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行书 本平台常年面向全球征集文稿、视频、漫画等,不限题材和体裁。若是全网首发(可声明原创),请务必注明!欢迎您投稿(荐稿)!👉联系我们 加入最新的老乡群、文学自媒体群、信息交流群轻轻地打开影集,我站在了记忆的门槛,往昔如烟,若隐若现,峥嵘岁月把我拽回到60多年前,回忆扯疼了心,泪水打湿了脸。第一部影集中的第一张黑白照片,是上个世纪1958年,全家人离开抚顺时拍的一张全家福,父亲身着一身兰黑色的中山装,露出一抹的淡定从容,母亲坐在父亲的左边,前面依畏着大妹,母亲温柔慈祥的目光中,包含了多少的深爱,童年的我和大弟穿着时髦的儿童呢子大衣(是父亲去上海出差时给我和大弟买的)。二弟穿了件古铜色亚麻小大衣,站在父母中间,我们乖巧的站在父母的身旁,时间定格在了1958年的秋天。看着这张老照片,心如潮水,我们就要离开这座温暖稳定的大城市了,想象着当时的画面,花儿在为谁绽放,真情在为谁奉献。 岁月斑驳的墙外,将滿地美好的思念铺展开来,当落着红色晚霞的微风卷走了尘埃,只留下经历风霜的媚眼,凝視遥望着天地人间,我默默无语。沉寂在一个人的黄昏,体会着不会被打挠的宁静与心酸,细细的品味和感受,曾经相守的家庭幸福与深情的喜欢,慈爱的父母给了儿女们许许多多的关爱和温暖。看鸿雁低风,空中盘旋,似乎把我带进一个难忘的童年。泡子沿大商店左边第一栋平房左边第一家,就是那时我的家。门前大约60多平米的院子,左测父亲在旁边盖起了一个仓房,中间是过道,右边有个10多米的小花园,每年开春母亲都在花园里种上不同颜色的地瓜花,粉的、白的、淡绿色、红的,黄的,煞是好看。 因为我们家临近大道,每当地瓜花盛开时,会引来不少路人停下来驻足观看,灰色的木门,密实整齐的篱笆,母亲总是把庭院打扫的干干净净,我眼前浮現出,母亲在厨房做饭,母亲为她亲手种植的地瓜花浇水施肥,母亲晚上灯下为儿女们缝补衣裳的身影。童年的我,每当天快黑时,总喜欢站在家里院子旁的柳树边,等待父亲下班回家,父亲高大的身影,微笑的面容,矫健的步伐向我们走来,门前马路的通道上承载着我儿时多少的等待和张望,更是我童年时期最快乐的美好期盼。小时候,父亲是我心中的神,他无所不能,教我认字,给我画画,家里买来自行车,他百忙之中,抽时间把我教会。家里买来缝纫机,他又手把手的教会我如何使用。夏天,他用自行车带我去农村的香瓜地买瓜。快过春节时,他又带着我去桓仁县城里置办年货。 我上小学五年级时,他找来木料,为我做了生平第一个书架(至今我还保存着)知青下乡时,父亲给我做了一个大大的木箱,装着我所有的行裹,大箱中装着一个用于装零碎东西的精制黄色的小木箱,尽管己过去了几十年,式样老旧,但我依然带在身旁,小小木箱藏着父亲的对女儿深深的爱。父母给了我依靠,鼓励我们的学习,是我们成长中挡风遮雨的大伞。我的大弟,浓眉大眼,长的很帅气,人也很聪明,他不论干什么,注意力特别集中,他小我三岁,上学也应矮我三届,可他学习特别好,连跳了两级,我66年初中毕业,他67年初中毕业,在他那个学年段里,他是年龄最小的。长大后,父亲根据他的身体状况,请人单独教会他财务知识,也成为了他终身的职业,退休后被多家聘去担任指导会计,現在还在发挥着余热。