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孢子丝菌病

 内科博士符医生 2023-09-18

由申克孢子丝菌及其卢里变种引起的皮肤、皮下组织、黏膜和局部淋巴系统的慢性感染,偶可播散至全身引起多系统损害。

皮肤接触带菌植物或土壤后可引起感染。孢子偶可经呼吸道侵入肺部或血行播散至内脏及骨骼。

早期病变表现为真皮非特异性肉芽肿;成熟皮损中央为化脓区。

根据临床表现、真菌培养和组织病理检查可明确诊断


表现

南方多见,在黑龙江、吉林省、山东省等部分地区亦有小范围流行,多累及农民、矿工、造纸工人。本病一般可分为四型:

局限性皮肤型

亦称固定型。好发于面、颈躯干和手背,常局限于初发部位。皮损表现为丘疹、脓疱、疣状结节、浸润性斑块、脓肿、溃疡、肉芽肿、脓皮病样或呈坏疽样改变。


皮肤淋巴管型

较常见。原发皮损常在四肢远端,孢子由外伤处植入,经数日或数月后局部出现一皮下结节,进而表面皮肤呈紫红色,中心坏死形成溃疡,有稀薄脓液或覆有厚痂(孢子丝菌性初疮),数天乃至数周后,沿淋巴管向心性出现新的结节,排列成串,可延伸至腋下或腹股沟淋巴结,但引起淋巴结炎者甚少。旧皮损愈合的同时新皮损不断出现,病程延续数月乃至数年。

皮肤播散型

可继发于皮肤淋巴管型或由自身接种所致,于远隔部位出现多发性实质性皮下结节,继而软化形成脓肿,日久可溃破。皮损可表现为多形性。

皮肤外型

又称内脏型或系统性孢子丝菌病,多累及免疫力低下者,由血行播散引起,吸入孢子可发生肺孢子丝菌病,还可侵犯骨骼、眼、中枢神经系统、心、肝、脾、胰、肾、睾丸及甲状腺等器官。


相关检查

病灶组织液、脓液或坏死组织涂片,革兰染色或PAS染色,高倍镜下可见G*或PAS阳性的卵圆形或梭形小体;真菌培养可见初为乳白色酵母样菌落,以后成为咖啡色丝状菌落。

鉴别

与皮肤结核、着色芽生菌病、梅毒树胶肿、脓皮病及皮肤肿瘤等进行鉴别。


治疗

系统药物

碘化钾是治疗孢子丝菌病首选药,常用10%碘化钾溶液口服,儿童用量酌减,疗程一般为2-3 个月,皮损消退后需继续服药3~4周以防复发。

可选用伊曲康唑,疗程一般3~6 个月,有较好的安全性,治愈率较高。或用特比萘芬3-6个月。

病情严重者可用两性霉素B。

物理药物

局部温热疗法可控制组织内真菌生长,温度应达40~43°C左右,早晚各1次,每次30分钟,部分患者可在1 ~4个月内治愈。

预防

流行区应对污染的腐物杂草焚烧清除,尽量消除传染源;

从事造纸、农牧业的人员应做好个人防护,切断传染途径;

一旦发生皮肤外伤,要及时处理,以免感染。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