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去年盘点过的2023年将播古偶(点👉这里回顾 )已经播了大半,唯一让我看完想支棱起来写点什么的,只有《莲花楼》,99.9%后面也不会出现打脸标题的情况。 这剧在7月18日空降播出,当时宣传跟不上,后来经过剧情发酵,看的人才慢慢多起来,不局限在饭圈,所以追剧氛围很不错。热度发酵和口碑发酵是同步的,足以证明是有点东西的。 播完了也还有不错的长尾效应,比某些新上架的剧还高热度,豆瓣评分一路上涨到8.3分(46万人评分!),昨天还是8.2的。 现在说谁扛不扛剧都是饭圈废话,最扛剧的是剧情。当然演技也重要,但是剧情最最最重要。沈腾的暑期档喜剧电影《超能一家人》票房也才三亿,剧情太烂。 《莲花楼》的剧情确实是难得的扎实完整,张弛有度,余味悠长。 全剧不仅仅关于武侠,还有一个接一个的悬疑案件,李莲花、方多病、笛飞声三个性格天差地别的人联手解谜,同时又有各自完整的人物成长线,又同时刻画各个案中人的性格人生,又双叒同时层层埋入伏笔,铺垫一个贯穿始终的大案。编剧把这么多信息处理得清晰明了,详略得当,该高潮的地方不但不会哑火,还有意想不到的反转,还不失搞笑,很厉害。 很明显,编剧的地位有被狠狠尊重,制作团队也有自己的坚持和审美。这在内娱很不容易,前段时间《安乐传》、《一路朝阳》、《他是谁》的编剧纷纷出来爆料自己写了前面部分就被踢了,拒绝接收烂尾骂声。《一路朝阳》真是把人骗进来然后直接创飞。 这几天我才知道,《莲花楼》跟《琉璃》是相同的编剧和制片人,哎呀呀呀~难怪!而且感觉编剧更加精进成熟了。戳这👉(第一篇,第二篇)看我三年前为《琉璃》写的长文。天呐,竟然已经三年了! 武侠剧很难写,因为太多“珠玉在前”,这也是我一开始久久不想点开这剧的原因。我寻思再怎么拍,总的来说不就是那些打怪升级成为大神的套路吗?一路会收获几位美女的爱慕,以及一堆无人在意的龙套尸体。(随手附赠几位著名龙套↓) 《莲花楼》还真跟传统武侠不一样,传统武侠世界是以慕强为内核的,只有强者配得到幸福,《莲花楼》却是反慕强,反内卷的。 李相夷一出场就是已经卷赢了的天下第一,四顾门创始人。一个“完成式”的主角。成毅的打戏真潇洒,让“传奇少年”具体可感。 PS,对比一下最近郭敬明导演的《云之羽》打戏,分不清谁打谁,像几个人在抢着割麦子。 李相夷为了找回师兄的尸体,率领四顾门与金鸳盟盟主笛飞声大战一场。他因为被奸人所害身中剧毒,败了半招。 从无败绩的他身心受创地回去四顾门。一路上,他经过那些因为这场大战而造成的废墟,听到受影响的老百姓在碎碎念吐槽他们这些所谓“神仙打架”: 哈,无数仙侠古偶都扯“为了天下苍生”大旗,终于有真正的“苍生”发言了。苍生只想你们消停,谢谢。 当李相夷看到这些受影响的百姓,还有躺了一地的四顾门小兵小卒,第一次感受到了惭愧内疚。 因为他跟笛飞声大战的根本原因纯属个人执念:为了师兄的尸体。那是他的师兄,又不是这些小兵小卒的师兄。但是因为他是boss,一声令下,大家就要拿命陪他冲。这些人背后也有自己的家人啊。 他还看到了他的“高管”们也在背后埋怨他,要解散“公司”,最伤心的是他发现原来他的女朋友也不是他以为的那么120%与他心心相印。 李相夷天赋卓著,此前的人生一直在往上走,是聚光灯的中心,他从来没有机会跳出“楚门的世界”去旁观真实的另一面,以为自己拥有很多。 人就是这样,经常会在某个时刻突然认清:你的人生,没那么多观众。以及,你以为拥有的东西,很可能是虚无,是得意时的幻觉。 不但是名望、友情、爱情,甚至他为之奋斗的理想也值得怀疑。 李相夷喜欢把“匡扶武林正义”挂在嘴边,可是他能定义“正义”吗?在对手门派眼里,四顾门就是反派。在被他跟笛飞声大战殃及的百姓眼里,他们是一路货色。正义和邪恶的边界也是模糊的,四顾门里面也不全是好人。 