我的二弟,知青下乡时,考上了中专,工作后改行从事了摄影,好多作品获国家,省部级一等奖,他人特爱干净,喜欢钓鱼,在困难时期,他钓的鱼没少改善家里的伙食。 三弟,1.82的高个,勤俭持家,父母家的仓房都是他帮助清理收拾,他喜欢各种球类,乒乓球打的特别好,是小学连的冠军,体育老师经常用自行车后坐带他去桓仁县打比赛。他还有一副好嗓子,哥唱的特别好,一次,母亲过生日,家宴安排在口前一个知名酒店,席间他唱了一首《爱拼才会赢》为母亲祝寿,引来很多人观看,母亲高兴地说:“我三儿子唱得特别的好,原滋原味……”只可惜他45岁那年因脑出血离世。一张小弟穿军装和父母的黑白照片印入了眼帘,那年小弟刚刚18岁,他觉得家里哥好几个,他背着父亲,偷偷报名参军了。当他穿上军装和父母合影时,二老才知道他己参军,在部队他也干的很好,被评为学雷锋的先进个人,荣立过三等功,在部队他练就了一手好字,经常给他所在的部队写材料出版报。 我的大妹,和我都在一局工作,她个子在女同志中算是比较高的(1.72米)。上学时,没人敢欺负她。小的时候,我们全家煤烟中毒过一次。(因为我家在抚顺时烧嘎斯,初泡子沿,当时还没完全掌握煤和黄泥的比例。)全家中毒后,妈妈不太敢烧煤了,尽量烧些柴火。大妹和她的同学就去当时的坝后割杏条,四捆打成马架从坝后扛回家。一次,我试了试她扛回来的杏条,我连一捆都拿不起来。她过曰子也特别仔细,硬是靠她和妹夫俩人微博的工资将两个女儿供完了大学,二个女儿工作也都很出色。看到后来全家福中小妹的照片,幻稚中带有几分调皮,她长的很美,1.68米的个,身材窈窕,她喜欢穿漂亮的衣服,邻里和睦,谁家有困难她都愿意帮忙,她的家(父母的老屋)在外地生活的哥哥姐姐弟弟回来都到她家打站,也都是她,不厌其烦的招待。春天,她跟同楼的姐妹们上山采野菜,秋天,她去捡蚕蛹采蘑菇,她自己并不吃多少,采(捡)来的野菜蘑菇晒干了,都邮给了在外地生话的哥哥姐姐,她活泼开朗,很有人缘。我是家中的老大,相对得到父母的关爱会更多一些。看到这些老照片,想起过往的生活,小时候,大家挤在一起睡觉,吃喝玩乐,充滿了惬意,亲情无限,成长的路上也滿是阳光温暖,亲情给了我很多的支持,让我有了温馨的家园;亲切如海洋,带我奔向远方,让我感到前进的路途不孤单。父亲在2000年的端午节,走完了他人生行程,2004年,母亲也去世了,没了二老,每每想起这些,心如刀绞,泪水涟涟,没有了老人,我的人生路上只有归途。轻轻的合上影集,不知不觉,老照片伴我走过了许多的峥嵘岁月,往事如烟,飘洒在心间。隔窗看向窗外,又是一方蓝天,风在轻轻的吹,蝶蜂翩翩,它们并不识人间忧愁眷恋,在空中依然飞翔往返。一年又一年,花开花又落,送走和熙的春夏,迎来了秋的潇瑟一片,落日余晖下,泪水悄然滾落唇边。岁月流逝,脚步匆匆,唯有那一张张泛黄的老照片,站在黑色的背影里,诉说着昔日的故事,见证着漫漫红尘里坎坷的痛苦,以及那淡然远去漂浮的人生,悲欢离合……赵丽华,中水一局退休干部,笔名(网名)犁铧,在职期间曾任企业党委组织员,组织科长,宣传科长,党总支副书记等曾被《东北水电报》《晨风》杂志社《江城纪检》《江城日报》《中国电力政工》等多家报刊特聘为报道员。退休后曾在《江城日报》《江城晚报》,集团总公司报,水电局网站(逐梦)集团官方网站,枕边往事等报纸媒体上发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