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日,在微博上看到一段话,感触颇深:
事实上,这种情况绝非个例。 “双减”前,很多孩子凭借着父母的催促,老师的监督,机构的“加餐”,往往都能取得还不错的成绩 。 但同时,也隐藏了不少自身的问题。 直到“双减”后,这些问题才彻底暴露出来。 正如巴菲特的那句名言:“大潮退去,才知道谁在裸泳。” ![]() ![]()
“双减”之后,孩子们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改变: 作业数量大幅缩减了,一二年级不布置家庭书面作业; 考试次数减少了,一二年级取消纸笔考试…… 然而,尽管没了作业的加持和考试的压力,有的孩子依旧严格要求自己,每天专心听讲,认认真真做笔记。 ![]() (源自微博账号@安徽商报) 可也有不少孩子,开始逐渐放纵自己: 课堂上不认真听讲,回家后不写作业、不复习,整天想方设法玩游戏…… 记得曾看过这样一则新闻: 三个月前,河南驻马店,有两个孩子,一个10岁,一个11岁。 他们先用奶奶的信息注册了游戏账户,随后,又骗奶奶是考试需要,通过了人脸识别。 就这样,短短几个月花光了父亲22万的死亡赔偿金。 ![]() 看完新闻,只剩下一声叹息: 当那些自律的孩子正在拼命划桨时,另一些孩子却开始松懈、日渐堕落。 他们丝毫没有意识到,自己正在被同龄人远远抛在身后。 网上曾流传过一个数学公式: ![]() 这一公式,放在孩子身上同样是成立的。 1.01就代表了每天多努力一点点,坚持一整年,孩子将会取得飞跃式的进步。 而0.99则代表了每天懈怠一点点,经过了日复一日的更迭,孩子终将被打回到原点。 每天是学习还是玩游戏,短时间内看不出差距。 但经过一年的沉淀,同一个班级的孩子之间,已经出现一道难以逾越的鸿沟。 ![]()
同样的老师,相同的教材,为什么有的孩子名列前茅,有的孩子却只能徘徊在及格线的边缘呢? 说到底,造成孩子之间差异的真正原因,还是在于家长。 还记得那对爆红网络的学霸双胞胎吗? ![]() 2018年,哥哥李世乾以667分的成绩考入电子科技大学,弟弟李世坤以654分考上了四川大学。 如今,兄弟俩双双被保送至北京大学。 哥哥擅长科研,本科在校期间,曾连续三年综合排名第一,获得了10余项国家级、校级奖项,发表了2篇SCI论文; 而弟弟的实践能力更加突出,大学四年,获得了20多项国家级、省级竞赛奖项。 学霸并非是天生的。 这种“复制粘贴”般的优秀背后,其实是家庭的悉心浇灌。 从小到大,“乾坤”兄弟的家里都没有过多的苛责,没有成篇的大道理,有的只是高质量的陪伴—— 孩子学习时,父母就在一旁看书,给孩子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 孩子因成绩不理想而失落时,父母第一时间帮孩子找原因、做分析。 始于陪伴,陷于教育,忠于爱和接纳。 这便是父母能够给予孩子最好的“成长养料”。 教育部基础教育质量监测中心的副主任胡平平说:
特别是现在: 校内不断减负,机构逐渐退出,但家庭教育的占比却越来越大。 父母不仅是孩子的监护人,更是孩子永远的“第一责任人”。 那些学校没办法顾及的,老师没办法覆盖的,都需要父母用汗水去填补其中的空白。 唯有父母跟上时代的步伐,提前为孩子做好规划,孩子才不会在虚度光阴中,坐上通往平庸人生的滑梯。 ![]() ![]()
曾经,我也是一位“佛系妈妈”。 总觉得学习应该是孩子自己的事情,孩子死活就是不学,家长又能怎么办呢? 直到身边一位当老师的朋友,一针见血地指出:
这一刻,我才恍然大悟: 孩子之所以是孩子,就是因为他是感性的,是情绪化的。 他看不到未来十年、二十年那么远,只知道眼前的快乐最重要。为了一时半刻的欢愉,他会察言观色,一步一步试探家长的底线。 如果父母光指望孩子自觉,看似是给了孩子更多的空间和信任。 实际上,却让他一点点丧失了未来的竞争力。 更悲哀的是,等他长大了、懂事了,还会埋怨父母当初没能尽到责任。 还记得《家有儿女》中那段经典的对白吗? 刘星问妈妈:
妈妈说:
刘星反问道:
孩子可以任性,但是父母永远不能。 没有天生就自觉、自律的孩子,有的只是狠下心严格教导孩子,并能够长期耐心监督孩子的父母。 ![]() ![]()
西奥多·罗斯福有一句经典的名言:
想要培养一个自律的孩子,绝不是动动嘴就够了。 作为父母,一定要用心引导,做好以下三点: 1. 父母以身作则比口头教育更有效 之前看过一个视频,有个小男孩翻看了妈妈的学习笔记后,突然开始抽泣,把头埋在妈妈怀里哽咽地说:
网友纷纷留言表示: 父母的正面榜样,胜过一切说教的言语。 孩子或许不听我们的话,但他一定会模仿着我们的一言一行。 每天回家后,父母少玩手机,最好不玩。 不要让孩子觉得,凭什么你可以不自律我却不行。 2. 趁早立规矩,并严格执行它 高考状元杨晨煜的妈妈在谈到教育孩子的经验时,这样说道:
心理学家将孩子的3到6岁定为“潮湿水泥期”。 在这一时期,孩子85%的性格、习惯和生活方式,都能被很好的塑造。 而到了7到12岁,就进入了“正凝固的水泥期”,这时候孩子85%到90%的性格、习惯都已经形成。 以后再想改过来,就变得很困难了。 因此,父母要尽早给孩子立下学习的规矩,并严格执行。 让规矩来约束孩子的行为,而不是父母24小时的监视。 ![]() 3. 给孩子设立“停工期” 心理学研究发现: 比起一直忙于处理各项任务的人来说,那些懂得适时给大脑“放个假”的人往往更能抵御住诱惑,专注自己的任务。 随着学习压力的增加,每个孩子都需要一个“停工期”。 停工,并不意味着要玩游戏、看电视。 可能是冥想、小睡,或是单纯做做白日梦,让大脑放空。 总之,只有当孩子身处松弛有度的环境中,他才能获得更多的心理能量,持续地进步。 再聪明的孩子,父母不监督、不培养,最终也难成大器。 小时候,父母用外力约束孩子。 等孩子长大了,自然就能养成自律的好习惯。 这虽然不能决定一个孩子未来的上限有多高,但至少可以保证孩子的下限不会差。 ![]() ![]() 最后,我想向大家分享心理学家贺岭峰在演讲中说的一段话: 有一回,他女儿数学考了59分。 不敢把成绩单拿给妈妈看,就用手捂着成绩,要他帮忙签字。 看到试卷上鲜红的59分时,他虽然心里一沉,但还是努力控制住自己的情绪,跟女儿分析道:
![]() 一番话深入浅出,听得人豁然开朗。 事实上,作为家长,时刻要记住一点: 平时的作业和考试都是用来发现问题的。 孩子成绩差,问题不只在自身。 只有做家长的及时帮助孩子分析失误、解决问题,孩子才能成长起来。 因此,无论孩子平时的成绩怎样,都请坚定地告诉他:
所以,请家长们一定要站在孩子身边,专注地和孩子一起改正,一起努力。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