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6-07 10:10:06发布于北京 +关注 他是留苏博士,在祖国“改良低产土壤”的号召下,毅然选择了去偏僻的山区开拓研究基地。1994年,他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曾说:“我出生在农村,学的是农业科学和技术,我要到农村去,用学到的农业知识为农民服务。” 他就是我国土壤肥料与植物营养学科学家,中国工程院院士——刘更另。 刘更另院士 改名立志,一生与土地结缘 1929年2月,刘更另出生在一个农耕之家。起初,族中长辈给他取名刘赓麟,意为“麒麟多富贵”,包含着无限的期待和祝福。刘更另也不负所望,3岁识字,7岁上小学,是老师同学眼中的好学生。 抗战烽火年代,与家人团圆、求得一方学习净土都是极大的奢望。刘更另曾经历3次辍学磨砺,先后辗转湖南省国立第八中学永绥分校、湖南临澧省立十四中学读书。1948年,19岁的刘更另靠着毅力和勤奋考取了国立武汉大学奖学金,进入武汉大学农学院学习。 1952年,武汉大学农学院留影 武大学习期间,刘更另参加了社会进步组织,投身革命,逐渐树立共产主义理想,并加入了党的外围组织新民主主义青年联盟。1949年6月,武汉解放,刘更另在去参加革命工作的路上,决定将自己的姓名“刘赓麟”改名为“刘更另”,立志做新中国的科技工作者。 1955年,刘更另被选拔赴苏留学,其间他如饥似渴地学习以土壤学为基础的耕作学,并广泛汲取各种与农业有关的知识,还考察了当地许多农村、农场和农业科研院所。这段经历也为他日后的科研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妙手回春,解决土地疑难杂症 1958年起,我国开展了轰轰烈烈的全国性第一次土壤普查,刘更另也参与其中,足迹遍布河南、北京、黑龙江、湖南、河北等全国多地。经统计,我国南方14省(区)的红壤总面积约218万平方公里,约占全国土地面积22%,大多为低产田。改良贫瘠红壤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当时的刘更另只有一个信念: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最艰苦的地方去。 从1960年开始,刘更另带领科研团队建立了南方红壤改良实验站,来到农村基点亲自实践探索这个阻碍当地农业生产发展的“疑难”之症。在多年的科学研究中,刘更另有五次重大发现。 一是首次发现鸭屎泥田缺磷。从上世纪60年代初至70年代末,刘更另系统研究了南方低产水稻田改良,首次从鸭屎泥田冬干水稻“坐秋”中发现为缺磷所致。这一重大发现,揭示了该类土壤低产的原因和特性,阐明红壤性水稻田土壤磷素变化的规律性,并证明这类鸭屎泥低产田“冬干坐秋,坐秋施磷”增产10%~25%的特效,在“泥团融化、磷素活化、生土熟化”的深入研究中取得重大突破。 基于该项研究,刘更另进一步提出“双季稻绿肥制”这一新的耕作制度,实现每亩增产稻谷150~200千克,1965年被列为“国家重大科技成果”在南方推广,该年仅湖南一省就增产稻谷1.8亿千克。 1964年,刘更另与同事陈永安、吴大伦在湖南祁阳官山坪稻田工作照(中间为刘更另) 二是首次发现双季稻绿肥田缺钾。上世纪70年代初,刘更另带领科研团队研究“双季稻绿肥轮作制”中,发现“早稻苗好谷差,晚稻谷好苗差”的现象,这种现象限制了双季稻产量的进一步提高。 此后,他在不同类型的稻田布置了167个水稻钾肥田间实验,其试验结果否定了南方稻田“只缺氮,不缺钾”的定论,揭示了温度、光照、空气湿度以及土壤钾素养分与水稻生长发育之间的相关性。他提出必须施用适量钾肥,创造良好的土肥条件才能保证双季稻充分利用光热资源、提高籽粒千粒重这一新的理论依据。湖南省衡阳地区接受了他的“晚稻超早稻”建议后,8个县360多万亩晚稻,连续五年大增产。 三是首次发现紫色泥田缺锌。上世纪70年代中期,湘南衡阳等地区许多紫泥田,水稻出现与“坐秋”完全不同的“僵苗”现象。