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从八加九到三山国王

 馮小鳳 2023-09-19 发布于浙江
这大约是我2005年编曲并弹奏录制的一个音乐小段,
主旋律来自当时翻到的一本吉他教材。
由于译名孤僻,未可知是哪个古典音乐里的选段。
曾以为是柴可夫斯基的《胡桃钳子》<糖梅仙子之舞>,
认真比对了一下发现也并非…
尽管是有点像啦🤷‍♂️。

8+9是台湾新兴的网络华语词汇
被用来指代社会经济地位与学历较低的年轻男性
与「不良少年」或「屁孩」意义近似

8+9是2010年代在台湾新兴的华语词汇,读作「八嘎囧」。原先是当地民俗八家将台语发音(pat-ka-chiòng)的华语谐音。

因社会变迁,八家将阵头参与者多为社会经济地位与学历较低的年轻男性,且不少与黑道有连结,就被网民用来指代社会经济地位与学历较低的年轻男性,而不再用来指称八家将阵头。

这是因为1980年代末期台湾解严后,许多家将阵头被黑道操控,组成阵头的成员多为社会经济地位与学历较低的年轻男性。

家将除了参与宗教、民俗活动外,社会新闻报导也出现不少以家将为名,涉及聚众斗殴、使用毒品和贩毒、飙车、误人子弟、诱拐少女、暴力讨债、性侵害与犯罪集团和诈骗集团,逼良为娼为生计等情况。

约2010年代,这个用语开始在网络文化中,被网民用来指代社会经济地位与学历较低的年轻男性,且明显具有歧视性的负面意涵,与「不良少年」或「屁孩」意义近似。(对中华歧视文化有兴趣的,可延伸阅读至《我们活在一种渗透到骨髓的歧视里》。)

例如在评价源于我大中华且流播于世界各地的汉字文化圈的体罚现象时,倘若是以台湾在地的口气,可以这样吐槽:

所谓不打不成器,那要论体罚,8+9 的家长普遍比普通家长打小孩打得更凶,但并未因此使得现今路上的8+9变得更少哎😑🤷‍♂️…

当然,这个句子不是我造的。并且恰恰是因为听到有人这么造句,句子中出现了我听不懂「8+9」,我才开始做这点小研究的。

Anyway,根据研究者的观察,被称为「8+9」的群体,其行为也不符合社会多数道德价值,例如会聚众斗殴、飙车,或会在网络上「呛声」与人笔战等。

阵头是民间祭祀
庙会庆典活动中在神明出巡部份
居民或专业团体成员装扮为随队护卫
边走边沿街表演的一种传统民俗技艺

阵头是源自中国的传统民俗技艺,是民间祭祀、庙会喜庆的一部份。为了感谢神明的保佑,社区居民在神明出巡时随队护卫,延伸出边走边表演或沿街定点演出的形式,表演的内容撷取自杂技、小戏。

「阵头」一词来自福州、闽南等中国沿海地区,在台湾发扬光大,目前阵头数量、种类以台湾南部最多。

台湾阵头的种类众多,分类不易,但大体依表演特性,可概分为文阵和武阵。文阵以歌舞为主,伴奏较完整。武阵大多包含武术表演,伴奏乐器较简单。

自1980年代以后,由于农村人口外流,组成阵头越来越不容易,为因应庙会活动及婚丧喜庆的需求,而产生了营利表演的职业阵头。

继而涉黑,涉不良,向「8+9」的方向逐渐发展。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2000年以后,阵头的传统音乐多被热门流行音乐取代,并出现了电音三太子,另外钢管舞也十分风行。


电影《阵头》取材自
某些地区宫庙的传统阵头难以为继
须向纯表演性质的阵头转型的
父子两代班主交接的过渡阶段

提到电音三太子,就不得不顺便说两嘴2012年由冯凯导演执导的电影《阵头》,为取材自台中市九天民俗技艺团的真实故事而改编,戏剧冲突来自某些地区宫庙的传统阵头已难以为继,须向纯表演性质的阵头转型的父子两代交接的过渡阶段,也是一个通过自强来改变刻板印象、反歧视的励志故事。

