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高中语文文言文120个文言实词讲解1

 阅读美丽星空 2023-09-17

1、爱  
【词义推导】
“爱”在古代本来是行走的意思,后来假借来表示仁爱、给人以恩惠的意思。常有“吝啬,舍不得”的意义,“舍不得”自然就会“喜欢”并加以“爱护”。由“喜欢”可推出“亲爱的,心爱的”,如“爱女”。
【词义例释】
(1)动词
①喜爱,(宠爱、关爱、亲爱、心爱)
爱其子,择师而教之。(《师说》)
――(众人)喜爱他们的孩子,选择老师来教育孩子。
见大王爱女牧羊于野(《柳毅传》)
――看见大王宠爱的女儿在野外牧羊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爱莲说》)
――我单单喜欢莲花,喜欢它从污泥里生出却不被沾染。
②惠爱、仁爱(爱护)
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史记·陈涉世家》)
——吴广平素对人仁爱,士兵有很多肯为他所用。
明智而忠信,宽厚而爱人。(《过秦论》)
――贤明聪慧又讲忠诚信义,待人宽厚,爱护人民,
③怜悯,同情
爱其二毛,则如服焉。(《左传·子鱼论战》)
——怜惜那些鬓发斑白的老人,还不如向他们投降。
④爱惜(吝惜、吝啬、贪图)
齐国虽褊小,我何爱一牛?(《孟子·梁惠王上》)
——齐国虽然不算广大富裕,但我怎么会吝惜一头牛呢?
百姓皆以王为爱也。(《孟子·梁惠王上》)
——百姓都认为您是吝啬啊。
⑤通“薆”,隐蔽,躲藏
爱而不见,搔首踟蹰。(《诗经·邶风·静女》)
——躲藏起来不见面,(急得我)抓耳挠腮来回走。
【成语助记】
爱不释手: 爱:喜爱。喜爱得舍不得放手。
节用爱民: 爱:爱护。节省开支,爱护百姓。
爱惜羽毛: 爱:爱惜,珍惜。羽毛:比喻人的声望。比喻为珍惜自己的名声,行事十分谨慎。
爱才若渴: 爱:爱慕。爱慕贤才,急欲求得,就像口渴急于喝水一样。
爱财如命: 爱:吝惜;舍不得。吝惜钱财如同吝惜自己的生命一样。形容对钱财的贪婪、吝啬达到了无以复加的程度。
【迁移练习】
楚人爱(    )其子,虽爱(    )钱财,于其子之求而无不应。其子成人,有陶氏之风独爱(   )菊,众人爱(    )其高洁,称之。约其茶亭见之,爱(   )而不见。
【练习答案】
楚人爱(宠爱)其子,虽爱(吝惜)钱财,于其子之求而无不应。其子成人,有陶氏之风独爱(喜爱)菊,众人爱(爱慕)其高洁,称之。约其茶亭见之,爱(隐藏)而不见。
【高考链接】
梁怀王,文帝之少子,爱,而好书 爱:宠爱、喜爱
孝子既无兄弟,极须自爱  爱:爱护
而母存或忽而不敬,或悖而不爱者,独何心欤  爱:爱护
诚于爱民,果于行善  爱:爱护
2、安 
【词义推导】
“安”是个会意字,小篆上面是一个“宀”字,表示屋子,下边是“女”字。合起来指女子在家安心生活,不必外出担风险,表示安定“安”的本义即“安全、安定”;“安全”了就会感到“舒服、安逸”;后又用于使动义“使安”,由此又可推出“奉养”“安抚、安慰”等义。
【词义例释】
(1)形容词
①安稳
风雨不动安如山。(《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在风雨中像大山一样安稳不动摇。
②安定,舒适
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季氏将伐颛臾》)
——不担忧(东西)少而担忧分配得不均匀,不担忧贫穷而担忧社会不安定。
③缓慢
安步当车――慢慢地步行,就当是坐车。
(2)动词
①安置,安排
离山十里有王平安营。(《三国演义·失街亭》)
——离山十里有王平在那里安置营地。
②使……安定
既来之,则安之(《季氏将伐颛臾》)
——使他们到来之后,就要使他们安定下来。
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左传·曹刿论战》)
——衣食是使人生活安定的东西,我不敢独自占有,一定拿来分给别人。
(3)疑问副词,怎么
沛公曰:“君安与项伯有故?”(《鸿门宴》)
――沛公说:“你怎么和项伯有交情?”
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鸿门宴》)
——我对死尚且不躲避,一杯酒怎么值得推辞呢?
(4)疑问代词,哪里,哪儿
沛公安在?(《鸿门宴》)
――沛公在哪里?
【成语助记】
安分守己: 安:安守。安守本分,规矩老实。
安土重迁: 安:安心,习惯,安于。在一个地方住习惯了,不愿轻易搬迁。形容留恋故乡。
安居乐业: 安:安于。比喻安定地生活,愉快地工作。形容管理者把社会治理得很好。
安贫乐道: 安贫:安于贫困;道:原指儒家所信奉的道德,后引申为人生的理想、信念、准则。处境虽很贫困,仍乐于坚守信仰。形容人为了自己信仰或理想的实现,宁愿处于贫困恶劣的环境。
安闲自得: 安:安闲。安静清闲,感到非常舒适。
安堵如故: 安:安稳。指相安无事没有改变或十分安定。
相安无事: 安:安稳。指彼此相处平安和睦,没有什么争执或冲突。
安身立命: 安身:容身,在某处安下身来;立命:精神有所寄托。生活有着落,精神有所寄托。
计将安出: 安:怎么,怎样。如何制定计谋呢?
燕雀安知鸿鹄之志:比喻平凡的人哪里知道英雄人物的志向。
【迁移练习】
战国间,诸侯欲觅安(     )闲之地,得旦夕安(    )寝,常与邻国相安(     ),以为无患。时有寇盗相侵,而能安(       )如泰山,所求衣食所安(     ),于是去险要之远地安(     )军,败矣。逝者如斯,而今安(    )在哉?
【练习答案】
战国间,诸侯欲觅安(安全)闲之地,得旦夕安(安逸)寝,常与邻国相安(安抚),以为无患。时有寇盗相侵,而能安(安稳)如泰山,所求衣食所安(养),于是去险要之远地安(安置)军,败矣。逝者如斯,而今安(哪里)在哉?
【高考链接】
祖父汎举家担载,就安会稽,留钱唐县  安:安家
大国之君曰:“齐安矣。”  安:安定
而使人贱辱至此,安望其抗颜直绳  安:怎能
3、被
【词义推导】
“被”的本义就是“被子”。“被子”不正是“覆盖”在身上取暖的吗?由“覆盖”义引申出“遭受”等义,“穿”不也是把衣服“覆盖”在身上吗?
【词义例释】
读音一:bèi
(1)名词,被子
外人颇有公孙布被之讥。(《训俭示康》)
——外面很有一些人讥笑您,(说您)就像公孙弘盖布被子一样(做假骗人)。
(2)动词
①覆盖
成归,闻妻言,如被冰雪(《促织》)
――成名回来了,听了妻子的话,全身好象覆盖了冰雪一样
②遭受
秦王复击轲,被八创 (《荆轲刺秦王》)
――秦王又击杀荆轲,(荆轲)受了八处伤。
(3)介词,表示被动
妆成每被秋娘妒 (《琵琶行》)
――每次妆成都被同行歌妓们嫉妒。
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史记·屈原列传》)
——诚信却被怀疑,忠贞却被诽谤,能没有怨恨吗?
读音二:pī,通“披”
①穿在身上或披在身上
将军身被坚执锐,伐无道,诛暴秦。(《史记·陈涉世家》)
——将军您亲身穿着坚固的铠甲,拿着锐利的兵器,攻打无道暴虐的秦王朝。
②披散、散开
屈原至于江滨,被发行吟泽畔。(《史记·屈原列传》)
——屈原来到江边,披散着头发,在水边一边走一边吟咏诗句。
【成语助记】
泽被后世: 被:覆盖。恩惠遍及到后代的人民。
被褐怀玉: 被:通“披”,穿。褐,泛指粗布衣服。身穿粗布衣服而怀抱美玉。比喻虽是贫寒出身,但有真才实学。
被坚执锐:被:通“披”,穿。穿坚固甲胄,握锐利武器。指上阵战斗或做好战斗准备。
被发佯狂:被,通“披”,披散。披散头发,装作疯狂。
聪明反被聪明误: 被:表被动。自以为聪明反而被聪明耽误或坑害。
被灾蒙祸: 被、蒙:遭受。指遭受灾祸。
【迁移练习】
战国间,诸侯欲觅安(     )闲之地,得旦夕安(    )寝,常与邻国相安(     ),以为无患。时有寇盗相侵,而能安(       )如泰山,所求衣食所安(     ),于是去险要之远地安(     )军,败矣。逝者如斯,而今安(    )在哉?
【练习答案】
屈原忠而被(表被动)谤,既黜,其思忧且幽。被(披散)发被(通“披”,披在身上或穿在身上)氅行吟泽畔。虽大雪被(覆盖)衣,身被(遭受)十余创,尤不为苦也。
【高考链接】
郡邻于蜀,数被侵掠,户口减削 被:表被动
光武破寻、邑,憙被创  被:遭受
炀帝嗣位,被追入朝  被:表被动
4、倍     
【词义推导】
“加倍”是后起常用义,倍”的原义是“反”,即“背向、背着”,故而又可引申为“违背”,这一义项意义与“背”同。
【词义例释】
(1)动词
①背向,背着
兵法右倍山陵,前左水泽。(《史记·淮阴侯列传》)
——按照兵法,(布阵时)应当右面靠着山陵,前方和左面靠着水泽。
②违背,背叛
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史记·鸿门宴》)
——希望您详细的(对项王)说明我是不敢背弃他的恩德的。
倍道而妄行,则天不能使之吉。(《荀子·天论》)
――违背事物规律而胡乱行动,那么天就不可能使人得到好结果。
又如:倍言(违背信约);倍时(违时,错过时机);倍情(违背情实)
③加倍
虽倍赏累罚而不免于乱。(《五蠹》)
——即使加倍赏赐,屡次的惩罚也还是不能避免祸乱。
(2)数词,一倍
十则围之,五则攻之,倍则分之。(《孙子·谋攻》)
——十倍于敌就包围他们,五倍于敌就攻打他们,一倍于敌就设法分散他们的力量。
(3)量词,倍数
尝以十倍之地,百万之师,叩关而攻秦。(《过秦论》)
――他们曾经以十倍于秦的土地,上百万的军队,开往函谷关去攻打秦国。
(4)副词,更加,倍加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独自一人在异地客居,每到佳节更加思念亲人。
【成语助记】
事半功倍: 倍:加倍。只用一半的功夫,而收到加倍的功效。形容用力小而收效大。
倍道而行: 倍:加倍;道:行程。加快速度,一天走两天的行程。
弃义倍信: 倍:通“背”,背叛,违背。背离信义。指不讲道义,不守信用。
【迁移练习】
苏武陷匈奴,不倍(   )节义。乡情于游子过百倍(  )。十年间,每逢佳节,犹倍(  )思亲。
【练习答案】
苏武陷匈奴,不倍(通“背”,背离)节义。乡情于游子过百倍(原数基础上增加的相等数)。十年间,每逢佳节,犹倍(更加)思亲。
5、本      
【词义推导】
“本”是指事字,指草木的根,今有词语“根本”,比喻为“基础、本原”之义;事物的“本原”不容易弄清楚,所以需要“推究”;“本原”虚化而为“本来、原来”之义。
【词义例释】
(1)名词
①草木的根
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谏太宗十思疏》)
——希望树木长得高的,一定要使它的根扎的稳固。
②根本,基础
王欲行之,则盍反其本矣?(《孟子 梁惠王上》)
——如果您要实行仁政的话,那么为什么不回到根本上(求得解决)呢?
为是者有本有原。(《原毁》)
――这样做的人有他的思想根源
③本业,常代指农业
今殴民而归之农,皆著于本。(《论积贮疏》)
——如果督促(那些弃农经商的)百姓,叫他们回到农业上来,都从事农业生产。
④书本,稿本,版本
今存其本不忍废。(《〈指南录〉后序》)
——现在还保存那底稿,舍不得丢掉。
⑤本章,臣子给皇帝的奏章或书信
是无难,别具本章,狱词无易。(《狱中杂记》)
——这没有什么困难的,另外准备一份奏章,审判书的内容并不改换。
(2)量词
若印数十百千本,则极为神速。(《活板》)
——如果印几十几百几千本,就非常快了。
(3)动词,推究本源,考查
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伶官传序》
——还是推究他成功与失败的事迹,都由于人为的原因呢?
