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陶瓷的初始作用是人们日常生活的主要用品,(因为那个时代还没有塑料和鲜有金、银、铝、铜、锡等制品),如碗、盘、盆、缸、罐、壶、瓶、枕等。它们的共同特点是生产不受官方限制,只是从生活与市场的需求出发,因用因时而生产。 随着社会的变革与进步及生产力的发展,人类对烧制、彩绘、样式、实用等方面的日渐完善,陶瓷产品从单一的生活用具进入到人们的全部生活之中。进步到形态不同,色调各异,阴阳装饰,文房四宝等多个领域的方方面面。如文房四宝方面的笔架、笔筒、墨筒、墨碗。祭祀方面的关公、天官、寿星、观音、锁蛟、太师、天师等诸神像。装饰方面的禅瓶、纹罐、酒具、茶具、旗具等,最具繁纷多样,形态各异、花卉人物故事的当数瓷枕,如:动物枕、如意形枕、八角形枕、纹腰圆形枕、卧妇枕、卧虎枕、卧猫枕、婴儿枕、腰园形枕、美女人物枕等,还有充满人文故事的“僧稠释二虎”枕、“司马题桥”枕、“便桥見虏”枕、“赵拃入冒得”枕、“火烧博望”枕、“雪夜访普枕”等。诗词曲赋类的“枕赋、”“如梦令”、“人月圆”、“朝天子”、“石庆东原”、“山破里羊”等。 笔者是磁州窑的发源地磁县籍人氏,又有幸于上世纪的一九七七年始在邯郸市所属的陶瓷公司陶瓷二厂当临时工,地址是在彭城古镇西头的二里山,该厂有一千余职工,以生产碗、盘、茶器、酒器为主。自己当时是维修车间的木器维修工,有幸领略了当时陶瓷生产过程中的:原料、球磨、成型、烘干、贴花、上彩、烧成、包装等全部工序,因为这是我从少年步入青年后第一次进入社会这个大熔炉里历炼,所以,这几年的纪忆和体会很深,恰逢我和磁州窑博物馆馆长,磁州窑的历史研究者赵学峰先生私交很好,得以多次参加了有关陶瓷历史的参观研习活动,又恰逢偶得一观千年邢窑编辑委员会于2007年由文物出版社发行的《千年邢窑》,使我对古代中国北方著名的四大名窑之“磁州窑”“邢窑”有了较为有浅入深,从客观到理性,从历史到现在的初步了解,所以,我以民俗文化研究与挖掘、宣传、继承的角度写些认知,以供参阅。 从北齐始,在中国北方有著名的四大民间瓷窑:磁州窑、邢窑、定窑、井陉窑。都是我国古代北方最早的窑场之一,它们始烧于北朝晚期,经过隋朝的飞速发展,到了唐朝己达到了鼎盛阶段,不过,磁州窑与邢窑虽相距不足百公里,其窑址,原料,工艺,造型,形绘却各有特色,各有独特的发展轨迹—— 磁州窑的烧瓷历史较早,从磁县出土的北朝墓群出土的青瓷覆莲罐、龙炳鸡首壶、青瓷碗等器皿看,北朝时期就己有了完整的烧造青瓷技术,唐未五代生产白瓷,而从北宋开始,磁州窑的瓷业烧制经过长时期的生产演变則形成了“白地黑花”独特的装饰工艺,在古代的陶瓷史上独树一帜,所以,20O4年磁县人民政府筹建的磁州窑博物馆的正厅,突出的主题就是“黑与白的艺术”。磁州窑作为民窑,窑场的規模之大是其它窑场所无法比拟的。从现存窑址来看分布于漳河流域和支漳河流域的有贾壁、青碗、白土、莲花、冶子、观台、艾口、申家庄等十处。分布于滏阳河流域的窑址有临水、富田、彭城、二里山、河泉、常范、义井等七处。这十七处窑址历经不同时期,窑火不断,传承千年,现在仍然是当地的主导产业。 宋代以来,磁州窑以其品种多,产量大,实用性强,工艺独特等优势,在全国的陶瓷界影响举足轻重,和当时的五大官窑——汝窑、官窑、哥窑、钧窑、定窑并驾齐驱。而且名扬南北和海外诸国。磁州窑陶瓷的装饰艺术,更是以手法的灵活性,题材的多样性,写真山水人物、花鸟鱼虫、、历史故事、诗词曲赋、形态各异深受百姓之喜爱。此等技术和产品还影响了朝鲜、日本、泰国、越南等东南亚国家,在世界陶瓷史上占据了重要的位置。磁州窑的近代产地彭城地处太行山谷囗八景之一的滏口陉,得太行山之秀气,滏阳河之智慧,山河无阻之便利,创造了中国民窑灿烂的文化瑰宝,也是世界陶瓷文化的壮丽遗存。有一首元代瓷枕上的西江月为证:“自从轩辕后,百灵立下陶窑。于民闾阎最高,用尽博土机巧。宽池掠澄尘细,诸般器盒能烧,四方客人尽来陶,件件儿变作了经钞。” 邢台,历史悠久,堪为古都。从夏禹贡冀州辖至今己有3500年的历史,数次立国定都,长期称郡、州、府、道,可谓是物华天宝,人杰地灵。这华、这宝、这杰、这灵,何以見得?在人类历史的发展史上绝无仅有的邢州白瓷的发明创造与发展沿革便可证之。 ![]() 邢州白瓷及邢窑的发展于北朝时期初露瑞倪,行成規模生产于隋朝,盛兴于唐朝,逐步衰退于宋朝、金朝、元朝的国家动乱时期。