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拖延症要我狗命

 书鱼知小 2023-09-18 发布于北京

2021年开始,我尝试用一种更自由的方式来工作:一半时间做固定的感兴趣的事业,一半时间自由摸索想做的事情。前者让我有了职业价值感和托底的收入,后者不仅能偶尔地挣到些小钱,也真的让我探索出一条更适合自己的路。

这并不是职业规划的结果,我从来不觉得自己的人生是可以被规划出来,散漫地活着更适合我。这种工作模式是在多年职场中被不断地工具化之后,自然而然地形成。我如愿以偿地得到了自己想要的东西:最大程度的自由。可以在孩子需要的时候灵活地调整时间多陪他,可以在工作日去看展看live,可以一一实现脑海中的想法等等。但是为此我也牺牲了很多,比如没有更稳定的收入,比如工作和生活无法有清晰的界限。

最近我又看了这种工作方式的一个切面:更自由的工作意味着对一个人的自律程度要求更高。没有工作伙伴时,自己要为deadline负责,自己把握整个工期。当然如果是我自己的事情,问题不大,假设这件事情被搁置了,我会认为是时机不到,内驱力没那么强,自然地放下它(这是很有用的自然排除法,不要逼自己去做不想做的事,排除这些事,即使会让你失去一些东西,但剩下的都是动力满满想做的事,这些事更容易做成,也更让人有满足感)。但当这件事情有合作方要给别人一个交待时,简直了,拖延症会把自己逼疯。

“拖延症要我狗命”,这是最近疯狂赶ddl时,印在我脑门上的几个大字。简单来说,工期三个月的活,我用最后1/6的时间完成了2/3的工作量。可想而知最后我是什么样的状态。

关键是,前5/6的时间我并没有闲着,每次开始这个工作前,要沐浴更衣焚香净手正襟危坐。就像是那个不太文雅的俗话说的“老牛上套不屙就尿”。拖延症发作时,除了手头的工作,世界上一切事情都变得有趣:桌子脏了得擦,书架该整理一下,脏衣篓里的衣服别攒了赶紧洗,外面怎么有只蝴蝶哩。甚至想到该买几棵空气凤梨——我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下单了,目前还好好地养着呢。

漫长的心理建设完成,在图书馆关闭前的最后1小时,突然觉得状态来了,对着电脑疯狂打字,合上电脑时意犹未尽,一天里的价值感在这一小时内被无限放大,就是靠这口气悬着命。离开工位时带着这口气,看着本子上记的工期表,隐隐不安:进展不大啊。

然后第二天继续。

最后1 /6时间则完全不同。孩子十点睡觉哄睡完我再坐在客厅疯狂工作到十二点,蓬头垢面之下的双手和键盘之间冒出火星,眼前的句子变成了一个个的词,我都认识,却没有看出来意思。ddl成为我人生的分界线,生活被分为两部分:ddl前和ddl后。“拖延症要我狗命”几个字不再晾在脑门上,而是包围我,讥笑我,嘲讽我。我深刻地忏悔着,为自己荒度前5/6时间的恶习而惭愧。夸张了哈,但那种滋味,相信拖延过的人都知道。

关键是,全部完成交给对方后,并没有如释重负地松一口气,也无法尽情地享受任务完成的快乐,而是在“那部分本可以做得更好”“如果再有一天时间就好了”“别人应该会发现我不够用心吧”的怀疑中度过,这种怀疑的感觉冲散了所有的喜悦。

我当然知道很多关于拖延症背后的心理方面的解读,比如找到背后隐藏的恐惧担忧和完美主义倾向。也知道很多应对方法,比如五分钟行动计划。但是说实话,我并没有打算去剖析或是改进它。

我坦然地接受了对某些事情拖延,这是我生活的一部分,眼下还无法有更好的方式取代它。而且,拖延症有它的功能,我会在没做该做的事情时,去做一些次级重要但也需要做的事情,这不也是生产力?这么说来并没有太浪费时间,说不定还提高了效率呢。

因此,即使知道下次我还是会重复这些模式,我还是会说出:下次还敢。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