(4)副词,本来
臣本布衣,躬耕南阳。(《出师表》)
——我本来是平民百姓,在南阳种地为生。
本自无教训,兼愧贵家子 (《孔雀东南飞》)
――本来自己从小没有受过(好的教育),并且很愧对您的儿子(指焦仲卿)
本图宦达,不矜名节。(《陈情表》)
――本来图的就是仕途通达,无意以名誉节操来炫耀。
【成语助记】
照本宣科: 本:书本;科:科条,条文。照着本子念条文。形容讲课、发言等死板地按照课文、讲稿,没有发挥,不生动。
正本清源: 正:使之正,引申为整顿; 本:树根,引申为根本;正本:从根本上整顿;源:水源,源头;清源:从源头上清理。从根本上整顿,从源头上清理。比喻从根本上加以整顿清理。
本末倒置: 本:树根;末:树梢;置:放。比喻把主次、轻重的位置弄颠倒了。
舍本逐末: 本:原义为树根,借指事物的根本。抛弃事物根本、主要的部分,而去追求枝节的、次要的部分。比喻做事不抓住主要的问题,而专顾细枝末节。现多用于指轻重、主次颠倒,不会明辨轻重缓急。贬义词。
原原本本:本:本来的,原来的。从头到尾按原来的样子。详细叙述事情的全部起因和整个过程,一点不漏。
变本加厉:本:本来,原先;加:更加;厉:猛烈。原先指比原来更加发展。现指事情的状况变得比本来更加严重。
【迁移练习】
柳宗元本(   )求宦达,而谪柳州;近自然,植木本(     ),反其本(    )也;多有所得。后人将其所述辑成多本(     ),即今日所见本(     ),以本(    )其当日心境。
【练习答案】
柳宗元本(本来)求宦达,而谪柳州;近自然,植木本(草木的根),反其本(根本)也;多有所得。后人将其所述辑成多本(量词,书册的计量单位),即今日所见本(版本),以本(推究)其当日心境。
【高考链接】
其祖本姬姓也本:本来          
太初(人名,颜太初)恶其为大乱风俗之本,作《东州逸党》诗以刺之 本:根本、根源
必刮剖根本见终始  本:根本
弘微本名密,犯所继内讳,故以字行  本:本来的,原来的
6、鄙 
【词义推导】
“鄙”原义为“边邑”,边境自然环境“鄙陋”,故有“鄙陋”之义,“鄙陋”自然会受到“轻视”;后也常用作自谦之词,如“鄙人”。
【词义例释】
(1)名词,边界,边远的地方
既而大叔命西鄙北鄙贰于己(左传 《郑伯克段于鄢》)
――过了不久,太叔段使原来属于郑国的西边和北边的边邑也属于自己。
(2)动词
①以……为边界(边邑)
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烛之武退秦师》)
——越过别的国家,把遥远的地方当作自己的边邑,您知道那是很难的。
②轻视,瞧不起
孔子鄙其小器。(《训俭示康》)
——孔子瞧不起他的器量狭小。
(3)形容词,鄙陋,见识浅,庸俗
肉食者鄙,未能远谋。(《曹刿论战》)
——那些做官的人见识短浅,不能深谋远虑。
人贱物亦鄙,不足迎后人 (《孔雀东南飞》)
――我人低贱,东西也鄙陋,不配拿去迎接你日后再娶的妻子。
(4)谦词,谦称自己。
敢竭鄙怀,恭疏短引 (《滕王阁序》)
――我冒昧地用尽鄙陋的心怀,恭敬地写下这篇小序。(鄙怀,自谦之词)
【成语助记】
肉食者鄙:鄙:眼光短浅。旧时指身居高位、俸禄丰厚的人眼光短浅。
北鄙之音: 北鄙:北方边境地区。指殷纣时的音乐。后世视为亡国之声。亦作“北鄙之声”。
贵远鄙近:以为与当世相隔久远的就珍贵,相隔近的就低贱。 
【迁移练习】
晋之鄙(  )有二人,临秦地则曰:“鄙贱之人,当其求谅。”居久,则鄙(   )秦人曰:“秦人亦不过如此,皆如蛮夷之鄙〔  )人。
【练习答案】
晋之鄙(边疆)有二人,临秦地则曰:“鄙贱之人,当其求谅。”居久,则鄙(轻视)秦人曰:“秦人亦不过如此,皆如蛮夷之鄙〔浅陋无知)人。
【高考链接】
亲戚争财,为鄙之甚 鄙:鄙俗
7、兵  
【词义推导】
“兵”的本义为“兵器、武器”。引申为“持兵器的人,士兵、军队”“军事、战争”当然跟兵器武器有关。由“战争、军事”义引申出“侵略”“战略,战术”等义。
【词义例释】
名词
①兵器,武器
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过秦论》)
——收取天下的兵器,把它们聚集到咸阳。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六国论》)
――六国的灭亡,并不是(因为他们的)武器不锋利,仗打不好,弊病在于拿土地贿赂秦国。
乃令骑皆下马步行,持短兵接战。(《史记·项羽本纪》)
――命令骑兵都下马步行,手持短兵器与追兵交战。
②士兵、军队
当是时,项羽兵四十万,在新丰鸿门(《鸿门宴》)
――在这个时候,项羽的军队四十万人,(驻扎)在新丰鸿门
③战争、军事、武力
废池乔木,犹厌言兵 (《扬州慢》)
――荒废了池苑,伐去了乔木,至今还讨厌说起战争。
凡兵上义;不义,虽利勿动。(《心术》)
――军事崇尚正义。如果不合乎正义,即使有利可图也不要行动。
④战略战术,用兵策略
故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下攻城(《孙子·谋攻》)
——所以用兵的上策是攻破敌人的计谋,其次破坏敌人同盟国的邦交,下策才是攻打敌军。
善用兵者,使之无所顾,有所恃。(《心术》)
――善于用兵打仗的人,要使战士们没有什么顾忌但有所依靠。
【成语助记】
纸上谈兵: 兵:用兵。在纸面上谈论打仗。比喻空谈理论,不能解决实际问题。也比喻空谈不能成为现实。贬义词。
草木皆兵:兵:士兵。把山上的草木都当作敌兵。形容人在惊慌时疑神疑鬼。
厉兵秣马:厉:通“砺”,磨; 兵:兵器 ;秣:喂牲口。磨好兵器,喂饱战马。形容准备战斗,也比喻事前做好准备工作。
按兵不动:兵:士兵,军队;按:止住。使军队暂不行动。现也比喻暂不开展工作。
【迁移练习】
陈涉初起之时,用兵(      )之道不及秦国之谋士,而能削木为兵(    ),以疲惫之兵(    ),遂灭秦。得天下后,其幼时之友触其颜面,左右欲兵(     )其友,勿劝。
【练习答案】
陈涉初起之时,用兵(兵法)之道不及秦国之谋士,而能削木为兵(兵器),以疲惫之兵(军队),遂灭秦。得天下后,其幼时之友触其颜面,左右欲兵(伤害)其友,勿劝。
【高考链接】
文侯以吴起善用兵兵:兵法              
杖大威(倚仗帝王的威仪)以羽檄征四方兵,孰敢不从  兵:军队
及宣帝起兵诛爽,芝率余众犯门斩关,驰出赴爽  兵:战事
使军兵为作屋五十间  兵:士兵
乃挟兵结客,后遂往复仇  兵:兵器
治兵有制,名虽不同  兵:军队
8、病
【词义推导】
“病”原义为“重病”,取其比喻义为“缺点、毛病”;得了重病就会感到“困苦”并为之“担心、忧虑”。
【词义例释】
(1)名词
①重病(轻的为疾)泛指疾病;
君之病在肠胃。(《扁鹊见蔡桓公》)
——您的病在肠胃之中。
臣少多疾病,九岁不行。(《陈情表》)
――臣子小的时候经常有病,九岁时还不会走路。
②毛病,弊病、缺点
不如舜,不如周公,吾之病也。(《原毁》)
――不如舜,不如周公,这是我的缺点。”
(2)动词
①生病
未果,寻病终。(《桃花源记》)
――没有实现,不久生病死了
余久卧病无聊,乃使人复葺南阁子。(《项脊轩志》)
――我很长时间生病卧床,闲极无聊,就派人再次修缮南阁子。
②担心,忧虑
君子病无能焉,不病人之不己知也。(《论语》)
——君子只担心自己无能,不担心别人不了解自己。
③责备,羞辱
古人以俭为美德,今人乃以俭相诟病。(《训俭示康》)
——古人把俭朴认为是美德,今人却因为俭朴而讥笑羞辱人家。
(3)形容词
①困苦
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捕蛇者说》)
——如果我不做这个差使,早就困苦不堪了。
②疲劳
今日病矣,予助苗长矣。(《揠苗助长》)
——今天我太累了,我帮助禾苗长高了。
【成语助记】
同病相怜:病:疾病。比喻因有同样的遭遇或痛苦而互相同情
病入膏肓:病情特别严重,无法医治,也比喻事态严重到不可挽回的地步
蚌病成珠:比喻因不得志而写出好文章来。 
愁潘病沈:潘岳因忧愁而早生白发,沈约因病而瘦减腰围。泛指烦恼和疾病。  
【迁移练习】
桓公身有疾.左右病(   )之,求扁鹊治,而不治,病(   )入内脏,遂死。后人以为此事非大臣之过也,乃桓公之病(    )。今人常以此相诟病(    )。
【练习答案】
桓公身有疾.左右病(担心)之,求扁鹊治,而不治,病(疾病)入内脏,遂死。后人以为此事非大臣之过也,乃桓公之病〔缺点)。今人常以此相诟病(责备)。
【高考链接】
会(公孙座)座病  病:有疾病,生病
元兴元年,(王涣)病卒  病:有疾病,生病
有疵病者所恶闻  病:缺点,毛病
而仇家皆疾病  病:有疾病,生病
名为腐儒,亦学者之一病  病:弊病
及贞病笃  病:病情 
9、察  
【词义推导】
“察”本义为“观察、仔细观看”,这样便能“看清楚”;“看清楚”便能“了解、理解”事物,使事物变得“清楚、明白”。
【词义例释】
(1)动词
①观察,仔细看
徐而察之,则山下皆石穴罅。(《石钟山记》)
——(我)慢慢地观察它,就(发现)山下都是石洞和石缝。
②看清楚
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孟子梁惠王上》)
——视力足以看清楚秋天野兽身上毫毛的细梢,却看不见成车的柴草。
③详审,考察
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寡人之于国也》
――我曾经考察过邻国的政事,没有谁能像我这样尽心的。
④明察,知晓,了解,弄清楚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曹刿论战》)
——大大小小的案件,即使不能一一了解清楚,也一定按照情理去办。
⑤考察后加以推荐
前太守逵察臣孝廉。(《陈情表》)
——先前一个叫逵的太守考查并推荐我为孝廉。
(2)形容词,精明
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东方朔《答客难》)
——水清澈到了极点,就没有鱼了;人精明到了极点,就没有朋友。
【成语助记】
明察秋毫:察:察看,观察,看清;秋毫:秋天鸟兽身上新长的细毛。原形容人目光敏锐,任何细小的事物都能看得很清楚。后多形容人能洞察事理。
察言观色: 察:细看;色:脸色。观察别人说话时的脸色。多指揣摩别人的心意。
习焉不察:察:觉察。指经常接触某种事物,反而觉察不到其中存在的问题。
【迁移练习】
郡守察(     )李密孝德之事,告于帝,左右以为不能察(     ),然帝以为李密品之察察(   ),乃众人之范,于是令其郡守察(   )孝廉,足见帝之察(      )。
【练习答案】  
郡守察〔观察)李密孝德之事,告于帝,左右以为不能察(明察),然帝以为李密品之察察(洁净的样子),乃众人之范,于是令其郡守察(推举)孝廉,足见帝之察(明智)。
【高考链接】
察其秋毫,则大物不过矣 察:明察
察其志之所存,乃知侯(人名)非今之所谓廉者也  察:考察
郡察孝廉,除郎中,补尚书都令史  察:考察和推举
10、朝
【词义推导】
“朝”本义为“早晨”,读zhāo;古代臣在早晨需拜见君主,故有“朝见”之义;由“朝见”而有“朝廷、朝代”之义;“朝见”其使动义即为“使朝见”。
【词义例释】
读音一:cháo
(1)动词,
①朝见,朝拜
强国请服,弱国入朝。(《过秦论》)
――强国主动表示屈服,弱国(按时)入秦朝拜。
序八州而朝同列,百有余年矣;(《过秦论》)
――招致八州的列国诸侯来朝拜自己,已有一百多年历史;
②拜见、拜访
项羽晨朝上将军宋义 (《项羽本纪》)
――项羽早晨去参见上将军宋义
(2)名词
①朝廷
于是入朝见威王。(《邹忌讽齐王纳谏》)
——于是入朝拜见威王。
②朝代,指整个王朝,也指某一皇帝的一代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杜甫《蜀相》)
——当年刘备三顾茅庐,多次向诸葛亮询问天下大计,辅助两代君主,足见老臣心意。
③对,向,表示动作针对的方向
坐南朝北
读音二:zhāo
名词,早晨
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三峡》)
——有的时候,早上从白帝城出发,晚上就能到达江陵。
朝歌夜弦,为秦宫人。(《阿房宫赋》)
――早上唱歌,晚上弹琴,成为秦皇的宫人。
【成语助记】
朝三暮四:朝,早晨。原比喻聪明的人善于使用手段,愚笨的人不善于辨别事情。后来比喻反复无常。
朝秦暮楚:比喻人反复无常。
朝歌夜弦:形容整天沉迷于歌舞,逸乐无度。
百鸟朝凤:朝,朝见;凤,凤凰,古代传说中的鸟王。旧时喻指君主圣明而天下依附,后也比喻德高望重者众望所归。
其他如: 改朝换代  朝野上下 朝不保夕  朝成夕毁  朝闻夕死  朝发夕至 朝令夕改 六朝金粉 只争朝夕 班师回朝 枵腹终朝
【迁移练习】
邹忌旦日朝(    )服衣冠,于朝(    )谏齐王。齐王纳其谏。其后,齐国日盛,弱国来朝(   ),经数年之久。邹忌闻名天下,为历朝(    )谋臣所景仰。
【练习答案】
邹忌旦日朝(早晨)服衣冠,于朝(朝廷)谏齐王。齐王纳其谏。其后,齐国日盛,弱国来朝(朝见),经数年之久。邹忌闻名天下,为历朝(朝代)谋臣所景仰。
【高考链接】
还朝,用为三司盐铁判官,以比部员外郎出知遂州 朝:朝廷
太建五年,贞乃还朝  朝:朝廷
帝临哭,辍朝三日  朝:朝拜,朝见
天下不朝其室,而共归其仁  朝:朝拜,朝见
11、曾 
【词义推导】
隔两代的亲属叫“曾”;后借为“增”义。虚化为“曾经”(念céng)。
【词义例释】
读音一:céng
副词,表时间的过去,曾经,已经,才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白居易《忆江南》)
——江南好,那里的风景我过去曾经很熟悉。
相逢何必曾相识 (《琵琶行》)
――今日相逢何必问是否曾经相识
读音二:曾zēng
(1)名词,指与自己隔着两代的亲属
如:曾祖父、曾祖母
(2)动词,通“增”,增加
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用来使他的内心警觉,使他的性格坚忍,增长他的才干。
(3)副词,表意外,竟然,居然,简直或表语气增强,与“不”连用,译为“连……都”
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而天地曾不能一瞬(《赤壁赋》)
――要是从那变化的方面去看它,那么天地间的万事万物,连一眨眼的时间都不曾保持过原状;
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
――你思想太顽固,顽固得不开窍,连个寡妇、孤儿都比不上
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 《愚公移山》
――凭你的力气,连像魁父那样的小山都不能削减。
【成语助记】
曾几何时: 曾:曾经;几何:若干、多少。才有多少时候。指时间没过多久。
曾经沧海: 曾经:以前经历过。比喻世事变迁之巨及经历之多,眼界非常开阔,不把平常的事物放在眼里。后用来比喻见识广博、经验丰富的人很难看得上一般的人或事物。
其他如:似曾相识  曾母投杼  曾参杀人
【迁移练习】
愚公自曾(   )祖起居于太行、王屋山下。因太行、王屋二山阻隔,出入不便,愚公全家曾(    )齐议移山.于是率妻子移山,几度春秋,山不加少。愚公之邻人智叟望山上曾(   )云,笑之。愚公笑曰:“何曾(   )不若孩儿?世代移山,终有竟日。”
【练习答案】
愚公自曾(指自己相隔现代的亲属)祖起居于太行、王屋山下。因太行、王屋二山阻隔,出入不便,愚公全家曾(曾经)齐议移山.于是率妻子移山,几度春秋,山不加少。愚公之邻人智叟望山上曾(通“层”)云,笑之。愚公笑曰:“何曾(竟)不若孩儿?世代移山,终有竟日。”
【高考链接】
虽位崇年高,曾无倦色 曾:用在否定词前,加强否定语气
12、乘
【词义推导】
“乘”本义是“驾车、乘车”;由这一意义引申出“乘船”之义;“乘车”必先“登”车,故有此义;上了车,人与车相接,故有“连接”义;人上了车,人便有了“凭借”。做名词时指“兵车”,后又作量词以计算车马,一“乘”计有一车四马,故又有“四”之义。
【词义例释】
读音一:chéng
(1)动词
①升,登
乘彼垝垣,以望复关 (《氓》)
――我登上那倒塌的墙垣,遥望复关。
②驾,坐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曹刿论战》)
――鲁庄公和曹刿同坐一辆战车。在长勺和齐军作战。
③冒着
自京师乘风雪,至于泰安。《登泰山记》)
——从京城冒着风雪,来到泰安。
④凭恃、依仗
乘风破浪
⑤趁着,凭借
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过秦论》)
——凭借着这种有利的形势,任意割取天下的土地,划分诸侯的山河。
读音二:shèng
(1)名词,一车四马的总称
秦以区区之地,致万乘之势。(《过秦论》)
——然而秦国凭借着很小的一块土地,取得了拥有万乘兵车的国势。
(2)量词,辆
乃请宾客,约车骑百余乘。(《信陵君窃符救赵》)
——就约请宾客,准备一百多辆兵车。
【成语助记】
因利乘便:因:顺着;乘:趁着,凭借。凭借有利的形势。
乘风破浪:乘:乘着。船只乘着风势破浪前进。比喻排除困难,奋勇前进。形容事业迅速发展。含褒义。
万乘之君:乘:四匹马拉的车。指大国的国君。
其他如:乘人之危 乘坚策肥 乘龙快婿 乘兴而来,败兴而归 衣轻乘肥       
【迁移练习】
陶渊明手握《左传》,乘(     )彼桅垣,阅至“公与之乘(    )",感慨古代帝王虽善因利乘(     )便,终而亡,顿生归家之心,一路冒风乘(     )雪,至家,心乃定,居家乘(   )化以归尽。
【练习答案】
陶渊明手握《左传》,乘(登)彼桅垣,阅至“公与之乘(乘坐)",感慨古代帝王虽善因利乘(凭借)便,终而亡,顿生归家之心,一路冒风乘(冒着)雪,至家,心乃定,居家乘(顺应)化以归尽。
【高考链接】
读书三十乘,千万中一二 乘:车
于凉州造浮图,作木鸢,每击楔三下,乘之以归  乘:驾,坐
13、诚     
【词义推导】
“诚”本义是指“真心,不诡诈”,故引申出“真实的”;进一步虚化为副词“实在,的确”“果真”等义。
【词义例释】
(1)名词,诚心诚意,真诚
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愚公移山》)
——天帝被他的真诚的心意所感动,便派夸娥氏的两个儿子背走了这两座山。
(2)副词,表肯定,确实,的确
诚有百姓者。齐国虽褊小,吾何爱一牛(《孟子梁惠王上》)
――确实有这样的百姓。齐国虽然不算广大富裕,但我怎么会吝惜一头牛呢?
