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作家新干线·散文」严德荣|走进文化的绍兴

 谭文峰sdqtneyj 2023-09-19 发布于山西

作家新干线

走进文化的绍兴

秋雨濛濛,初访绍兴。钻出站名为“鲁迅故居”的地铁站,呈现在眼前的就是一条鲁迅在文章中描写过的江南浙东风味的民居瓦舍,小桥流水,石板街巷,还有那些沾名人光、挣游人钱的所谓的“咸亨酒店”、“孔乙己茴香豆”、“百草园药店”,老板和店员在呼唤着招揽客人。游客们南腔北调,人声噪杂,撑着雨伞,步履匆匆地走过这条华老拴、夏喻、阿Q、王胡、九斤老太、祥林嫂还有吴妈也许曾经走过的街道。

初知鲁迅,来自小学、中学时读过的“百草园和三味书屋”、“闰土”、“社戏”等课文。后来课外阅读过他的“祝福”、“阿Q正传”还有“狂人日记”等比较著名的作品。再后来,我从父亲的藏书中读了“彷徨”、“呐喊”、“且介亭杂文”、“朝花夕拾”的集子和“中国小说史略”等,还有收录了“补天”、“采薇”、“铸剑”、“出关”、“药”等故事的“鲁迅小说选”,这才一步步佩服起这位先生来。他不仅仅是一个当局一段时间里宣扬的“革命者和斗士”,更是一位有着了不起真才实学的文人,一位看穿世事的智者,一位有操守的君子。一个“心达而险,行辟而坚,言伪而辩,顺非而泽,记丑而博”的少正卯式的人物。

想像之间,我们的脚步已到鲁迅故居门前。这一座先生的祖父中了进士,在朝为官后建造起来的几重几进的大院落,几乎是原模原样保存到了上世纪五十年代,就是太平天国进占绍兴后把这里当作指挥部的时候,也未遭破坏。但是现在的所有房屋建筑,已经大都是改革开放以后依照旧照片和族人的回忆修建的了。包括“迅哥儿”卧室里的床,书房里的桌,早已都是人亡物非了。我也曾参与过某些景点的旧物造假,当然理解其中的曲直。参观者看看稀罕,游玩者凑凑热闹,缅怀者寄托情愫。“假作真时真亦假”,哪怕假的也胜无。就像昨天我看过的岳坟,那两个土丘下面埋的是不是岳飞父子,甚至埋没埋人,已经不重要了。人们要的只是个心理安慰,精神寄托罢了!

鲁迅是绍兴的名片,但还不是头牌。上古五帝之一的大禹虽不知生于何处,但是却葬在绍兴。禹陵就同我们运城的舜帝陵一样,虽然查无实据,但也无法证伪。可是后来生于绍兴的几位越国的王侯将相,史书上是有明确的记载的。还有东晋名臣谢玄,汉代的大科学家王充,书法家王羲之、王献之父子,画家王冕、徐渭、陈洪绶,近现代名人就更多了。还有历朝历代那些默默无名、让人褒贬不一的“秘书长”——绍兴师爷,其中也不乏佼佼者,他们也都是绍兴文化底蕴的继承发扬者。有人说了,王羲之是从山东搬家到绍兴的,只算半个绍兴人。那么,周恩来家还是从绍兴搬去淮安的呢。

谈到王羲之,就不得不说说他儿子不幸的婚姻了。王羲之娶妻绍兴大户之女郗氏,王献之娶的是他妈娘家侄女郗道茂。不幸的是当时的公主看上了他,皇上老儿非要他休妻再娶。王献之把两只脚弄残疾了用来拒绝,但是公主连这个瘸子也不放过,最后公主遂了心愿,郗道茂郁郁而终,由此,王献之才对前妻写出了他的心血之作“奉对帖”,在这篇可以说是他书法造诣顶峰的文帖最后,王献之痛陈自己“俯仰悲咽,实无已已,惟当绝气耳!”

