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千万不要和太穷的人走得太近”

 如一精进 2023-09-18

最近和朋友聊天,说起人都中年,最怕什么?

朋友脱口而出:“穷!”

仔细想想,的确如此。

每天一睁眼,我们就要挑起生活的担子。

世人慌慌张张,只为碎银几两。

但很多人哪怕拼尽全力,依旧像是《穷爸爸富爸爸》里,不停蹬着小毛腿拼命跑,困在原地的小老鼠。

作者清崎在书中写道:

“人之所以穷,不在于他能赚多少钱,而在于他的想法和行动。

没有掌握财富的底层逻辑,一辈子也只能打工。”


说到底,赚钱并非靠蛮力,不改变“穷人思维”,就算再努力也毫无意义。

比贫穷更可怕的,是你的“穷人思维”。

图片

嘴穷:爱找借口,总是抱怨

《围城》里的方鸿渐,家庭条件优渥,父亲是有名的乡绅。

相比同龄人,起点显然更高一层。

但他在国外留学期间,抱怨生活条件太差。

身边没一个帮衬的朋友,导致学业荒废,四年换了三所学校。

眼看毕业在即,为了应付父亲和岳父,他花30美元买了一个假文凭。

因为才疏学浅,他在三闾大学任教时表现一般,同事瞧不起,学生也不待见。

但他一味埋怨,认为同事排挤他、容不下他。

从不花时间学习和提升自己,最后被校长辞退。

事后,他依旧怨声载道,抱怨命运不公,别人靠着裙带关系混得风生水起,自己却屡屡碰壁,穷困潦倒。

一手好牌,打得稀烂。

很认同一句话:

“抱怨表面上是简单倾诉,本质上却是一场自我麻痹。”

它只会让我们将失败归因于别人,从不反省自身,让自己在错误的泥潭越陷越深。

生活中像方鸿渐这类人比比皆是:

自己不努力奋斗,却吐槽父母农村出身,没法提供富裕的经济条件;

下班回家只会刷视频,家务活从不搭把手,却嫌弃家里太乱,孩子不听话;

对待工作敷衍马虎,却抱怨同事“太卷”,害自己业绩总是垫底。

遇事只知抱怨的人,不仅处理不好眼前事,还会让生活陷入一团乱麻。

只有学会向内探求,反躬自省,问题才能迎刃而解,人生才会顺风顺水。

人生在世,遭遇人生低谷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习惯性抱怨,一味“嘴穷”,而不寻求改变。

图片
图片

眼穷:目光短浅,只顾眼前

网上看过一个帖子。

有位女生大学期间喜爱写作,文学才华得到系里领导的赏识。

本科毕业时,系领导找到她,说可以给她争取一个留校的名额,不过需要向学校交一笔3万的保证金。

因为只有研究生才能留校,这笔保证金以后会退还。

她在心里算了一笔账:

半年学费要1200,一个月的生活费是100,一笔稿费才15元,要凑3万元,简直比登天还难。

为了供她读大学,父母省吃俭用,一分钱掰成两半花,家底早已掏空。

于是,她瞒着父母,给系领导回话,说不想留校,要尽快工作。

她回到老家地级市报社当了一名记者,后来纸媒逐渐衰落,她被迫另谋出路。

而那些留校的同学,要么继续深造,成为本校的青年才俊,要么跳槽到其他高校,发展顺利。

多年后,当3万块对她来说不再是难事时,才鼓起勇气和父母坦露此事。

她父亲听完,眼眶湿润地说:

“富人思来年,穷人顾眼前。

其实,如果你当时和家人商量这事,我们就算砸锅卖铁、四处求人,也会给你想办法。

因为这个机会来之不易。”


人常常放大眼前的困境,而忽视事情背后的发展机遇。

眼穷的人,过于看重当下小得小失,不懂长远规划,不会为未来蓄势。

往往错失大好时机,将自己囿于一亩三分地。

图片
图片

耳穷:耳根子软,缺乏主见

作家李维文在《社交减负》中讲过一个咨询者的故事。

朱女士有一位朋友在做产品代理,对方经常在微信里向她推销产品。

她虽心生不悦,但不好意思直接拒绝。

一次,对方居然不请自来,带来一堆产品到家里,让她先体验一下。

朱女士表示最近房贷压力大,手头比较拮据。

没想到对方大手一挥地说:

“没关系,咱俩这么熟,你先用,等有钱了再说。”

之后,她就经常收到对方寄过来的产品,而且产品种类越来越多。

每隔一段时间,对方还询问她产品用得怎么样,有哪些地方需要改进。

然后就抱怨说公司在催回款,提醒她及时付款。

这种状态,一直持续了半年。

就这样,朱女士白白花钱买了一堆用不上的产品,这让她懊悔不已。

生活中,总有一些人耳根子软,碍于情面。

明明心里排斥,却不敢果断拒绝。

要知道,缺乏主见,当断不断,换不来别人的尊重,反而给了他人得寸进尺的机会。

很多时候,我们踮起脚尖帮人,盲目听信他人的意见,结果往往是自己买单。

“耳穷”的人,总是委屈自己,成全别人,让自己陷入麻烦和纷争。

拥有自己的判断力,才不会因为耳边的声音迷路。

图片

图片

心穷:贪心太过,耗费精力

部门同事小李,985名校毕业,工作稳定。

家里就她一个孩子,父母都有退休费,可她却是一个“抠抠搜搜”的人。

明明有车,却为了省点油费,总是厚着脸皮,蹭同事的车上下班。

看到同事带饭,不假思索地使唤别人“反正你也要做饭,给我也带一份”。

不仅如此,她还时不时薅公司的羊毛,把放在卫生间的纸巾偷偷塞进提包,带回家里。

小李看似精打细算,却将自己淹没在日常琐事里,就连工作也是推三阻四。

出了岔子,就把黑锅甩到别人身上。

遇到好处,自己没出力,也要分一杯羹。

时间久了,不仅工作能力没提升,大家慢慢看出了她的人品,都不和她来往。

最后,公司部门需要精简人员,小李理所当然的出现在了裁员名单上。

老话说:

“捡了芝麻,丢了西瓜。”

人的时间精力有限,在贪小便宜事上耗费的精力多了,留给经营自己的精力就少了。

作家吴军曾在《格局》里提到自己的一段经历。

他早些年工作时发现,一份销售合同非常厚,因为每一页都留了大量空白用来描述细节。

为了省纸,他在数据库中进行调整,把那些很短的条款合并在一页纸上。

他以为领导会表扬他,可领导却说:

“在办公室,永远不要省纸。”

吴军这才明白领导的用意,不要为了省小钱而浪费心力。

人只有抓大放小,才能提升格局,集中精力把该做的事情做到极致。

真正通透的人,宁愿被别人占便宜,也不会将功夫浪费在“走捷径”,这才是一个人最大的精明。

商业顾问刘润曾说:

“普通人改变结果,优秀的人改变原因,而顶级优秀的人改变思维模型。”

人生在世,最怕的是自我设限,在过去的泥潭里裹足不前。

只有撕下“穷人思维”,我们才能由内而外不断强大,创造更多机会与价值。

管住嘴,遇事沉着,静心解决;

睁大眼,挣脱当下,着眼未来;

静心听,学会辨别,吸收借鉴;

打开心,集中精力,终身成长。

点亮在看愿你不断丰盈思维,厚积薄发,发挥杠杆作用,用一个点撬起自己的人生。

 / 重要提示 /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