臣诚知不如徐公美。(《邹忌讽齐王纳谏》)
——我确实知道自己(长得)不如徐公漂亮。
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六国论》)
――而且燕赵两国正处在秦国把其他国家快要消灭干净的时候,可以说(他们的)智谋和力量都很单薄,战败了而亡国,确实是不得已的事。
(3)连词,表假设推论,果真,如果
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隆中对》)
——如果能这样,那么,霸业就可以成功,汉室就可以中兴了。
【成语助记】
开诚布公:诚:诚实,真诚;开诚:敞开胸怀,表诚意;布公:公正无私地发表自己的见解。指以诚心待人,坦白无私。褒义词。
心悦诚服:诚:真诚。由衷地高兴,真心地服气。指真心地服气或服从。作谓语、定语、状语;含褒义。
诚惶诚恐:诚:确实;惶:害怕;恐:畏惧。惶恐不安。原是封建社会中臣子向皇帝上奏章时所用的套语,表示敬畏而又惶恐不安。形容非常小心谨慎以至于害怕不安的样子。现形容尊敬、服从或泛指心中有愧而恐惧不安。
其他如:精诚所至,金石为开
【迁移练习】
蔺相如携和氏璧至秦,足见赵国之诚(   ),而秦王佯召有司案图指从此以往十五都予赵。相如度秦王诚(  )无意,乃遣从者怀璧于赵,后秦诚(   )如此。
【练习答案】
蔺相如携和氏璧至秦,足见赵国之诚(诚意),而秦王佯召有司案图指从此以往十五都予赵。相如度秦王诚(确实)无意,乃遣从者怀璧于赵,后秦诚(果真)如此。
【高考链接】
公诚及此时率大臣固争,去“八虎”易易耳 诚:果真,如果
不畏其身辛苦憔悴,诚恐神智滑昏  诚:实在,的确
14、除      
【词义推导】
“除”本义为“台阶”。又特指“宫殿上的台阶”;“任命、授职、不正是在“宫殿上的台阶”下进行的吗?“台阶”要经常打扫,故又引申出“清除、去掉”之义;岁月“去掉”,则是岁月“流逝、过去”了。
【词义例释】
(1)名词,台阶
从至雍棫阳宫,扶辇下除。(《苏武传》)
——跟随皇帝到了雍棫阳宫,扶着御辇下台阶。
(2)动词
①去掉,除去。
攘除奸凶,兴复汉室 (《出师表》)
――铲除邪恶势力,复兴汉朝天下
②修治,清理
即除魏阉废祠之址以葬之。(《五人墓碑记》)
——就清理了魏忠贤的废祠旧址,来安葬他们。
③拜官授职
寻蒙国恩,除臣洗马 (《陈情表》)
――不久又蒙受国家恩命,任命我为洗马。
【成语助记】
除旧布新:除:除去。除去旧的,建立新的。作谓语、定语,用于指革新。
除恶务尽:除:清除;除恶:指消除坏人与坏事。清除坏人坏事必须干净彻底。作谓语、宾语、定语。
其他如:斩草除根 兴利除弊 清宫除道 安良除暴
【迁移练习】
荆轲以义闻天下,燕太子使人召之。荆轲始不愿,太子以诚待,三顾其舍,亲除(    )其东屋之除(    )尘,引荆轲之车,荆轲感之应允,与太子归。太子除(    )其官职,令其刺秦王。荆轲曰:“除(    )吾死,不然事定成!”
【练习答案】
荆轲以义闻天下,燕太子使人召之。荆轲始不愿,太子以诚待,三顾其舍,亲除(除掉)其东屋之除〔台阶)尘,引荆轲之车,荆轲感之应允,与太子归。太子除(授予官职)其官职,令其刺秦王。荆轲曰:“除(除非)吾死,不然事定成!”
【高考链接】
州举茂才,除温令 除:拜官,任职
上(皇上)欲除君承旨,范右丞(指范纯礼)不可  除:拜官,任职
弘微蔬食积时,哀戚过礼,服虽除,犹不啖鱼肉  除:去掉,除去
府长史汝南周确新除都官尚书  除:拜官,任职
15、辞     
【词义推导】
“辞”在古代有两种基本义(写法也不同):一是“口供”,一是“不受”。由“口供”引申为一般的“话、言辞”。既是“话”,一种可能成为“借口”,落下“口实”;一种则因为“言之成文”是富有文采的“文辞”,也就自然成为“一种文体”(如“楚辞”)
【词义例释】
(1)名词
①供词,口供
听其狱讼,察其辞 (《周礼 乡土》)
――听他呈堂证供 观察他的言辞和脸色
②言辞,文辞
皆好辞以赋见称
――皆好辞以赋见称:都爱好擅长文辞,凭着辞赋好而被人称道。(《屈原列传》)
③托辞,借口
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季氏将伐颛臾》)
——君子厌恶那些不说自己想要得到却要为自己找借口的人。
④命令
近者奉辞伐罪,旌麾南指,刘琮束手。(《赤壁之战》)
——近来奉了皇帝的命令讨伐有罪的人,军旗向南一指,刘琮就投降了。
⑤一种文体
《楚辞》《归去来兮辞》
(2)动词
①告别,辞别
今者出,未辞也,为之奈何。(《鸿门宴》)
——现在出来,没有告辞,怎么办呢?
辞楼下殿,辇来于秦 (《阿房宫赋》)
――辞别了故国的宫殿阁楼,乘坐辇车来到秦国。
②推辞,不接受
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 (《鸿门宴》)
――我死尚且不怕,一怀酒哪里值得推辞。
臣以供养无主,辞不赴命。(《陈情表》)
――臣下因为没有人照顾我祖母,就都推辞掉了,没有遵命。
③计较
大礼不辞小让。(《鸿门宴》)
——行大礼的人不必计较小的谦让。
【成语助记】
义不容辞:义:道义;容:允许;辞:推辞。道义上不允许推辞。指理应接受。含褒义。
闪烁其辞:辞:言辞。比喻说话吞吞吐吐,遮遮掩掩。作谓语、宾语,含贬义。
不能赞一辞:辞:言辞;赞:赞助;赞一辞:添一句话。提不出一点意见。形容文章非常完美。
大放厥辞:原指极力铺陈辞藻。现指夸夸其谈,大发议论,有轻视之意。
不辞而别:辞:告辞;别:离别。没有告辞就离开了
其他如:欲加之罪,何患无辞  辞不达意  辞微旨远 卑辞厚币  假人辞色 大放厥辞 万死不辞  一面之辞  以文害辞  溢美之辞
【迁移练习】
屈原德高,作《楚辞(     )》,其辞(   )美,子兰欲以叛国之辞(   )除之。屈原曰:“死且不辞(   ),何惧之有?”后为楚王所逐,辞(  )亲戚,见放楚之汨罗。
【练习答案】
屈原德高,作《楚辞(古代的一种文体)》,其辞(文辞)美,子兰欲以叛国之辞(借口)除之。屈原曰:“死且不辞(推辞),何惧之有?”后为楚王所逐,辞(辞别)亲戚,见放楚之汨罗。
【高考链接】
贾生既辞往行,及渡湘水,为赋以吊屈原  辞:辞别
居半月,冰霰渐飞,岁将终矣,不得已苦辞主人  辞:辞别
辄辞以疾,未尝参预  辞:推辞
手书既成,辞师受《论语》《尚书》  辞:告别,离开
16、从     
【词义推导】
“从”的本义是“跟随”,引申出“归顺”、“参与”、“随从”等义。“追赶”正是紧紧“跟随”敌人的形象。“随从”乃是较亲密之人,引申出“次于最亲的人”也是顺理成章。
【词义例释】
读音一:cóng
(1)动词
①跟随,使……跟随
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狼》)
—— 一只狼得到骨头停了下来,另一只狼仍然跟随在后面。
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鸿门宴》)
――沛公第二天带领了一百多人马跟从他来拜见项王
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过秦论》)
――天下人祥云一样汇集在他们身边,像山中回声般立即应和,背着粮食如同影子一般跟随着他。
②依顺,听从
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廉颇蔺相如列传》)
——我听从了他的计策,幸好您也赦免了我。
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谏太宗十思疏》)
――选拔有才能的人而任用他们,选择好的意见采纳它
择其善者而从之 《论语 述而》
――应当选择他们的优点去学习
③参与,参加
弟走从军阿姨死。(《琵琶行》)
——弟弟参军走了,养母也死去了。
④追赶
佯北勿从。(《孙子·军争》)
——假装败退的敌人不要追赶。
⑤依傍,紧挨着
樊哙从良坐。《鸿门宴》)
——樊哙紧挨着张良坐下。
(2)介词,由,自(表起点);向(表对象)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小石潭记》)
——由小山包向西走一百二十步。
从余问古事 (《项脊轩志》)
――向我询问一些古往的事
读音二:zòng
名词
①指堂房亲属。
升死,其印为予群从所得。(《活板》)
——毕升死去之后,那些印版被我的侄子们得到。
②通“纵”,南北方向,也特指合纵的盟约
于是从散约败,争割地而赂秦。(《过秦论》)
——于是合纵的盟约被破坏了,(六国)又争着割地贿赂秦国。
【成语助记】
从长计议:指慎重考虑而不急于做出决定。也指慢慢设法解决。作谓语;中性词。
便宜从事: 从:从事,参与。可斟酌情势,不拘规制条文,不须请示,自行处理。指方便行事。
唯命是从: 从:听从,服从。指绝对服从。
从容不迫:从容:不慌不忙,镇静。形容态度镇静,不慌不忙,从容镇定。含褒义。
合从连衡: 从:通“纵”;衡:通“横”。指联合抗敌。作宾语、定语。
其他如:从壁上观 从善如流 从善如登,从恶如崩 从一而终 过从甚密  三从四德 力不从心  弃笔从戎  何去何从 择善而从
【迁移练习】
樊哙从(   )军,从(   )刘邦征伐。后项羽设宴于鸿门,欲杀刘邦,张良见势急,至军门见樊哙,樊哙从(    )良计,斥项王。项王不识此人,问所从(   )来,欲杀之,樊哙不顾。项王感其勇猛,命其从(      )良坐。
【练习答案】
樊哙从(参加)军,从(跟随)刘邦征伐。后项羽设宴于鸿门,欲杀刘邦,张良见势急,至军门见樊哙,樊哙从(听从)良计,斥项王。项王不识此人,问所从(由,自)来,欲杀之,樊哙不顾。项王感其勇猛,命其从(挨着)良坐。
【高考链接】
若挟天子保许昌,杖大威以羽檄征四方兵,孰敢不从  从:听从
永元十五年,从驾南巡,还为洛阳令  从:跟随,随从
“正欲外间知陛下刑宪不滥,足以为训尔。”徽宗从之  从:听从
从兄为人所杀,无子  从:堂房亲属
从而横之,方而圆之  从:通“纵”,合纵
帝从之,乃悉移置颍川、陈留  从:听从
17、殆     
【词义推导】
“殆”本义是“危险”,它与“精神疲倦”、“懈怠”的意义有着因果关系,它们之间是一种因果引申。后又虚化为表猜测的副词。
【词义例释】
(1)形容词
①危险
知已知彼,百战不殆 (《孙子·谋攻》)
——了解自己,了解对手,那么打一百场仗也不会危险了。
②精神疲倦而无所得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为政》)
——只学习不思考就会迷惑,只思考而不学习就会精神疲倦。
(2)副词
①表推测或不肯定。大概,恐怕
轩凡四遭火,得不焚,殆有神护者(《项脊轩志》)
――项脊轩总共遭过四次火灾,能够不被焚毁,大概是有神灵保佑吧。
②表约略,几乎,接近,差不多
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六国论》)
——燕国赵国处在其他国家几乎被秦消灭光了的时候。
【成语助记】
百战不殆:殆:危险。作战百次也不失败。形容每战必胜。用作褒义。
殆无孑遗:殆:几乎;孑遗:剩余。几乎没有一点余剩。 
车殆马烦:意思是形容旅途劳顿。
知止不殆:懂得适可而止就不会遇到危险。 
殆无虚日:几乎没有一天空着,形容几乎天天如此. 
