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民国廉桥熊氏兄弟:不应该被忘记的教育先驱

 乡土天下 2023-09-18 发布于广东

图片源于网络

文/ 陈胜乔

不少邵东老乡知道清代邵东太平曾氏有一个举人叫曾炳熙(1840~1902),他于1901年捐资2万银元在邵东杨桥创办杨塘书院(最初叫曾子祠、会辅堂),并捐学田三百亩用于维持教学。曾炳熙创办的这所学校,后来衍生出邵东一中、邵东三中、邵东四中三所著名高中,并且如今在他最初办学的地方,还有一所杨塘书院的完全初中在办学。

为纪念曾炳熙对邵东教育作出的贡献,邵东有关部门颇重视弘扬他的事迹。例如奉杨塘书院为正源的邵东一中将一所教学楼取名为“炳熙楼”,还开办“炳熙英才班”。今天的杨塘书院校园内,也有一座曾炳熙铜像。邵东市区的昭阳公园,也有一座曾炳熙雕塑。

近现代邵东兴教重学且取得突出成就者,除了曾炳熙还有其他人吗?答案当然是肯定的。例如本文将要介绍的熊冲熊梦兄弟。

今天的邵东人对熊冲、熊梦这两个名字,普遍缺少感觉,但如果我们深入了解了他们的家世和他们本人取得的成就,很难不肃然起敬。

熊冲熊梦是邵东廉桥人,出生于清朝末年邵东赫赫有名的熊氏家族。他们的祖父叫熊宜珊,做过清朝五品同知(相当于地级市委书记),后辞官兴办实业。其父熊楚干,幼年饱读诗书,后跟父亲在双峰、界岭等地开矿办厂,热心公益事业,救济乡邻,乡里流传:“有困难找楚干。”其母系太平曾氏、清太学士曾太安的小女儿,舅舅曾蓉峰也是清太学士。

受家庭熏陶,熊氏兄弟自幼聪慧,喜爱读书,成绩优异。据三民中学老师熊非在《纪念教育家熊冲先生逝世五十周年》长诗中写道:“先生幼聪颖,闾里尽闻名,七岁上私塾,十龄通五经。”1915年,18岁的熊冲高中毕业,以优异成绩考上北京大学。而熊梦后来也考上北京朝阳大学,后来入北京大学做研究,并且还到美国留学攻读博士学位。

一个家庭出了两个北大高材生,并且其中一个还到美国留学,这事儿别说是在百年前,即使是在今天,也很难不让人不服气吧。

更让人肃然起敬的是,熊氏兄弟呕心沥血兴教办学。

熊冲从北大毕业后,最开始入青岛胶澳商埠观象台任职,后南下广州参加国民革命军发动的北伐战争。北伐军胜利后,他在国民党中央训练部任职,鉴于国家积贫积弱,认为只有兴办教育,培养人才,才能振兴中国,于是于1929年在南京始创三民公学,首任校长,得到国民党中央胡汉民、于右任、陈果夫、邵力子等国民党元老的大力支持,后改名三民中学,设有初中、高中男女兼收,是当时全国屈指可数的完全中学该校也是民国时期第一个以三民主义命名的学校。

1937年“七七事变”发生,当年沪宁陷落,为避免学校遭遇战火毁灭,同时也为了发展壮大学校,熊冲主持搬迁校址的坎坷之程。最开始将学校由南京迁回邵阳沙井头,再到邵东仁家坪,后由仁家坪又迁至邵东流泽所太平曾氏祠堂,最后在距离廉桥街上2公里的柑子山新建校舍(二中校址)。1943年日本侵略军第四次进攻长沙,熊冲熊梦兄弟再次将位于长宝公路上的廉桥三民中学于秋初,迁移至隆回县金潭乡,将石山湾村与两江总督魏光焘府第毗连的房子作为校舍。抗战胜利后,第二任校长熊梦将学校复迁邵东廉桥。

相比熊冲最早主持创办三民中学并任校长,熊冲到三民中学从教要晚十年。他从美国留学回国后,最开始担任国民党中央政治会议经济组专门委员,后任财政部全国田赋租税整理委员、湖南省教育厅副厅长。1939年在沅陵税务局局长任上辞职,回故里廉桥出任三民中学教务主任

从1929年筹办三民中学到1950年学校被人民政府接管,熊氏兄弟为办好学校呕心沥血。期间,不仅多次冒着战火冒死搬迁学校,而且要在资金物资极度短缺的情况下,解决校舍、办学经费等问题,其中的艰难,非笔墨能形容。

