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不少以古代战争为主题的影视作品中,经常能看到士兵或将领举着大旗的画面,然而打仗明明是耗体力、人力的事情,为何还要举旗呢?事实上,军旗是战场上最重要的指挥工具之一,不但能藉此识别敌军、友军,统帅还能靠着军旗指挥阵型、传递命令。 ![]()
根据《国家人文历史》报导,军旗是古代战场上最重要的指挥工具之一,军队的指挥在晚上要靠鼓声,白天则是靠军旗。军队的统帅一般会配一面巨大的旗帜作为象征,这种旗称作「大旆(音同配)」,又叫作「旄(音同毛)旆」,是用动物皮毛、羽毛装饰的贵重旗帜。 有的统帅则直接使用将领旗,也就是把主帅的姓氏写在旗面上,像在《三国演义》中,只要看到旗帜上写着「关」,就知道是关羽的部队,写着「张」则是张飞的部队。另外,统帅身边还会配备信号旗,传令兵挥动信号旗用旗语(透过旗帜传递信号的沟通方式)传递主帅的命令,或是举着信号旗跑去找各营将领当面传递主帅命令。 通常古代战场习惯将军队分为前营、后营、中营、左营、右营,每个营都以不同颜色的旗帜代表,且根据五行理论「青龙白虎掌四方,朱雀玄武顺阴阳。军前宜捷,前用朱雀;军后宜殿,后用玄武;军左为阳,左用青龙;军右为阴,右用白虎。」旗帜的颜色大多是固定的,前营用红旗,中营用黄旗,左营用蓝旗,右营用白旗,后营用黑旗。 而统帅会根据战场变化,通过对不同颜色旗帜的运用,来指挥各营协调作战,像是当统帅命令五色旗帜全部举起,就代表五营将领必须按照战前指定的位置摆好阵型;当统帅命令只举起红旗时,前营就要准备听取号令指挥变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