【迁移练习】
归有光家遭火,势急殆(     ),物件殆(      )尽,唯余项脊轩。归有光以为殆(     )有神助,后重修之。 
【练习答案】
归有光家遭火,势急殆(危险),物件殆(接近)尽,唯余项脊轩。归有光以为殆(大概)有神助,后重修之。
【高考链接】
吾境不藏盗,殆从者之廋(躲)耳 殆:大概,恐怕
时中原荡覆,典章殆尽  殆:近于,几乎
18、当
【词义推导】
当”原义是“面对、对着”。“阻挡”当然要“面对”,对着某个时候某个地方自然就是“处在某个地方和某个时候”。由互相“面对”引申出势力“相当”。由“相当”引申出“适合、适当”等义。  
【词义例释】
读音一:dāng
(1)动词
①两者相抵
募有能捕之者,当其租入。(《捕蛇者说》)
——招募能捕到这种毒蛇的人,(用捕到的蛇)顶替他应交的租税。
匈奴使来,汉亦留之以相当。(《苏武传》)
――匈奴使节前来,汉朝廷也扣留他们以相抵。
②面对,对着
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木兰诗》)
――叹息声一声连着一声,木兰对着门在织布。
当窗理云鬓,对镜贴花黄。(《木兰辞》)
——面对窗户梳理头发,照着镜子在额头贴上花黄。
抵御,抵挡
料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鸿门宴》)
——估计您的军队能够抵挡得住项王的军队吗?
③阻挡、遮挡
垣墙周庭,以当南日 《项脊轩志》
――院子四周砌上围墙,用来挡住南边射来的阳光
汝不知夫螳螂乎,怒其臂以当车辙,不知其不胜任也。(《庄子人间世》)
――你不了解那螳螂吗?奋起它的臂膀去阻挡滚动的车轮,不明白自己的力量全然不能胜任。
④占据,把守
一夫当关,万人莫开。(《蜀道难》)
—— 一个人把守关口,一万个人也攻不下来。
⑤主持,掌管、担任
北邀当国者相见。(《〈指南录〉后序》)
——元军邀请主持国政的人相见。
猥以微贱,当侍东宫 (《陈情表》)
――像我这样出身微贱地位卑下的人,能够担任服待太子的职责
又如:当政、当家
⑥判决,判罪
公等遇雨,皆已失期,失期当斩。(《陈涉世家》)
——你们这些人遇到大雨阻隔,全都错过了期限,错过期限就会被判处杀头的罪。
汉使张胜,谋杀单于近臣,当死。(《苏武传》)
――汉使张胜,谋杀单于亲近的大臣,判处死罪。
⑦应当
吾闻二世少子也,不当立,当立者乃公子扶苏。(《陈涉世家》)
――我听说二世是(秦始皇的)小儿子,不该立为国君,该立的是太子扶苏。
(2)介词
表时间,值,在,正在
当是时也,商君佐之。(《过秦论》)
——在这个时候,有商鞅辅佐他。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春夜喜雨》
――好雨知道下雨的节气,正是在植物萌发生长的时侯,它随着春风在夜里悄悄地落下。
(3)副词
①表必然,必定,一定
不久当归还,还必相迎取。(《孔雀东南飞》)
——过不了多久我一定回来,回来之后一定去迎娶你。
②表时间的未来,将,将要
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出师表》)
——今天将要远离了,面对表章落泪,不知道自己说的是什么了。
卿当日胜贵,吾独向黄泉 (《孔雀东南飞》)
――你将会一天天地富贵起来,我一个人独自走到地府去吧!
读音二:dàng
(1)动词,当作
晚食以当肉,安步以当车。(《战国策·齐策》)
——晚些吃饭,(粗茶淡饭)也可以当作肉食;从容不迫地步行,就可以当成坐车。
(2)形容词,适宜,恰当
惴惴恐不当意。(《促织》)
——心中惴惴不安,恐怕不符合(县官的)心意。
古法采草药,多用二月八月,此殊未当。(《采草药》)
——按照古法采草药,多在二月和八月,这很不恰当。
【成语助记】
安步当车:安:安详,不慌忙;安步:缓缓步行。以从容的步行代替乘车。形容轻松缓慢地行走。也指人能够安守贫贱生活。褒义词。
螳臂当车:当:阻挡。螳螂举起前肢企图阻挡车子前进。比喻做力量达不到的事情,必然失败。贬义词。
首当其冲:首:最先;当:面对,对着;冲:要冲,交通要道。指首先受到攻击。比喻最先受到攻击或遭遇灾害。
当之无愧:当:担当,承受。担得起某种荣誉,无须感到惭愧。
旗鼓相当:当:相当,对等,比得上。比喻双方力量不相上下。
罚不当罪:当:相当,抵当。处罚和罪行不相当。作谓语、宾语;指处罚和所犯罪行不相称,多指处罚过重或过轻。
当仁不让:当:面对。原指以仁为任,无所谦让。后指遇到应该做的事就积极主动去做,不推让。指该做就做。
锐不可当:当:抵挡。形容勇往直前的气势,不可抵挡。
独当一面:当:承担,担当。单独负责一个方面的工作。
老当益壮:当:应该。年纪虽老但志气豪壮。多用来赞扬老年人的不怕苦不怕累的工作精神。含褒义。
长歌当哭:当:当作。用长声歌咏或写诗文来代替痛哭,借以抒发心中的悲愤。形容借歌抒情。
一夫当关:当:占据,把守。形容地势十分险要,易守难攻。
当机立断:当机:抓住时机。比喻事情到了紧要关头,就毫不犹豫地做出决断。
【迁移练习】
李斯为秦相,当(    )政。当(    )是时,敌虎视秦,李斯令将当(   )关隘,敌临,守将退之,按律当(     )死。李斯念其功,以功当(    )泽,于其当(   )死之际活之,后令其当(    )出使之职,守将涕落曰:“此事,名我固当(     )。吾定效力,不负君望!”
【练习答案】
李斯为秦相,当(掌握)政。当(在)是时,敌虎视秦,李斯令将当(把守)关隘,敌临,守将退之,按律当(判决)死。李斯念其功,以功当(相抵)泽,于其当(将)死之际活之,后令其当(任)出使之职,守将涕落曰:“此事,名我固当(恰当)。吾定效力,不负君望!”
【高考链接】
天下和洽,而固当改正朔 当:应当,理当
芝(人名)坐爽(人名)下狱,当死  当:应当,理当
为太守陈宠功曹,当职割断,不避豪右  当:担当,担任
当时四方士大夫乐其无名教之拘  当:值,在,正在
考其当时,参于前古  当:值,在,正在
(又谓珪刚直忠谠,当起用  当:应当,理当
19、道     
【词义推导】
“道”本义是“大路”。路的作用是“引导”人到某地,故有“引导”之义(后写作“导”);抽象意义即“途径、方法”;又特指“正当手段”(如:君子爱财,取之有道);途径和方法往往是一种“道理、规律”;道理和规律需要“述说”,而后成为“思想、学说”。
【词义例释】
(1)名词
①道路
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论语 泰伯》)
――有远大理想抱负的人不可以不刚强勇毅,责任很重,路途又很遥远,
从此道至吾军,不过二十里耳。(《史记·项羽本纪》)
――从这条小路回到我军,不超过二十里路。
今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史记·陈涉世家》)
――现在天下大雨,道路不通,估计已经误了期限
②途径,方法
此五者,知胜之道也。(《孙子 谋攻》)
——这五条,是预知胜利的方法。
深谋远虑,行军用兵之道,非及向时之士也。(《过秦论》)
――他的深谋远虑、行军用兵的方法,并不比九国的谋士高明。
于是废先王之道(《过秦论》)
――于是,秦始皇废除了先王的治国之道(治国的方法)
③风尚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师说》
——从师的风尚已经很久不能流传了。
④主张、思想,学说、学术
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送东阳马生序》)
——成年以后,更加仰慕(古代)圣贤的学说。
⑤道理,规律
臣之所好者,道也。《庖丁解牛》)
——我所喜欢的是(事物间的)规律。
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师说》
――听说道理有先有后,技能学业各有专门研究。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老师是可以依靠来传授道理,传授学业,解释疑难的。
⑥道德,道义、正义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孟子·公孙丑下》
――施行仁政的人,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多,不施行仁政的人,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少。
将军身被坚执锐,伐无道,诛暴秦。(《陈涉世家》)
——将军您亲身穿着坚固的铠甲,拿着锐利的兵器,攻打无道暴虐的秦王朝。
(2)动词
①取道
从郦山下,道芷阳间行。(《鸿门宴》)
——从郦山下来,取道芷阳从小路行走。
②走路,赶路
闻操已向荆州,晨夜兼道。(《赤壁之战》)
——听说曹操已经向荆州(进军了),就日夜加速赶路。
③说,讲
何可胜道也哉?(《游褒禅山记》)
——哪里讲得完呢?
不足为外人道也。(《桃花源记》)
――不值得向外面的人说。
④通“导”,引导,疏导
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论语为政》)
――用道德来引导,用礼教来整治,老百姓就会有自觉的廉耻之心,并且心悦诚服。
【成语助记】
道貌岸然: 道:正经;道貌:严肃的外貌。原形容外表正经严肃。现多用来指表面大方得体、处处忍让,实际上阴险狡诈、口是心非的伪君子。含贬义,用于嘲讽人。
微不足道: 道:谈起。微小得很,不值得一提。指意义、价值等小得不值得一提。作谓语、宾语,用于人。
任重道远: 道:路途。担子很重,路很远。比喻责任重大,要经历长期的奋斗。作谓语、定语,含褒义。
背道而驰: 道:道路;驰:奔跑。朝相反的方向跑去。比喻彼此的方向和目的完全相反。作谓语;形容越跑越远,永远达不到目的。
津津乐道: 乐道:喜欢谈讲。很有兴趣地说个不停。作谓语、定语;形容对有兴趣的事说个没完。
志同道合: 道:途径,引申为“意见”“思想”“信念”或是“目标”。指的是人与人之间,彼此志向、志趣相同,理想、信念契合。作谓语、定语。
坐而论道:原指坐着议论政事,后泛指空谈大道理。指口头说说,不见行动。含贬义。
【迁移练习】
苏洵欲往京城,道(    )泰山间行.遇隐士行于道(   ),憩于茶亭,论秦国与六国之事,隐士举兵家之道(    ),以为六国用兵之道(   )不及秦国,苏洵不以为然。二者言辞激烈,未能休也。人道(   )此事:孰闻道(   )多也?  
【练习答案】 
苏洵欲往京城,道(取道)泰山间行.遇隐士行于道(道路),憩于茶亭,论秦国与六国之事,隐士举兵家之道(主张),以为六国用兵之道(策略)不及秦国,苏洵不以为然。二者言辞激烈,未能休也。人道(谈论)此事:孰闻道(道理)多也?
【高考链接】
贾生因具道所以然之状 道:说,讲
境内清夷,商人露宿于道  道:道路
涣(人名)丧西归,道经弘农  道:路途
延熹中,桓帝事黄老道,悉毁诸房祀  道:学说
在其身与乡党无余,于其外则不光。不光,先王之道犹蘙如也  道:主张
帝曰:“吏奉法,律不可枉也,更道它所欲。”王无复言  道:说,讲
岁凶,横道伤杀  道:道路
仆与足下齿同而道不同  道:志趣
20、得     
【词义推导】
“得”本义为“得到”。“得到”就有“收获”,也说明“能做到”“实现”目标,此外还可表达“事情做对了,正确”的意思。由“正确”的意义引申出“得当、合适”;进一步虚化为“应该”。   
【词义例释】
(1)名词
①收获
不如自行搜觅,冀有万一之得。(《促织》)
——不如自己前去寻找,希望能有万一的收获。
②心得,体会
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游褒禅山记》)
——古人对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的观察,往往有心得。
(2)动词
①取得,获得((找到,捉到、收获、俘获)
赵惠文王时,得楚和氏璧。(《廉颇蔺相如列传》)
——在赵惠文王时,(赵国)得到了楚国的和氏璧。
缘木求鱼,虽不得鱼,无后灾。──《孟子·梁惠王上》
佳婿难得。──《世说新语·假谲》
卖炭得钱何所营。──唐·白居易《卖炭翁》
②具备
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劝学》)
——积累善行,养成良好的品德,于是精神就能达到很高的境界,智慧就能得到发展,圣人的思想(也就)具备了。
③能够
沛公军霸上,未得与项羽相见。(《鸿门宴》)
——沛公的军队驻扎在霸上,没能和项羽相见。
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游褒禅山记》)
――而我也后悔自己跟随他们出来,不能够尽情享受游玩的乐趣。
轩凡四遭火,得不焚,殆有神护者。(《项脊轩志》)
――项脊轩共遭过四次火灾,竟然没有焚毁,大概是有神灵保护的缘故吧。
④完成
医得眼前疮,剜却心头肉。(《咏田家》)
——医治完了眼前的创伤,却挖掉了心上的肉。
⑤通“德”,感恩
为所识穷乏者得我欤?(《鱼我所欲也》)
——是为了所认识的穷苦人感激我的恩德吗?