写到这里,似乎有些走题了。但是让我将错就错一回,走下去吧,接着写绍兴另一位婚姻不幸的名人,他,就是陆游。

提起陆游,许多人都会想起他与前妻唐婉被逼离婚又相逢之后写下的那首脍炙人口的“钗头凤”:

“红酥手,藤酒,满城春色宫墙柳.风恶,欢情薄。一怀愁绪,几年离索。错,错,错。    春如旧,人空瘦。泪痕红浥鲛绡透。桃花落,闲池阁。山盟虽在,锦书难托。莫,莫,莫。

而他俩相逢的沈园,就几乎在鲁迅故居的隔壁。我转到此处,也不由怆然。陆游这位活了八十多岁的爱国诗人,临终示儿犹嘱:

“王师北定中原日,
家祭无忘告乃翁。”
但同时,这位老者也念念不忘曾经的爱人,写下了另外两首以沈园为题的诗:
“城上斜阳画角哀,
沈园非复旧池台,
伤心桥下春波绿,
曾是惊鸿照影来。”
“梦断香消四十年,
沈园柳老不吹绵。
此身行作稽山土,
犹吊遗踪一泫然。”

绍兴文人婚姻的不幸,似乎是有传统性的。鲁迅先生也未能例外。但是与王献之和陆游深爱前妻不同的是,鲁迅却是连前妻的影子也不愿意看见。当母亲给他迎娶回来朱安的第二天,鲁迅就离家出走,一直留学求职谋生在外,并且和自己的学生许广平相爱结婚生子。不过,先生虽然有点绝情,还未彻底无义,对在老家侍奉他娘的朱安,还是寄钱供养的。朱安比鲁迅多活了十年,后来就是许广平替丈夫供养朱安至终的。

鲁迅先生以文章为工具,不满现实,针砭时弊,唤起民众,讽刺当局。虽然有人赞扬他是以笔做为匕首和投枪,刺向当局和旧时代,但先生无论如何有风骨,终究还只是一位文人,他君子动口,从未动过手。而一位比他只大了五六岁的老乡,也是个文人,而且还是个女人,面对满目疮痍的社会,腐朽的制度,腐败的朝廷,她不仅动口动笔,而且动了刀动了枪。她,就是著名的女革命家“鉴湖女侠”——秋瑾。

让我们先读她的一首诗:

“不惜千金买宝刀,
貂裘换酒也堪豪。
一腔热血勤珍重,
洒去犹能化碧涛。”

还有一首词“鹧鸪天”,她是这样写的:

“祖国沉沦感不禁,闲来海外觅知音。金瓯已缺总须补,为国牺牲敢惜身。    嗟险阻,叹飘零。关山万里做雄行。莫道女子非英物,夜夜龙泉壁上鸣!

当鲁迅还在日本留学的时候,秋瑾也在日本与这位小老乡相识。其时,她已经与孙中山、黄兴等人从事反清革命斗争多年。其后她在各地为革命多方奔走,创办报刊,唤起民众,发动起义。最终在1907年因起义失败被捕,在离她家不远的轩亭口惨遭斩首。据说秋瑾在狱中始终无一供词,只在临刑前留下七个字:

“秋风秋雨愁煞人”。

秋风秋雨之中,我们来到离鲁迅故居不远的秋瑾故居门前。门前有着一大滩积水。秋瑾的娘家夫家都是官宦之家,这里是她生活成长的娘家,也是她从事革命,联络党人的主要地点。这是一座五进的院落,虽然略有修整破败,仍然可见昔日繁华。这倒使我有些不解:为什么推翻上一个政权的发动者、领导者中,许多人都是当时的“既得利益者”和有学识、有地位,生活条件相当不错的人?他们为什么都像秋瑾一样,把“爱国”和“爱政权”割裂开来,完全不顾这样做会导致毁家丧身?就像解说员说的,秋瑾当年被处斩后好几天,一直抛尸野地,身首异处,家人也不敢收敛。不过我敢说:今后,随着封建政权的消失,人类社会的进步,类似这种文化人和文明的悲剧,一定会逐渐彻底消失的。

绍兴的文化,文化的绍兴。今天的绍兴,在地理上已经由一条直达的地铁跟省城连接在了一起,四通八达的公路、高铁、航线把全中国连接在了一起,互联网和无所不在的电波把全世界联在了一起。当分歧一点点消弭,文化一步步交流,文明不断地融合。到了那个时候,不管是绍兴的文化,江浙的文化,甚至中国的文化,都将会成为人类的共同财富!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