21年坚持不懈耕耘付出,结果累累。

据了解,熊冲熊梦创办的三民中学,主张心身兼修,能文能武,手脑并用,以“创造、独立、牺牲、茹苦、耐劳”五种精神为校训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首任校长熊冲以三民中学为基础,发起组织“铁血抗日救国团”,在全国掀起抗日浪潮。

据从三民中学毕业的湖南大学教授魏寅等介绍毕业于三民中学的学生,很多考上大学或军事院校。如北京大学的陈贻教授、台北艺术学院教授欧阳粹博士、华中财经学院李实教授、上海财经学院宗国梁教授、郴州商业学校刘祥生教授、益阳师专廖鹏飞教授、常德师专李旭教授等等,都是三民高中部毕业的学生。

魏寅还强调,“我记得我们第六班一共毕业40多人,考上大学者超过70%,入军事学校或其他工作,担任领导职务者不少。由此可见三民中学对国家的贡献是大的。

春蚕至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1944年12月的一天,操劳过度的熊冲在给高中二年级上《公民》课时,突然脸色发白,大汗淋漓,强撑着上完课,倒在床上就不醒人事,到第二天9时许辞世,年仅47岁。

熊冲突然去世,学校群龙无首,后由教职员商议,组成治丧委员会治理丧事,同时公推熊梦为继任校长,主持学校一切行政事务。熊冲出葬那天,迁移距学校约3公里司门前的邵阳县政府的领导及驻军首长、地方士绅都前来吊奠送葬,加上本校数百名学生,送葬行列一直排列到葬地山上。

位于隆回县金潭的熊冲坟墓

熊冲的墓地由著名思想家魏源的族人赠送,位于金潭名胜之区石龙山后山猫儿寨靠南边的山冲中间,离学校约一里许,幽雅清静,视野开阔,是一处安息的好地方。

抗战胜利后,在熊冲最开始办学的南京,原“南京三民中学”更名为“国立第一临时中学”; 1946年更名为“南京市立第四中学”;1949年改为“南京市第四中学”,直到2014年并入南京市第二十九中学。

据了解,1977年恢复高考后,由三民中学改名来的南京四中,曾是南京市最著名的高中,录取率连续多年在南京市排名第一,曾先后被评定为市重点中学、省重点中学。2014年它被并入南京四大著名高中之一的南京市二十九中,属于强强合并。因为老四中人努力争取,合并后的学校专门建立了校史馆,将熊冲创办三民中学的事迹写进校史,以示纪念。

而1938年迁到邵阳办学的三民中学(邵阳分校),于1950年为人民政府接收,改名为邵阳十三中学。邵东县成立后,于1953年改名为邵东二中。

据邵阳二中校友介绍,邵东二中累计办学77年(从1938年由南京迁邵,到2015年停办),尤其是中前期(1990年之前),培育的人才数量之多,升学率之高,对国家贡献之大,位于全县十余所中学之首。例如从该校走出的如杨艾湘是享誉中外的“当代书法艺术名人”,赵健之是全国有名的楹联大家,肖应时、周健赵世荣金庆培李竟成周安伟李云华等是党政军的一代人杰。唐淑媛唐应元邹勇智颜根生等是国内外知名的企业家

▲2015年,邵东廉桥镇一中在原邵东二中校址内开学,邵东二中停办。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按理说,像邵东二中这样一所由著名乡贤创办、具有77年办学史、哺育了众多英才的学校,我们本应该对她抱以敬畏之心,要想方设法将她保护传承下去。即使无法避免撤并学校,也应该在继承她校址的新学校重视保护她的历史源头。这样做不仅是为了尊师重教,也是为了给新学校增添历史文化底蕴

笔者尚清楚在我们邵东、特别是在廉桥镇一中,是否已经建立有纪念熊冲熊梦兄弟的标志物。我个人的感觉是,相比对曾炳熙创办杨塘书院的纪念,我们对熊氏兄弟创办三民中学邵阳分校(邵东二中前身)事迹的重视和宣传,总体上偏凉薄。我们本来应该也可以将此事做得更好。

真希望熊冲熊梦两位先贤的事迹不要被我们忘记。

说明:本文写作参考了魏寅《熊冲熊梦兄弟与南京三民中学》一文的相关内容。魏寅先生系湖南大学教授,清未大思想家魏源同宗后裔,曾在三民中学学习并任教。

作者简介:陈胜乔,湖南邵东人。民间不拿工资的乡土知识传播者。业余专注乡土历史地理写作,希望能为普及历史常识、特别是大邵阳的乡土史尽绵薄之力。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