a1向东。
R1b1a1的下游R1b1a1b-CTS1415应该诞生于中亚草原。他们后来向东继续迁徙,少部分进入中国,后来成为党项人中的大族。M7男性个体就是这些人中的一员。

M7男性个体的母系为F1g,研究人员称与氐羌人群有关。的确如此。在属于齐家文化的青海喇家遗址、甘肃磨沟遗址中有发现它,在青海大槽子汉墓群中有发现它,在距今2800年前的西藏昌都小恩达遗址有发现它。

M7女性个体的母系为F1b1c,在距今3900年前的石峁遗址有发现它,在距今1700年前的西藏那曲Gangre遗址也有它,所以研究人员才说,M7女性个体既可能来自北方,也可能来自吐谷浑等民族。

2
从体质人类学角度讨论党项贵族野利氏的族源是研究党项族源的一个重要方法。与辽、宋及以前人群相比,闽宁村男性墓主在颅骨形态特征、多元统计均显示其偏向甘青人群,暗示该家族长期与羌人通婚,故能保持形态特征。
女性墓主在形态上兼有甘青与草原人群的体质特征,这与其线粒体单倍型的分布一致。在多元统计上偏向草原人群,故研究人员推测女性墓主可能来自草原。
辽国曾多次下嫁皇族女性至西夏,这些随行的辽国女性,或者他们生下的女儿,很可能是M7大墓中女主人的mtDNA来源。

3
接下来钩沉下墓主人生活的年代。
永宁闽宁村墓地M1号墓西侧编号B3、B4的碑亭出土残碑块上有“……野利公讳……”的字样,在另一个碑块上,人们发现了“……郎张陟撰”字样,可以确定此碑文由张陟撰写。
张陟是西夏建国前后一位重要人物,官至右仆射兼中书侍郎平章事,其生活时代应为李元昊与谅祚时期。
碑亭中还有一块残碑上有“武皇”二字,李元昊死后,“谥曰武烈皇帝,庙号景宗,墓号太陵”,这里的“武皇”应是武烈皇帝的略称,说明撰文时李元昊已死。由此可见,撰文时间应在李谅祚在位期间(公元1049—公元1068)。
撰写墓志铭的张陟并非一般人物,能请到本国的右仆射兼中书侍郎平章事来撰写,死者的地位也非同寻常。专家们由此推断,1号墓的墓主人是一位姓野利且在李元昊至李谅祚时期有一定官职地位的人物。
同处一块墓地,M7号墓主和M1号墓主生活的年代应该相近。这意味着M7号墓主夫妇生活在李元昊与李谅祚时期。

4

野利氏的历史,是党项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要想弄清野利氏的历史,就要先了解党项的历史。
党项为汉朝时西羌的后裔。自远古以来,羌人就生活在青海湖周围的草原和青海湖以南,黄河、大通河、湟水源头附近的山地。

据《隋书·党项传》记载:党项以姓别为部落,大者五千余骑,小者千余骑。俗尚武力,无法令,各为生业,有战阵则相屯聚,无徭赋,不相往来。牧养牦牛、羊、猪以供食,不知稼墙。崇拜天神,死后火葬。
隋文帝开皇四年(584年)有千余家党项羌人归属隋国。次年,党项族领导人拓跋宁丛等各率部落到旭州(今甘肃临潭县境)请求内附,隋朝授拓跋宁丛为大将军。
唐初武德年间(618—626年)党项相率归属唐朝。党项羌中著名的有细封氏、费听氏、往利氏、颇超氏、野利氏、米擒氏、拓跋氏等八个部落,其中拓跋部落最为强大。
贞观九年(635年),党项拓跋部酋长拓跋赤辞,在与唐作战兵败、众叛亲离的情况下归附唐朝。唐任命归附的部落首领作刺史,以拓跋赤辞为西戎州都督,赐姓李氏,受松州都督府节制,封为平西公。
唐高宗永隆元年(680年),吐蕃人取代早先吐谷浑在青海湖地区的地位,迫使众多的党项人逃离故土。
武则天如意元年(692年),党项部落万余人脱离吐蕃,归属武周,武则天将其分置十州。
唐广德二年(764年),河北副元帅仆固怀恩自恃平定安史之乱有大功,对唐朝所给的待遇不满,起兵反叛,并煽动党项、吐谷浑等族叛唐作乱。朔方(驻今宁夏灵武县西南)节度使郭子仪为了防范党项等族受其煽动,建议唐王朝将居住在静边等六府的党项迁到银州(今陕西米脂县西北)以北、夏州(今陕西横山县西)以东一带居住;另将居住在宁朔州(今陕西榆林县境)的吐谷浑迁移到夏州以西。唐朝采纳了郭子仪的建议。从此项族大首领拓跋乞梅居庆州,号东山部;拓跋朝光居夏州,号平夏部。