(3)形容词
①对,正确
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草,薪不尽火不灭。”此言得之。(《六国论》)
——古人说:“用土地侍奉秦国,就好像抱柴救火,柴不烧完,火就不会灭。”这句话说对了。
②得意
意气扬扬,甚自得也。(《史记·管晏列传》)
——(晏子的车夫)趾高气扬,很得意的样子。
(4)副词,必须、应该
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鸿门宴》)
——你替我把他叫进来,我应该像对待兄长一样对待他。
【成语助记】
相得益彰:得:融洽。指两个人或两件事物互相配合,双方的能力和作用更能显示出来。作谓语;含褒义
患得患失:患:忧患,担心;得:得到。担心得不到,得到了又担心失掉。形容对个人得失看得很重。
得陇望蜀:得:得到,取得。已经取得陇右,还想攻取西蜀。比喻贪得无厌。作谓语、宾语,含贬义。
怡然自得:怡然:安适、愉快的样子。自得:自我满足。非常高兴、满足。
唾手可得:动手就可以取得。比喻极容易得到。
不得而知: 得:能够。没有办法知道。作谓语,用于不知道某事。
【迁移练习】
临川人张奇游学得(    )一书,乃安石所著。曰:“吾得(   )珍宝事之”,后读之,快然自足,多有所得(    ),以为安石所言得(    )之。 
【练习答案】
临川人张奇游学得(获得)一书,乃安石所著。曰:“吾得(应该)珍宝事之”,后读之,快然自足,多有所得(心得),以为安石所言得(得当)之。
【高考链接】
文侯以吴起善用兵,廉平,尽能得士心 得:取得,获得
公居伊周之位,一旦以罪见黜,虽欲牵黄犬,复可得乎  得:能够
以平正居身,得宽猛之宜  得:能够
予按图握笔,心存目想,缕(逐条陈述)梗概,十不得其二三  得:取得,获得
人有心匠,得物而后开  得:获得
虽愚懦昏耄无所取者,积以年数,必得之  得:取得,获得
及奉败,帝得憙(人名)书  得:取得,获得,得到
终日促束,不得日出所怀以自晓  得:能够

21、度      
【词义推导】
“度”本义为“量长短”,引申出“计算”和“量长短的标准”之义。心里“计算”表达为“推测,揣度”;由“标准”则引申出“尺度”,进一步又引申出“法度、制度”。
【词义例释】
读音一:dù
(1)名词
①计量长短的标准
宁信度,无自信也。(《郑人买履》)
——宁可相信所量的尺寸,也不相信自己的脚。
②限度
生之有时而用之无度,则物力必屈。(《论积贮疏》)
——生产是有季节的,而使用却没有限度,那么物资一定会很快耗尽。
乐盘游三驱以为度 《谏太宗十思疏》限度
――游乐忘返地打猎时,就要想到古人说的“一年三次”田猎作为限度。
③制度,法度
内立法度,务耕织。(《过秦论》)
——对内设立法令制度,发展农业生产。
④气度,常态
卒起不意,尽失其度。(《荆轲刺秦王》)
——事情发生得突然,没有料到,(群臣)全都失去了原有的气度。
(2)量词,次,回,个
崔九堂前几度闻。(《江南逢李龟年》)
——在崔九的堂前也有几次听到你的乐曲。
(3)动词
①谱写,创制(歌曲)
予怀怆然,感慨今昔,因自度此曲。(姜夔《扬州慢》)
——我内心感到悲怆,感慨扬州的今昔变化,于是自己创制了这首曲子。
②过
春风不度玉门关。(《凉州词》)
——春风吹不过玉门关。
秋月春风等闲度 《琵琶行》
――轻轻地度过了多少个秋夜春天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木兰诗》
――行军万里奔赴战场作战,翻越关隘和山岭就象飞过去那样迅速。
读音二:dúo
(1)动词
①丈量,量度,计算,
即量腹而食,度足而居,吾以知其必不敷矣。(《治平篇》)
——就算是计算着肚子分配吃的,计算着身量分配住处,我也能知道那是一定不够用的了。
权,然后知轻重;度,然后知长短;《孟子》
――用称称过,这样之后才知道物体的轻重;用尺量过,这样之后才知道物体的长短。
②推测,估计
度我至军中,公乃入。(《鸿门宴》)
——估计我到了军中,你再进去。
【成语助记】
暗度陈仓:度:度过。指正面迷惑敌人,而从侧翼进行突然袭击。亦比喻暗中进行活动。
风度翩翩:风度:风采气度,指美好的举止姿态;翩翩:文雅的样子。举止文雅优美。形容男子。
审时度势:度:估计、揣度。观察分析时势,估计情况的变化。是说人的主观能动性能分析利用条件,达到活动的最佳效果。
置之度外:度:考虑。放在考虑之外。指不把个人的生死利害等放在心上。
度长絜大: 度:推测,估计;絜大:用绳子量物体周围的长度。比量长短大小,以便找出差距。
其他如:审时度势  度日如年 风度翩翩 普度众生 金针度人 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 宽宏大度 挥霍无度
【迁移练习】
宋妻往市买鞋,途遇小涧,一跃度(   )之,至市方忆忘度(    ),徘徊几度(    )欲反.度(    )之再三,则度(    )其夫脚之大小,未成,反家,其夫见妻空反,以为玩乐无度(    ),责其不知以脚度(    )鞋之大小。后人度(    )曲词讽之,以为其家如国,无法度(    ),岂不谬哉? 
【练习答案】
宋妻往市买鞋,途遇小涧,一跃度(越过)之,至市方忆忘度(尺码),徘徊几度(次)欲反.度(考虑)之再三,则度(估计)其夫脚之大小,未成,反家,其夫见妻空反,以为玩乐无度(限度),责其不知以脚度(衡量)鞋之大小。后人度(创作)曲词讽之,以为其家如国,无法度(法度),岂不谬哉?
【高考链接】
易服色,法制度,定官名 度:制度,法度
贞度叔陵将有异志  度:推测,估计
以法度检束士  度:制度,法度
22 、非
【词义推导】“非”是象形字,金文像两翅相背,表示违背、违反。“非”本义为“不对的,不合理的”。作动词时即“认为不对”。词义是否定的,故而虚化为否定副词。 
【词义例释】
(1)动词
①讥评,责难,认为不对,反对
是已而非人,俗之同病。(刘开《问说》)
——认为自己正确,别人不对,这是世俗的通病。
且举世而誉之而不加劝,举世而非之而不加沮(《逍遥游》)
――世上的人们都赞誉他,他不会因此越发努力,世上的人们都责难他,他也不会因此而更加沮丧。
②用在判断句中,相当于“不是”
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师说》)
——人不是生来就懂得道理的,谁能没有疑难问题呢?
此物故非西产(《促织》)
――这东西本来不是陕西出产的。
遇不可,必达其志,决非偶然者。《段太尉逸事状》
――遇到不能赞同之事,一定要实现自己的主张,决不是偶尔这样做。
③无,没有
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劝学》)
——站在高处招手,臂膀没有加长,但远处的人也能看得见。
材能不及中人,非有仲尼、墨翟之贤,陶硃、猗顿之富也。(《过秦论》)
――才能不及普通人,没有孔子、墨子的贤德,也没有陶硃、猗顿的富有。
(2)形容词,不对的,错误的
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归去来兮辞》)
——实际上我走上迷途并不太远,已经觉悟到如今退隐是正确的,而以前出仕是错的。
(3)名词,错误
以是为非,以吉为凶。(《战国策·楚策》)
――把正确的当成是错误的,把吉利的当成是灾祸。
(4)副词
①多用在叙述句、描写句中,相当于“不”
汝非徒身当服行,当以训汝子孙,使知前辈风俗云。(《训俭示康》)
——你不仅自己应当履行节俭,还应当用这个道理教育你的子孙,让他们知道前辈的风俗啊。
②除了,除非
非刘豫州莫可以当曹操者。(《赤壁之战》)
——除了刘备以外,没有可以抵挡曹操的人了。
【成语助记】
文过饰非:文、饰:掩饰;过、非:错误。用漂亮的言辞掩饰自己的过失和错误。含贬义。
无可厚非:厚:深重;非:非议,否定。不能过分责备。指说话做事虽有缺点,但还有可取之处,应予以谅解。作谓语,用于人或事情等。
想入非非:非非:原为佛家语,表示虚幻的境界。想到非常玄妙虚幻的地方去了。形容完全脱离现实地胡思乱想。含贬义。
无可非议:非议:责备,批评。没有什么可以指责的。表示做得妥当。形容人、事、思想等。
是古非今:非:认为不对,不以为然。指不加分析地肯定古代的,否认现代的。
其他如:非我族类 今非昔比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  物是人非 为非作歹 习非成是 泥古非今 面目全非 东隅已逝,桑榆非晚  塞翁失马,焉知非福
【迁移练习】
唐有二人,一老一少,席间论陈涉灭秦,老者曰:陈涉非(     )有兵家之能而灭秦。少者非(    )之,曰:此言非(     )也,陈涉胜于民心也。
【练习答案】
唐有二人,一老一少,席间论陈涉灭秦,老者曰:陈涉非(没)有兵家之能而灭秦。少者非(反对)之,曰:此言非(错误)也,陈涉胜于民心也。
【高考链接】
反古者不可非,而循礼者不足多 非:责难,认为不对
太初(颜太初,人名)为人,实宽良有治行,非狂人也  非:不是
发人之墓,非盛德事  非:不是
父未尝笞,母未尝非  非:责难,认为不对
23、 复   
【词义推导】
“复”的本义是“回来”“返回”。故又引申“回复”(话回来)“报复”(行为的回来)“还原”(返回不就是回到原处?)。虚化为副词即为“再、又”。
【词义例释】
(1)动词
①回来
昭王南征而不复。(《左传·僖公四年》)
——昭王远行南方却没有回来。
②恢复
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师说》)
——从师的风尚不能恢复,(由这里)就可以知道了。
③回答
不敢出一言以复。(《送东阳马生序》)
——不敢说一句话来回答。
④报复
(伍员)谓申包胥曰:“我必复楚国。”(《左传·定公四年》)
——伍员对申包胥说:“我一定要报复楚国。”
⑤通“覆”,遮盖,盖上
复之以掌,虚若无物。(《促织》)
——用手掌把它盖住,觉得手心里空空的,好像没有什么东西。
(2)形容词
①夹层的,双层的。
红罗复斗帐,四角垂香囊。(《孔雀东南飞》)
——用红罗做的双层的床帐,四个角上都挂着香囊。
②繁复,重复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陆游《游山西村》)
——山水一重一重的出现,前面似乎无路可走了,可是走过柳树茂密,山花鲜艳的地方,意外的又看到一个村庄。
(3)副词,再,又,还
诸将吏敢复有言当迎操者,与此案同。(《赤壁之战》)
——各位将军官吏如有再敢说应当投降曹操的,就和这个书案一样。
【成语助记】
周而复始:周:环绕一周; 复:又。转了一圈又一圈,一次又一次地循环。比喻事物的循环。指循环往复。
万劫不复: 复:恢复。指永远不能恢复。
死灰复燃: 复:再,重新。冷灰重新烧了起来。比喻失势的人重新得势。也比喻已经停止活动的事物重新活动起来或比喻原有的念头、想法重新出现。现常比喻已经消失了的恶势力又重新活动起来。含贬义。
反复无常:反复:颠过来倒过去;无常:没有常态。经常变化没有稳定状态,形容情况变来变去没有准确的时候。作主语、谓语;含贬义,形容人经常变卦。
山重水复:复:重复,重叠。指山峦重叠,水流盘曲。
其他如:髀肉复生 故态复萌 无以复加 无往不复      
【迁移练习】
天启年间,皇上好蟋蟀。江南成名找之,至一大观园,其中亭台楼阁。池水逶迤,水复(   )荡漾,成名掷一石子,波浪顿生,顷之,又复(  )如初。前行,一老人见之,问其话,成名不敢出言以复(   ),后老人自言因找蟋蟀至此,成名乃与之言,偕往求蟋蟀。得一,成名以其小,劣之。试令之与鸡斗,无不胜者。两人喜,相约明日复(    )往。
【练习答案】
天启年间,皇上好蟋蟀。江南成名找之,至一大观园,其中亭台楼阁。池水逶迤,水复(重叠,繁复)荡漾,成名掷一石子,波浪顿生,顷之,又复(恢复)如初。前行,一老人见之,问其话,成名不敢出言以复(答复),后老人自言因找蟋蟀至此,成名乃与之言,偕往求蟋蟀。得一,成名以其小,劣之。试令之与鸡斗,无不胜者。两人喜,相约明日复(再)往。
【高考链接】
文帝复封淮南厉王子四人皆为列侯  复:又,再
将修缪公之业,东复侵地,乃遂西入秦  复:恢复(收复)
芝(鲁芝,人名)倾心镇卫,更造城市,数年间旧境悉复  复:恢复
一旦以罪见黜,虽欲牵黄犬,复可得乎  复:又,再
崇宁五年,复左朝议大夫,提举鸿庆宫  复:又,再
离而合,合而离,离可以复合,而老不能再少  复:又,再
王无复言  复:又,再
参之于上古,复酌于见闻,乃能为圣人也  复:重复,反复
24、负     
【词义推导】
“负”的本义是“用背驮物”。故有“背、载”之义。抽象表达为“承担”如“负债”;背上背物,即背上有所“靠”,再引申为“依仗、凭借”;古代“败”用“北”表示,而“北”即“背”字,故又有“败”义。“失败”了当然“对不起”人(自己或他人)。
【词义例释】
(1)动词
①仗恃
秦贪,负其强,以空言求壁。(《廉颇蔺相如列传》)
——秦国贪心,倚仗它的强盛,用空话来求取(我们的)宝玉。
②以背载物
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愚公移山》)
——天帝被他的诚心所感动,命令夸娥氏的两个儿子背走了这两座山。
③担负,担当
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廉颇蔺相如列传》)
——衡量这两个办法,宁可答应下来,让秦承担理亏(的责任)。
④辜负,对不起
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廉颇蔺相如列传》)
——我实在害怕被您欺骗而辜负了赵国。
⑤背弃,违背
相如度秦王虽斋,决负约不偿城。(《廉颇蔺相如列传》)
——蔺相如估计秦王虽然实行了斋戒,也一定会背弃盟约,不补偿给赵国城池。
⑥覆盖
苍山负雪,明烛天南。(《登泰山记》)
——青苍色的山峰上覆盖着白雪,像明亮的蜡烛一样,照亮了南面的天空。
(2)名词,失败
不知彼而知己,一胜一负。(《孙子·谋攻》)
——不了解对方,却了解自己,胜败(的几率)各占一半。 
【成语助记】
负荆请罪:负:背着;荆:荆条。背着荆条向对方请罪。表示向人认错赔罪。
不负众望:负:原意为违背,背弃,后引申为辜负,对不起。没有令大家失望。在词义上,深孚众望和不负众望有相同之处,只是深孚众望程度更深一些。人们又根据这两个成语组合成一个新成语:不孚众望。其意为不能令大家信服。
如释重负:重负:重担子。像放下重担那样轻松。形容紧张心情过去以后的轻松愉快。作谓语、宾语、状语,形容消除紧张的心情。
负隅顽抗:负:依靠;隅:山势弯曲险阻的地方。凭借险阻,顽固抵抗。指依仗某种条件,顽固进行抵抗。作谓语、定语,含贬义。
久负盛名:负:承受,承担,引申为享有。长时期地享有好的名声。
其他如:忘恩负义 忍辱负重 负屈含冤 披裘负薪 皇天不负有心人
【迁移练习】
赵国得和氏璧,秦王闻之,负(    )强以城十五求之。赵国之臣纷议,蔺相如以为必许之.以负(   )秦曲。赵王召相如负(      )和氏璧往之。相如临行曰:“必不负(    )赵。”至秦,秦王不睬,相如知秦王负(    )约,令从怀璧归赵。后人评曰:秦王有妇人之仁,若执意求之,则胜负(    )不易量。
【练习答案】
赵国得和氏璧,秦王闻之,负(倚仗)强以城十五求之。赵国之臣纷议,蔺相如以为必许之.以负(使承担)秦曲。赵王召相如负〔背着)和氏璧往之。相如临行曰:“必不负(辜负)赵。”至秦,秦王不睬,相如知秦王负(背弃)约,令从怀璧归赵。后人评曰:秦王有妇人之仁,若执意求之,则胜负(失败)不易量。
【高考链接】
足下果不负天所付与、仆所期向  负:对不起,辜负
诸子酒酣耳热,辨难蜂起,各负气不肯相下  负:依仗,凭借
25、盖
【词义推导】
盖,原为茅草编织物,用来盖屋或遮蔽身体,引申出一般的器物的盖子和车盖。作动词时即为“遮蔽、掩盖”之义。把别人“盖”住自然就是“胜过、超过”别人。
【词义例释】
读音一:gài
(1)名词
①车盖
今已亭亭如盖矣。(《项脊轩志》)
——现在已经长得高高的,(枝叶茂盛),像车盖一样了。
②器物的盖子
合盖隆起,形似酒尊。(《张衡传》)
——盖子高高的鼓起来,形状像酒樽一样。
(2)动词
①遮盖
天似穹庐,笼盖四野。(《敕勒歌》)
——天像个帐篷,遮盖着大地。
②胜过,压倒
刘豫州,王室之胄,英才盖世。(《赤壁之战》)
——刘备是汉朝王室的后代,杰出的才能超过了当世之人。
(3)副词
①表肯定判断,原来是
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狼》)
——才明白前面的狼假装打瞌睡,原来是为了诱敌。
②表推测性判断,大概
未几,敌兵果舁(yú)炮至,盖五六百人也。(《冯婉贞》)
——不久,敌军果然抬着炮来了,大概有五六百人。
(4)语气词,用在句首,不译
盖一岁之犯死者二焉。(《捕蛇者说》)
——一年之中冒死亡的危险只有两次而已。
读音二:hé
疑问代词,通“盍”,何,怎么
技盖至此乎?(《庖丁解牛》)
——技艺怎么(精湛)到了这种地步啊?
