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98年6月24日,71岁的朱元璋病危。 临终前,他紧紧拉住一直侍奉在旁的翁妃,郑重其事地问道:“爱妃,可愿永远陪着朕吗?” 翁妃不知皇上何意,只是习惯性地忙叩头答道:“臣妾愿永远侍奉皇上!” 朱元璋松开手,满意地点点头:看来还是有人心甘情愿陪他去死的。 可惜,朱元璋和翁妃俩人的想法,压根就不在一个频道上。 朱元璋希望自己死后,这些年轻貌美的妃子们能继续到另一个世界陪她,而翁妃的回答则完全是一句客套,这个世界上哪有什么永远,她这么回答,不过只是想讨老皇帝的高兴罢了。 翁妃一句原以为是保命的话,哪成想却成了一道催命符。 朱元璋驾崩前,给皇太孙朱允炆留了一道匪夷所思的遗诏: 命后宫中所有没生过孩子的嫔妃和十几名宫女殉葬。 此诏一出 ,后宫顿时哭声震天,像炸开了锅,有人为死去的皇帝,也有人为即将死去的自己。 ![]() 一、什么是殉葬?殉葬,是古代的君主、王公贵族们通过杀祭活人,来为墓主陪葬的丧葬制度,是一种早在原始社会末期就出现的社会陋习。 古代的人非常迷信,他们认为人死之后并不会消失,而是会随着灵魂到另一个世界,继续生前的生活。 为了保证自己到另一个世界,依旧能过上骄奢淫逸、享乐无极的生活,那些独揽大权的君主或王公贵族,恨不能将生前的一切美好东西都带走。 为此,他们才会在墓穴里,陪葬价值连城的金银珠宝、车马乐队、服饰食物等生活用品,也会在墓穴里,陪葬奴仆、娇妻、美妾、侍卫、军队等有生命的东西。 ![]() 1950年,考古专家在今河南安阳武官村,发掘了一座商代贵族大墓,结果打开一看,墓中尸骸遍地,殉葬人数竟高达到79人之多! 他们的姿势或站或卧或跪,即使死了,也要对墓主人表示绝对的恭敬和顺从。 这些人生前要么是墓主人的宠妾或歌姬,要么是侍卫或近臣,他们的身份各异,死法也不同,有被砍头的,有被吊死的,有被绳索勒死的,还有被毒死的,被灌水银的,被活埋的,被铁钉固定的…… 人殉的死亡之惨,绝对超乎你的想象。 这才只是一个商代的贵族墓,如果是天子墓,陪葬的人数会更多。 ![]() 到了春秋战国时期,一些开明的君主开始良心发现,让活人殉葬这种方式太过残忍了,于是便开始制作陶俑代替真人殉葬。 在这些以陶俑殉葬的君主里,最具代表性的就属秦始皇了。 为了死后继续震慑六国、让六国彻底臣服,秦始皇不惜花费举国之力,在地下建立了一个庞大的“陶俑军团”。 这,就是我们现在称为“世界第八大奇迹”的秦始皇兵马俑。 公元前210年,秦始皇在沙丘突然驾崩,即位的秦二世为了打击政敌,和证明自己的合法性,在宫中大开杀戒,他不仅杀掉了自己所有的姊妹兄弟,还亲自下令:
秦二世一句话,就让后宫里数以百计的鲜活生命,化成了一抔黄土。 西汉建立后,汉高祖刘邦作为历史上第一个平民皇帝,深知百姓的不易,于是,他严令不管是皇帝,还是勋戚,一律不许让活人殉葬,殉葬制就这样在历史上消失了1000多年…… 直到金、元、明初,殉葬制又出现了死灰复燃的迹象! ![]() 二、殉葬的过程是怎样的?我们以明朝初年的殉葬制为例。 朱元璋死后,南京城一直流传着一首民谣:“南京有三怪,龙潭的姑娘像老太,萝卜当作小菜卖,十三个城门抬棺材。” 