但邢州白瓷实开亘古之先河,冠列国而一枝独秀,不但开创了我国白瓷高质量,高艺术生产的先河,而且在世界陶瓷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内丘白瓷瓯……天下无贵贱通用之。”而且邢窑是国内最早烧制贡瓷的窑场之一。它奠定了古代唐朝瓷器生产“南青北白”的时代格局,成为白瓷烧制的中心和外销陶瓷的重要基地,故邢州邢窑亦被史学家公认为是华夏北方的“瓷都”。结束了自商代以来青瓷一统天下的局面,而代代传承,源源流长。 邢窑的范围跨州连郡,是一个庞大的窑区,主要分布在内丘、临城和邢台县境内的太行山东麓的山前丘陵、平原地带,大部分集中在京广铁路以西的李阳河,泜河两岸。这里地势西高东低,河流纵横,到处是冲沟埝垅。在这一带的竹壁、祁村、澄底、南程村、贾村、邵明村、永固、磁窑沟等地蕴藏着大量的粘土、铝钒土、硬质耐火土、半软质粘土。在内丘、临城、邢台县的西部山区还有石英、长石矿物的广泛存在,这些充足的制瓷原料,力邢窑的烧制和发展奠定了可靠的物质材料基础。 根据上世纪七十年代众多古陶瓷历史研究学者的考古和研究,至今共发現了分布不同时期的瓷窑遗址二十六处,其中临城十处,内丘十一处,邢台县两处。分布在北起临城西双井,南到邢名西坚固,西到太行山脚下,东到京深铁路的范围以内。 ![]() 邢窑白瓷的原料应是由窑址所在地祈村至石固一带所产的俗称“红沙石”的天然原料为主配制而成。邢瓷的成型方式主要是用快轮拉坯,也有经模制或堆贴工艺的。从器物旋纹来看,其旋削技术非常娴熟,产品的足、腹、肩、口的加工部分都有固定的程式,精工细作,一丝不苟。 ![]() 邢瓷的烧制方式总体上为馒头式圆形窑,双烟囱,大燃烧室,后来逐渐变长增大,呈长方形,窑床也由平面变为坡面,且前高后低,便于前后温差缩小,坯体受热时不易发生前倾或倒柱的现象。宋期前燃料以木柴为主,到了金元之际則全部以煤为主要燃料。温度在1200度至1300度之间,从众多的出土文物来看,其釉色基本一致,玻璃质感强,极少有烟熏泛黄,欠烧,过烧,翘裂等現象,这是当地瓷业工人几百年来辛勤与聪明智慧的结晶。 ![]() 邢窑的装饰种类较多,计有弦纹、模印、戳印、压印、按压、雕塑、贴塑、捏塑、刻划、镂空、削边、三彩、点彩等。总之以胎形装饰为主,兼之少量的点彩装饰手法。 邢瓷的造型北齐时是质朴、凝重、粗犷。隋代时立式器皿较多呈挺拔、豪放形。唐朝时期,社会生产力发展,经济、贸易、文化、生活空前繁华,器物特征是:体态丰盈、庄重大方、赏用结合。五代时全国统一的局面崩溃,时逢乱世,瓷制品工艺粗糙,样式单调,特征是:饰用结合,粗质细作,重在功能实用。北宋时期邢窑有了较大的发展,与当时的巩县窑、越窑、耀州窑、定窑、磁州窑等名窑一样有不少的精品入宫和出口海外,此时的造型特征是:秀丽浮华、体态轻盈修长,实用装饰性更强。 ![]() 千余年来,邢窑以烧制高硬度的白瓷,闻名于海内外,实用器有:碗、盘、钵、杯、粉盒、罐、执壶等。观赏类如:陈设瓷、长颈瓶、印花扁壶、双龙尊、风炉、茶炉、陶马、人物俑、陶炉等。文房四宝类如:足砚、水盂、洗、印盒、埙、乐器等。 值得一提的是邢窑透影白瓷出土于内丘县的西关北窑场,应生产于唐代,其造型特征有明显的透影功能,主要器皿为碗和杯,薄胎厚仅为0、7一1毫米,精细洁白,断面有乳脂光泽,釉面光洁莹润,世上罕见,遗憾的是这种珍贵的传统工艺没有传承下来。这个问题有待于研讨和考证。 总而言之,磁州窑、邢窑以及相隔不远的定窑、井陉窑都是中国古代北方最著名又颇具特色的民俗遗产之一,是中国古代传统的民族产业。在不同的时代这些民窑与官窑互相影响和补充着,其生产扩张力和艺术吸引力及多种形态的创造力比翼其飞,互享互补,和全国的五大官窑并驾齐驱,影响了河南、山西、山东、内蒙及东南亚诸国,在世界陶瓷史上占据了重要的位置。这是我国劳动人民长期实践经验的重要结晶,其中所遗存和展示的众多繁纷多样,制作精巧和充满多元文化内含的瓷品展品、藏品更是宝贵的、无价的中华民俗遗产。对推动民俗文化的挖掘、研究、推广有不可估量的和无可替代的作用。 作于2O21年9月于磁州。 ![]() 沈宗伏老师作品电子书 ༽美྆文྆雜྆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