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古籍名著《周书》的年代、作者和内容精讲

 小夏ho78b993zg 2023-09-19
        《周书》是纪传体的北周史。唐令狐德棻著。主要版本有宋元明三朝书,经商务印书馆影印,收入《百衲本二十四史》;明万历间南、北监刻的《二十一史》本;毛晋汲古阁刻的 《十七史》本; 清乾隆间武英殿刻的《二十四史》本; 同治时金陵书局刊行本; 中华书局,1971年出版的点校本。
        令狐德棻(583—666),宜州华原(今陕西耀县)人,唐史学家。隋末,为李渊大丞相府记室。入唐仕起居舍人。延秘书丞,与陈叔达等受诏编撰 《艺文类聚》,见书籍多散失,奏请购募遗书,加以缮写整理,使群书略备。贞观三年(629),诏修梁、陈、齐、周、隋五代史,他与房玄龄共任修史总监,另与岑文本修周史。早在西魏时,秘书丞柳虬兼领著作,为编写周史打下了一定的基础。隋文帝时,牛弘撰成周史帝纪58篇。令孤德棻以此为据,于贞观十年(636)撰成 《周书》。次年,修成《氏族志》。后又预修《晋书》,制定体例。永徽元年(650),奉诏监修国史及《五代史志》。参与修撰贞观后期实录及《高宗实录》。官至太常卿,兼弘文馆学士,晚年致仕。
        本书50卷,主要记述东西魏分裂后的北周历史,即宇文泰在关中创建帝业开始至静帝大定元年 (581)杨坚代周为止,约计48年。本书分为帝纪8卷,列传42卷两大部分。
        帝纪:起首2卷仿《三国志·魏书》尊曹操为帝立纪之例,尊宇文泰为文帝而立本纪,叙字文泰从出世到拥立元宝炬为帝建立西魏自秉政权到逝世的过程。卷3到卷8叙北周5帝,依次为孝闵帝宇文觉、明帝宇文毓、武帝宇文邕、宣帝宇文赟、静帝宇文阐。自汉武帝创年号以来,后世奉为法则。但宇文泰尊用西周礼制,不设年号,故西魏废帝、恭帝均称元年,二年而已,宇文觉代西魏建北周后的初期,仍承袭此制,明帝登基,亦仿周制自称天王,直到三年(559),采纳崔宣猷建年号以纪事的奏议,始定年号为武成。同样出于尊周礼的原因,北周的诏诰多用《尚书》大诰之体,这是纪中的特色。列传、人物传接受传统纪传体的体例,而无《魏书》代人作家谱的嫌疑。传中保存了许多具有特征性的资料,如记各地豪族的 “乡兵”,屡有出现; 赵贵、独孤信、侯英、陈崇等传后,总叙八柱国十二大将军体系,保存了府兵的原始资料;苏绰传载六条诏书,可反映周制原委;韦孝宽、薛善等传记录了当时有关屯田情况;宇文盛、李迁哲等传记载了我国最早的 “庄田”概况;于寔、杨绍、侯植等传有部曲、奴婢及杂广等社会最低阶层的记录。类传有皇后、宗室 (无目名)、儒林、孝义、艺术5目,均承前史,无创新。建立后梁的萧詧,因该政权是西魏、北周的附庸,《梁书》未为他立传。本书特辟《萧詧传》,并附录其将臣26人的事迹,较全面地反映后梁历史。本书中少数民族及邻国,总称为《异域传》,立于最后2卷,细目是高丽、百济、蛮、獠、宕昌、邓至、白兰、氐,稽胡、库莫奚、突厥、吐谷浑、高昌、 鄯善、 焉耆、 龟兹、 于阗、哒、 粟特、 安息、波斯,可略见其交往情况。
        本书规模在二十四史中份量数较小,仅略大于《北齐书》,记述以反映史实为主,也适当存录时人撰述的原文。本书出于对前代得失加以总结,故对北周统治集团的回护较少,大量披露了宣帝宇文赟的暴政、荒淫及许多宫廷内幕,对杨坚的篡政也直言不讳。本书的内容及文体是历来史学研究批评的焦点。刘知几因本书仅据牛弘 《周纪》,未广采其它史书,仅 “重加润色,遂使周氏一代之史,多非实录者焉。”且 “文而不实,雅而无检,真迹甚寡,客气尤烦。”( 《史通》) 宋晁公武则说: “苏绰秉周政,军国辞令,多准尚书。牛弘为史,尤务清言,德棻因之以成是书,故多非实录。”(《郡斋读书志》)李慈铭认为在南北朝史的8书之中,本书与《陈书》质量最差。但持完全相反观点的也大有人在,如《四库全书总目》认为本书“文质因时,记载从实。”赵翼评本书的本纪甚为得体,“繁简得宜,文笔亦极简劲。” (《陔余丛考》) 客观而言,本书的水平当在《陈书》、《南齐书》之上,然而也确实存在材料缺乏,记事不够翔实的不足。此外,因疏漏所造成的遗文脱简,前后矛盾之处也不时可见。
        本书原无志,贞观十五年(641),于志宁、令孤德棻等奉诏撰梁、陈、北齐、周、隋《五代史志》,备叙其典章制度。志修成后,附于《隋书》中,故北周的志实存于隋志中。
        本书在流传中多有散失。清邵懿辰说:“诸史之中,惟《北齐书》及此书断烂最甚。”(《增订四库简明目录标注》)后人用《北史》及唐人史钞进行补缺。北宋学者集当时诸本进行了校勘,事后作《周书目录序》1篇,他们在补卷之后加有校语,以证明非是原文。此后,清代学者也做了些补文考证工作。据中华书局校勘,本书卷18、卷24、卷26、卷31、卷32全缺,卷21等大半已佚; 卷26、卷29均有脱文。
        后世对本书的研究,除宋晁公武的《郡斋读书志》外,以清代为盛。赵翼、钱大昕、王鸣盛等人均有对本书进行考订的论著。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