【成语助记】
欲盖弥彰:盖:遮掩;弥:更加;彰:明显。想掩盖坏事的真相,结果反而更明显地暴露出来。
其他如:盖世奇功  盖棺论定  官盖如云  欲盖弥彰
【迁移练习】
姚鼐游泰山,路有树,枝枝相覆盖(     ),其叶如盖(     )。登之愈难,忆项羽气盖(    )世,又登之。见一古物,其文如新无损,盖(     )古人遗之。
【练习答案】
姚鼐游泰山,路有树,枝枝相覆盖(遮盖),其叶如盖(伞)。登之愈难,忆项羽气盖(超过)世,又登之。见一古物,其文如新无损,盖(大概)古人遗之。
【高考链接】
盖贤者视民如家,居官而不能忘其地者 盖:大概
死时盖年四十余  盖:大概
此乃盖滞于所见,不知适变  盖:大概
盖其性之笃厚然也  盖:发语词,因为
26、故
【词义推导】
“故”有两个基本义:一为“缘故”;一为“旧的”。由“缘故”虚化引申出“所以”和“故意、特意”(反向引申,故意即是无缘无故)等义。由“旧的”引申出“衰老”和“故人(有时特指前夫或前妻)、老友”等义。由“衰老”进一步引申出“死亡”之义。
【词义例释】
(1)名词
①缘故,原因
既克,公问其故。(《曹刿论战》)
——打胜了这一仗后,庄公问这次取胜的原因。
②事故,变故
乡园多故,不能不动客子之愁。(《报刘一丈书》)
——家乡多有变故,不能不使客居在外的游子担忧。
③旧交,老朋友
君安与项伯有故?(《鸿门宴》)
——你怎么和项伯有老交情?
(2)形容词
①旧有的,原来的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赤壁怀古》)
——那西边的旧营垒,人们说是三国时周瑜(大败曹操)的赤壁。
②衰老
弟走从军阿姨死,暮去朝来颜色故。(《琵琶行》)
——弟弟参军走了,养母也死去了。时光一天一天的流逝,我的容颜也衰老了。
(3)副词
①故意,特意
公子往,数请之,朱亥故不复谢。(《信陵君窃符救赵》)
——公子多次前往问候,朱亥却故意不肯回拜答谢。
②过去,从前
轩东故尝为厨。(《项脊轩志》)
——(项脊)轩的东面曾经做过厨房。
③仍然、仍旧
累官故不失州郡也。(《赤壁之战》)
——逐级提升仍然少不了当个州郡的长官。
④本来
此物故非西产。(《促织》)
——这种东西本来不是山西特产。
(4)连词,所以
故木受绳则直。(《劝学》)
——所以木材用墨线量过就会更直。
【成语助记】
欲擒故纵:故:故意。故意先放开他,使他放松戒备,充分暴露,然后再把他捉住。含贬义。
温故知新:故:学过的旧知识。指温习学过的知识,而得到新的理解和心得。也指回顾历史,对现在有新的指导意义。
安堵如故:堵:墙壁,居所;故:原来的。指相安无事,没有改变或十分安定。中性成语。
故步自封:故步:旧时行步的方法。遵行旧时的步法而封闭自己。喻墨守成规,不求进步。含贬义。
一见如故:故:故人,老朋友。初次见面就像老朋友一样合得来。形容初次相见就情投意合。
其他如:明知故犯  故弄玄虚  革故鼎新  欲擒故纵 不经世故 平白无故
【迁移练习】
项伯与张良有故(    ),遇项王欲杀刘邦,故(     )前往告良。良初见,问之:“公何故(    )至此?”伯具言所闻。良听之,急以告。邦故(   )嫌良告之迟,良细述原委,刘邦颜色少解。
【练习答案】
项伯与张良有故(交情),遇项王欲杀刘邦,故(所以)前往告良。良初见,问之:“公何故(原因)至此?”伯具言所闻。良听之,急以告。邦故(仍旧)嫌良告之迟,良细述原委,刘邦颜色少解。
【高考链接】
(吴公)故与李斯同邑而常学事焉  故:以前
吏问其故,咸言平常持米到洛,为卒司所抄,恒亡其半  故:缘故
故善日者王,善时者霸,补漏者危,大荒者亡  故:所以
俾知官可重来,其官可想,迎故官如新官,其主人亦可想  故:原来的
至蒙、诵滋甚,故蒙、诵在钱唐,勇势凌人  故:所以
故引擢孝宽至枢密以报之  故:因而,所以
27、顾
【词义推导】
“顾”基本义:“照顾”。由“照顾”可以引申出“顾念、顾惜”“回头看”等义。“只”“只是”是作为副词用。
【词义例释】
(1)动词
①回头,回头看
相如顾召赵御史曰。(《廉颇蔺相如列传》)
——蔺相如回头召来赵国的御史说。
②看,视
成顾蟋蟀笼虚,则气断声吞。(《促织》)
——成名看到盛蟋蟀的笼子空了,就(觉得)出不来气说不出话。
③看望,拜访
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出师表》)
——三次到我的草房之中看望我。
④关心
子布、元表诸人各顾妻子。(《赤壁之战》)
——子布、元表众人各自关心自己的妻子儿女。
⑤照顾
三岁贯女,莫我肯顾。(《硕鼠》)
——多年来我供养你,你却一点也不肯把我照顾。
⑥顾虑,考虑
但欲求死,不复顾利害。(《〈指南录〉后序》)
——只想要求得一死,不再考虑利害。
(2)连词
①表转折,只,只是
吾每念常痛于骨髓,顾不知计所出耳。(《荆轲刺秦王》)
——我每当想到这些,常常痛彻骨髓,只是想不出好的办法来。
②表反问,反而,难道
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为学》)
——人如果要立下志向,难道不如蜀地边远偏僻地方的和尚吗?
【成语助记】
三顾茅庐:顾:拜访;茅庐:草屋。比喻真心诚意,一再邀请。
义无反顾:义:道义;反顾:向后看。从道义上只有勇往直前,不能犹豫回顾。含褒义。
不屑一顾:顾:回头看。不值得一看,表示轻视看不起。
其他如:顾此失彼  顾名思义  顾盼生姿  顾影自怜 顾左右而言他
【迁移练习】
刘备欲振汉室,招贤才,三顾(   )孔明之庐。初始,其见远地有一草庐,以为孔明之庐,叩门问之,僮仆曰非也。刘备疑孔明之计,临行顾(   )之,后顾(   )反,再求之。如此再三,乃见。孔明因顾(     )其家人,则曰:“顾(    )吾念之,家人无以为托。”刘备令从安之,孔明方许。
【练习答案】
刘备欲振汉室,招贤才,三顾(拜访)孔明之庐。初始,其见远地有一草庐,以为孔明之庐,叩门问之,僮仆曰非也。刘备疑孔明之计,临行顾(回头看)之,后顾(还)反,再求之。如此再三,乃见。孔明因顾(关心)其家人,则曰:“顾(不过)吾念之,家人无以为托。”刘备令从安之,孔明方许。
【高考链接】
武侯浮西河而下,中流,顾而谓吴起曰 顾:回头
游者相顾,咸曰:此不知方外也?人间也?  顾:看
顾谓仇曰:“尔曹若健,远相避也。”  顾:回头
界渠未定,顾和好体重  顾:只是,不过
28、固
【词义推导】
“固”本义指“城墙坚固”。城墙坚固自然就能“坚持”不败,进一步引申出“顽固”之义。坚固有难以改变一直这样的内涵,故又虚化成副词“本来、原来、当然”等义。
【词义例释】
(1)形容词
①坚固
荆州与国邻接,江山险固。(《赤壁之战》)
——荆州和我国邻近接壤,江山险要坚固。
②固执,顽固
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愚公移山》)
——你的思想这样顽固,顽固到不能通达事理的程度。
③坚决,坚持
蔺相如固止之。(《廉颇蔺相如列传》)
——蔺相如坚决制止他们。
(2)名词,险要的地势
秦孝公据殽函之固。(《过秦论》)
——秦孝公占据着殽山和函谷关的险要地势。
(3)动词
①巩固,安定
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天时不如地利》)
——巩固国防不必靠山河的险要。
②坚守,安守
秦数败赵军,赵军固壁不战。(《廉颇蔺相如列传》)
——秦军多次打败赵国的军队,赵军坚守营寨不肯出战。
(4)副词
①表本来,原来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师说》)
——生在我的前面,他懂得道理本来就比我要早。
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报任安书》)
——人本来就有一死,只是有的人死得比泰山还重,有的人死得比鸿毛还轻。
②表确然,确实,实在
斯固百世之遇也。(《五人墓碑记》)
——这实在是百世难得的际遇啊!
(5)连词,表让步,固然
客主固殊势,存亡终在人。(陆游《剑门关》)
——攻守固然有不同的地利,但胜败最终决定于人和。
【成语助记】
根深蒂固: 固:牢固。比喻基础牢固,不易动摇。
固执己见: 固:固执,顽固;执,字面意思是拿着。顽固地坚持自己的意见,不肯改变。
其他如:固若金汤  君子固穷 事有必至,理有固然
【迁移练习】
齐据险地之固(    ),敌攻,将欲战。齐将田忌固(   )止之。以敌将屡有建树,有自满之心,日益骄固(  )。田忌故固(    )壁不战,方胜之。史论:齐固(    )有胜之势,且田忌有谋略,岂不胜哉?
【练习答案】
齐据险地之固(坚固),敌攻,将欲战。齐将田忌固(坚决)止之。以敌将屡有建树,有自满之心,日益骄固(固执)。田忌故固(坚守)壁不战,方胜之。史论:齐固(本来)有胜之势,且田忌有谋略,岂不胜哉?
【高考链接】
天下和洽,而固当改正朔固:本来        
美哉乎山河之固  固:坚固
境心相遇,固有时耶  固:难道
固争之,遂下有司议  固:坚持
华(人名)之未读者,二十年内书,若二十年外书,则华固已读尽之矣  固:确实
后至一密室,扃钥甚固  固:坚固
29、归
【词义推导】
从止,从婦省。本义:女子出嫁 “归”的基本义是“女子出嫁”。出嫁就是成年女子回到另一个家,故有“回家”“回国”之义,也即“归附、附属”于夫家了。出嫁含有把女儿送给别人之义,故又借作“馈”字而有“赠送”之义。 
【词义例释】
(1)动词
①女子出嫁
后五年,吾妻来归。(《项脊轩志》)
——此后五年,我的妻子嫁到我家来了。
②返回
相如既归,赵王以为贤大夫,拜为上卿。(《廉颇蔺相如列传》)
——蔺相如回国以后,赵王认为他是个贤能的大夫,封他做了上卿。
③归还
城不入,臣请完璧归赵。(《廉颇蔺相如列传》)
——如果十五座城不能归入赵国,请允许我把宝玉完好的归还给赵国。
④归属,归依
江表英豪咸归附之。(《赤壁之战》)
——江南的英雄豪杰都归附到他那里。
微斯人,吾谁与归。(《岳阳楼记》)
——没有这样的人,我又和谁在一起呢?