这首民谣其实是有现实依据的。 明代学者朱国桢在所著《皇明大政记》上,曾说过:朱元璋下葬那天,“而发引,各门下葬”。 有人不禁就问了,多个城门同时打开,各抬出一具棺材,这是不是为了迷惑盗墓贼啊? 多门下葬、设置疑塚,这种反盗墓手段,三国曹操曾用过一次。 但此时,人人都知道朱元璋和马皇后一起埋在了孝陵,他根本就没有设疑塚、迷惑盗墓贼的必要啊! 唯一合理的解释,就是这十三个城门抬出去的棺材里,除了有一具是朱元璋的,其他都装着被殉葬的后妃和宫女们。 为朱元璋殉葬的后妃有多少人? 正史中并无确切记载,明末毛奇龄在《彤史拾遗记》中给了一个大致的数字: “太祖以四十六妃陪葬孝陵,其中所殉,惟宫人十数人。” 据毛奇龄所说,为朱元璋殉葬的人数共计有46人,其中有10几个是宫女。 为了让这些殉葬后妃们心甘情愿地赴死,朝廷会给她们赏赐一定的好处。 其一,会将她们的父兄破格提拔为“千户”、“百户”,而且这种官职和待遇还能世袭,这些人家就是所谓的“朝天女户”,顾名思义,就是朝拜天子的女人家庭。 其二,会提高这些后妃的位份,对她们进行追谥,比如明宣宗死后,为他殉葬的嫔何氏、赵氏、吴氏等,都被抬为妃、贵妃位,而且都被赐予了“贞顺”、”贞静“等美谥。 只不过,这些封赏,这些被逼殉葬的可怜女子是看不到的。 自朱元璋重启殉葬制后,他的后代子孙纷纷效仿。 之后的明成祖、明仁宗、明宣宗、明代宗驾崩时,都保留了令后妃殉葬这一旧俗。 幸而到了明英宗朱祁镇时,他不忍看到相濡以沫的钱皇后被杀,才废止了这一惨绝人寰的殉葬制。 ![]() 三、殉葬的后妃是怎么死的?被逼殉葬的后妃,大致有这五种死法: 第一种、白绫吊死。 公元1424年8月12日,明成祖朱棣驾崩,临终前,他要求32位嫔妃为他殉葬。 朝鲜《李朝实录》详细记载了给明成祖殉葬的嫔妃,集体从殉的过程。
由此可见,殉葬也是有一套标准的流程可循的: 首先,这些被要求殉葬的妃子和宫女们要先沐浴、更衣,换上华服; 其次,临死之前,集体在大殿上,吃一顿丰盛的上路饭,不过这时应该没人能吃得进去; 吃过饭后,她们会被带到一个房间里,保证每个人的面前,都有一张小床和一条白绫。 最后,“监刑”太监,会命令她们站到木床上去,等她们把头伸进白绫中,太监就会快速把小床抽走。 她们死后,会被放入提前准备好的棺材里,陪葬在老皇帝周围。 ![]() 在给明成祖殉葬的32个人中,有2个是朝鲜进献来的女子——韩美人和崔美人。 临死前,继位的明仁宗亲自来与她们“辞决”。 韩氏跪倒在仁宗面前,苦苦哀求说家里还有老母需要奉养,恳请仁宗放她回国,可仁宗不为所动。 韩氏上吊前,望着她的乳母,哭得撕心裂肺:“娘,我去了!娘,我去了!” 韩氏话音刚落,32个正值花季的女子,就这样被活生生地吊死。 ![]() 第二种、坑杀活埋。 这种方式虽然延长了后妃的生命,却比之第一种死法要残忍得多。 殉葬后妃被驱赶到墓穴里后,虽然看似能苟延残喘,但没有食物、没有水、甚至没有光明,这些可怜的女子,只能在黑暗中守着一具尸体,比起肉体上的疼痛,这种心灵上的绝望才是真的令人恐怖。 当墓穴中的氧气,慢慢被消耗殆尽,她们离死亡也就越来越近了。 当人体因缺氧而产生窒息的感觉时,四肢会不自觉的挣扎、抽搐,为了获取更多的氧气,双腿也会尽可能地张开。 