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指数研究3——跌跌不休的中概互联

 牧财人 2023-09-18

在一片绿油油,基民哀嚎不已的基金圈,有一个群体尤为安静,那就是“丐帮子弟”。上至大V,下至小白,他们面对“丐丐”的腰斩,已经立地成佛,学会闲看庭前花开花落,漫随天外云卷云舒。

1、编制规则

目前中概互联相关主题的指数有5只,主要区别在于成分股的权重,其编制规则如下:

前三只指数同时从美股和港股中挑选成分股,中国互联网50指数关注头部企业,经常被作为投资腾讯和阿里的替代品;中国互联网指数权重较为分散。后两只专注于港股市场,恒生科技指数因为科技主题,吸纳了大量互联网企业,“互联网含量”较低。

2、中概困境

中概股出现了一个特别有意思的现象,股票跌跌不休,基民抄底不止,即中国基民和海外股民之间的认知出现了分歧,广大基民颇有为国炒股,不蒸馒头争口气的架势,使得ETF经常溢价5%以上。

美股和港股作为成熟的资本市场,正常情况下不会出现大面积的错杀,故中概股的暴跌事出有因。

1)市场风险大

①中概股退市风险:昨天中概股再次暴跌,就是美国证监会“预摘牌名单”的影响。随着美国对中国企业限制的加深,未来退市也并非不可能。

②港股流动性问题:港股流动性早已饱受诟病,大陆资金南下困难,外资对港股青睐程度不及往日,没有钱的市场如何托起估值?尽管香港交易所称:“已经做好迎接中概股回归的准备”,但缺少大陆资金的支持,大批量企业的上市只会导致企业估值的全面压低。

2)基本面变差

①成长性降低:互联网企业主要依赖的是C端流量,但C端流量见顶已经是业内共识,流量变现潜力也已被充分预期;B端流量的盈利贡献度尚未体现,且互联网对于B端的议价权也没有C端那么强。

②盈利能力变差:除C端流量变现潜力被充分预期,B端议价权减弱外,最重要的是反垄断法的推行。互联网平台天生带有垄断性,投资者给予平台龙头股的高溢价就是对平台垄断能力的奖励,但反垄断法降低了垄断带来的盈利预期。

3)政策风险大

数据安全法、反垄断法、游戏限制、教育双减等政策密集出台,尤其是教培行业的全军覆没,加剧了海外投资者的恐慌心理。对于政策预期的不确定使得海外投资者不断抛弃中概股。

3、为什么抄底中概股

1)互联网企业只会整顿,不会死亡,这可能是我们与海外投资者最大的认知分歧。腾讯阿里等企业的互联网产品已经成为我们生活的基础设施,这种基础设施不可能向海外企业开放,短时间内也不可能有国内其他企业能够代替。尽管影响了被整顿企业的盈利和成长,但带来的正向社会效益是值得的。

2)互联网商业模式几乎是目前最佳的商业模式。天生自带垄断性、轻资本运营(美团除外)是互联网企业无可比拟的优势。尽管反垄断法的推行遏制了资本的无序扩张,但这种天然垄断性仍然可以为企业带来长久的收益。

3)低估值百分位、指数不死的理念促使投资者不断抄底。以中国互联网50指数为例,其收盘点位是5906点,上一次出现该收盘点位是在2016年12月。

总结:

1)随着中美关系的紧张,中概股退市风险变大,而港股由于资金量问题,难以给予中概股同样的高估值,故2021年下半年持续杀估值。

2)由于C端流量见顶,叠加反垄断法等政策的实施,互联网企业成长性和盈利性出现双下降,故近期持续杀业绩。

3)反垄断法等政策的密集出台,加剧了海外投资者抛弃中概股的恐慌心理。

4)互联网企业作为现代社会基础设施的提供者,只会整顿,不会死亡。

5)互联网企业的商业模式几乎是目前最佳的商业模式。

6)低估值和指数不死的投资理念促使投资者不断抄底。

7)就目前环境来说,互联网企业的估值逻辑已经发生改变,往日的高成长性和高盈利预期都将难以兑现。投资者可以寄希望于海外投资者由于恐慌心理错杀中概股,但不要寄希望于中概股可以回到之前的高估状态。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