⑤归到一处,汇聚
众士慕仰,若水之归海。(《赤壁之战》)
——各位英雄豪杰都仰慕他,好像江河汇聚到大海一样。
【成语助记】
之子于归:“之子”:之,这;子,古代兼指儿女,在这里专指女性;“于归”:古代指女子出嫁。于,虚词,无实义;归,表示出嫁。
其他如:归心似箭 反璞归真 殊途同归 物归原主 解甲归田 完璧归赵 宾至如归 铩羽而归  众望所归
【迁移练习】
曹操进犯孙吴,而此时大小乔来归(   ),周瑜雄姿英,且吕蒙既归(   ),使江东之属归(   )之,孙权兵强马壮,曰:“吾纳贤进士,必胜之。”
【练习答案】
曹操进犯孙吴,而此时大小乔来归(女子出嫁),周瑜雄姿英,且吕蒙既归(回来),使江东之属归(归附)之,孙权兵强马壮,曰:“吾纳贤进士,必胜之。”
【高考链接】
因攻其军,尽破之以归秦 归:返回,回归
涣丧西归,道经弘农,民庶皆设盘案于路  归:返回,回归
归途见匠者作桶,取而戴于首  归:回来
天下怀其德而归其义  归:归向
至暮,哭而归,不食  归:返回,回来
30、国
【词义推导】
古代的“国”本义是“国都、首都”的意思。“国都”是一个国家的代表,所以又引申出“国家”的意义,并成为后来的主要意义。
【词义例释】
名词
①国家
即不幸有方二三千里之旱,国胡以相恤。(《论积贮疏》)
——如果不幸出现方圆两三千里的旱灾,国家用什么来救济他们?
②诸侯国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六国论》)
——六国灭亡,不是武器不锋利,仗打得不好,毛病出在贿赂秦国上。
③国都,京城
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岳阳楼记》)
——登上这座楼,就会有一种远离国都,怀念家乡,担心别人说坏话,满眼萧条,感伤到了极点而悲愤的情绪。
④地区,地域
逝将去女,适彼乐国。(《硕鼠》)
——我发誓要离开你,去到那欢乐的地方。
⑤国事
等死,死国可乎?(《陈涉世家》)
——同样是死,为国事而死可以吗?
【成语助记】
倾国倾城:原指因女色而亡国。后多形容妇女容貌极美。
其他如:安邦定国 国破家亡 国泰民安 经国之才 共商国是
【迁移练习】
苏轼左迁于杭州,去国(    )怀乡,然其生性豁达,未几,自谓此为乐国(     )。筑堤浚池,于国(    )于民有大利,其之于国(     ),亦足尽心耳也矣。
【练习答案】
苏轼左迁于杭州,去国(国都)怀乡,然其生性豁达,未几,自谓此为乐国(地方)。筑堤浚池,于国(国家)于民有大利,其之于国(国事),亦足尽心耳也矣。
【高考链接】
主少国疑,大臣未附,百姓不信  国:国家(国人)
故王者敬日,霸者敬时,仅存之国危而后戚之  国:国家
婴闻为人臣者,先君后身,安国而度家  国:国家



30、国
【词义推导】
古代的“国”本义是“国都、首都”的意思。“国都”是一个国家的代表,所以又引申出“国家”的意义,并成为后来的主要意义。
【词义例释】
名词
①国家
即不幸有方二三千里之旱,国胡以相恤。(《论积贮疏》)
——如果不幸出现方圆两三千里的旱灾,国家用什么来救济他们?
②诸侯国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六国论》)
——六国灭亡,不是武器不锋利,仗打得不好,毛病出在贿赂秦国上。
③国都,京城
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岳阳楼记》)
——登上这座楼,就会有一种远离国都,怀念家乡,担心别人说坏话,满眼萧条,感伤到了极点而悲愤的情绪。
④地区,地域
逝将去女,适彼乐国。(《硕鼠》)
——我发誓要离开你,去到那欢乐的地方。
⑤国事
等死,死国可乎?(《陈涉世家》)
——同样是死,为国事而死可以吗?
【成语助记】
倾国倾城:原指因女色而亡国。后多形容妇女容貌极美。
其他如:安邦定国 国破家亡 国泰民安 经国之才 共商国是
【迁移练习】
苏轼左迁于杭州,去国(    )怀乡,然其生性豁达,未几,自谓此为乐国(     )。筑堤浚池,于国(    )于民有大利,其之于国(     ),亦足尽心耳也矣。
【练习答案】
苏轼左迁于杭州,去国(国都)怀乡,然其生性豁达,未几,自谓此为乐国(地方)。筑堤浚池,于国(国家)于民有大利,其之于国(国事),亦足尽心耳也矣。
【高考链接】
主少国疑,大臣未附,百姓不信  国:国家(国人)
故王者敬日,霸者敬时,仅存之国危而后戚之  国:国家
婴闻为人臣者,先君后身,安国而度家  国:国家
31、过
【词义推导】
“过”的本义是“走过、经过”。“走过”别人自然就是“超过”了别人,做事“超过”太多会变成“过分”,物极必反,事情做得“过分”容易出现“过错”,出错当然就会被“责备”。
【词义例释】
(1)动词
①走过,经过
雷霆乍惊,宫车过也。(《阿房宫赋》)
——雷霆忽然震响,原来是宫车经过。
②胜过,超过
从此道至吾军,不过二十里耳。(《鸿门宴》)
——从这条路走到我们军营,不超过二十里路。
③拜访,探望
臣有客在市屠中,愿枉车骑过之。(《信陵君窃符救赵》)
——我有一个朋友在市井屠户之中,想要委屈您的车马去拜访他。
一日,大母过余(《项脊轩志》)
――有一天,祖母来看望我。
④犯有过错
过而能改,善莫大焉。(《左传》)
——犯了错误能够改正,是没有比这再大的好事了。
人恒过,然后能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一个人经常犯错误,这样就能(不断)改正(错误)。
⑤责备
闻大王有意督过之。(《鸿门宴》)
——听说您想要责怪他。
⑥过时,过去
花过而采,则根色黯恶。(《采草药》)
——开过花以后再采,根的颜色就会暗淡难看。
⑦交往,相处
过从甚密
――互相交往非常密切
(2)名词,过失,过错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劝学》)
——君子广泛的学习,并且每天检查反省自己,就会智慧通达,行为没有过错了。
(3)副词,过分,过于
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小石潭记》)
——因为那里的环境过于凄清,不宜久留,于是写了这篇文章就离去了。
【成语助记】
闻过则喜:过:过失、错误;则:就。听到别人批评自己的缺点或错误就很高兴。形容虚心接受意见。
白驹过隙:过:越过。本义指白色的骏马在缝隙前飞快地越过。比喻时间过得很快,光阴易逝。
其他如:代马依风、代人受过、代人捉刀、代为说项、瓜代之期
【迁移练习】
信陵君过(    )侯生门,闻侯生有才,欲过(    )之。令仆从访之,未果,信陵君督过(    ),仆从以为过(    )矣。又令访之,仆从再访,乃闻侯生外出,不过(     )几日便归。信陵君见侯生曰:“吾未能先闻之,是吾之过(    )也。”
【练习答案】
信陵君过(经过)侯生门,闻侯生有才,欲过(拜访)之。令仆从访之,未果,信陵君督过(责备),仆从以为过(过分)矣。又令访之,仆从再访,乃闻侯生外出,不过(超过)几日便归。信陵君见侯生曰:“吾未能先闻之,是吾之过(过错)也。”
【高考链接】
吾久不见贾生,自以为过之,今不及也  过:超过
(任峻)一岁断狱,不过数十,威风猛于涣(人名),而文理不及之  过:超过
察其秋毫,则大物不过矣  过:过失
弘微蔬食积时,哀戚过礼  过:超过
皆以过失袒谪,或以书丑得鞭  过:错误,过失
因遍读经史百家,过目成诵  过:经过
32、何
【词义推导】
“何”本义为“负戈而行”,故有“负荷”之义,是“荷”的初文。古人看见荷戈而行的士兵,第一个念头就是“他们往何处去?去干什么?”所以又用作疑问代词“什么”,进一步引申出表示程度的副词“多么”之义。
【词义例释】
读音一:hé
(1)代词
①什么
大王来何操?(《鸿门宴》)
——您来的时候带了什么?
②哪里,什么地方
豫州今欲何至?(《赤壁之战》)
——您现在想要到什么地方去?
③怎么
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您漂亮极了,徐公怎么能赶得上您呢?
(2)副词,多么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观沧海》)
——水面多么浩大,山岳岛屿高高地耸立在水边。
(3)助词,即今“啊”字
隐隐何甸甸,俱会大道口。(《孔雀东南飞》)
——车声隐隐甸甸的响啊,两人相会在大道口。
读音二:hè
动词,背、扛
尔牧来思,何蓑何笠。(《诗经·小雅·无羊》)
——你的牧人来了,披着蓑衣,戴着斗笠。
【成语助记】
曾几何时:曾:曾经; 几何:若干、多少。才有多少时候。指时间没过多久。 无可奈何: 如何,怎么办。指感到没有办法,只有这样了。
何足挂齿: 何:哪里。哪里值得挂在嘴上。不值一提的意思。作谓语、宾语,用于客套话。 何罪之有:有什么罪呢?用反问的语气表示清白无辜,没有过错。
其他如:何去何从  何罪之有  欲加之罪,何患无辞? 于心何忍  相去几何
【迁移练习】
苏武送匈奴使留汉者归国,与副将张胜及假(     )吏惠等募士百余人俱行,途遇险滩,假(  )舟渡,至匈奴,方知匈奴使假(   )也。州官闻知,急令属下捕之,属下求假(   ),州官不许,乃往。
【练习答案】
苏武送匈奴使留汉者归国,与副将张胜及假(临时充任)吏惠等募士百余人俱行,途遇险滩,假(借助)舟渡,至匈奴,方知匈奴使假(假的)也。州官闻知,急令属下捕之,属下求假(假期),州官不许,乃往。
【高考链接】
子何以中吾君 何:什么
草湿则生火,何足怪  何:什么
明日入对,徽宗问何以处之  何:怎么
将犬吠所怪,桀桀者必见锄也?何其仕与寿两穷如此?  何:怎么
仆常念百代之下,未必为不幸,何者  何:为什么
护儿曰:“陛下今何在?”  何:哪里
33、恨
【词义推导】
恨的本义是“感到遗憾”,程度加深即可引申出“怨恨、怀恨”之义。
【词义例释】
动词
①怨恨
公子往而臣不送,以是知公子恨之复返也。(《信陵君窃符救赵》)
——您前去(送死)我却没有送您,因此知道您会怨恨我而回来。
②遗憾
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出师表》)
——先帝活着的时候,每当和我谈到这件事,没有不对桓帝、灵帝(失政)表示叹息遗憾的。
【成语助记】
相见恨晚: 恨:遗憾。形容一见如故,意气极其相投。
遗恨千古: 遗恨:至死没有化解的悔恨,不如意。遗留的怨恨永远存在下去。
其他如:吞声饮恨 一失足成千古恨
【迁移练习】
刘兰芝与焦仲卿相爱,为焦母所拆,别时真乃“生人作死别,恨(    )恨那可论”,此恨(    )绵绵亦无所释.世人惜之也。
【练习答案】
刘兰芝与焦仲卿相爱,为焦母所拆,别时真乃“生人作死别,恨(愤恨)恨那可论”,此恨(遗憾)绵绵亦无所释.世人惜之也。
【高考链接】
寡人恨不用公叔座之言也 恨:遗憾,后悔
位不进,亦不怀恨  恨:怨恨
丧先太夫人,终身饮恨  恨:遗憾,后悔
34、胡
【词义推导】
胡,原指“兽颈下垂的肉”,(月,即“肉”)匈奴等一带少数民族多吃兽肉,故又称匈奴、西北各民族为“胡”。
【词义例释】
(1)名词
①兽类颔下的垂肉
狼跋其胡,载疐(zhì)其尾。(《诗经·豳风·狼跋》)
——老狼前进踩下巴,老狼后退绊尾巴
②古代泛指西部和北部的各少数民族,秦汉时多指匈奴
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报怨。(《过秦论》)
——匈奴人不敢南下来牧马,六国的士民也不敢拿起弓箭来报仇。
(2)代词
①什么
卒然边境有急,数千百万之众,国胡以馈之?(《论积贮疏》)
——突然边境发生紧急情况,数千百万的士兵,国家用什么发给他们粮饷呢?
②为什么,怎么
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归去来兮辞》)
——回去吧!家中的田园都要荒芜了,为什么还不回去?
【成语助记】
胡作非为:非为:干坏事。不顾法纪,不讲道理,毫无顾忌地做坏事。含贬义,指任意做坏事。
伊于胡底:到什么地步为止。形容对坏现象表示感叹。
其他如:胡服骑射
【迁移练习】
汉时,李陵受诏抗胡(   )人,后困降于胡。皇上诛其族。司马迁为之辩,谓上胡(   )不法先王之道,皇上斥曰:“一派胡言。”大臣皆不敢言。如此,国胡(   )以富强?
【练习答案】
汉时,李陵受诏抗胡(泛指北方边地与西域的民族)人,后困降于胡。皇上诛其族。司马迁为之辩,谓上胡(为什么)不法先王之道,皇上斥曰:“一派胡言。”大臣皆不敢言。如此,国胡(什么)以富强?
35、患
【词义推导】
患的本义是“担心、发愁”(患,由“串”和“心”组成,一串串的“心”,说明心事重重。自然是有发愁的事。)引申出“忧患、麻烦”。
【词义例释】
(1)名词
①忧患,祸害
马超、韩遂尚在关西,为操后患。(《赤壁之战》)
——马超、韩遂还在函谷关以西,成为曹操的后患。
②讳忌
此数者用兵之患也,而操皆冒行之。(《赤壁之战》)
——这几点都是用兵的大忌讳啊,可是曹操却都贸然去做了。
(2)动词
①担忧,忧虑
欲勿予,即患秦兵之来。(《廉颇蔺相如列传》)
——想要不给,却又担心秦兵到来。
②危害
故君之所以患于军者三。(《谋攻》)
——所以国君用来危害军队的情况有三种。
【成语助记】
患得患失: 患:忧患,担心。担心得不到,得到了又担心失掉。形容对个人得失看得很重。后引申为一味担心得失,斤斤计较个人的利害。
防患于未然: 患:灾祸;未然:没有这样,指尚未形成。防止事故或祸害于尚未发生之前。作谓语、宾语,指在事故发生前防范。
其他如:欲加之罪,何患无辞   内忧外患   患难之交   采薪之患  肘腋之患
【迁移练习】 
 汉时,李陵受诏抗胡(   )人,后困降于胡。皇上诛其族。司马迁为之辩,谓上胡(  )不法先王之道。皇上斥曰:“一派胡(  )言。”大臣皆不敢言。如此,国胡(  )以富强?
【练习答案】
汉时,李陵受诏抗胡(我国古代西北部民族的统称)人,后困降于胡。皇上诛其族。司马迁为之辩,谓上胡(为什么)不法先王之道。皇上斥曰:“一派胡(乱)言。”大臣皆不敢言。如此,国胡(什么)以富强?
