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王阳明?王夫之?明清的思想家“二王”,到底谁的影响力大?

 兰溪歌 2023-09-18

1,

说共同点,更容易混淆,不同点,而且特别容易理解的一些不同点,才比较实用。

首先,两个人地域不同,如果他们生活在一个时代,见面后根本无法交流,如果表情夸张,没几分钟争论,一定会打起来。

王守仁(阳明先生) ,是浙江余姚人,就在大海边,杭州湾一带,是中国当代大诗人余秋雨的同乡. 而王夫之是湖南省衡阳人。一个是吴越方言,一个是湘方言,即使今天的普通话为标准,俩人如果不使上吃奶的劲儿说普通话,也是产生不少误解。

地理环境决定人的部分性格和特质,就像食物造就人一样,他们吃的食物两地差别很大,虽然都属于长江以南,但是东西方向相距1000多公里远。

从时间上看,王守仁是1472年--1528年,明朝人,而王夫之是1619-1692,明末清初之际,清朝1644年建立,两人相隔了150年,社会发展变化,实际已经很大,比如明朝的资本主义萌芽,经济发展虽然不像今天日新月异,但是纺织业、制瓷业、以及冶铁、木材、造纸等行业,明清发展很快,社会分工更加细分。

(中小学教科书王夫之)

2 ,

从思想上看,不用说,王夫之不仅读了王守仁的书,而且深受影响。经过长江、湘江的水运业当时非常发达,文化产业随着贸易的加快,余姚和衡阳两地之间交流的商人和学者,并非今天想像的那么落后。

思想上的区别,王守仁11岁随着做官的父亲到达元大都北京,他还到过居庸关,对当时的北京周边与蒙古北元王朝的争战,有切身体会。在34岁时,因“排队错误“,得罪了控制朝政的宦官,贬到人迹罕至的贵州当驿差。

老派势力失宠后,王守仁再被重用,为明朝干了两件大事,一是在46岁时被任命为南赣汀漳(江西与福建等地)巡抚,镇压了江西福建和广东等地的农民起义,二是47岁时,主动起兵勤王,为王朝评定了一起大叛乱。这两件事,扩大了在官场上的影响力。实际上,一个人的思想影响力,和今天一样,要么有官职要么有钱,都可以释放到更大的范围。否则,再独特的思想,没戏。

王夫之的经历中,从空间上没有王守仁那么“广阔”,只是围绕湖南转。在湖北、江西和两广一带生活 ,也是很短的时间,其中衡阳与武汉之间,为参与入官的考试,费了较大功夫。

青壮年时期,王夫之直到27岁,生活在明朝,这意味着他视明朝为为正统,对李自成农民企业还是后来初上的明朝,是鄙夷不屑的,因此抗清失败后,他曾在苟延残喘逃到南方的南明小朝廷做官,清兵进入桂林后,他觉得大势已去,返回故乡。

由于惧怕清朝官兵的追捕迫害,王夫之曾变更姓名,换装束,辗转迁徙,藏匿在湘西地区的苗瑶山洞里,自称“瑶人”。1669年,也就是他57岁时才在荒言绝壁的衡阳石船山麓定居下来,此后,在艰苦的环境下,拖着病体,发愤著述。

(王夫之著作)

3,

透过多种历史的迷雾,来看。

王守仁,明代思想家、文学家和军事家,被称为“心学“之集大成者。简单说,心学,就是“身心修养的学问”,属于儒家的范畴,兼顾道家、佛家。

近年来,富裕起来的中国学者,极力推崇王守仁,著述和传记不少,只要大致记得:他(心学集大成者)与孔子(儒学创始人)、孟子(儒学集大成者)、朱熹(理学集大成者)并称为孔、孟、朱、王。

小编觉得王守仁名气更大的一个原因,是其官做的好,学问传播的好,在其生前就利用各种机会讲学,授课和举办沙龙(如同道老乡聚会等),总结宣扬自己的思想。

因此,后世对其研究重视程度更高。这类似毛刘二大咖,其实俩人的思想性,不相上下,1949年之前的贡献与经历,都非常丰富,但如今两个纪念馆参观人数却大相径庭。不多述。

(王守仁)

至于王夫之,是与顾炎武、黄宗羲并称明清之际三大思想家,史学家和文学家,其著作比王守仁多,但小编认为,史学类和文学类书籍更多,特别是其在官场上的影响很有限,以至于清朝一代对其研究阐发,不如王守仁多。但是近200年来,王夫之的研究多了起来。

如果要说乱世,王守仁和王夫之所在的环境都差不多,特别是王夫之因为妻子是富裕家庭出身,加上不少老乡朋友影响,两人均不愁吃穿,有一业(主业当官嘛)之余,做学问,既是莫大的兴趣,也具有超强的意志力。

(王守仁著作)

王守仁的学说思想--王学,心学,阳明学---是明代影响最大的哲学思想。其学术思想传至中国、日本、朝鲜半岛以及东南亚,立德、立言于一身,因此王守仁的从广阔的空间看,影响面更大。

王夫之的思想,影响湖南人如曾国藩、李鸿章、谭嗣同、章太炎、毛泽东等,这些名人的理解与阐发,很难分清来源与流变。王夫之从时间纵向线上看,影响更大。

苏联人弗·格·布洛夫还因为王夫之的学说是中世纪哲学发展的最高阶段,称他是是真正百科全书式的学者,这类似于西方文艺复兴时期的一些学者。

4,

教科书中总结的王守仁的心学思想就是10个字心:无外物,致良知,知行合一。被盖上唯心主义标签,这正是王夫之批评的对象与思想,因此王夫之的思想就是今天的5个字:唯物辩证法。

后世对其尊重,避讳真名号,而把分别其思想形成的地方,尊称为“阳明先生”“船山先生”,前者,因曾筑室于会稽山阳明洞,自号阳明子,学者称之为阳明先生,亦称王阳明。后者,衡阳湘江边的船山。

还有一个虚构的小段子,更能说明其区别:

(近年发现的王夫之手稿 PS)

明清朋友圈聚会了。王阳明和他的朋友在郊外观赏风景时,朋友问:山岩中的花树自生自长,与人心感觉与否无关,你认为呢?王阳明说,你来看花,它才存在;你不去看,山中的花树就不存在,对你来说。

王夫之在身边听到了,立即说,浙江有座山,我没有去过那座山,就说那山不存在吗?你从来没到过衡阳船山,就说不存在吗。世界万物都是客观存在的。

王阳明在这里并不想探讨外界事物是否有独立于人的意识的客观实在性,他要说的是认识对象离开了认识者就没有意义。二王的命题不同,是不能进行有效论战的。

(作者为CCTV-7导演 藏公柱 历史研究爱好者)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