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礼记》王制第五35~36

 乐水无涯 2023-09-18

        35、凡居民,量地以制邑①。度地以居民,地、邑、民居,必参相得②也。无旷土③,无游民④,食节事时,民咸安其居,乐事劝功⑤,尊君亲上,然后兴学。

【注释】

①邑:都邑,古时人民聚居的地方。

②参相得:三方面都相称。参,旧同“三”。相得,相称。

③旷土:空闲的土地。

④游民:没有固定职业的人。

⑤乐事劝功:谓乐于从事所业,努力获得成效。劝,勤勉;努力。

【译文】

       凡安置人民的居处,要根据土地大小确定城邑的规格,决定安置人民的数量,使土地多少、城邑大小、人民多少三者互相配合得当,做到没有空闲的土地,没有无业的游民,饮食有节制,举事遵农时,这样就可以使民众都安于他们的居所,乐于从事所业,努力获得成效,尊敬国君而亲敬长上,然后就可以兴学施教了。

         36、司徒①修六礼以节民性,明七教以兴民德,齐八政②以防淫③,一道德以同俗。养耆老以致孝,恤孤独以逮不足,上贤以崇德,简不肖以绌恶④。

       命乡简不帅教者以告⑤。耆老皆朝于庠⑥,元日习射上功⑦,习乡上齿⑧。大司徒帅国之俊士⑨与执事焉。

        不变,命国之右乡简不帅教者移之左,命国之左乡简不帅教者移之右,如初礼⑩。不变,移之郊(11),如初礼。不变,移之遂(12),如初礼。不变,屏之远方,终身不齿(13)。

【注释】

①司徒:掌土地、人民和教化的官。

②六礼、七教、八政:六礼是指:冠礼、婚礼、祭礼、丧礼、乡饮酒和乡射礼、相见礼。七教是指:有关父子、兄弟、夫妇、君臣、长幼、朋友、宾客等七种关系的教化。八政是指:有关饮食、衣服、技艺、器物品类、长度单位、容量单位、计数方法、物品规格等八个方面的制度和规定。

③淫:僭越。

④简不肖以绌恶:简,选择;检举,剔除。绌:通“黜”,排斥,摒除。

⑤命乡简不帅教者以告:乡,周代的行政单位。距国都百里之内的地区设六乡,每乡设乡大夫一人为其行政长官。帅:同“率”,遵循。

⑥耆老皆朝于庠:朝,会集。庠(xiáng),古代的乡学,泛指学校。

⑦元日习射上功:元日,选取的吉日。习射,演习乡射礼。上功,重视成绩。

⑧习乡上齿:习乡,演习乡饮酒礼。齿,谓年齿。

⑨大司徒帅国之俊士:大司徒,即司徒。俊士,指从乡里选拔出来升入大学学习之士。

⑩如初礼:即把上文的“耆老皆朝于庠…与执事焉”再演习一遍。

(11)郊:郑玄说,“郊,乡界之外者也,稍出远之。”

(12)遂:周代的行政单位。首都百里外为六遂,六遂的长官叫遂人,每一遂的长官叫遂大夫。遂亦有学校。

(13)齿:犹录用。

【译文】

       司徒掌管修订六礼以节制人民的性情,明辨七教以提高人民的道德,整齐八政以防止僭越,规范道德以统一社会风俗,赡养老人以促进孝顺的风气,救济孤独以避免这部分人被社会遗弃,尊重有贤德之人,以提倡崇尚德行,检举不听教化的人以摒弃邪恶。

        司徒命乡里检举不遵循教化的人报告上来,命退休官吏和年高而贤德之人都会集乡里的学校中,选取吉日演习乡射礼,射中多者居前,演习乡饮酒礼,年纪大者居前。大司徒率领国学的大学生来参加乡谢礼里和乡饮酒礼;这样做的用意在于感化那些不听从教诲的人。

        经过这样的感化教育而不改恶习,就命令右乡检举出不遵教化的人,把他们迁到左乡,命令左乡纠举出检举出不遵教化的人,把他们迁到右乡,在新乡里也像当初一样,通过习礼来对他们进行教化;如若仍不改,就把他们迁移到更远一点的郊学,再接受同样的感化教育。如果还不悔改,就把他们迁移到更远的遂学,用同样的方法教育;如果还不悔改,就把他们放逐到遥远的边疆,终身不复录用。

【君子曰】

        孔子说,善人教民七年,亦可以即戎矣。如果一个五好青年,进得衙门,从此就变得刻薄寡恩,冷酷无情,私欲泛滥,贪腐为荣,这是谁之过与?不过五好青年也进不了衙门,这些事也不会发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