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国的竹笛之父江阴人郑觐文

 新用户2611oQLq 2023-09-19

笛子是中国传统民族乐器最具代表性的乐器之一,具有强烈的华夏民族特色,其特有的音色和极强的表现力,使笛子在中国传统乐器中拥有不可或缺的地位。在今天的大乐队表演中,我们经常能够听见笛子既表现清脆嘹亮又体现委婉醇厚的音色,常常在乐队中发挥重要的作用。可谁又知道,一个世纪以前,笛子仅仅只能活跃在戏曲舞台和民间活动中,正是由于一个人的重要引领和创新推广,笛子才和二胡一样登上大雅之堂。因为他对竹笛的发展影响实在大,人们甚至称他为现代中国竹笛的开山祖师爷,他就是江阴人郑觐文。

郑觐文是江阴城北门外澄江桥人,是我国近现代杰出的民族音乐家,他一生对民族音乐的贡献可以说影响了整个中国民族音乐的进程。他成立了中国第一支民族乐团,搜集和拯救了一大批行将消失的古乐器,改革创制了一批民族乐器,使中国传统的民族音乐和乐曲可以和西洋乐队一样,登上高雅的舞台。而竹笛只是郑觐文其中的的一项贡献而已。

上世纪初,新文化运动席卷全国,西方先进的文化一下子成为热门话题,郑觐文和其他热爱中国传统文化的艺术家一样,没有跟风否定传统文化,而是对民族音乐的瑰宝进行了坚决的捍卫,在保护民族音乐的同时,也大力吸收西方音乐的先进经验,不仅创设了于西洋乐队一样的民族乐队,而且还对不适应大乐队演奏的乐器进行了改革,竹笛的改进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开始的。

在笛子的改革创新方面,郑觐文耗费了心血。我国旧有的传统笛子为均孔,即各孔的间距几乎相等。这种形制,最迟始于汉魏时期,并一直沿用下来。为了合奏的需要,郑觐文和他儿子郑玉荪一起,率先于一九二九年按国际标准音对从古代一直沿用下来的笛子进行改革,制成律吕式的十二调笛,这一改革以后的笛子一直沿用至今;他改变了传统笛子圆形的笛孔,将之改成了椭圆形孔,使演奏者能够更好地驾驭笛子;他为了提升笛子的音乐表现力,改革了笛膜的贴法,使笛膜在笛孔上形成皱褶,音色更加响亮悦耳;他在长期对笛箫搜集整理和实践中总结出来的基础上,编成了《箫笛新谱》,这是中国最早出现的箫笛曲谱。他设计制作了竹笛的划线板,为现代竹笛音准的制作提供了方便。所有这些都为箫笛的传承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可谓是传统竹笛的“再生父母”,难怪有人用现代竹笛的起始老祖宗来形容郑觐文对竹笛的贡献。


郑觐文是江阴走出去的杰出民族音乐家,大概是江阴人骨子里的江阴性格,他和同时代的刘天华、周少梅一样,都不约而同地选择了弘扬传统民族音乐,积极改革创新传统乐器,成为中国民族音乐史上著名的“江阴三剑客”。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