爸爸推儿子,儿子瞥爸爸,各种不善沟通的口硬心软,各种情绪交换,语重心长的妈妈拉住俩人的手…以及黄毛破洞亮片,堂兄堂弟,师兄师妹,杀马特洗剪吹,夜市冰淇淋,你舔一口凉凉,我舔一口甜甜,再互相嘻嘻笑说你干嘛要学我,以及半路里杀出来的电视台女主持人,很显然师兄没有跟她好。全副武装的电音三太子领着队员们晨跑,格调是数码调黄加了噪点的伪胶片,气息是太平洋的风吹来湿热乡土,比较可爱。

以及「欻」这个字在全片中出现的频率非常高。

欻欻是律令的另外一种表现形式
如果你非常快
在别人看来可能就很帅

欻,是个多音字。读 xūㄒㄩ 的时候,表示忽然,快速的样子。读 chuāㄔㄨㄚ 的时候,一般叠用为象声词,表示一种动态的样子。

我们对这个字并不陌生,因为我们雷部有歘火律令邓元帅,欻和歘是读音字义和用法完全一样的两个字,只不过多个火会显得更烧眉毛一些,也就是会让人觉得更快。

而「雷部飞捷之鬼曰律令」,所以欻是律令的另外一种表现形式,都是在强调在工作中效率的重要性。正如《功夫》中深藏功名于不正常人类研究中心的火云邪神先生所云:「天下武功,无坚不破,唯快不破!」

于是我们可以在神隐和闪现中如此造句:

欻欻💨💨!耶?我来啦!
欻欻💨💨!耶?我又走啦!

哈哈,我真是太无聊了🤷‍♂️…

而欻在电影《阵头》中出现的频率非常高,却显然不是说快的意思。搜了一下网络上的解释,结合电影中的语境,欻在台南闲聊的口语中,大概是夸人帅的意思。例如:「(由于这场演出反响很好)你欻哦,爽哦,但是不要骄傲哦!」

我想了想这其中的逻辑,可能是,如果你非常快,那么在别人看来可能就很帅,就像《黑袍纠察队》中的火车头,so…

阵头家将和乩童降神之间存在关联
但无必然联系

由于都属于宫庙文化,并且表演阵头的家将和负责降神上身的乩童的角色也经常会有所重叠,所以我们可以说阵头和降神之间存在关联,但无必然联系。

比如有些阵头家将是纯表演性质的,有些则是专门在宫庙里负责降神的。还有一些本是纯表演性质,并且演员也未接受过降神的训练,但在随神明出巡沿街表演的过程中,因为偶遇一些意外事件而突然被降神的,也是台湾宫庙文化中并不鲜见,甚或观众习以为常的现象。


《村里来了个暴走女医师》里
宫庙乩童的无聊双关对白

By the way,2022年有一部男主身份是宫庙乩童的台剧叫作《村里来了个暴走女医师》的,很好看,单纯可爱,有笑有泪。

有几句对白至今记忆犹新,有一集是讲失了童子身的乩童数次降神不灵,于是对女医生嗔怪道:「因为你上了我,池王爷就(嫌弃我)不再上我身了啦…」

直到后面一集,他又能成功降神之后四处乱跳:「哈哈,你们今天看起来都很不开心啊!」「难道你很开心吗?」「哈哈哈哈哈,当然啦,我好开心啊,我开心死了,因为池王爷终于又上我身啦!」

台湾流行的乩童起乩降神非道非佛
但常依附或融合于道教或佛教的道场

像《村里来了个暴走女医师》里这种台湾常看到的宫庙乩童的角色,看起来很像道教的内容,但其实属于灵媒、民间巫术的一种,并不属于正统的道教或佛教,但却经常依附于主要内容为道教或佛教的宗教场所,并借鉴一些传统的宗教仪式,并且大多数看起来像是道教的。