宋朝初建,夏州定难军节度使拓跋氏李彝殷即附宋,并助兵对北汉作战。宋朝亦对夏州李氏政权羁縻统治。
北宋太平兴国七年(982年),李彝殷的孙子李继捧率族人投附宋朝。宋封继捧为彰德军节度使,留居京城,党项族内部由此引起了急剧的分裂。继捧弟李继迁采纳部下张浦的建策,率领贵族逃入夏州东北300里的地斤泽,抗宋自立。

李继迁长子李德明时,依附宋朝,转而对回鹘、吐蕃部落展开大规模的攻掠,极大地加强了党项奴隶主贵族的力量,扩展了统治的领域,从而具备了立国的基础。
北宋天圣十年(1032年)李德明之子李元昊继夏国公位,开始积极准备脱离宋。他首先弃李姓,自称嵬名氏。
北宋景祐三年(1036年),李元昊仿汉字创制西夏文,并汇编字书十二卷,定为“国书”。
北宋宝元元年(1038年)10月11日,李元昊称帝,建国号大夏。

5

野利氏,是党项大族。
西夏景宗李元昊称帝后的宪成皇后、以及李元昊祖母顺成懿孝皇后,均为野利氏。

另外,野利氏宪成皇后的两个哥哥野利遇乞和野利旺荣都是西夏大将,堪称西夏的支柱。尤其是野利遇乞,多权谋,善用兵,所率“山界”(指横山地区,因宋夏以横山为界,故称山界)士兵素以善战著称,让宋兵心惊胆战。
野利氏宪成皇后的另一亲戚野利仁荣,是西夏文字的主要创制者。他遵照李元昊的意见,仿照汉字特点,创制出党项族历史上特有的蕃书,即西夏文。元昊谓之曰“股肱”之臣。

西夏文字
由此可见,野利家族的权势之大。
不过,野利氏宪成皇后和他的两个哥哥结局都很惨。
李元昊为了巩固皇权,有意识的削弱野利家族等党项贵族的势力。大约在1042年,李元昊假借宋将种世衡的反间计处决了野利遇乞和野利旺荣及全家。
野利兄弟被杀后,野利皇后不时向李元昊哭诉两人死得冤枉,李元昊也对自己轻率处死野利兄弟有些后悔,于是竭力寻访这次屠杀的幸存者。后来,野利遇乞之妻没藏氏被元昊找回,接进宫中。
没藏氏不幸丧夫,筹谋依附元昊生存,这使得野利皇后更加气愤难平。她可怜没藏氏是自己亲生兄长的遗孀,不忍加害,把没藏氏送入戒坛寺出家为尼,想以此将元昊与没藏氏分开。但是元昊早已离不开没藏氏,没有因没藏氏的出家而放弃她,反而频频驾临寺院与之幽会。
公元1047年,没藏氏在随元昊打猎途中的营帐里生下了一子,取名叫李谅祚。因为没藏氏的身份关系,孩子先是寄养在没藏氏哥哥没藏讹庞家中。
没藏部落是党项大族,讹庞是其族的首领,由于妹妹的得宠,没藏讹庞被元昊提拔为国相,倚为心腹,一切军国大事交由他全权处理。
绝望中,野利皇后新仇旧恨一齐发作,与元昊大吵大闹。有了儿子的没藏兄妹野心爆发,不甘心居于人下,也在元昊面前攻击野利氏。1047年5月,野利氏被废黜,新宠没藏氏取而代之成为皇后。
此前,元昊还纳有一个新宠没移氏。她本是皇太子宁令哥的妻子,因长得漂亮被元昊霸占。
先是妻子被夺,继而母后被废,宁令哥对父亲的怨恨日益加深。
身为国相的没藏讹庞便与妹妹没藏氏密谋,策划除掉太子宁令哥,立李谅祚为太子。于是他利用太子宁令哥与元昊废母夺妻之恨,挑唆宁令哥去刺杀元昊,并表示愿意帮助他从父亲手中夺取王位。年轻的太子没有识破没藏兄妹的奸诈,轻易的相信了他们。
1048年正月十五元宵佳节,元昊与诸妃饮酒作乐至深夜,酩酊大醉的他被侍从扶入宫中就寝时,宁令哥手提钢刀,怒气冲冲地闯进寝宫,对着元昊头部便砍,元昊躲闪不及,被一刀削去鼻子。
众侍卫闻讯赶到,宁令哥见惊动了众人,仓皇逃脱,躲进了没藏讹庞家中藏身。早有准备的没藏讹庞见挑起元昊父子自相残杀的目的己达到,便以杀父、弑君的大罪,将太子宁令哥和他的母亲野利氏一起处死。
第二天,李元昊因失血过多,不治而死。

