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红船家风故事丨谢觉哉之子谢飞:父亲认为学好中国的语言文化就是真本事

 我的学校西亚斯 2023-09-19

“延安五老”之一的谢觉哉是横跨三个时代的人,21岁中举成为末代秀才,41岁加入共产党。比毛泽东大9岁的他,1933至1934年期间担任毛泽东秘书,主持起草了中国最早的《劳动法》、《土地法》、《婚姻条例》等一系列法例。新中国成立后,他成为首任内务部部长、第三任最高法院院长。

谢觉哉之子、著名导演谢飞在接受红船编辑部采访时回忆道,他与父亲相差五十八岁,可谓是“忘年父子”,但令他印象最深的便是父亲教导他要把语文学到“顶好”,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

▲“延安五老”之一的谢觉哉

01

教育儿女学好中国的语言文化

“在网上查询,对父亲的解释一般是'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延安五老’、'中国法制奠基人’等,所以我从小就被称为'高干子弟’。”谢飞称,在他的印象中,父亲是一位很慈祥的老人,而且他是个高级干部。当时父亲有很多公务活动,但他正在上学,所以感觉距离比较遥远。他对父亲的了解主要是通过阅读父亲留下的日记与文章等。

“母亲王定国二十九岁时生的我,所以父亲与我的年龄差别是五十八岁,可谓'忘年父子’。”谢飞称,如果以二十或二十五年算一代人的话,他和父亲生活的人生岁月,有着两代多的巨大时代差距。

1942年8月,谢飞出生在陕西延安,身处于抗战时期。6岁的他来到北京,1949年开始上小学。“我的父亲虽然是红军,但他是政府干部,所以并没有按照军队的标准要求过我们。”谢飞讲述称,父亲健在的时候,他们兄弟姐妹七人(五男二女)还多是学龄儿童、少年或青年,他是老三,父亲对不同年龄的孩子,教育态度是不一样的。对他们的要求就是好好学习,要掌握真本事。

▲1949年谢觉哉担任内务部长时与家人合影

在父亲眼中,真本事就是学好中国的语言文化,要把中国字学好、写好。谢觉哉曾在湖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任教,当过多年教师。据谢飞回忆,他们兄妹与父亲主要通过信件进行交流,父亲会指出他们在信中存在的文理不通或语句不生动等问题。

谢飞说,父亲在一封信里提到过,让他们把语文学到“顶好”,就是非常好的意思。从父亲对待中文的学习态度,体现了老人家对他们的教育就是学有真本事,将来做有意义的工作。

在谢飞眼中,谢觉哉不仅是一位革命家,也是一位教育家。在他们年幼时,谢觉哉会在信中写道谁聪明一些,谁不聪明一些。但是,谢觉哉认为,聪不聪明是天生的,但有没有作为是后天的。谢飞说:“他不希望我们有很深的心机,而是希望我们做有用的人,这一点对我的影响很大。”

▲谢觉哉之子、著名导演谢飞

02

右手瘫痪的“顽强文人”用左手写诗

据谢飞讲述,1954年,父亲过70大寿时,他还在上小学。1964年,父亲80岁时,他已在北京电影学院上学。1963年4月5日,父亲突然中风,直至去世,一直在跟中风引起的瘫痪等病状作抗争。

“父亲中风后,手不能写字,并在医院住了很长时间,渐渐恢复后才能慢慢开始走路。对于写字的问题,他很顽强,右手不能写便开始用左手写字,下雪花开时还会写诗,这是老年知识分子的最爱。”

谢飞是艺术创作者,他认为写诗也是有趣的,因为这需要对生活和对自然有所感触,同时发挥自己的艺术想象。所以父亲病后,写诗也成为可以静心疗养身体的重要方式之一。

1971年6月,当谢飞兴冲冲地从保定白洋淀农村干校返回北京准备结婚的时候,却碰到了父亲的去世与葬礼。在“横扫一切陋习”的“革命气氛”下,谢飞同家人在北的太平间里进行了简单的遗体告别仪式。当时正在医院养病的“延安五老”之一董必武副主席,在他儿子的搀扶下也赶来见老友最后一面。他儿子手里拿着董老手书的挽联,让谢飞至今记忆犹新:“长征老战士,文革病诗人。”

编辑:周晓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