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读懂毛主席的智慧:历史也有其命运

 人老颠东 2023-09-19
图片

独立东江若仙子,白衣如羽做鹭魂。

乘风归去披散发,泼墨一挥几回轮。

--《白鹭》

为什么说历史也有其命运呢。原因在于那些具有决定性的历史关头,其向左还是向右,往往是偶然的。尽管历史的大势,总是将当事人推到那个决定性的位置,但具体要如何做,是看其最后关头如何抉择。譬如看到伟人1972年正式将他的接班人物提上日程,可是选邓还是选华,直至他在弥留之际都无法做最后决定,而这一决定深远地影响了我国后来发展的道路,就深感此种命运的神秘。

这种历史性时刻,同样发生在邓与云的社会主义建设方法之选择中。尽管其重要性意义远不比前述,但这毕竟决定了中国是完全市场化,还是计划为主市场为辅的建设道路。从一些史实得知,这两位历史人物在晚年经济建设上分歧越来越大,一个主张以全国统筹为主市场为辅、自主循环为主对外开放为辅;一个主张以全面市场为主、全面开放为主,弃高端科学走轻工业。1987年陈云正式宣布退居二线而有些继续发挥作用。对于陈云,就像伟人评价说的,他虽经济治理厉害,但缺少了敢做敢为的魄力,紧要关头以明哲保身为重,难堪大任。

90年代中后期,一些国计民生领域的公转私改革亦是如此。这同样深刻地影响了我国后来的发展。当今最苦最无保障的农民工群体,以及荒芜的乡村等两极分化现象无不与此相关,更不用说那些影响后代的领域,如教育、医疗、媒体、出版等,以市场化之由变为私有化了。这些都是如今许多果(尤其是经济上思想上)所出的因。

在那样一个关口,有些历史人物只关注眼前当下一时之益,而忽略开此口伴随的风险。也许真如设计师所说,以后的事交给后人。(这句话的正面意思:未来不可知,只能由未来人的应对。可另一面:由此口而来的风险也交给后人解决了,我管不了了)而伟人则不会,他总是考虑到百年以后。看他当年的谋略和部署,至今我们的和平都受到他的庇护。

无论如何,说到底,历史是必然(发展大势)与偶然(或人为或天意)共同交织而成。这共同谱写了历史的命运。

我们再看。中国虽存续几千年,但站在历史长河,基本分成两个阶段:一是农耕条件的儒释道文化体系中国,一是工业大循环的共产主义中国。假若没有伟人对生产力和思想的铸造,中国将无法完成这样的转型。在伟人时代,有四大难题:第一, 改变落后的农耕生产力。第二,改变适应农耕的生产关系。第三,改变受到大清礼教禁锢的未开化思想。第四,改变受帝国主义侵略与殖民的局面。他通过解决这四大难题,建立一个独立自主、和平发展、人民民主的适应现代工业化的社会主义国家。

以上困难,单单挑出任何一个,只若普通的人,都难以完成。想要完成,必须具备这样的条件:他有博大精深的智慧,所考量的绝不是眼前当下,更注重千秋万代。既宏观地形而上,又着落于行动细微处。既处处关注长远利益,又照顾当前利益。既注重物质基础,又重视思想意识。他能将民主集中制发挥到极致,既最广泛地听取人民的心声,又保持高度的统一,在一而下的多元,运筹帷幄。

与他同年代,前有陈独秀、李大钊,同年有蔡和森、瞿秋白,后有他的战友如朱、周、刘、云、邓等,都无法扛起大旗。这经过了历史检验包括战争的残酷检验。谁不听他的话,谁就受到血的惩罚。

即便如此,由于他的思想太过于前卫,远超他的同辈,而不得不经受不同时期的曲折。每每看到在1962年以后,伟人经过前面十余年的摸索,终于总结出一套科学的、能适应工业文明实现大循环的社会主义建设经验,但他的团队及其身后有人不再听他的话,尤其为了眼前利益,自动放弃一些关键处:牢牢抓住高端科学技术,牢牢抓住思想教化,牢牢以人民利益为考虑,都深感痛憾。

他是怎么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呢。1962年1月,“七千人大会”伟人的报告简直可以作为社会主义公有制建设的范本,他在新中国新年代的社会主义建设理论呼之欲出。在大会上,总共确立了农业六十条,工业七十条,商业四十条,手工业三十五条,教育六十条,科学十四条以及文艺十条等,基本覆盖社会主义建设各个领域。如果他能进一步将之提炼为“十大关系”那样的形而上的规律性总结,那末,这项庞大又伟大的工作便能就此完成。曾经他试图这样准备过,为此做了三件事:一是卸任国家主席,二是组织读书会,三是打算骑马走黄河,沿途考察。

他在1961年8月这样谈过自己的愿望:“我有三大志愿:一是要下放去搞一年工业,搞一年农业,搞半年商业,这样使我多调查研究,了解情况,我不当官僚主义,对全国干部也是一个推动。二是要骑马到黄河、长江两岸进行实地考察,我对地质方面缺少知识,要请一位地质学家,还要请一位历史学家和文学家一起去。三是最后写一部书,把我的一生写进去,把我的缺点、错误统统写进去,让全世界人民去评论我究竟是好人,还是坏人。我这个人啊,好处占百分之七十,坏处占百分之三十,就很满足了。我不隐瞒自己的观点,我就是这样一个人。我不是圣人。”他是如此诚恳,闪耀着朴素的伟光。

遗憾的是,从这个时候开始,分田到户的私有化声音出现了,他们质疑纠正后的社会主义总路线。这简直就是破坏刚刚纠正过来、走上正轨的人民公社--生产即参与分配,允许家庭副业,允许自留地,以一定比例的私作辅助--匹配机械化农业与工业规模化生产的社会结构。在伟人看来,分田到户是土地再次私有化,如此违背历史趋势,这是不能容许的。可历史的命运,将新中国推向另一个当口。它似乎故意阻挠,要让这个古老又年轻的社会主义国度,不那么顺利地进入发达的公有制社会,提前享受人类的共产主义文明。

1966年,新中国这条大船终于发生了前所未有的震荡。十年后,其加速更将这条船推向另外一个方向。

在毛主席时代,人民公社是实现社会主义公有制的重要载体与路径。它既是一种融合行政功能和社会关系于一体的社会组织,又是人们生产、生活的基本单位。伟人之所以执意实现人民公社,除了适应生产力,还赖于两大要素:一是人民民主的民主集中制,这是社会主义制度不偏离其轨道的管理规则,是外在约束。一是无产阶级宇宙观的教化,这是行政组织不偏离其初衷的思想教化,是内在自觉。

历史地看,它最大的弊病不是其本身不对,而是把本该二三十年建成的事浓缩在两三年完成。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亦是如此,是时间差的问题,不是道路方向的问题。伟人欲实行于此,是将行事推到“与天斗”的极致,他试图以有限的人肉之躯与天命斗。这在他尚年轻之时,顺着时间的规律,成功了。但在年迈时,却因时间的局限,搅乱其固有的规律,而挫败下来,最后导致大乱。

事到如今,已再难人民公社化。人民公社是从生活、生产到分配都是基于集体,以适应农业机械化、工业规模化,而现在人们的生产生活基本以市场为基础,尊重人性之私,社会结构及生产关系已经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当今应当考虑的问题是,如何调控分配,实现官僚资本与人民大众的利益均衡,避免两极分化。

至于未来是否还能再度人民公社集体化。这就看遥远的那一天,生产力要求人们以哪种方式适应之。 

播下一颗思想种子

让它随意发展

图片

图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