6

根据永宁闽宁村墓地M7男性墓主的单倍群,可推测野利氏的父系单倍群为R1b1a1b-CTS1415。那么,西夏王族拓跋氏的单倍群是什么?
关于拓跋氏的来源,史料中存在两大观点:
一种观点认为党项拓跋氏源出羌族, 《隋书》《旧唐书》《宋史》持有该观点;
另一种观点认为党项拓跋氏是鲜卑拓跋氏之后,后来西迁到青海,融入到了羌族之中,《元和姓纂》《辽史》《金史》持有此观点。
既然史料相互矛盾,那就只能从基因方面进行突破了。
西夏灭亡后,王族基本被杀,但并非绝嗣。部分人改为了李姓(唐朝赐姓)和魏姓(由嵬改姓而来),延续了下来。
根据魔方基因数据,西夏王族李氏和魏氏后裔父系Y染色体大部分为D-Y14813,该基因基本分布在青海、甘肃、宁夏、内蒙古西部和陕西一带,大体上和西夏王国的疆域一致。该基因群体的爆发时间距今1430年前左右,正好是拓跋赤辞归顺唐朝的时间(公元635年)。

因此,可以认定西夏王族拓跋氏的父系单倍群为D-Y14813。
其实,鲜卑拓跋氏为东胡,其父系单倍群为C2北。这意味着西夏的拓跋氏并非鲜卑拓跋氏的后裔。
北魏时期,鲜卑拓跋氏曾大规模赐姓“拓跋”,因此有许多外族改姓为“拓跋”,党项族中的领袖可能就是在那个时候改姓为“拓跋”的。

7

综上,党项拓跋氏的父系单倍群为D-Y14813;党项野利氏的父系单倍群为R1b1a1b-CTS1415。你一定很好奇,这两个氏族是怎么混在一起的?
据研究,匈奴单于的单倍群为R1a1a1b2a-Z94,很多匈奴贵族和平民的单倍群也是R1a1a1b,但也有部分匈奴人的单倍群为R1b1,这意味着野利氏很可能是匈奴的一支。当匈奴灭亡后,部分幸存者就融入了羌人中。

前文中,研究人员认为,M7男性个体的母系来源与氐羌人群有关,而父系来源更接近欧亚草原人群。结合上述推论,可进一步认为,匈奴后裔野利氏与氐羌人联姻,从而成为党项野利氏。
至于野利氏联姻的对象,很可能是包含党项拓跋氏在内的其它党项大族。正如前文所述,野利家族长期与羌人通婚,才使得闽宁村男性墓主在颅骨形态特征上偏向甘青人群。

8

做个小结:
一、鲜卑拓跋氏的单倍群为C2北,党项领拓跋氏的单倍群为D1a1,因此党项拓跋氏的姓氏可能得自北魏拓跋人的赐姓;
二、党项野利氏的单倍群为R1b,可能是匈奴后裔。匈奴灭亡后,部分后裔南下与西羌融合而成党项野利氏。
三、吐蕃的崛起,迫使吐谷浑和党项人东迁到陕北一带。贞观九年(635年),党项拓跋部酋长拓跋赤辞归附唐朝,被赐姓李氏,封为平西公,是其崛起的重要起点。
四、西夏灭亡后,王族后裔多改姓为李和魏。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