从1981年开始,刘更另带领科研团队蹲点三年,在衡阳地区衡南县等典型紫色泥田、灰泥田等布置大量田间试验,经过多地现场考察,土壤、植株取样分析,证明为水稻缺锌所致。每亩施硫酸锌1000克,可增产稻谷50千克以上。 四是首次发现常宁砷毒田。上世纪70年代末,刘更另兼任衡阳地区主管农业副组长,他在农忙季节例行的巡回检查中发现,常宁县大片水稻田严重干旱,禾苗生长很差。同时还发现,这种田不能浇水,也不能施用有机肥,否则便会颗粒无收。经过通过深入研究后发现,这种水稻是因为土壤中的砷中毒所致,根据25个点取样分析,该地区土壤中含砷量超过世界土壤平均含砷量的400倍。 刘更另不敢怠慢,立刻开展了大量的调查研究和田间试验,终于找到了改良“砷毒田”的有效措施——首先要保证植物养分,特别是钾肥的供应,大量施用火土灰和起垄栽培法都能提高砷毒田的水稻产量。这为农业防治“砷”污染找到了新途径。这项结果多次被国际同行引用,并编入我国大学教科书,也成为21世纪我国稻田重金属污染防治的重要理论依据。 1984年,刘更另在湖南衡阳考察南方红(黄)壤综合治理情况 五是首次发现次生植被的演变规律。1981年开始,刘更另在湖南祁阳130余亩裸露荒山建立南方红壤丘陵区次生植被生态恢复与水土保持试验,在长期定位监测的基础上,他惊喜地发现了红壤裸露丘陵区在植被恢复过程中植物种类、数量变化和“草—灌—乔”植物群落演变的规律性。同时,针对红壤地区季节性干旱的特点,创造出“水平浅沟,沟坑相连,分散蓄水”的办法,把春夏季(4~6月)雨水滞留在深层次土壤中,待到旱季(8~9月)利用,取得明显效果。目前,国家“退耕还林”重大项目广泛应用这一模式,取得了重大社会和生态效应。 下乡助农,成就“当代土神” 在刘更另半个世纪的科学研究生涯中,曾先后在湖南祁阳官山坪实验研究28年,在湖南桃源8年,湖南冷水滩7年,河北迁西20年。被妻子调侃为“工作狂”的刘更另,与家人聚少离多,一年到头在家的时间很少。其中,1974年全年蹲点324 天,就连大年三十也是在火车上过的。 工作中的刘更另“能做、会写、善讲”,他善于做农村调查研究,善于总结农民群众的经验,善于用简单的比喻讲解一些深奥科学技术道理,让老百姓一听就懂。刘更另在田间地头编过许多顺口溜,如“远看一片青,近看伤脑筋。走近田间看,禾苗喊救命”,就是告诉老百姓水稻苗期严重缺氮肥。还有“黑胡子(指黑根)、笔杆子、黄尖子”是告诉老百姓水稻严重缺磷等等。 1996年,在河北迁西考察留影(右一为刘更另) 在下乡传授经验的演讲中,刘更另语言幽默,深入浅出,善用农民群众的语言和经验来说明低产田改良科学道理。他还经常用农民熟悉的农谚,讲解低产田改良经验,吸引广大听众的注意力。因此,老百姓对他印象深刻,“听了他演讲,懂得许多科学种田技术,脑子里留下难忘的记忆!”低产田改良的奇迹,加之刘更另的个人魅力,年轻的刘更另也就成为了老百姓心中的“土神爷”了。 把恶土穷壤变成丰产良田,刘更另付出了所有的心血和辛劳,他勤于思考,勇于探索,善于在平常现象中发现问题,从而研究解决生产问题,为我国土壤肥料与植物营养科学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抓生产问题,做基础工作,用先进手段,攻薄弱环节,得综合成果,出专门人才”,他的精神将成为不竭的动力源泉,引领后辈科技工作者不断前进。 刘更另 (1929.2-2010.6) 土壤肥料与植物营养 专家 中国工程院院士 参考文献: [1]刘更另:著名植物和土壤学家[OL],中国科学家博物馆,2015.07.10. [2]百年科技梦 | 为乡村振兴播撒科技“火种”的刘更另[OL],中国科学家,2021.06.24. [3]“北京来的科学家立了大功”,却将感谢信尘封20年[OL],中国科学报,2019.07.14. [4]秦道珠 黄晶 刘淑军等著 大地情怀:刘更另传[N].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17.03.20.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