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乡土散文:追思我的爷爷

 梦回乡关 2023-09-18 发布于浙江

我的爷爷已经去世32年了,很想写篇追思、追忆爷爷的文章,然情至深处,却不知该于何处下笔了。

时间如白驹过隙,转眼间我已到不惑之年,我想是时候动笔,以此篇作为留念,追思先辈,愿祖辈的往事成为我永久的记忆,并以此来勉励后辈。

我爷爷出生于1913年,从小勤奋好学,考中师范,之后又去静乐县教育机构进修。从此,教师生涯之路伴随爷爷一生。

听父辈讲,爷爷年轻时因受历史变革的影响(成分不好),在静乐县关过禁闭。受此影响曾得过一场大病,双目冥眗亡见,但他并没有被压垮倒下,病好后继续他的教育生涯。

从我记事起,爷爷是一名退休教师,中共党员,德高望重,深受乡亲们的尊敬和爱戴。我们家是一个大家庭,有爷爷、奶奶、父母亲、叔叔、大姑(已出嫁)、二姑、哥哥、姐姐和我。

爷爷与奶奶原本都是静乐县人,奶奶出生于丰润镇李姓大户人家,与爷爷的家乡马坊镇两地相距七十来华里。

母亲刚刚上完初中,便经人介绍嫁给了父亲,迎接她的是三间空荡荡的大屋子(以前叫厅)、没有席子的土炕、早已见底的米柜面缸,还有未成年的小叔子、小姑子。

叔嫂间、姑嫂间、婆媳间在一个家相处了几年、十几年,甚至几十年,没有打过吵过,没有骂过嚷过,甚至没有脸红过。几十年来,我时常去想其中的缘由,猜测大抵是源于他们那一辈人发自心底的善良与朴实罢。

儿时的记忆里,爷爷一刻也闲不住,经常会拿着箩筐小锹拾粪,或是去村对面的太山上、去田间地头给兔子拔草、拔龙须(做扫帚的一种植物)、采药(有柴胡、黄芩、车前草、马兜铃等等)。那时家里养了好多兔子,养大就可以卖给供销社收购处,贴补家里用。

爷爷懂医学,会开药方,特别是他的针灸、拔罐、推拿,在十里八乡都很有名气,经常会有人来家里针灸治病,而且爷爷分文不收。

记得有些病人行走不方便,家人叫爷爷扎针,他急急忙忙穿上鞋子,鞋跟都顾不上弄好,就跑去病人家里,不厌其烦地给人治病。


爷爷还写得一手好毛笔字,功底深厚,年末了,村里很多人都会拿着裁好的对联纸,来找爷爷写对联。

爷爷给每家琢磨一副对联,力求贴合实景反映一年的家庭情况,遇到了母慈子孝的,爷爷的对联就是一副名副其实的表彰信,来往的人看了都直夸。

临近过年,爷爷好多天都忙得不亦乐乎,写好后一副一副地卷好捆好,然后小心翼翼地摞起来。

我上小学时,那时的作业本都是买大纸自己裁,爷爷会帮我裁好订起来,寒暑假期,爷爷每天都会耐心地辅导我和同学做作业,做完后,我会陪着爷爷一起扎扫帚。

记得每年过年前,县教育局会把慰问品和慰问信送到家里,有年画、茶具、保温瓶等,家里人会把红色的慰问信,贴在用于顶住房屋主木梁的短墙上,一家人乐呵呵地看着慰问信,这是对爷爷在静乐县教育事业上做出贡献的肯定。

听父亲说,爷爷是公认的好老师,和学区校长的工资相同,先后在邻村、马坊镇、王村乡、步六社乡等地任教。

爷爷秋季带着学生去地里拾麦穗,给家庭贫困的孩子买笔墨纸砚,因年轻时饱受饥饿落下了胃病,不能吃莜面(晋西北特产主食,耐饥不宜消化),家里每次吃莜面的时候,奶奶就给爷爷擀豆面条,把炼好的羊尾油用菜刀削一点放碗里,爷爷津津有味地吃着。

我感冒了头疼发烧,爷爷就给我在额头和太阳穴两边、胳膊上做推拿,嘴里在默数……每一只胳膊推拿一百次。

那会过年的时候,乡亲们请吃饭,爷爷都会带着我去,有吃小炒肉、大烩菜、豆芽菜等,我在家里最小,受到爷爷奶奶的倍加疼爱,有啥好吃的也给我留着,亲戚拿来的罐头打开我第一个吃,那种味道简直无法用语言来形容。

中午和晚上,爷爷坐在屋檐下就会捣鼓他的旱烟袋,有时候烟油会把烟杆堵塞,他就会用细铁丝在灶火里烧红疏通烟袋杆,发出吱吱啦啦的声音,通好后继续乐滋滋地抽着旱烟。

爷爷的眉毛胡子都白了,但脸膛气色很好,显得神采奕奕,可谓是“容光焕发神炯炯,烟云飘绕人生乐”。


爷爷有时候看见家里通往街上的小巷子里的卫生脏乱差时,就会拿起扫帚、铁锹、箩筐,把小巷子里打扫得干干净净,爷爷就是一个闲不住的白发白胡子老头。

像爷爷这样,乐于助人,在村子里地位都是很高的,走到每家门口,都是有人主动和他招呼的,虽然无外乎是你吃了吗,你到哪去等等。

1990年夏天的一个晚上,爷爷去上厕所,在院子里摔倒了,导致脑出血偏瘫,从此缠绵病榻,不能自理。

奶奶、父亲、叔叔、二姑轮流伺候着,一直到农历九月十八日早晨,受尽病痛折磨的爷爷安详地走了,全家人肝肠寸断,撕心裂肺,沉浸在无限的悲痛中。

当我推开门时,看见奶奶、叔叔、哥哥正在给爷爷穿寿衣,泪水模糊了我的双眼,爷爷永远离开了我们(享年78岁)。

当天晚上繁星满天,我们父子四人(父亲、叔叔、哥哥、我)把爷爷的遗体安放在棺木里。我把爷爷生前用过的旱烟袋放进棺材里,把针管(给人治病针灸用的针)一直珍藏至今,因为这是爷爷的遗物,也是对爷爷的一个念想。

农历十月初一下葬的那天,村里很多人前来为爷爷送行,其中不乏步履维艰的老人……音容宛在伤永世,神魂离去忆永别。

爷爷虽然走了,但他却留给我很多做人的道理。他那大山般浑厚宽广的胸怀,那大公无私,勤俭持家,生活简朴的高尚品格和拼搏敬业的精神……永远激励着我在工作岗位上,勤勤恳恳,默默无闻地奉献着。

自1993年到青海参加工作后,就很少给爷爷上坟祭祀了,总是怀念起爷爷,怀念他慈祥的笑容,怀念他爽朗的笑声……

爷爷,我们阴阳相隔,立秋的阵雨带去我们的思念,阳光又带来你对我们的庇佑,终是纸短情长,夜静思念绵绵。今借清代宋凌云的诗句,来表达我此时的心情:

吴树燕云断尺书,迢迢两地恨何如?

梦魂不惮长安远,几度乘风问起居。

有时,我想爷爷那个年代的人,也许是最苦难的一代人,他们经历过家庭的变故,国家的动荡,生活的磨难与彷徨……他们也是最坚韧的一代,在不幸中出生,在希望中成长,在奋进中翘望与畅想……他们是受得了苦,拼得了命的一代!生活中先甜后苦,容易让人消沉颓废,生活中先苦后甜,反而更容易让人懂得珍惜与坚强。

书于爷爷去世32年立秋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