【高考链接】
诸侯患楚之强 患:害怕,担心
县多奸猾,积为人患  患:祸患
方务去前之苛,犹虑未尽,岂有宽为患也  患:祸患
豪猾并兼,为人所患  患:害怕,担心
民田镜湖旁,每患湖溢  患:担心
36、或
【词义推导】
或有两个基本义:有人,有的人;或许,也许。由“有的人”引申出表示只有一部分的“有的”意义。
【词义例释】
(1)代词,有的(有的人,有的事物)
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六国论》)
——有人说:“六国交互灭亡,都是由于贿赂秦国吗?”
(2)副词
①也许,或许
越人语天姥,云霞明灭或可睹。(《梦游天姥吟留别》)
——吴越一带的人说起的天姥山,云霞忽明忽暗,或许能够看见。
②有时
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送东阳马生序》)
——有时遇到他发怒斥责,我的神色更加恭敬,礼节更加周到,不敢说一句话来回复他。
(3)连词,如果,假如
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水经注·三峡》)
——如果遇到皇帝有紧急命令宣召,有时早上从白帝城出发,晚上就到了江陵。
【成语助记】
多言或中:多言或中指多方面讨论之,有的可能中的;
其他如:智者千虑,或有一失
【迁移练习】
李蟠求学于韩愈,始或(    )于嬉,嗜玩,或(    )逃。愈惩其曰:“为学,贵在恒也。为学或(     )匪恒,则或(       )师焉,或否焉,小学而大遗。”李蟠闻后,方心定,乃有所成。众人以为愈之功。后或(     )责愈,以为童为学,当顺自然,后功或(     )未易量。
【练习答案】
 李蟠求学于韩愈,始或(迷惑)于嬉,嗜玩,或(有时)逃。愈惩其曰:“为学,贵在恒也。为学或(倘若)匪恒,则或(有的)师焉,或否焉,小学而大遗。”李蟠闻后,方心定,乃有所成。众人以为愈之功。后或(有人)责愈,以为童为学,当顺自然,后功或(或者)未易量。
【高考链接】
贾生数上疏,言诸侯或连数郡,非古之制,可稍削之 或:有的    
于时或荐太初(人名)博学有文,诏用为国子监直讲  或:有人
余或饮,或吟,或弈,或写小影,或评书画,或上下古今,或招人来,或呼车往,无须臾闲  或:都为“有时”
恐或乡邻或亲族也,某倒囊钱为阿婆寿  或:或许
逮风月清晖,或暮而尚留  或:有时
 37.疾
【词义推导】
“疾”甲骨文字形,象一个人腋下中箭之形,故本义为“中箭受伤”(此义消失)。后引申为一般的疾病。疾病自然会使人“痛苦”,因而令人“痛恨、厌恶”。由于弓箭速度很快,故“疾”又引申出“快速、急速”之义。
【词义例释】
(1)名词
①病,指常病,轻病
寡人无疾。(《扁鹊见蔡桓公》)
——我没有病。
②痛苦,疾苦
凡牧民者,必知其疾。(《管子》)
——凡是管理百姓的人,一定要知道他们的疾苦。
③毛病,缺点
必为有窃疾矣。(《公输》)
—— 一定是有偷窃的毛病了。
(2)动词
①患疾
其疾病而死,死而湮没不足道者,亦已众矣。(《五人墓碑记》)
——他们之中患病而死,死去默默无闻,不值一提的人也太多了。
②厌恶
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季氏将伐颛臾》)
——君子厌恶那些不说自己想要得到却要为自己找借口的人。
③痛心
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屈原列传》)
——屈原痛心怀王视听不明。
④痛恨
天下之欲疾其君者,皆欲赴愬于王。(《齐桓晋文之事》)
——天下那些痛恨自己国君的人,都想跑到您这里来申诉。
⑤妒忌,通“嫉”
膑至,庞涓恐其贤于己,疾之。(《孙膑》)
——孙膑到了(魏国),庞涓怕他比自己有才能,妒忌他。
(3)形容词
①急速,快捷
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三峡》)
——即使乘着快马加者风也不如他快。
②强,猛烈
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劝学》)
——顺风呼喊,声音没有加大,别人却能听得更清楚。
【成语助记】
积劳成疾: 疾:疾病。因长期过度劳累而得病。
讳疾忌医: 疾:疾病。隐瞒疾病,不愿医治。比喻怕人批评而掩饰自己的缺点和错误。
疾恶如仇: 疾:憎恨;恶:指坏人坏事。憎恨坏人坏事就像憎恨仇人一样。
疾风知劲草: 疾:迅速,猛烈;劲:有力量,坚韧。指在猛烈的大风中,可看出什么样的草是强劲的。比喻节操坚定,经得起考验
其他如;大声疾呼  痛心疾首  疾首蹙额  眼疾手快   奋笔疾书  愤世疾俗  衔枚疾走
【迁移练习】
 蔡人有足疾(  ),不能疾(  )走。家人寻医。镇上有医,术高,常解民之疾(  )苦。后蔡人愈,家人谢医曰:“乡间有庸医,尝疾(  )尔术,所幸未听之也。”医曰:“吾疾(  )天下如此者也。”
【练习答案】
蔡人有足疾(疾病),不能疾(快)走。家人寻医。镇上有医,术高,常解民之疾(痛苦)苦。后蔡人愈,家人谢医曰:“乡间有庸医,尝疾(嫉妒)尔术,所幸未听之也。”医曰:“吾疾(痛恨)天下如此者也。”
【高考链接】
憙以因疾报杀,非仁者心   疾:生病
官俟得才,可便力疾还府也   疾:疾病
38、及
【词义推导】
“及”的本义是“赶上”。由此引申出“比得上”“达到”等义。由“达到”引申出“趁着(那个时候)”“涉及”等义,再虚化为连词“与”。
【词义例释】
(1)动词
①追赶上
怀王悔,追张仪,不及。(《屈原列传》)
——怀王后悔了,(派人)追赶张仪,没有追上。
②到,到达
及滑,郑商人弦高将市于周,遇之。(《殽之战》)
——到来滑国,郑国的商人弦高将要到周去做买卖,遇到了他们。
③涉及
此其近者祸及身,远者及其子孙。(《触龙说赵太后》)
——这些人当中离得近的祸及自身,隔得远的祸害就会落到他的子孙身上。
④比得上
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您漂亮极了,徐公哪里赶得上您呢?
⑤接近
予之及于死者不知其几矣。(《〈指南录〉后序》)
——我接近死亡的情况不知道有多少次了。
(2)连词,表并列,和,与
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送之。(《荆轲刺秦王》)
——太子和知道这件事的宾客们,都穿着白色的衣服,戴着白色的帽子来送他。
(3)介词
①和,同,跟
宋公及楚人战于泓。(《左传·僖公二十二年》)
——宋公和楚国人在泓地作战。
②趁着……之时
而不及今令有功于国。(《触龙说赵太后》)
——却不趁着现在让他为国立功。
【成语助记】
过犹不及: 过:过分;犹:像,如同,犹如;不及:达不到。事情做得过头,就跟做得不够一样,都是不合适的。
望尘莫及: 莫:不;及:赶上。望见前面骑马的人走过扬起的尘土而不能赶上。比喻远远落在后面。作谓语,含贬义。
无所不及:及:达到。没有地方不能达到。
其他如:触手可及  鞭长莫及  及时行乐  爱屋及乌  迫不及待  驷不及舌  言不及义   噬脐何及  城门失火,殃及池鱼   风马牛不相及   可望不可及
【迁移练习】
 陈留为人善,才能非及(  )友人。一日,与友山中狩猎,见一兔,猛追之。殆及(赶上)之,忽见一蛇,兔脱,为蛇所伤而不知所措,及(  )友至,而毒已入心矣。陈留将死之时,曰:“此事及(  )友,及(  )家不宜扬。愿及(  )吾未去之时托孩于尔。清明及(  )中元,于吾墓焚纸而已。”言毕遂死。
【练习答案】
陈留为人善,才能非及(比得上)友人。一日,与友山中狩猎,见一兔,猛追之。殆及(赶上)之,忽见一蛇,兔脱,为蛇所伤而不知所措,及(等到)友至,而毒已入心矣。陈留将死之时,曰:“此事及(牵连到)友,及(到)家不宜扬。愿及(趁)吾未去之时托孩于尔。清明及(和)中元,于吾墓焚纸而已。”言毕遂死。
【高考链接】
公叔座知其贤,未及进  及:来得及
及宣帝起兵诛爽(人名),芝(人名)率余众犯门斩关,驰出赴爽  及:等到
芝(人名)以年及悬车,告老逊位  及:到
威风猛于涣(人名),而文理不及之  及:比得上
京西转运使配木石砖甓及工徒于一路  及:和
兄弟友穆之至,举世莫及也  及:比得上
及奉败,帝得憙书  及:等到
赐见君将,不及不对  及:到,周到
39、即
【词义推导】
即的本义是“走近、靠近”,(甲骨文字形是“俯身就食”之形),故引申为“立即、马上、就”等义。“走近”高处就是“登上”之义了。
【词义例释】
(1)动词
①靠近
匪来贸丝,来即我谋。(《诗经·氓》)
——(其实)不是来换丝,而是到我这里来商量(婚事)。
②登上(帝位)
昭帝即位,数年,匈奴与汉和亲。(《汉书·苏武传》)
——昭帝登上帝位数年之后,匈奴同汉朝和亲。
(2)副词
①表时间的相连,相当于“立即”“就”“就要”
项伯即入见沛公。(《鸿门宴》)
——项伯立刻进去会见沛公。
②加强肯定作用,相当于“就是”
吾翁即若翁,必欲烹而翁,则幸分我一杯羹。(《史记·项羽本纪》)
——我的父亲就是你的父亲,如果一定要烹你的父亲,那么,希望能分给我一碗肉羹。
(3)连词
①表假设。相当于“如果”“假设”。
即不幸有方二三千里之旱,国胡以相恤?(《论积贮疏》)
——如果不幸遇到方圆二三千里的旱灾,国家用什么来救急?
②表让步,相当于“即使”“纵使”“就算是”
即捕得三两头,又劣弱不中于款。(《促织》)
——就算是捉到了两三只(蟋蟀),又都很差很弱,不合规格。
(4)介词,表时间、地点,相当于“当”“就在”
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鸿门宴》)
——项王当天就留下沛公和他一起喝酒。
【成语助记】
一触即发: 触:碰;即:就。原指把箭扣在弦上,拉开弓等着射出去。比喻事态发展到了十分紧张的阶段,稍一触动就立即会爆发。作谓语、宾语、定语,比喻十分紧张。
若即若离:若:好像; 即:接近、靠近;离:疏远、离开。形容对人的态度似亲似疏,保持一定的分寸和距离。也形容含混不清。也可以形容忽远忽近。作谓语、定语、状语,形容态度不明朗。 俯拾即是: 俯:低头,弯腰;即:就。只要低下头来捡取,到处都是。形容多而易得。作谓语、宾语、补语,用于书面语。
稍纵即逝:纵:放;逝:消失。稍微一放松就消失了。形容时间或机会等很容易过去。作谓语、定语,用于时间或时机。
可望而不可即:即:接近。能望见,但达不到或不能接近。常比喻目前还不能实现的事物。
其他如:即事穷理  稍纵即逝  一拍即合  召之即来,挥之即去
【迁移练习】
庄公初即(   )位,即(   )令人击邻国,众人以为不妥。公曰:“不然,即(   )患邻之兵至。”固出兵。兵既出,庄公悔,使人阻。大败,卒三万葬于南山。国人指其址,曰:“此即(   )万人墓也。
【练习答案】
庄公初即(登上)位,即(就)令人击邻国,众人以为不妥。公曰:“不然,即(就)患邻之兵至。”固出兵。兵既出,庄公悔,使人阻。大败,卒三万葬于南山。国人指其址,曰:“此即(就是)万人墓也。
【高考链接】
吴起惧得罪,遂去,即之楚 即:则,就
诏即行所至,改除河中府临晋主簿  即:将要
憙年未二十,既引见,即除为郎中  即:立即,马上
假使圣人复生,即亦随而猾(扰乱)之矣  即:则,就
40、既
【词义推导】
“既”的本义是“尽、完”(甲骨文字形是“吃完侧身”之形)。由此引申出“已经、既然”“全”等义。
【词义例释】
(1)动词,完了,尽
言未既,有笑于列者曰:“先生欺余哉!”(韩愈《进学解》)
——话没有说完,在学生中就有人笑着说:“先生欺骗我啊!”
(2)副词
①表时间的过去或动作的完成。已经,……以后。
始皇既没,余威震于殊俗。(《过秦论》)
——始皇死去之后,他的余威还震慑着远方异地。
②表时间或行为承接,“不久”“一会儿”“后来”,有时“既而”连用
既又与汝就食江南,零丁孤苦,未尝一日相离也。(《祭十二郎文》)
——不久又和你到江南谋生,孤苦伶仃,我俩没有一天分开过。
③表范围。“全”“都”
肴核既尽,杯盘狼藉。(苏轼《赤壁赋》)
——菜肴全都吃光了,杯子盘子乱七八糟的放着。
(3)连词
①既然,已经
既来之,则安之。(《季氏将伐颛臾》)
——既然让他们来了,就要让他们安心。
②既……且……,既……又……,表两种情况同时存在
三军既惑且疑,则诸侯之难至矣。(《谋攻》)
——三军既迷惑又怀疑,那么诸侯进攻的灾难就到了。
【成语助记】
一如既往:一:完全;如:像;既往:从前。指态度或做法没有任何变化,还是像从前一样。作谓语、定语、状语。
既往不咎:咎:责怪。原指已经做完或做过的事,就不必再责怪了。现指对以往的过错不再责备。作谓语、定语,指对以往的错不再责备。 既来之,则安之:既:连词,既然。;安之:使之安。原意是已经把他们招抚来,就要把他们安顿下来。后指既然来了,就要在这里安下心来。
一言既出,驷马难追:既:已经;驷马:古代称同拉一辆车的四匹马。一句话说出了口,就是套上四匹马拉的车也难追上。指话说出口,就不能再收回,一定要算数。作谓语,指说话算数。
其他如:既来之,则安之 
【迁移练习】
苏轼于七月既望,与友乘舟游赤壁。既(     )而,浪生船摇,友欲归之,轼曰:“既(    )来之,则安之。”待波既(    )平,友方安。
【练习答案】
苏轼于七月既望,与友乘舟游赤壁。既(不久)而,浪生船摇,友欲归之,轼曰:“既(既然)来之,则安之。”待波既(已经)平,友方安。
【高考链接】
孝公既用卫鞅 既:已经
既得其理,不徒诵之,以夸诳于人,必也蹈而行之  既:已经
手书既成,辞师受《论语》《尚书》  既:已经
孝子既无兄弟,极须自爱  既:既然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