可惜,这些挣扎都是徒劳的,每一个被殉葬的妃子,都会在绝望中痛苦地死去。 ![]() 第三种、下毒药死。 2006年,考古专家在江西省靖安县李洲坳发现了一座东周大墓,在这个仅有160平的土坑中,竟密密麻麻埋葬着47具棺木! 据考证,这47具棺木中,除了有一具是墓主人外,其他的都是被逼殉葬的年轻女性,她们的年龄都在14-25岁之间。 令人惊讶的是,专家们在这些殉葬女性残存的胃里,害发现了未消化的、带有剧毒的瓜子! 事实显而易见,在墓主人死后,这些年轻貌美的女子,都被逼吃过一种带毒的瓜果,结果,没过多久,她们就毒发身亡,为墓主人殉葬了。 ![]() 第四种、弓弦勒死。 这种殉葬死法,常被满族人使用。 《宁古塔志》有这样一则记载:
意思就是说,丈夫死后,家里没有生过孩子的妾要殉葬。 在殉葬之日,妾要精心打扮一番,然后坐在堂上,接受正妻和其他家人的跪拜。 礼毕后,妾就要被人用弓箭射杀或用弓弦勒死,如果殉葬的妾,执意不肯死的话,家人们就会一哄而上,将其活活掐死。 多尔衮的生母阿巴亥,就是被逼以这种方式殉葬的。 除了以上四种方式外,在野史记载中,还有另一种更为残忍的殉葬方式。 ![]() 第五种:灌水银。 水银虽然含剧毒,但它有一个作用,就是可以让人容颜不老。 如果皇帝特别喜爱某位后妃的长相,临死前就会命人对殉葬的后妃灌水银。 明代有个文人曾记载过灌水银的经过:
灌水银有个极其残忍的地方,就在于,此时殉葬的后妃必须活着,而不能死,否则,水银就不能流遍她的全身,“容颜不老”的效果就要打折扣了。 可想而知,这些被灌水银的后妃,会承受多大的折磨。 由上可知,一旦被列入陪葬名单的嫔妃,她们唯一的下场就只有死路一条。 整个大明朝,只有一个例外。 ![]() 1398年的一天,朱元璋拉着小女儿的手,不舍地说:“朕老了,马上要不行了,以后再也不能抱你了。” 听到这,年仅3岁的宝庆公主,立刻泪流满面,趴在朱元璋的怀里痛哭起来:“父皇洪福齐天,一定不会死,我和母妃整天为父皇祈祷,相信父皇很快就会好起来的!“ 看着爱女稚嫩的脸庞,朱元璋一下生出了恻隐之心:她还这样小,若没了父亲,再没了母亲,谁来照顾她呢? 原来,朱元璋已经在遗诏里,点名要宝庆公主的生母张美人殉葬。 思及此处,朱元璋便命人悄悄改了遗诏,把张美人的名字从殉葬名单上划掉了。 ![]() 总结:不止明朝,清军入关时,满族依然在延用殉葬旧俗。 比如清顺治帝驾崩时,为他殉葬的嫔妃还有30多个。 康熙对殉葬深恶痛绝,所以他即位后,反复申令:八旗子弟不得用活人殉葬,惨无人道的殉葬制才逐渐退出人们的视野。 但,殉葬制度并没有彻底消失。 这主要是因为,清政府的“反人殉”决心并不彻底。 他们一面反对以人殉葬,一面又嘉奖殉葬的女子,比如《清史稿》中有这样一则记载: “庚午,旌殉夫烈妇山东曲阜孔令保妻潘氏,宣付史馆。” 在大清灭亡的前一年,清政府还在嘉奖为夫殉葬的妇女潘氏,为她修书、立牌坊,统治者如此言行不一,自然,殉葬制就屡禁不止了。 直到1912年,辛亥革命爆发,大清灭亡,让活人殉葬的历史才算彻底结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