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郑强教授曾经说:“很多祖坟都守不到4代,反观潮汕地区,祖坟却能守

 逍遥_书斋 2023-09-18
郑强教授曾经说:“很多祖坟都守不到4代,反观潮汕地区,祖坟却能守到40代。”为什么大部分地方守祖坟很困难,而岭南地区却能守在这么久?
 
郑强的话,引起了大家的热议,有关于潮汕祭祀文化的,有关于南方祖坟的,也有关于游子远离故乡,到底该如何守护祖坟的。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曾经,这是一个非常隆重的祭祖仪式,可随着时间的推移,它却变成了很多人眼里的“放假”,这一天,很多人盘算的不是怎么去祭祖,而是去哪玩?甚至,很多人的一生里,都从未祭过祖!在清明节的节雨纷纷时,多少人还有“欲断魂”思念之情?告慰先祖们的习俗,早已不复存在!
 
这个观点是郑强教授在某一次演讲里提到的,他的话音一落,台下一片哗然,很多人憋着一股劲,想反驳他的观点,但又无从下口,不反驳,又被郑强教授戳到了良心最羞愧的地方,台下的人,只能哑口,无言!
 
祭祀的传统在当下年轻人的眼里,已经找不到存在的意义,人死如灯灭,对于过世的祖先,那是一段交给时间和岁月的历史,和年轻人的自身生活无关,他们信奉“信仰”,而不是鬼神之说,年轻人不认为去祖坟上祭拜祭拜,自己的一生就会财运亨通。
 
云祭拜的兴起更是让年轻人连回乡都省了,上个网,花点钱,点个按钮,要蜡烛有蜡烛,要鲜花有鲜花,1分钟走完整个祭拜流程,还解决了回乡的舟车劳顿之苦,各种因素的促使下,就造成了很多祖坟守不住4代的现象,但潮汕地区,为什么祖坟却能守到40代?
 
潮汕地区,家族观念根深蒂固,历来都重视家族文化的传承,宗寺祠堂是每一个家族孝道精神的汇集地,祠堂,更是一个家族的根!选址、设计、修建都是一个家族的大事,祠堂更是一个家族里神圣不可侵犯的场所,但凡家里有大事,都会开启祠堂,告慰先祖,开启祠堂还得有一连串的仪式感,能进祠堂祭祀的人,也有讲究。
 
在一辈又一辈人的传承下,祠堂文化,发展到今天,依旧浓烈,在外乡的游子,向外人提起家族的宗祠,和外乡人讲起他们宗祠的故事,都是充满怀念和自豪,祖祠,成了漂泊在外的潮汕人心中的牵挂,魂牵梦萦、生死相依的地方,那也是在外的潮汕人心之归宿!
 
家族观念,被潮汕人一代一代的传承了下来,一辈又一辈的人在老一辈的带领下,完成一次次的祭祖,对先祖的缅怀和尊重成了骨血里的情怀,这也是潮汕地区的祖坟能守40代的原因,每次祭祖,对潮汕人来说,都是大事,在外的游子都会尽可能往家赶。
 
而其他地区,很多家族都没有祖祠,一句“我们这不兴”就把祭祀文化给抹了过去,一代一代弱化祭祀文化,在加之南方很多农村家庭都在往城市搬迁,故乡,人口稀薄,守着故土的父母都已离世,那守护祖坟更是无从谈起,原因很简单,故乡没人!随着回乡的次数减少,祖坟的维护次数就相对减少,祖坟,很多都和那片故土合而为一。
 
随着时代的进步,“文明祭祀,移风易俗”成了当下年轻人极力倡导的一种祭祀方式,在城市的某个区域,设置集中的祭祀区,既减少了出行,又达到了祭祀的目的,这种祭祀区,多数都设在寺庙里,香蜡钱纸的焚烧得到有效的管控,避免了因祭祀而发生的火灾。
 
疫情期间,不方便出行,更是兴起了网络祭祀,哀思寄托了,形式也省了,这种形式的起意本是为了慰籍那些因客观原因不回归乡的外地游子的哀思,但越执行越变味,很多人把祭祀当成了一种必须完成的功课,在网上把流程走完后,就不再谈起回乡扫墓。
 
百里、千里之外的祖坟,只能遥收后世子孙在他乡的缅怀,一代比一代更少归乡,祖坟,守4代就成了问题,这种现象的造成,还有年轻人另一种思想有关,随着知识的普及,鬼神之说,已经不在有用,自强不息才是当代年轻人的使命。
 
有问题就靠实力解决它,而不是烧香求祖宗,“求祖先保佑”哪比得上自己动手、丰衣足食来得踏实,没有需求,又没有祖祠,更没有代代相传的祭祀,这也难怪南方的祖坟守不过4代,这不是年轻一代人为的行为,而是时代进步的一个改变。
 
传统文化的持久与否和时代背景有关,跟着时代发展而行就好,或许有一天,新一代的年轻人们,又会再把祭祀文化再创热度,再次弘扬!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