其实这个江湖有没有四顾门和李相夷都一样,每天有各种理由打打杀杀,或是为了个人恩怨,或是为了争高下,与正义无关,对苍生更是无妄之灾。李相夷改变不了什么,甚至他这个“第一”的存在就是各种纷争的源头,害了身边人。他消失,或许是一种更大的善。 所以无论和尚怎么劝他回去四顾门治病,他都无动于衷。回去最好的结果不就是重回巅峰而已?他又已经旁观过“鲜花掌声”的另一面了。正如他说,“那高处我去过,没什么意思。” 确实没意思。 有一句名言:“愿上帝赐予我力量,去改变我所能改变的;赐予我勇气,去接受我不能改变的;最重要的是,赐予我智慧去分辨这两者。” 很多人的人生就是在分不清这两者中磋磨度过,忽视了“能改变的”,与“不能改变的”日夜较劲。 李相夷跌倒谷底后就获得了这种智慧(所以你看,再坏的事也藏着好的一面),他改变不了武林,维护不了正义,干预不了其他人的人生课题。他能做的是把以前总是盯着远处的眼睛,拉回自身。他改名李莲花,过一个普通人的生活。 一开始他也是沮丧的,后来渐渐地,他从具体的生活和劳动里感受到了真实的满足。种菜,最适合中国宝宝体质的内卷出路。 种菜,做饭,养狗,以前的李相夷是看不上这些“平庸琐事”的,现在的李莲花觉得这比当什么“天下第一”有意思,正如苏轼写的那样:雪沫乳花浮午盏,蓼茸蒿笋试春盘。人间有味是清欢。(《浣溪沙·细雨斜风作晓寒》) 李莲花的内核,真的很“苏轼”。与其说我喜欢李莲花,不如说我喜欢苏轼。而且我肯定作者也是,这剧有很多个瞬间让我有一种跟作者嗑到同一个爱豆的暗爽。 苏轼也是天赋卓著,年纪轻轻名扬天下,二十岁中进士,文坛顶流,然后经历了“莫须有”的乌台诗案,被贬官到了偏远山区黄州,等于是人人艳羡的天之骄子,一朝跌至尘埃。 这搁谁都要时间消化,苏轼一开始也低落,后来也是在具体生活里找到了精神乐园。既来之则安之,他跟着当地农民学种田,研制怎么把肉做好吃(于是有了东坡肉),他还研究酿酒,每天详细记录下来酒的变化。他钱少,就规定每天只能花多少,剩下一点月末买酒喝,把日子过得既充实又有盼头。朋友们,无聊可以去看看苏东坡的传记或纪录片,会获得很多心灵按摩。 苏轼发现在地方切切实实地给百姓做事,帮助一个个具体的人,例如修渠治水,比以前在朝廷高谈阔论更满足。李莲花选择当一个江湖游医,也是一样。 后来李莲花被方多病扯去探案。他要是不愿意没人扯得动他,归根到底也是因为看到了每桩案子背后有一张张具体面孔,跟当医生是同一个初心,侠义之心。剧名“莲花楼”,也让人想到苏轼的,“此心安处是吾乡”。 巨变让苏轼反思自己之前的人生。他反省出自己以前把毛病(例如管不住嘴,太爱表现自己)当成优点炫耀。那些毛病就像树木的结瘤、石头上的晕圈,其实这都是这些都是它们的病处,却被当成美丽之处。(木有瘿,石有晕,犀有通,以取妍于人,皆物之病也。) 还有,他反省自己以前写字,很多是为了应试,博得名声。这样不好,以后,从“心”出发。于是黄州期间,也是苏轼名作井喷期。 李莲花也是,在独居无事时,在日复一日的劳动中,看清了自己,也看见了众生。 所以李莲花每次提到李相夷都没几个好词,宛如李相夷头号黑粉,但他说的都是真心话。 以前的李相夷,的确是“目中无人”,“颐指气使”,“傲慢”。他看不到具体的人,所以他没有考虑到小兵小卒也有自己的家人,也没有看见到乔婉娩早就日渐哀怨的眼神。 ![]() ![]() ![]() ![]() ![]() ![]() ![]() ![]() ![]() ![]() ![]() 最后的结局,观众或许会遗憾,但是李莲花本人是没有遗憾的。我很高兴编剧把人物内核贯彻始终,不为网友的眼泪而心软,坚定地BE。 而且这剧有“回环结构”的味道,可以把第一集脑补成为最后一集的番外,李莲花又躲起来了,可能改名李菊花,还在好好生活,嘿嘿~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