在台湾乩童界,最赶场的两位神明是济公+哪吒,乩童被附身后,就可以神明的身份为信众解惑,甚至是治病。有时也会有信众死去的亲人来附身的,但大多数乩童,都有一个自家宫庙里供奉的主神,也就是主要对其进行降神附体的对象。

而像是在大甲妈祖绕境进香这类大型的出巡游神活动中,随护的乩童在被附身后也经常会用各种法器进行自残,其目的是用鲜血展现神威。

但道教、佛教都没有起乩的传统。

《天坛玉格》有云:「一切上真天仙神将,不附生人之体。若辄附人语者,央是邪魔外道,不正之鬼。」后俗传为一句「正神不附体,附体非正神」的基本法则。

所以2010年龙虎山举行两岸三地五大醮坛共同演法的大规模太平清醮时,我们那些普遍在认知上虽然处在不同阶段但可统称为原教旨主义的道士们,都对另外一些身兼陋习,会忍不住起乩的「道友」之演出表现出了最大程度的漠视。

起乩是东南亚的传统巫术
与福建人大乱拜的泛灵信仰
和佛道及台湾在地民间信仰大融合的产物

起乩的本质更接近东南亚的传统巫术,只是在台湾在地化的表现为起乩的对象多为道佛二教之神佛护法之类,这种大障眼就难免令到普通信众难以区分它是佛是道,还是民间信仰了。

以及福建自古以来就是全中国最迷信的地区。只要不被广东人吃掉,福建人就会继续保持什么都拜的优良传统,虽然也没有过分到像日本人一样把万物有灵涵盖到电饭煲的程度,但基本上只要是能够吸取天地之灵气、日月之精华的自然界之山石、树木均可拿来一解拜瘾。

无名男尸可以立阴庙祀为希望能有求必应的「有应公」,而年纪轻轻便非自然死亡的女性,则会被供奉在专门的姑娘庙。所以这种宁信其有的幸福大乱拜的信仰,既不属于佛教,也不属于道教,而只是一种地域性的民间信仰传统。

在中式信仰体系中,一般来说,要成为正神,需要经过官方的敕封,如也是熬了很久才熬成妈祖的妈祖及后文写到的三山国王。如无官方认证便私自进行供奉,就属于非法淫祀。

这里的淫不是淫荡、奸淫的意思,而是取不正统,妄自、滥情之意。所以淫祀就是不合礼制的祭祀;不当祭的祭祀,妄滥之祭,恶意私自乱拜,未按官方指定的崇拜对象进行崇拜的行为之类。

而台湾移民大多来自福建,自然就把这种大乱拜的「泛灵信仰」传统带到了台湾。于是台湾人也什么都拜,什么都不奇怪。秉持着「有拜有保庇」的信念,连银行大盗李师科、流行歌手邓丽君等,都可以拿来拜,才不管正不正统,淫不淫祀咧。当然这种现象在如今的大陆也很常见,非常不奇怪了。

那更何况是小说中虚构的斗战胜佛孙悟空,不但可以拿来拜,还可以用来起乩降神,可谓是在用信仰不断在努力证明着平行宇宙的存在。证明着写小说的人、讲故事的人是某种意义上的造物主。

台湾的泛灵信仰
在人文方面的正面价值对人类的未来更有益

另外,单从人文的角度来讲,台湾泛灵信仰的正面价值在于它更具包容性,比起那些每天针对一些已经融合到很难以及不必去分出谁是谁的的领域进行谁是谁的硬分硬杠的这类争来争去妄图把自己认为的唯一正确强加给所有人的言行,类似于台湾泛灵信仰的这种谁爱信什么就信什么,谁爱认同什么就认同什么的价值观,显然对人类的未来更有益。

因为说到底信仰是个很个人、很私人的事情,只要没有伤害到他人,没有触犯法律,自己对什么有的没的爱信不信,他人都是无权干涉的。


八家将是台湾民间信仰的阵头之一
是主神的随扈,庙宇的开路先锋

再说回被歧视为「8+9」的八家将。

八家将亦是台湾这种非常揉杂的民间信仰体系中的阵头之一种,属于文武阵中之武阵,主要负责捉拿鬼怪妖邪,但亦有解运祈安、安宅镇煞的功能,传统上具有强烈的宗教性质,阵头气氛也常显得神秘、威赫、严肃。

八家将的起源众说纷纭,一般说法是起源于五福大帝驾前专责捉邪驱鬼的将军。亦有一说本为三山国王的部将,肩负巡视山间及扫除妖魔鬼怪的职责,本非阴间神祇。

但后来亦被供奉地藏王菩萨、城隍等职掌阴司神明的庙宇学习模仿,便逐渐演变为各类王爷、城隍、妈祖等庙宇出巡的开路先锋,担任主神的随扈。

在这种演变的过程中,八家将已逐渐成为各类家将阵头的一种统称、概称。细分的话,其实大致要分为:八家将、三山国王部将、五虎将、五福大帝部将、家将团。

而城隍爷、地藏王菩萨部下,其实是现如今最常见的八家将的阵头。由于三山国王的部将级别较高,可称为将军,而城隍的八家将级别较低,为兵,所以不能称将军,只能严谨但不失礼貌地称之为家将。


三山国王为来自中国粤东地区之山神信仰
始于唐韩愈贬为潮州刺史时的经历


三山国王是源自中国粤东地区一个被打包的山神信仰组合。三山是指揭西县河婆镇北面的三座山:巾山、明山和独山。

三山国王的主要信仰区为古潮州府之住民,包括潮汕人及潮州客家人,随着当地移民向外开枝散叶,三山国王逐渐流播为香港、台湾及东南亚的汉人民间信仰之一。

相传唐代文豪韩愈(哈哈,这个人很值得写,我一想起他就满脑子话题,有空再专门写他的趣事。)被贬为潮州刺史时,当地洪水泛滥成灾,居民便向这三座山的山神祈求止雨,果然雨过天晴,韩愈觉得此三山之山神真的很赞哎,就是字数有点多,便打包奉为「三山神」,并加以祭祀。

传说又至北宋广运六年,宋太宗赵匡义御驾攻破隆州之后,亲自在太原城下督战之时,与北汉悍军难分胜负之际,忽见有白红黑三匹骏马疾驰而至,马背上亦端坐着白红黑脸三位金甲将军,那赵匡义不禁暗叹,嚯!好三个飒爽威严!

说时迟那时快,三位将军亮相已毕,未及自报家门,便挥舞手中利器杀入北汉军中,须臾之间,便杀得那北汉军团丢盔弃甲,是四散奔逃。

赵老师未及出口赞叹,三位金甲将军已驰马向上前方约45°角以画面淡出的转场特效隐入城上云中,并以飞机尾迹云的形式在空中喷绘出「潮州三山神也」六个云篆大字签名,宋太宗找来随行翻译耳语两句后方知事后该向何方道谢。

后来大获全胜的赵皇帝派人到潮州作了一番调研后,便分别赐封三位山神:

白脸连杰为巾山助政明肃宁国王,红脸赵轩为明山清化盛德报国王,黑脸侨俊为独山惠威弘应丰国王,合祀为「三山国王」。

值得注意的是,三山国王神像的座次不同,甚至连头衔尊号亦略有不同的版本差异,各庙常有各自的做法与传统,并不一定是照着霖田祖庙的座次顺序,亦有许多三山国王庙宇的座次是前往祖庙进香后仿照更改的。

在粤东三山国王庙常俗称为王爷宫或王公宫。


-终了-





☯︎
哪吒神咒

拜请哪咤三太子,太子七岁展神通。
头缚双髫红腰带,绣球双臂百万兵。
哪咤领令统天兵,金轮挑起绣球行。
打开球内百万兵,哪咤太子显真身。

步步显兮前步步兮步七星,
前步步兮度众生。
发毫光使金枪,
步步显兮为吾今日出游行。
步领行步得猛将,
为吾今夜到坛廷。
弟子一心专拜请,哪咤太子降临。
神兵火急如律令。

‍‍‍‍‍‍‍‍‍‍‍‍‍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